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孫黎卿+馬敏
關鍵詞 慣常設計 舉證策略 特有設計
在專利確權程序中,當請求人以“創(chuàng)造性”為無效理由時,會引入到“慣常設計與特有設計”的界定問題,而這是當下在外觀設計近似性判斷中的難點,本文以陸風X7無效案為例來窺視“慣常設計”的適用標準,探究其在外觀近似性判定中的作用。
近期,路虎公司和江鈴控股專利糾紛事件,再次甚囂塵上。國家專利復審委對路虎極光和陸風X7的外觀設計專利權,均予以無效。在陸風X7無效案中,兩者多處相同點被作為路虎極光的“特有設計”,使兩者的相同點在整體視覺效果中的權重上升,相反,兩者的差異點在整體視覺效果中的權重下降,是陸風X7被無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慣常設計”的概述
2009年的《專利法》及現(xiàn)行司法解釋引入了“慣常設計”的規(guī)定,但對其定義語焉不詳。2010年的《專利審查指南沖認為“慣常設計,是指現(xiàn)有設計中一般消費者所熟知的、只要提到產品名稱就能想到的相應設計”,并認為“當產品上某些設計被證明是該類產品的慣常設計(如易拉罐產品的圓柱形狀設計)時,其余設計的變化通常對整體視覺效果更具有顯著的影響”。因我國對外觀設計采“整體保護主義”而非“部分保護主義”故在侵權判定與專利確權中,準確地界定“慣常設計”與“特有設計”往往影響案件的最終走向。從舉證責任看,慣常設計的主張,應當嚴格貫徹“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二、陸風X7無效案中的“慣常設計”
在陸風X7無效案中,請求人主張陸風X7與路虎極光兩者在“懸浮頂、貝殼形發(fā)動機罩、側面腰線、前大燈上揚的線條、車窗的形狀、前臉中部”的設計相同,專利權人認為上述相同設計,不是“特有設計”而是“慣常設計”,提交的主要證據(jù)如下:
專利權人的“慣常設計”主張未被采信,主要理由是:1.證據(jù)22、23雖出現(xiàn)“懸浮頂設計、前大燈上揚線條”,但mini車的車頂線和側窗下沿線的傾斜度較平緩,整體看兩者差異較大:2.證據(jù)24、25雖出現(xiàn)“懸浮頂設計”但就具體的線條和ABC柱角度及比例關系所形成的整體而言,設計并不相同,在整體視覺效果上有明顯區(qū)分:3.專利權人未舉證“懸浮頂設計、貝殼形發(fā)動機罩、側面腰線、前大燈上揚線條”構成慣常設計且已經大量公開,即使其他2處相同點構成常見設計甚至達到慣常設計的程度,也不足以影響對整體視覺效果的判定。
三、本案中“慣常設計”的再考量
路虎極光的設計公開時間在2010年12月19日,在江鈴控股的證據(jù)外,截取在2010年12月前較為撈丘的類型化設計,以海內外知名SUV型汽車的側面為坐標用不同方法對比,探究兩者相同點是否構成慣常設計。
類型化對比。涉案汽車SUV車型的“側面輪廓”“側面腰線”“懸浮頂”“切割比例”這三個顯著視覺部位的設計,在路虎極光公開之前早已大量出現(xiàn),且涉及海內外多個知名品牌,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是差異較小,幾近相同。
交叉對比法。遴選2份在先設計與路虎極光、陸風X7三者分別比對,可見三者在側面車身部位的區(qū)別并不明顯。結合江鈴控股的證據(jù)看,早在路虎極光的設計公開前,此等側面車身的設計手法,已被海內外知名車企所公開,該部位的設計特征已是常見設計,又因涉及海內外多個品牌,足以構成慣常設計。
線條比例對比。在本案中專利復審委,根據(jù)雙方提交的證據(jù),將汽車的腰線、裙線、長、寬、高比例關系、車身整體形狀以及設計風格作為整體觀察對象,并得出該相同點對視覺影響力較大的觀點。
在引入1份在先設計后,用同樣的方法對三者進行比對,足見路虎極光的腰線、長寬高的比例關系、車身側面、ABC立柱及懸浮頂?shù)仍O計特征及組合后的設計并非路虎極光的特有設計,而是慣常設計。
綜上,截取2009年前在海內外已公開的SUV型汽車外觀,通過三種方法比對,足見路虎極光與陸風X7的相同點,主要集中在車身側面,且已是在先設計,并在海內外眾多知名品牌的車型中出現(xiàn),已構成慣常設計。
四、對慣常設計的幾點啟示
慣常設計認定的標準。從陸風X7無效案可知,專利復審委對“慣常設計”的認定標準,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一種現(xiàn)有的常見設計,其次,該種常見設計已經大量公開,足以使消費者對此設計司空見慣。
慣常設計的舉證策略。外觀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本身多多少少要在借鑒他人現(xiàn)有設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對于慣常設計部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在確權程序中應當剔除或弱化慣常設計帶來的相同或近似,如要援用“慣常設計”對沖“特有設計”在近似性判斷的權重,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1.時間因素。本案中路虎援用其在先的極光外觀設計,江鈴控股應重點搜集在極光之前的專利文獻及相關證據(jù)。2.相似性程度。首先,援用慣常設計時,盡可能選擇最為接近“特有設計”的外觀設計,如本案中援用“MINI COOPER”2款汽車作為舉證“懸浮頂設計”時,未充分考慮其與對比設計整體視覺效果的差異,因為對近似性判定最后還要在整體比對原則下權衡。其次,列雙龍、長安兩款SUV汽車的證據(jù)雖然出現(xiàn)懸浮頂設計,但因其出現(xiàn)的時間晚于對比設計,且未達到大量出現(xiàn)的程度,在舉證上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如果不考慮上述因素,非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間接佐證路虎所主張的特有設計特征。
慣常設計在近似性判定中的權重。慣常設計在近似性判定中,并非完全不予考慮,但可導致其對近似性判定的影響權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法律采取整體保護主義,而非部分保護主義,慣常設計對整體視覺效果的影響力大小,要放在整體視覺效果中來予以權衡。
綜上,本案中兩者的6處相同設計,多集中在車身側面的輪廓,早已是海內外多數(shù)SUV型汽車的常見設計手法、公知慣常設計。此外,從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行提字第3號的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與雙環(huán)無效案中的觀點看,兩者的相同點多屬于共性設計特征,這對一般SUV型汽車消費者視覺效果的影響較為有限。循此脈絡,在上述前提成立的前提下,本案中的外觀設計近似性判定,應重點比對兩者的差異點是否對整體視覺效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