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文
摘 要:民生問題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生問題的重要性。馬克思貧困化理論對于我國現階段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貧困問題仍具有重要作用。闡述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的歷史生成,分析無產階級貧困化的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兩種表現,指出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原因就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指導全世界無產者認清自己貧困的根本原因,然后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在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深入研究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的一般規(guī)律,對于我國的扶貧開發(f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無產階級;貧困化;資本;相對貧困;絕對貧困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001-02
一、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的歷史生成
(一)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的思想來源
馬克思的貧困化理論批判繼承了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勞動者貧困的相關思想。從16世紀開始,空想社會主義者就已經開始關注貧困問題,當時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社會生產方式由簡單協(xié)作發(fā)展到工廠手工業(yè)階段,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但是,早期的農民、工人卻不斷面臨新興資本家的剝奪與打壓,生活苦不堪言,當時社會中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對無產者的悲慘處境深表同情,他們猛烈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罪惡與弊端,渴望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并繪制出一個和諧平等的美好社會藍圖??障肷鐣髁x者認為,貧困是資本主義制度違背人類理性原則的集中表現與最終結果,貧困的根源即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私有制,私有制下財產的分配不公造成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因此,消滅貧困的必經之路便是消除私有制。
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貧困的認識貫穿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之中,雖然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現象做出了初步的制度分析,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但他們對私有制的消滅態(tài)度是極不徹底的,并且還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消極成分,也未能認識到無產階級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上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未能找到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力量和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路徑。因此,空想社會主義者還不能從深層次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現象做出科學的分析,這只能由馬克思恩格斯來做到[1]。
(二)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產生的背景
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貧困化的研究是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之一。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重大變革,也引起了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的深刻變化。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支持,掃清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道路上的障礙,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社會分化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也導致社會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愈加尖銳化,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也越發(fā)變本加厲,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也愈加貧困化,馬克思貧困化理論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出來的。馬克思的貧困化理論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深入剖析后得來的,無情地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難逃日益貧困的歷史命運,同時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做出了科學的判斷。
二、馬克思貧困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概述
無產階級貧困化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生產資料絕大多數掌握在資產家手中,無產階級為了維持生存只能出賣僅有的勞動力來獲得少量的工資,資本家為了追求剩余價值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伴隨著這一過程的一方面是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在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無產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生活狀況的不斷惡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列舉了資本主義社會可能處于的三種發(fā)展狀態(tài),以此考察工人在其中的社會地位:“在社會的衰落狀態(tài)中,工人的貧困日益加??;在增長的狀態(tài)下,貧困具有錯綜復雜的形式;在達到完滿的狀態(tài)中,貧困持續(xù)不變?!盵2]因此馬克思認為,不論資本主義社會處于何種發(fā)展狀態(tài),工人階級要么處于貧困狀態(tài),要么就是貧困的持續(xù)加劇。
(二)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馬克思在自己有關無產階級貧困化的論述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這兩個概念,但馬克思事實上是從這兩方面來分析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的,具有明顯的辯證分析色彩。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是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私有制造成無產階級的大多數生產資料被資產階級剝奪,無產者依靠自己勞動所得難以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絕對貧困”也稱“生存貧困”。它是資本積累和剩余價值規(guī)律共同作用下的具體表現,如工人工資的下降、失業(yè)人口的增長等,但是絕對貧困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常有的經濟現象,一般發(fā)生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經濟危機時期、經濟停滯時期以及戰(zhàn)亂時期。
無產階級的相對貧困,是指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所處的相對貧困生活狀態(tài),無產階級的經濟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而相對下滑,“雖然工人的生活的絕對水平依然照舊,但他的相對工資以及他的相對社會地位,即他與資本家相比較的地位,卻會下降?!盵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人階級為自身利益也進行了有組織的斗爭,資產階級為了緩和內部矛盾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福利國家”政策、勞動者教育培訓、養(yǎng)老金制度、失業(yè)救濟等,但是應清醒地認識到,工人階級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其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的下降是同時進行的。
(三)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原因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無產階級貧困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講:“工人階級處境悲慘的原因不應當到這些小的弊病中去尋找,而應當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中去尋找?!盵4]這就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包庇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