摘要:套期會計對于商業(yè)銀行債券投資業(yè)務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通過分析國內上市銀行年報,研究了當前我國上市銀行在債券投資領域對套期會計的應用情況和面對的問題,然后結合我國套期會計制度的要求、銀行債券投資業(yè)務實踐以及當前債券市場的形勢,探討了國內銀行加快建立套期會計體系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套期會計 套期保值交易 銀行債券投資 會計計量 利率風險管理
套期保值交易和套期會計
企業(yè)為了規(guī)避經(jīng)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對資產(chǎn)和負債有著現(xiàn)實的套期保值需求,由此產(chǎn)生的能夠起到一定風險對沖效果的交易都可以視為套期保值交易。套期會計是指將套期工具(一般為金融衍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一般為被保值的金融資產(chǎn)或金融負債)之間的確認和計量關聯(lián)起來,令二者的損益影響以相互配比的方式在相同會計期間抵銷的會計方法。在具體會計核算中,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套期保值交易才能運用套期會計,這其中涉及套期工具是否符合標準、對套期關系的指定、套期有效性檢驗等多方面的規(guī)范。是否運用套期會計,對套期保值交易的會計表述方式和企業(yè)當期財務結果有著明顯影響。
以商業(yè)銀行持有債券為例,根據(jù)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guī)定和投資實踐,銀行持有的債券大多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和持有至到期投資,而其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應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對于可供出售類債券,其公允價值變動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計入所有者權益,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見表1)。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影響利潤表,可供出售類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影響資產(chǎn)負債表。如果直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該類債券進行套期保值,即使從經(jīng)濟效果上取得了風險對沖效果,但在會計核算上,套期保值交易對當期損益的影響卻不能被直接匹配和抵銷。由此可見,雖然商業(yè)銀行持有的債券資產(chǎn)規(guī)模龐大,但如果銀行不建立套期會計體系,將很難對所持有的債券資產(chǎn)進行大規(guī)模的套期保值。
本文通過分析國內上市銀行2013年、2014年年報披露的數(shù)據(jù),研究當前我國商業(yè)銀行在債券投資領域1對套期會計的應用情況和面對的問題,并結合我國套期會計制度的要求、銀行債券投資業(yè)務現(xiàn)狀以及當前債券市場的形勢,提出相關建議。
套期會計在國內上市銀行債券投資領域的應用情況
根據(jù)對國內全部16家上市銀行2013年、2014年年報公開披露的信息,本文統(tǒng)計了其對套期會計的使用情況和相關信息,見表2。從表2的信息中,可以總結出以下特點。
(一)套期會計在國內上市商業(yè)銀行中的應用并不廣泛
上述16家上市銀行中有7家銀行使用了套期會計,其中有2家銀行(浦發(fā)銀行、中信銀行)僅境外分支機構使用了套期會計而國內母行未使用,因此上述16家銀行在境內使用套期會計的僅有5家,占比約31%。16家銀行中有2家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明確指出未使用套期會計,有7家銀行未披露套期會計的使用情況,但從年報披露的會計科目設置等相關信息來看,這7家銀行使用套期會計的可能性較小。
(二)國內大型銀行使用套期會計的比例較高
上述使用套期會計的7家銀行均為總資產(chǎn)規(guī)模排名靠前的大型銀行,一定程度上說明套期會計的使用情況與該銀行的規(guī)模、管理精細程度、國際化經(jīng)營程度有關。由于海外成熟市場開展套期會計的實踐更早、會計披露要求更高,部分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可能早于國內母行使用了套期會計。此外,銀行資產(chǎn)規(guī)模越大,相應的風險敞口也越大,對套期保值業(yè)務和套期會計使用的需求也越強。
(三)國內上市銀行債券投資面臨較大的公允價值波動(市值波動)風險
根據(jù)表1,銀行將部分債券投資計入可供出售類資產(chǎn)后,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在市場利率上升的環(huán)境中,可供出售類債券的市值浮虧雖然不直接影響銀行當期利潤,但會對銀行的所有者權益和資本穩(wěn)健程度造成壓力。
回顧2013年,國內債券市場出現(xiàn)了流動性較為緊張、市場利率大幅上升的情況,各銀行2013年年報均顯示,其持有的可供出售類債券資產(chǎn)市值都出現(xiàn)了大幅下降,部分銀行的債券市值浮虧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從筆者作為銀行債券投資一線人員的切身感受來看,當年各銀行在應對債券收益率上升和市值浮虧時承擔了較大壓力,對債券資產(chǎn)有較強的套期保值需求。
(四)國內上市銀行納入套期會計核算的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率互換)比例較低
從2005年國內首筆利率互換交易達成以來,國內銀行利率衍生品市場發(fā)展迅速。根據(jù)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shù)據(jù),2014年國內銀行間市場利率互換累計成交達4萬億元人民幣,未平倉余額達到3.8萬億元人民幣(單邊計算),但從當前利率互換交易開展的實際來看,基于套期保值目的的利率互換交易量占比并不高,主要還是以金融機構間交易性目的為主。
從上市銀行2013年、2014年年報來看,使用套期會計的7家銀行利率互換名義本金余額普遍在千億元人民幣以上,但按套期會計核算的利率互換總金額占比2013年為8.54%、2014年僅為5.80%(見表3)。這表明即使在已經(jīng)使用套期會計的銀行中,目前套期會計的應用范圍也是普遍較小的。
當前國內銀行使用套期會計不廣泛的原因
上面的分析表明,套期會計雖然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但當前國內銀行對其使用還是比較有限的。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套期會計的應用有一定門檻,客觀上限制了其應用范圍
