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瑤,孫治宇,黃文軍,彭培好,陳文德
(1. 成都理工大學(xué)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59;2. 四川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植被調(diào)查及分析
吳 瑤1,2,孫治宇2*,黃文軍2,彭培好1,陳文德1
(1. 成都理工大學(xué)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59;2. 四川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對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的植物種類及植被類型進(jìn)行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濕地公園共有高等植物66科174屬377種,以被子植物居多,占總種數(shù)的91.78%;濕地植物共計(jì)21科27屬46種,以莎草科最多,其次為燈心草科;濕地公園分布有國家I級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1種、國家II級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2種、珍稀瀕危植物5種及中國特有植物5種;從種子植物屬的區(qū)系分布來看,地理成分較為復(fù)雜,植物區(qū)系具有典型的溫帶屬性;濕地公園自然植被可分為5個(gè)植被型組,7個(gè)植被型,19個(gè)群系,無栽培植被;植被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以灌叢、草甸和沼澤占絕對優(yōu)勢,共計(jì)17個(gè)群系,占總?cè)合档?9.47%,其中,溫泉水綿沼澤是目前中國少數(shù)幾個(gè)濕地公園擁有的濕地植被類型。
植物區(qū)系;植被;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與海洋、森林并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tài)群落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之一[1~2],在維持生物多樣性、調(diào)節(jié)區(qū)域生態(tài)平衡、控制水土流失等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4],被譽(yù)為“地球之腎”。中國是世界上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除常見的31種天然濕地和9種人工濕地,還有高原沼澤和西藏高原湖泊等特有類型[5~6]。但是自20世紀(jì)以來,由于人類對濕地的不合理開發(fā),導(dǎo)致全球濕地面積大幅度萎縮,濕地植物多樣性及其生態(tài)服務(wù)功能急劇下降,濕地保護(hù)迫在眉睫[7~9]。植物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chǔ)。因此,對濕地公園植物多樣性的研究是濕地保護(h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10~11]。
目前,四川省白玉縣已建成“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和“四川火龍溝省級自然保護(hù)區(qū)”,以保護(h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動(dòng)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目的,但都未涉及白玉縣境內(nèi)贈(zèng)曲上游的重要濕地。為了完善白玉縣內(nèi)的生態(tài)保護(hù)體系,本文在實(shí)地考察和查閱資料的基礎(chǔ)上,詳細(xì)調(diào)查了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的植物及植被,現(xiàn)將結(jié)果報(bào)道如下。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29 398.71 hm2,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東部昌臺(tái)片區(qū)的納塔鄉(xiāng),99° 42′ 19.3″ ~ 99° 56′ 55.8″ E,31° 0′ 4.5″ ~ 31° 12′ 56.4″ N。