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重慶沙坪壩烈士墓轉盤旁的一家小面館里圍滿了人——這家的婆婆被一條鐵鏈拴著。婆婆的兒媳說,這不是虐待老人,而是因為老人多次走失。
按老人兒媳的理解,“拴”實屬無奈之舉。因為老人從農村來,閑不住,總喜歡往外跑,極易迷路。而他們一家其他3人也都要外出打工——哪有更好的辦法?這個理由擺出來,鄰居街坊也表示理解。
但如此看待此事肯定不妥。首先,鐵鏈拴老人違反了《刑法》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然在贍養(yǎng)老人方面確實有為難的客觀因素,但法律的底線不能突破,縱使再有困難,也應確保行為不違法。其次,并非沒有其他解決辦法。比如,家里有3個勞動力,留一個在家看守老人又何妨?最后,老人的要求也并不過分,她不過是不想一個人待著而已,這屬于人之常情。把一位基本正常的老人用鐵鏈拴在家里,沒幾人不想逃出。
鐵鏈拴老人雖屬個案,但它觸及養(yǎng)老方面的一個普遍問題——子女如何做才算盡了孝呢?你可以把失去一單生意或喪失一次升遷機會當成為盡孝做了巨大的犧牲,但你畢竟沒有因此失去一份工作;你可以把丟掉飯碗當作盡了最大的孝心,但你畢竟沒有整日守在老人床前。當“回家看看”都立法推進時,我們是否離盡孝的普遍標準遠了一些?
把鐵鏈拴老人的責任推給社會,是將家庭責任推給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這家人的有關行為應依法給予相應訓導或懲罰,不能讓養(yǎng)老講條件、擺困難、推責任者得到姑息。
(轉自《楚天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