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 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
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王珍 / 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
感恩;教育
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感激他人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現(xiàn)代人所疏遠和淡漠了,這種不良風氣對學生的潛在影響不可低估。當今的學生,大都生長在十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家庭里的所有資源基本上以孩子為中心在進行運轉,使得一些孩子自我中心的思想也越來越嚴重。感恩戴德、知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越來越缺乏。
近日有新聞說,張家口的67歲的趙先生在北京某大學門口拉小提琴,為在內蒙古讀書的女兒籌集學費。老父親在街頭賣藝三年,他21歲的女兒竟毫不知情。
2004年11日,南京大學校園里貼出了一封署名為“辛酸父親的來信”,控訴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為了多要錢物,偷改入學通知書,虛報學費的事情。
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門峽市區(qū)的一個17歲的中學生小于的父親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讓小于回去給爺爺、奶奶拜個年,小于不同意。為此,二人發(fā)生爭吵,小于揮刀砍在父親臉上,其父被及時送往醫(yī)院搶救。隨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認為這一切皆因爺爺、奶奶引起,揀起一把斧頭,直奔爺爺、奶奶家,用斧洋朝爺爺、奶奶身上亂砍,致使奶奶身體多處受傷,爺爺因顱腦嚴懲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
這些事件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識。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由此可見,很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懷,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已經迫在眉睫。懂得和學會感恩,成為時代的呼喚。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將得到滋潤。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也是人之常情。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地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xiàn)。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有人說善良的本質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了一顆善良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都應當懷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民得感恩應當成為每個人的美德。
我們需要開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讓學生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衷別人之所衷,樂別人之所樂,積極學會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用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體諒他人、原諒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愛護他人,從而形成學生的道德感。這樣,教育就不會停留在靠紀律制度來強迫維持,而是從學生的心理流淌出來,使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上升到心靈的自覺要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自信、自立、自尊、百折不撓品格的同時,對他們開展感恩社會、感因父母、感恩他人的感恩教育,對樹立正確的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做。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呈現(xiàn)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社會和人們對他的恩愛。前面提到的趙先生,他的“默默的愛”雖然珍貴,但不足??;愛要讓孩子知道,才能激發(fā)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fā)自內心更深的感恩情懷,才是參他們真正的愛。
其次,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并回歸現(xiàn)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在情理交融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可以圍繞感恩主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方面的拓展,比如開展“說出我心中的愛”“讓我們學會感恩”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寫一篇感謝某某的作文;讓他們回家?guī)透改赶匆淮文_,做一次飯等活動,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尋找愛、思索愛并回報愛。
在這個社會里,愛從來都是雙向的,誰都沒有只奉獻不回報的義務,誰也沒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權利。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教育,感恩教育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讓我們的社會在愛的氛圍中和諧發(fā)展!
[1]陳憲章,姜雪風,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的結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2).
[2]張志陽,孫鐵牛,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的探討[J],探索,2000,(4).
[3]鄭涌,馬建吉,黃希庭,高校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關系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