屬大陸性季風(fēng)高原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1℃,年無霜期35 d左右,年日照時(shí)數(shù)2 364 h,年均降水量720 mm。典型山原地貌,海拔4 100 ~ 5 147 m,多寬谷階地及平壩,坡頂面較寬坦,山原面上冰川遺跡較多,現(xiàn)代流水切割也較強(qiáng)烈,地勢整體東北高、西南低,由西南向東北逐漸抬升。區(qū)內(nèi)有棕色針葉林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和沼澤土等。植被類型主要為灌叢、草甸和沼澤。濕地公園內(nèi)獨(dú)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和自然環(huán)境條件孕育了其豐富的植物多樣性[12]。
2.1 植物種類調(diào)查
在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共設(shè)置3條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且貫穿不同生境的主樣線,共計(jì)64個(gè)調(diào)查點(diǎn),詳細(xì)調(diào)查植物種類,記錄植物的名稱、數(shù)量、海拔、豐富度等信息。并對珍稀特有物種進(jìn)行GPS定位,填寫《珍稀瀕危保護(hù)和特有物種調(diào)查記錄表》,對不認(rèn)識(shí)的物種,采集標(biāo)本鑒定。
2.2 植被調(diào)查
植被調(diào)查時(shí),根據(jù)生境和群落的主要差異,劃分不同的植被類型,沿著樣線由低向高進(jìn)行典型樣地調(diào)查,共設(shè)置511個(gè)調(diào)查樣方。
2.2.1 森林群落 設(shè)置20 m×20 m樣方,調(diào)查群落海拔、經(jīng)緯度、種類、胸徑、總郁悶度、蓋度、生境、坡向、坡度等。
2.2.2 灌叢和草本群落 在灌叢和草本群落分別設(shè)置5 m×5 m和1 m×1 m樣方,調(diào)查該樣方內(nèi)植物種類、數(shù)量、高度、蓋度、生境等。
3.1 植物組成分析
經(jīng)調(diào)查,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共有高等植物66科174屬377種[13],其中被子植物46科151屬346種,分別占總科、屬、種總數(shù)的69.69%、86.78%和91.78%;蕨類植物10科11屬13種,分別占總科、屬、種總數(shù)的15.15%、6.32%、3.45%;苔蘚植物7科8屬10種,分別占總科、屬、種的10.61%、4.6%、2.65%;裸子植物3科4屬8種,分別占總科、屬、種的4.55%、2.30%、2.12%(表1)。
表1 濕地公園高等植物科、屬、種的統(tǒng)計(jì)分析Table 1 Composition of higher plants in the Park
根據(jù)統(tǒng)計(jì),濕地公園內(nèi)植物優(yōu)勢科明顯,被子植物中的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豆科(Fabaceae)、龍膽科(Gentiaceae)、百合科(Liliaceae)、唇形科(Lamiace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薔薇科(Rosaceae)、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分布的物種數(shù)均超過了10種,共計(jì)223種,占濕地公園高等植物物種總數(shù)的59.15%。
3.2 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分析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種子植物共計(jì) 155屬,根據(jù)吳征鎰關(guān)于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劃分標(biāo)準(zhǔn)[14],155個(gè)屬可劃分成9個(gè)分布區(qū)(表2),占中國15個(gè)大分布區(qū)類型的60%,說明濕地公園種子植物地理成分較為復(fù)雜,其中以北溫帶分布屬最多,占總屬數(shù)的60.94%(世界分布屬未算在內(nèi),下同),其次是舊世界溫帶分布和東亞分布,分別占17.97%和10.16%。從種子植物屬的地理分布來看,溫帶分布126屬,占總屬數(shù)的98.44%,溫帶屬性非常明顯。
表2 濕地公園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Table 2 The areal-types of genera of seed plants in the Park
3.3 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分析
