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凱彤
天朗氣清的周末,相約與親友一家駕車去北京西郊的靈水村游玩。一來是想逃離城市,求幾日清靜,二來是自己十分好奇,想知道這個因《爸爸去哪兒》名噪一時的村子,究竟是什么模樣。
儒雅氣質依舊
早晨八點鐘出發(fā),我這乘上車就睡的屬性,眼睛一閉、一睜,2個多小時的車程就結束了。醒來時,已經到達靈水村的售票處,每位游客20元,《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帶來的經濟效應初見端倪。驅車進村,直接進入停車場停好車輛,一行4人便開啟了游客模式。
沿著停車場的石階上行,標志性影壁相當奪人眼球,仿古的青瓦白墻,上書五個大字——“靈水舉人村”。原來,靈水村的全名即靈水舉人村,在“爸爸去哪兒拍攝地”這個頭銜前,靈水村早以“京西舉人村”聞名了。村子自遼金時代形成以來,先后出過2名進士,22名舉人,是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第二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由此看來,如此有文化底蘊的歷史名村借助《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走紅,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影壁斜對著的文化廣場頗具現代感,乍看上去,與古村并不協(xié)調。但勝在以考取功名為主題,拜師、苦讀、趕考、應試,四座雕塑分立廣場四角,逆時針看來,正是古人求學的整個過程。考生高中后游行的雕塑群居于廣場的正中央,戴花騎馬的舉人高高立在中間,前后簇擁著放鞭炮的、敲鑼打鼓的鄉(xiāng)鄰,好不威風。
靈水村的面積不大,前后主要有三條石板街道,就近從中間的街道開始游覽。村中的房屋多建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清一色的青磚青瓦,盡管年久失修,但在斑駁的磚瓦上、舊色的木門上、殘損的院墻上,仍能看到儒雅的氣質。大塊的石階,樸素古老,拾階而上,仿佛踏進靜寂的水墨畫里。周遭是那樣的安靜,靜得連說話走路都變得小心翼翼,靜得讓人每瞧見一扇門,都想靠近去找尋一點聲音,可惜回應的只有院墻上隨風擺動的雜草和房門上銹跡斑斑的銅鎖。
節(jié)目組租用過的五所房子,統(tǒng)一在墻外掛了塊黑牌子,寫著節(jié)目中的房名和住過的明星的名字。房主們依舊過著尋常的生活,為避免窺探他人的隱私,不敢在院子內多做逗留,雖只是簡單一瞥,仍看出些許變化:“山羊房”沒有了山羊,房內多了現代化的廁所;“村長房”因為民宿生意火爆又加蓋了幾間客房;“古樸房”的變化最小,炕上還放著節(jié)目錄制時的被褥,已經落滿灰塵;殘破的“蜘蛛房”成了貨倉,擺放著主人家淘汰的冰箱和舊物;當年看節(jié)目時最傾心的“老宅房”因為近期的幾場暴雨,生命恐怕要定格在四百歲了。
當今3年的時間,對于一個“走紅”的村子來說,并不短。有了名氣,有了人氣,它隨時可以發(fā)生轉變。我曾擔心會見到一個遍地商鋪飯店,家家戶戶販賣小商品的靈水村,在村里走過一圈,發(fā)現是自己多慮了。靈水村像位沉穩(wěn)的老者,任游客熙熙攘攘地往來,它淡然地迎接和送別,始終以古樸示人,以簡單待人,以儒雅的氣質消化了所有的浮躁和物欲,在大熱的節(jié)目效應下,守住了傳承多年的文化命脈。
獨具幽靜滄桑
“老宅房”的房主張翠花阿姨十分熱情,她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老宅的前世今生。靈水村的20多位舉人里,老宅房的主人劉懋恒是最有名的。宅子是清朝康熙年間,劉懋恒中舉為官后重修的,當年的劉宅有五座相鄰的四合院,共有90多間房子,時過境遷,如今,五處院子已經分別有了不同的主人,再沒有當年獨屬一家的氣派光景。
據說,劉懋恒為官清廉,就任山西汾州知府時,鏟除豪強,抑制奸商。他曾拿出自己的大部分薪俸和家產,遍設粥棚,賑濟災民,使六萬百姓安度饑荒。如今,靈水村每年立秋辦的“秋粥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劉舉人荒年賑災濟民的善舉,所以這秋粥也叫“舉人粥”。綜藝節(jié)目播出后,村里的秋粥節(jié)也火了,去年立秋,來喝粥的車塞滿了附近幾公里的路。
說著聊著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也許是村子里太過安靜,遇到如此健談的阿姨,讓我們迅速決定在她家吃飯并留宿。午飯過后,張阿姨快速收拾了桌子,生怕耽誤我們午睡的時間。沒有半點嘈雜,寂靜讓人變得特別戀床。下午3點多才出門,再次走訪靈水村。
既是京西舉人村,自然要登山上文昌閣和魁星樓拜一拜,沾沾靈氣??上У氖?,上山之前并不知道建于清初的魁星樓和文昌閣在1984年被拆除了,盡管現已在原址上重建,但實難滿足自己尋古的期待。有失必有得,站在魁星樓上,可以一覽靈水村的全貌。群山環(huán)繞,村落猶如一枚印章,方正地嵌在山間,錯落的老宅,讓印章的紋路在工整間透著參差的美感,頗有詩意。
回到村口小賣部買水時,遇到了從東北嫁過來的老鄉(xiāng),實屬意外驚喜。交談中,老鄉(xiāng)透露,《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組就是與她接洽的,她還接觸過很多來這兒取景的攝制組,當中最有名的就是電影《最愛》。老鄉(xiāng)一邊咂巴煙,一邊展示她與郭富城的合影。當我提議去拍攝《最愛》的那戶人家看看時,老鄉(xiāng)卻搖了搖頭,那家的老兩口把門一鎖,進城哄孫子去了。
老鄉(xiāng)的話讓我意識到,靈水村之所以如此的靜,不僅因為老宅散發(fā)著清澈寧靜的韻味,更因為沒有雞鳴狗吠,沒有孩童嬉戲,稀少的生活氣息沒有讓村子顯得衰敗,反而讓靈水村的幽靜多了一絲滄桑感,與它的儒雅氣質完美貼合。
老鄉(xiāng)抽完煙,便熱情地幫我們張羅起晚飯。酒足飯飽時,夜色已深。樹影婆娑,夜里的靈水村分外幽靜,坐在院子里,感受清冷月光的凈化,望著數百年前的古宅,人似乎迷離了,心緒似乎安寧了,腦海中似繁華的過影,又似一片空白。
清早告別時,張阿姨叮囑一定要再來,我點頭應允。他日,我一定會再來拜訪這位老者,感受它的儒雅與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