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銀行
當前學術界對民營銀行的定義大致可分為產權結構論、資產結構論和治理結構論三種。產權結構論認為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就是民營銀行;資產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主要為民營企業(yè)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銀行;治理結構論則認為凡是采用市場化運作的銀行就是民營銀行。
一、特征
建立民營銀行主要是為了打破中國商業(yè)銀行業(yè)單元國有壟斷,實現金融機構多元化。與國有銀行相比,民營銀行具有兩個十分重要的特征:
一是自主性,民營銀行的經營管理權,包括人事管理等不受任何政府部門的干涉和控制,完全由銀行自主決定;
二是私營性,即民營銀行的產權結構主要以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為主,并以此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干預行為的發(fā)生。
二、發(fā)展阻力
縱觀境內外民營銀行的發(fā)展歷程,民營銀行失敗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即市場準入不規(guī)范、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特權集團介入、內部人控制和關聯企業(yè)貸款。
(一)市場準入
為了防范風險,各國和地區(qū)在加強對銀行監(jiān)管的同時,往往對銀行的市場準入,尤其是對民間資本辦銀行加以嚴格限制。
而市場準入的不規(guī)范往往會導致兩種情況:
一是金融投機倒把,產生道德風險;
二是造成金融過度(over-banking),形成惡性競爭。這兩種情況最終將使民營銀行走向失敗。
大量新生民營銀行的涌入,使得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并形成金融過度(over-banking)現象。很多金融機構經營困難,兼并重組時有發(fā)生。臺灣放開民營銀行不僅沒有實現提高銀行效率的初衷,相反還帶來了金融動蕩。
(二)監(jiān)管機制
負債經營的特殊性決定了銀行的健康發(fā)展必須以健全的監(jiān)管機制為前提。這一點對于民營銀行尤為重要。因為民營銀行的資本金主要來自民間,其對利潤最大化有著更為強烈的追求。在此情況下,民營銀行從事高風險運作和金融創(chuàng)新的沖動也就更強烈。
(三)特權集團
特權集團介入是導致民營銀行失敗的另一大原因。在開放民營銀行時,特權集團的介入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很多大企業(yè)或利益集團利用特權開辦銀行,從而產生一批家族式銀行,這很可能會拖垮整個金融系統;另一種是,在民營銀行準入過程中,由于審批權掌握在某個部門手中,這往往會導致尋租現象,權錢交易不可避免,這就使很多不具備開辦條件的銀行產生,從而埋下金融隱患。
(四)內部控制
由于民營銀行的資本來自民間,由民間自發(fā)組建,其在股權安排上容易走上兩個極端:一種情況是,股權過于集中,從而造成少數人控制銀行;另一種情況時,股權過于分散,股東人數太多,他們彼此以來又相互沖突,從而造成事實上的經理人控制。
(五)企業(yè)貸款
民營銀行最大的問題就是股東貸款,而那些失敗的民營銀行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股東一開始就企圖用銀行來圈錢。民營企業(yè)辦銀行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希望為企業(yè)搭建一個資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