根據(jù)國家林業(yè)局和農(nóng)業(yè)部1999年頒布的《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5],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分布有國家I級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高寒水韭(Isoetes hypsophila)和國家II級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蟲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紅花綠絨蒿(Meconopsis punicea)。高寒水韭被譽(yù)為“植物國寶”,是我國特有的瀕危水生蕨類植物,在我國分布的4種[高寒水韭、云貴水韭(I. yunguiensis)、臺(tái)灣水韭(I. taiwanensis)和中華水韭(I. sinensis)]水韭屬植物中,高寒水韭是最珍稀的一種,生長在海拔3 000 ~ 4 400 m的高山濕地、湖泊、沼澤草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高寒水韭在濕地公園內(nèi)僅零星分布于拉龍措入水口及上游臨近區(qū)域、出水口,以及拉龍措出水口至二道河段的雜拉曲干流的部分沼澤濕地中。紅花綠絨蒿主要分布于瑪?shù)驴?、阿瑪拉和那楞(溝)等海? 250 ~ 4 550 m的杜鵑灌叢和草甸內(nèi)。冬蟲夏草分布于海拔4 300 m以上的高山灌叢和草甸上。
根據(jù)國家林業(yè)局頒布并在2007年9月13日起生效的《瀕危野生動(dòng)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I、附錄II和附錄III》[16],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有桃兒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和西藏杓蘭(Cypripedium tibeticum)、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西南手參(G. orchidis)、高原舌唇蘭(Platanthera exelliana)被列入附錄II,上述4種蘭科植物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2014年發(fā)布的《中國極危瀕危植物名錄(IUCN紅色名錄)》。桃兒七多分布于瑪?shù)驴潞湍抢悖希┖0? 250 ~ 4 450 m的近河谷灌叢中,以落葉闊葉灌叢(小檗灌叢為代表)下最為多見,4種蘭科植物主要見于草甸地帶。同時(shí)濕地公園內(nèi)還分布有中國特有植物5種,包括中華羊茅(Festuca sinensis)、高寒水韭、高山栒子(Cotoneaster subadpressus)、密枝圓柏(Sabina convallium)和大果圓柏(S. tibetica)。
3.4 濕地植物分析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有濕地植物46種,隸屬21科27屬,其中藻類植物4科4屬4種、苔蘚植物1科1屬2種、蕨類植物2科2屬3種、被子植物14科20屬37種。濕地植物以莎草科最多,有7種,其次為燈心草科(Juncaceae)6種、毛茛科和蓼科各5種、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4種。
除藻類植物外,根據(jù)濕地內(nèi)水生植物生活方式與形態(tài)的不同,該區(qū)濕地植物包括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3種類型。浮水植物主要為眼子菜科植物;沉水植物包括水馬齒科(Callitrichaceae)、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貍藻科(Lentibulariaceae)和毛茛科的部分種類;挺水植物種類最多,也是主要組成物種,包括禾本科、莎草科、蓼科、玄參科、燈心草科的植物。苔蘚植物中的 2種水生植物全部隸屬于泥炭蘚科(Sphagnaceae),蕨類植物中的3種水生植物分別隸屬于木賊科(Equisetaceae)2種和水韭科(Isoetaceae)1種。
濕地公園內(nèi)分布的46種濕地植物中除藻類植物的水綿、剛毛藻和普生輪藻可以生存于深水環(huán)境外,其余植物的生境多為河流或湖泊的淺水區(qū)域和非常潮濕的陸生環(huán)境。根據(jù)張金屯的空間分布格局理論[17],濕地公園內(nèi)分布極少的高寒水韭和水麥冬(Triglochin palustre)因數(shù)量太少不能確定其準(zhǔn)確的空間分布格局性質(zhì),其余濕地植物均呈集群分布格局。