套期會計比一般財務會計的使用條件要苛刻,為了避免企業(yè)利用套期會計來操縱財務結果,國內外套期會計制度都制定了一套嚴格的使用標準。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規(guī)定,企業(yè)使用套期會計,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包括三個核心要點:(1)被套期項目和套期工具符合要求,如持有至到期類投資不能指定為被套期項目;(2)對套期關系進行了正式的書面指定,在開始實施套期時就提供了套期工具、被套期項目、被套期風險的性質以及套期有效性評價方法等正式、完整的書面文件;(3)滿足套期有效性要求并進行持續(xù)評估,即套期保值對被套期項目指定風險的抵銷結果必須在80%~125%之間,否則不能應用套期會計進行核算。在實踐中,銀行使用套期會計還需要取得審計師對套期會計使用規(guī)范性等情況的評估和認可。
由此可以看出,套期會計規(guī)則相對較高的門檻限制了國內銀行使用這一工具。
(二)銀行投資部門保值意識不強,管理部門支持不足,主觀上造成套期會計在銀行難以實施
國內債券和衍生品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與歐美成熟市場還有不小差距,早年銀行債券投資規(guī)模較小,保值需求普遍不強,近年來投資規(guī)??焖偕仙?,總量已較為龐大,但債券投資以票息收入為主、買入后持有至到期的觀念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資產(chǎn)保值的意識不強,對套期會計的系統(tǒng)性學習較少。2013年國內債券收益率出現(xiàn)跳升后,銀行投資部門感受到了較大的市值浮虧壓力,才逐漸認識套期會計。
同時,一些銀行內部中、后臺管理部門對套期會計的實施難以形成有力支持。套期會計的實施是需要前、中、后臺密切配合的系統(tǒng)工程。對銀行中、后臺而言,缺乏通俗易懂的套期會計賬務處理規(guī)范,沒有大量的成熟案例可以借鑒,對套期會計制度的管理價值沒有直觀的認識,同時套期會計對財務人員的執(zhí)業(yè)素質又有著較高要求,因而管理部門的推動力不強。
此外,套期會計的應用涉及債券和衍生品的定價、估值、核算和分析,特別是對套期有效性的分析,當對債券資產(chǎn)進行大規(guī)模保值時,應擺脫手工處理、依托系統(tǒng)進行分析,這對于信息系統(tǒng)建設薄弱的銀行也增加了一定難度。
國內銀行加快建立健全套期會計體系的必要性
(一)缺少套期會計,銀行難以對債券投資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套期會計的應用不僅是會計核算問題,還影響著銀行的債券投資管理模式。在缺少套期會計的情況下,若直接利用衍生工具對債券投資進行大規(guī)模套期保值,對銀行當期利潤的影響將難以控制,基于風險對沖目的的保值操作反而可能加大銀行當期利潤的波動性。事實上,銀行投資部門在利用衍生工具對沖債券投資利率風險的問題上舉棋不定,主要也是基于這個原因。從投資實踐來看,當預測未來利率將持續(xù)上升或利率波動率將明顯提高時,投資部門大多采用降低久期的方式來降低債券的利率風險敞口,而較少利用衍生工具大規(guī)模主動對沖債券的利率風險,手段被動且單一。
之前只重視票息收入、任由債券市值波動,或認為債券投資市值變動不影響當期損益、市值變動隨著債券到期最終會消失的觀念,將在市場極端不利環(huán)境下嚴重削弱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資本穩(wěn)健性。因此,銀行投資部門應該提高債券投資的市值管理觀念,盡快使用套期會計。
(二)當前國內銀行面臨較大的利率風險敞口
2015年財政部下達了3.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額度,此舉意味著商業(yè)銀行資產(chǎn)負債表內平均期限較短的地方政府平臺類貸款(主要是浮動利率貸款,平均期限不足3年)被置換為平均期限約為6年的固定利率地方政府債券2,這無疑增加了商業(yè)銀行的利率風險敞口。
與此同時,當前國內貨幣政策處于寬松周期、經(jīng)濟下行壓力較大,債券收益率也已接近歷史最低點,雖然投資者普遍預計債券收益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間,但中長期來看,債券市場利率累積的向上動能在增強,未來市場利率波動性也可能將增大。銀行債券投資部門有必要加強對資產(chǎn)保值必要性的關注,提早建立健全套期會計制度的安排。
當前國內銀行建立套期會計體系相關建議
針對當前國內銀行套期會計應用不普遍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國內銀行(特別是大中型銀行)債券投資部門首先應提高債券投資的套期保值意識并加強對套期會計的研究理解。在銀行債券投資部門的推動下,銀行債券投資部門、銀行內部管理部門和外部審計師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建立滿足銀行內部投資管理需要和外部審計要求的套期會計體系。雖然套期會計應用有一定門檻,但從目前國內大中型銀行的管理水平和資源條件來講,推進套期會計實施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
此外,對于短期內難以實施套期會計但對債券投資套期保值需求較強的銀行,也可以采取過渡的方法。通過將擬進行套期保值的債券投資劃分為“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chǎn)”,由于該類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表(見表1),可以實現(xiàn)套期保值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與相應衍生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在利潤表中相互抵銷,實現(xiàn)會計計量匹配的目的。這種方法已經(jīng)在某些國內銀行債券投資中得到了實踐3。
注:1.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的要求, 持有至到期類資產(chǎn)不能作為被套期項目,因此本文中銀行債券投資作為套期會計的被套期項目時,主要是指可供出售類債券。
2. 地方政府債券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一般按照2︰3︰3︰2的比例發(fā)行,平均期限約為6年。
3.例如招商銀行在年報中披露,為了實現(xiàn)套期保值目的,該行將部分債券投資在購入時指定為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的債券。在實踐中,這種過渡性方法也需要在開始實施時即對債券和套期衍生工具的關系進行正式指定和報告。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