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麗
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的入門教學嘗試,旨在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方法,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小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以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興趣
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來源于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高,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也越好。所以,在信息技術的入門階段培養(yǎng)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對其一生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精心組織教材,誘發(fā)學生興趣
計算機的入門教學不同于其他教學。由于學生大都對于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jù)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開設的計算機課就應該以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知識為主,可以多采用輔助教學軟件和益智教學游戲等,這樣做,不僅符合兒童這一階段的認知結構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便于接受老師賦予的新知識,并且易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激發(fā)其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
例如在開展畫畫教學時,我就采用教材上的金山畫王輔助教學,而不采用windowns自帶的畫圖軟件,因為畫圖板這一塊內容在以后的教學中會詳細講到,而用金山畫王軟件中自帶的圖庫拼合成一張圖畫,不僅操作簡便,而且軟件中還有語音提示、背景音樂,再加上圖庫中的圖片都是一些卡通形象,所以就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注重語言藝術,引發(fā)學生興趣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指導學生操作,訓練學生能力都離不開語言。在計算機的入門教學中,生動的語言可以給學習帶來情趣,使緊張的氣氛變得和諧,使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因此,把生動形象的語言引進信息技術課,可以使學生好學、樂學。比如:第1節(jié)課時,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電腦,都很好奇,都想知道電腦為什么這么神奇?如果教師拿出那些專業(yè)術語來教學生,這叫主機,這叫顯示器,還有硬盤、內存……那么不管你講的多么透徹,學生也不可能掌握和理解。我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抽象、費解、空洞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鮮活,淺顯易懂,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我告訴學生我們都有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嘴,平時做作業(yè)通過眼睛、耳朵把聽到的、看到的題目告訴給大腦,大腦經過思考后再利用嘴或手把答案說出來或寫下來。計算機也是這樣工作的,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電腦的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嘴。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提起了。告訴學生:計算機是由五個部分組成的,用鍵盤和鼠標把信息輸?shù)接嬎銠C內,馬上就有學生說原來這就是電腦的耳朵和眼睛啊。大腦就是記憶運算部件,也就是我們看見的那個形狀象箱子一樣的東西,它叫主機。最后的運算結果就通過顯示器(形狀象電視機)和打印機顯示出來,這就是電腦的口和手。經過這么一講,學生明白了。形象的類比,把復雜、抽象的機械原理說得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學生一聽就懂,很快都學會了。
面對剛剛接觸電腦的學生,不僅不要批評他們,還要多用些鼓勵性語句,如:你真行,真了不起等等。不僅是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更是營造了一種平等、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笨梢娊處熣n堂上的教學語言多么的重要。
三、主動參與學習,培養(yǎng)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眱和睦韺W研究也指出: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活動方式。這就表明,“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產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應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弊鳛榫哂泻軓姷牟僮餍杂钟兄鴱V泛實用性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更應采用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主動學習方式。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啟發(fā)者。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chuàng)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金山畫王的“圓/橢圓”工具時,介紹完后如果讓學生以此工具為主創(chuàng)作一幅畫,盡管生活中的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畫什么,沒有提示,多數(shù)學生無法繼續(xù)深入思考,只是在畫面上不斷地疊加圓或橢圓(實心或空心)要么完成一些簡單的畫比如太陽、氣球、五環(huán)旗等,形式上或許帶有偶然的美感,但內容上卻很單薄。在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相對充分的醞釀后,教師就可以適時引導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是圓形或是橢圓的。馬上有學生指出我們的頭部是圓形的,又有學生指出毛毛蟲的身體是一串橢圓構成的……老師在屏幕把畫面展示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興高采烈地進行了討論。在學生的屏幕上也相繼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畫面,例如小熊、帽子、小螞蟻......個個興致高漲,下課了還意猶未盡。這種先抑后揚的教學節(jié)奏,為學生的主動思維在時間和空間上留下了余地,適時的啟發(fā),利于開闊眼界,引發(fā)聯(lián)想。使學生克服了思維中的依賴性和惰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被動轉為主動。
經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計算機的入門知識雖然不難,但要教好卻也不容易。教師只有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充分貫徹“趣味引路、興趣搭橋”的思想,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方法,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小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才能使學習變成“學無止境,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