3.5 主要植被分析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主要植被類型有寒溫性常綠針葉林、寒溫性常綠針葉灌叢、山地常綠革葉闊葉灌叢、溫性落葉闊葉灌叢、高山草甸、流石灘植被和高原沼澤植被等。按照《中國植被》的分類方法[18],濕地公園內(nèi)的自然植被可分為5個(gè)植被型組,7個(gè)植被型,19個(gè)群系(表3)。
3.5.1 寒溫性常綠針葉林 麗江云杉林(Form. Picea likiangensis)是濕地公園內(nèi)主要的森林植被類型,主要分布于濕地公園內(nèi)瑪?shù)驴伦髠?cè)(南側(cè))、那楞(溝)和相陽柯南北兩側(cè)海拔4 250 ~ 4 450 m的陰坡區(qū)域,瑪?shù)驴掠覀?cè)(北側(cè))也有麗江云杉林分布,但其樹高明顯較低,多低于5 m。其上為高山杜鵑灌叢、香柏(Sabina pingii var. wilsonii)灌叢和高山草甸。群落下限是河谷區(qū)的灌叢沼澤和草本沼澤。
喬木層以麗江云杉種群數(shù)量最多,其平均樹高15 ~ 18 m,平均胸徑30 ~ 35 cm,總郁密度0.7 ~ 0.75;喬木層還有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紫果云杉(P. purpurea)、鱗皮冷杉(Abies squamata)等樹種分布,在樣地中呈集群狀分布。
由于喬木層郁閉度較高,林下植被相對較少,灌木層參差不齊,總蓋度通常不到50%,優(yōu)勢度由高到低的灌木分別是幾種薔薇(Rosa spp.)、高山繡線菊(Spiraea alpina)、云杉幼苗、唐古特忍冬(Lonicera tangutica)、豪豬刺(Berberis julianae)和細(xì)枝栒子(Cotoneaster tenuipes)等,平均高度1.6 m。
草本層總蓋度不到30%,主要草本植物有甘青鐵線蓮(Clematis tangutica)、團(tuán)穗薹草(Carex agglomerata)、雙花堇菜(Viola biflora)和高山冷蕨(Cystopteris montana),分布較為均勻。另外,還有少量的異葉兔兒風(fēng)(Ainsliaea foliosa)、短柱梅花草(Parnassia brevistyla)和東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等分布其間。
3.5.2 寒溫性常綠針葉灌叢 香柏灌叢(Form. S. pingii var. wilsonii)是濕地公園內(nèi)森林植被和高山草甸邊緣的常見灌叢,主要分布于海拔4 050 ~ 4 650 m的向陽山坡上。群落外貌深綠色,灌層比較低平,總蓋度30% ~ 85%。建群種香柏蓋度50%,高度多在0.4 ~ 1.7 m,分布較為均勻,伴生種有杜鵑(Rhododendron spp.)、高山繡線菊、細(xì)枝繡線菊(S. myrtilloides)、川滇薔薇(Rosa soulieana)、絹毛薔薇(R. serice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檗(Berberis spp.)和柳(Salix spp.)等,但這些種類的蓋度不超過35%。
該群落草本層的植物較為豐富,優(yōu)勢種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黃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銀葉委陵菜(Potentilla leuconota)和數(shù)種早熟禾(Poa spp.),伴生種有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釘柱委陵菜(P. saundersiana)、龍膽(Gentiana spp.)、報(bào)春花(Primula spp.)、火絨草(Leontopodium spp.)和垂穗鵝觀草(Roegneria nutans)等,偶見種有叢枝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subsp. variabilis)、灰果蒲公英(Taraxacum maurocarpum)、毛茛狀金蓮花(Trollius ranunculoides)和圓穗蓼(P. macrophyllum)等。
表3 濕地公園自然植被分類系統(tǒng)Table 3 Natural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Park
本區(qū)除香柏外,還分布有柏科(Cupressaceae)其它植物,但都不構(gòu)成以其為優(yōu)勢或建群種的群落。
3.5.3 山地常綠革葉闊葉灌叢
3.5.3.1 北方雪層杜鵑灌叢(Form. Rhododendron nivale subsp. boreale)是濕地公園內(nèi)高海拔地帶最常見的小葉型杜鵑灌叢,主要分布于海拔4 650m以下的向陽地帶,多呈大面積沿山脊分布,北方雪層杜鵑是該海拔段灌叢植被的主要建群物種,其上接高山禾草草甸、雜草草甸或流石灘植被,是森林、高灌木與高山草甸的主要過渡群落類型。
該群落外貌棕綠色,總蓋度40% ~ 70%,常伴生其它矮生灌木,如淡黃杜鵑(Rh. flavidum)、銀露梅(P. glabra)、金露梅、忍冬(Lonicera spp.)和草原杜鵑(Rh. telmateium)等,純北方雪層杜鵑灌叢也比較常見。群落中建群種北方雪層杜鵑蓋度60% ~ 80%,平均高度0.4 ~ 0.8 m,分布較為均勻,伴生種淡黃杜鵑等的蓋度一般不到20%,平均高度也在0.4 ~ 0.6 m。
由于灌層平均高度比較低,屬于矮灌木,又與高山草甸比較接近,草本層植物相對較為豐富,總蓋度60% ~90%。主要優(yōu)勢種有銀葉委陵菜、早熟禾和珠芽蓼,伴生種有黃帚橐吾、野決明(Thermopsis spp.)、小叢紅景天(Rhodiola dumulosa)、川西小黃菊(Pyrethrum tatsienense)、馬先蒿(Pedicularis spp.)、乳白香青、龍膽和火絨草等。
3.5.3.2 隴蜀杜鵑灌叢(Form. Rh. przewalskii) 隴蜀杜鵑灌叢主要分布于濕地公園內(nèi)阿瑪拉溝口左側(cè)(東側(cè))海拔4 350 ~ 4 600 m的陰坡或半陰坡上,麗江云杉林下亦能見到,群落外貌灰綠色,灌層較為整齊,總蓋度80% ~ 90%,平均高度1.0 ~ 1.8 m,伴生種有高山繡線菊和杯腺柳(S. cupularis),平均高度0.6 ~ 1.5 m。
群落草本層植物非常豐富,總蓋度達(dá)95%。其中優(yōu)勢種有苔草、高山嵩草和珠芽蓼,蓋度均為20%,平均高度0.1 ~ 0.2 m,主要伴生種有苔蘚植物、龍膽、早熟禾、紅景天(Rhodiola spp.)、灰果蒲公英、極麗馬先蒿(P. decorissima)、乳白香青、火絨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和風(fēng)毛菊(Saussurea spp.)等,偶見種還有草甸藁本(Ligusticum kingdom-wardii)、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大戟(Euphorbia spp.)和報(bào)春等。
除北方雪層杜鵑灌叢和隴蜀杜鵑灌叢外,公園內(nèi)還有淡黃杜鵑灌叢、光亮杜鵑(Rh. nitidulum)灌叢、亮葉杜鵑灌叢(Rh. vernicosum)、草原杜鵑(Rh. telmateium)灌叢等,但這些灌叢的分布面積相對較少,且單塊灌叢面積也很小。
3.5.4 溫性落葉闊葉灌叢
3.5.4.1 小檗灌叢(Form. Berberis spp.) 在濕地公園內(nèi)的河谷與山坡有小檗灌叢分布,最常見的物種是刺紅珠(B. dictyophylla)和豪豬刺,小檗灌叢呈單株叢狀分布,高度1 ~ 2 m,蓋度35% ~ 55%,秋季和初冬時(shí)節(jié)呈現(xiàn)鮮艷奪目的紅色。與之伴生的灌木還有高山柳、香柏、大果圓柏、密枝圓柏、薔薇、北方雪層杜鵑、茶藨子(Ribes spp.)、窄葉鮮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等。
草本層總蓋度70%左右,主要優(yōu)勢種是披堿草(Elymus dahuricus)、垂穗鵝觀草、嵩草(K. myosuroides)、苔草、委陵菜(P. chinensis)和草地早熟禾(P. pratensis),蓋度最高達(dá)70%,其它草本物種有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珠芽蓼、矮金蓮花(Trollius farreri)、鉆葉火絨草(L. subulatum)、乳白香青、鱗葉龍膽(G. squarrosa)、老鸛草(Geranium spp.)等。
3.5.4.2 金露梅灌叢(Form. P. fruticosa) 金露梅灌叢在濕地公園內(nèi)多為零星小塊,多生于河谷,兩岸邊坡也有分布,在多水地帶呈現(xiàn)為灌叢沼澤狀。
群落外貌呈綠色或深綠色,矮小且成團(tuán)狀,叢高常在0.6 m以下,蓋度多在40%以下。金露梅為灌木層優(yōu)勢種,蓋度30% ~ 45%,平均蓋度35%,平均高0.3 m。常見的伴生灌木還有高山繡線菊和窄葉鮮卑花等。
草本植物種類豐富,蓋度多在50%以上,但并無一種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主要種類有高原毛茛、垂穗鵝觀草、珠芽蓼、蕨麻(P. anserina)、草地早熟禾、短穗畫眉草(Eragro stis cyli ndrica)、高山嵩草、四川嵩草(K. setchwanensis)、矮金蓮花(T. farreri)、鉤腺大戟(Eu. sieboldiana)、苔草、鉆葉火絨草、乳白香青、鱗葉龍膽、老鸛草等。
3.5.5 高山草甸
3.5.5.1 圓穗蓼、乳白香青草甸(Form. P. sphaerostachyum, A. lactea) 該群落主要分布于海拔4 250 m以上的山坡地上,在較低海拔多呈零星分布。建群種圓穗蓼的高度和蓋度分別是0.3 m、5%左右,分布較為均勻,共建種還有嵩草(K. myosuroides)、垂穗鵝觀草、乳白香青和草地早熟禾,群落中雜生的其它草本較多,總蓋度高達(dá)60%以上。其余還伴生種有銀葉委陵菜(P. leuconota)、釘柱委陵菜、珠芽蓼、川西小黃菊和極麗馬先蒿等,但這些草本植物的蓋度都在10%以下,并且分布也極為不均勻。
3.5.5.2 銀葉委陵菜草甸(Form. P. leuconota) 銀葉委陵菜草甸是本區(qū)海拔較高的細(xì)碎礫石灘主要植被之一。群落草本蓋度40%左右,建群種銀葉委陵菜的蓋度為15%,平均高度0.1 m,伴生種有寬葉韭(Allium hookeri)、圓穗蓼、高山野決明(Th. alpina)、早熟禾和乳白香青等。
3.5.5.3 珠芽蓼草甸(Form. P. viviparum) 珠芽蓼草甸主要分布于海拔4 400 ~ 4 800 m的高山草甸中,常見于流石灘和北方雪層杜鵑灌叢的邊緣草甸。群落建群種珠芽蓼平均高度0.2 m,蓋度15%,亞優(yōu)層優(yōu)勢種有黃帚橐吾和嵩草,平均高度0.08 ~ 0.15 m,蓋度分別為40%、20%,其余伴生種有釘柱委陵菜、黃花韭(A. chrysanthum)、馬先蒿、龍膽和山蓼(Oxyria digyna)等。
3.5.5.4 四川嵩草草甸(Form. K. setchwanensis) 濕地公園內(nèi)的濕地環(huán)境中分布有多種嵩草,其中以四川嵩草草甸分布面積最大也最為多見,嵩草草甸多分布在海子和河谷周邊濕潤地區(qū),具有濕地植被的特征,分布面積在草本植被中相對較大。
群落特征是草群低矮,分層不明顯,總蓋度60% ~ 95%。其中四川嵩草占絕對優(yōu)勢,蓋度80% ~ 90%,高0.04 ~ 0.08 m。其伴生草本植物種類組成很多,主要種類有草地早熟禾、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銀葉委陵菜、釘柱委陵菜、矮金蓮花、垂穗鵝觀草、牛蒡葉橐吾(Ligularia lapathifolia)、幾種馬先蒿、圓穗蓼、珠芽蓼、銀蓮花(Anemone spp.)等。
3.5.5.5 西藏嵩草草甸(Form. K. tibetica) 西藏嵩草草甸在濕地公園內(nèi)分布于河谷周邊及低矮山坡,分布地帶略高于四川嵩草草甸區(qū)域,是介于濕生和旱生類型之間的過渡類型,在濕地公園內(nèi)分布面積遠(yuǎn)小于四川嵩草草甸。
群落低矮密集,分層不明顯,總蓋度達(dá)80% ~ 90%。以西藏嵩草和四川嵩草為優(yōu)勢種,其蓋度分別為40% ~55%、35% ~ 40%,嵩草平均高度為0.04 ~ 0.08 m。其它伴生植物種類較豐富,常見有黃帚橐吾、垂穗鵝觀草、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銀蓮花、釘柱委陵菜、銀葉委陵菜、短穗畫眉草、幾種馬先蒿、圓穗蓼、高原毛茛、大戟等。
3.5.6 流石灘植被 流石灘在濕地公園內(nèi)分布面積遠(yuǎn)低于裸巖區(qū),典型的流石灘也不多見,其流石蓋度通常達(dá)70% ~ 80%,樣地的植物種類較少,群落灌層主要有紅景天、銀露梅,蓋度分別達(dá)10%、5%,平均高度0.2 m,常見的灌木還有北方雪層杜鵑和金露梅。草本植物主要有紅景天、委陵菜、黃帚橐吾、寬葉韭和甘肅雪靈芝(Arenaria kansuensis)等,偶見種有獨(dú)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風(fēng)毛菊(Saussurea japonica)、黑蕊虎耳草(Saxifraga melanocentra)、數(shù)種綠絨蒿(Meconopsis spp.)和風(fēng)鈴草(Campanula spp.)等。
3.5.7 高原沼澤植被
3.5.7.1 北方雪層杜鵑灌叢沼澤(Form. Rh. nivale subsp. boreale) 分布于地勢較草本沼澤群落略高處的寬谷、階地、緩坡等。該沼澤是北方雪層杜鵑灌叢發(fā)生沼澤化的結(jié)果,成為一種隱域性植被。其群落結(jié)構(gòu)、組成成分、季相變化與北方雪層杜鵑灌叢有相似之處。杜鵑灌叢沼澤化的原因,主要是與地下水位長期處于較高位、土壤微生物活動(dòng)相對較弱密切相關(guān)。由于杜鵑灌叢的沼澤化,中生性植物逐漸退卻,土壤已由草甸土轉(zhuǎn)為沼澤土,0 ~ 30 cm土層中雖然少泥炭土,但是殘留的死亡植物體甚為豐富。與北方雪層杜鵑灌叢相比,該植被型的草本層以沼生植物和濕生植物為主,其中以苔草為優(yōu)勢種,株高0.15 ~ 0.25 m,尚有多種嵩草、燈心草(Juncus spp.)、花葶驢蹄草(Caltha scaposa)、毛莨?fàn)罱鹕徎?、矮地榆(Sanguisorba filiformis)等草本植物。
3.5.7.2 杉葉藻沼澤(Form. Hippuris vulgaris) 該群系屬挺水類型,主要分布在濕地公園內(nèi)的緩流水域中,平均水深0.3 m左右。杉葉藻在水體中的總蓋度達(dá)50% ~ 75%,平均出水高度0.25 m,其他主要水生植物有穗狀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圓穗蓼和苔草等。
3.5.7.3 花葶驢蹄草沼澤(Form. C. scaposa) 在濕地公園內(nèi)驢蹄草、嵩草草叢是驢蹄草沼澤最為集中分布的群落,屬挺水類型,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濕生草地或?qū)捁炔菰系臏\水洼地中,水深0 ~ 0.15 cm。該群落以花葶驢蹄草、四川嵩草和矮嵩草為建群種,全部草本植物總蓋度為80% ~ 95%,高度0.05 ~ 0.15 m。群落中還分布有較多的斑唇馬先蒿、毛茛狀金蓮花、橢圓葉花錨(Halenia elliptica)、草地早熟禾、銀葉委陵菜、釘柱委陵菜、鵝絨委陵菜等。在濕生洼地中花葶驢蹄草群系也可以和苔草、草地早熟禾、斑唇馬先蒿等構(gòu)成驢蹄草、苔草草叢。
3.5.7.4 沼生水馬齒沼澤(Form. Callitriche palustris) 沼生水馬齒沼澤屬挺水類型,在部分水面上可見分布,呈細(xì)帶狀分布,條帶內(nèi)沼生水馬齒的蓋度在60% ~ 80%,伴生的水生植物多是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沼生水馬齒出水很少,水下平均根莖長0.2 ~ 0.4 m,最長達(dá)0.5 m。在近岸邊,沼生水馬齒群系常與嵩草、早熟禾形成混交帶,群落外貌總體呈深綠色。
3.5.7.5 眼子菜沼澤(Form. P. distinctus) 眼子菜沼澤屬沉水類型,是濕地公園內(nèi)較為典型的水生植物群落之一,該群落也是濕地植被中極具代表性的群落之一,主要分布在河流濕地邊緣,水深0.2 ~ 0.4 m區(qū)域。其建群種小眼子菜在水中的蓋度在40% ~ 55%,最高可達(dá)75%。群落底層分布有眼子菜、水毛茛、杉葉藻、沼生水馬齒等,其中水毛茛和小眼子菜可在較深水域中生長,形成特有的小眼子菜(P. pusillus)、水毛茛群系。
3.5.7.6 泥炭蘚沼澤(Form. Sphagnum spp.) 泥炭蘚沼澤主要分布在四川嵩草草甸、西藏嵩草草甸內(nèi)的較濕處,
并與上述草甸在濕潤地帶交錯(cuò)分布,但總分布面積很小。該群落由泥炭蘚屬苔蘚植物形成較為密實(shí)的地被物,其外貌黃綠色中略帶紅紫色,并形成小塊狀的蘚丘,蘚丘通常高出地平面0.2 ~ 0.3 cm,為判別該群落的重要標(biāo)志。該群落中含水量很大,呈一定程度的強(qiáng)酸性(pH值4 ~ 6),與泥炭蘚及泥炭一樣。該群落的水源補(bǔ)給以大氣降水(雪、霧等形式)為主,灰分含量很少,大部分植物所需的無機(jī)養(yǎng)分非常貧乏,只能允許泥炭蘚屬生存發(fā)育。
3.5.7.7 溫泉水綿沼澤(Form. Spirogyra spp.) 拉龍措下游約6.5 km的雜拉曲主河道右岸有一處溫泉,泉眼出水量在12 L/s左右,水溫60℃左右,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溫泉的出水可供當(dāng)?shù)鼐用裣丛?。未利用的溫泉水匯聚成高原特有的沼澤水域,水綿大量生長于其中,終年長勢旺盛,淺水區(qū)(<0.2m)的水綿在水體中的蓋度最高可達(dá)85%,深水區(qū)的水綿分布相對稀疏。在距泉眼較遠(yuǎn)水域還可見四川嵩草、西藏嵩草、團(tuán)穗苔草、驢蹄草、高原毛茛等,水域之外主要為禾草草甸植被。
由上述分析可知,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植物多樣性具有以下特征:
(1)植物種類豐富。共有高等植物377種,隸屬于66科174屬,其中以被子植物居多,占總種數(shù)的91.78%。
(2)地理成分較為復(fù)雜。濕地公園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型可劃分為9個(gè)分布型,以北溫帶分布屬最多,從屬的地理分布來看,植物區(qū)系具有典型的溫帶屬性。另外,我國特有的瀕危水生蕨類植物——高寒水韭的存在,表明濕地公園區(qū)系的個(gè)性特征非常明顯[19]。
(3)保護(hù)植物富集。濕地公園分布有國家I級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1種、國家II級重點(diǎn)保護(hù)植物2種、珍稀瀕危植物5種及中國特有植物5種。
(4)濕地植物較為豐富。濕地植物共計(jì)21科27屬46種,以莎草科最多,其次為燈心草科。
(5)植被類型多樣。濕地公園內(nèi)植被類型可分為5個(gè)植被型組,7個(gè)植被型,19個(gè)群系,表現(xiàn)出典型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生境的特點(diǎn),以灌叢、草甸和沼澤占絕對優(yōu)勢,共計(jì)17個(gè)群系,占總?cè)合档?9.47%。其中,溫泉水綿沼澤是目前中國少數(shù)幾個(gè)濕地公園擁有的濕地植被類型。
[1] 郎惠卿,魁義,陳克林. 中國濕地植被[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9.
[2] 楊永興. 國際濕地科學(xué)研究進(jìn)展和中國濕地科學(xué)研究優(yōu)先領(lǐng)域與展望[J]. 地球科學(xué)進(jìn)展,2002,17(4):508-514.
[3]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Ecol Econ,1998,1(25):3 -15.
[4] Adger W N,Luttrell C.The values of wetlands:landscape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utilisation of wetlands[J]. Ecol Econ,2000(35):75-89.
[5] 劉軍. 中國濕地現(xiàn)狀綜述[J]. 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4,14(2):64-67.
[6] 燕艷. 中國濕地簡述[J]. 生物學(xué)雜志,2002,19(6):59-60.
[7] Gilvear D J,Bradley C. Hyd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 UK perspective[J]. Phys Chem Earth,Part B:Hydrol Oceans Atmos,2000,25(7):571-588.
[8] Sahagian D. Global physical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hydrological alterations:sea level and water redistribution[J]. Glob Planet Chang,2000,25(1):39-48.
[9] 劉紅玉. 中國濕地資源特征、現(xiàn)狀與生態(tài)安全[J]. 資源科學(xué),2005,27(3):54-60.
[10] 沈琪,黃茶英,蔣躍平. 杭州西溪和紹興鏡湖國家濕地公園內(nèi)的維管植物多樣性[J]. 武漢植物學(xué)研究,2008,26(4):385-390.
[11] 胡文藝,徐亮,張潔,等. 峒河國家濕地公園維管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J]. 吉首大學(xué)學(xué)報(bào)(自然科學(xué)版),2015,36(1):75-79.
[12] 四川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guī)劃(2015-2020)[R]. 四川,2015.
[13]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志編纂委員會(huì). 白玉縣志[M]. 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6.
[14] 吳征鎰. 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 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15] 農(nóng)業(yè)部. 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 植物雜志,1999,151(5):4-11.
[16] 中國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jìn)出口管理辦公室,中國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xué)委員會(huì). 瀕危野生動(dòng)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I、附錄II和附錄III)[Z]. 2013.
[17] 張金屯. 數(shù)量生態(tài)學(xué)[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1.
[18] 吳征鎰. 中國植被[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1980.
[19] 王荷生. 華北植物區(qū)系地理[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Vegetation in Lalongcuo National Wetland Park of Sichuan
WU Yao1,2,SUN Zhi-yu2*,HUANG Wen-jun2,PENG Pei-hao1,CHEN Wen-de1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2.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engdu 610081, China)
Investigations on vegetation in Baiyu Lalongcuo National Wetland Park, Sichuan provi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377 species of higher plants, belonging to 174 genera and 66 fam ilies, dominated by angiosperm, about 91.78% of the total species. There are 46 species of wetland plants, belonging to 27 genera and 21 families, dom inated by Cyperaceae and Juncus. One species has been listed as the national first grade w ild life of China for protection, 2 species as the second grade one, 5 species as rare and endangered and 5 species as endem ic in China. In light of the areal-types of genera, the North Temperate component is dominant in the flora of the park. The natural vegetation in the park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19 formations of 7 vegetation types and 5 vegetation type groups. Cultivated vegetation is not fou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mation of shrubs, meadows and swamps occupied 17 formations (89.47%). Formation of Spirogyra spp. could be few found in wetlands of China.
flora; vegetation; Lalongcuo National Wetland Park
S718.54
:A
1001-3776(2016)02-0001-08
2015-11-25;
:2016-01-22
吳瑤(1991-),女,四川廣安人,碩士,從事植物與生態(tài)研究;*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