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1.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 2. 蘇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6)
?
語境框架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王 怡1,2
(1.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 2. 蘇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6)
語境框架理論既關注讀者對虛擬世界的認知框架的構(gòu)建,又兼顧其他類型的心理表征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是一個能對讀者閱讀過程進行較為全面描述的敘事理解認知模型。本文試圖探討該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提供新的啟示。
語境框架; 心理表征; 英語閱讀教學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導,過于強調(diào)語篇分析,而忽視學生在閱讀體驗中的主觀能動性。認知文體學從認知角度出發(fā),把閱讀視為讀者與語篇互動的過程[1]。Emmott[2]的語境框架理論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個敘事理解模型,它將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心理表征相結(jié)合,對讀者如何通過建立、保持和使用心理表征主動構(gòu)建語篇意義的過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釋,對我們了解敘事理解的認知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語境框架是指一個含有當前語境信息的心理存儲單位,由一系列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虛擬世界的心理表征構(gòu)成,包括位置表征和人物表征[2]。
1.1 語境框架的生成、修改和調(diào)整
語境框架一旦建立,就標志著特定的人或事與該框架構(gòu)成綁定關系。讀者頭腦中會同時保存多個框架,但僅有一個會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即所謂的啟動框架。啟動框架的認知行為通常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進行,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qū)⑵滢D(zhuǎn)變?yōu)橛幸庾R的積極行為,將對閱讀教學產(chǎn)生積極意義[3]。語境框架生成后還會面臨修改和調(diào)整。當語篇明確說明某個人物進入或離開該框架時,會使框架內(nèi)其他人物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這些人物依然保留在框架內(nèi),整個框架并未消失。這種情況被稱為框架修改。同時,閱讀中讀者往往需要進行復讀,重新調(diào)整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這個過程涉及框架調(diào)整或代替。例如,當故事結(jié)尾出乎意料時,讀者為了保持語篇的連貫,就必須對原有框架進行修改或調(diào)整,甚至還需要用一個新框架來代替原有框架。
1.2 語境框架的轉(zhuǎn)換和恢復
讀者意識中共存的多個語境框架還會相互轉(zhuǎn)換,如語言提示時空發(fā)生改變時,讀者就會停止對現(xiàn)有框架的監(jiān)控,轉(zhuǎn)而啟動另一個新框架。標志框架轉(zhuǎn)換的信號主要有地點的改變、時間的流逝和語篇的斷章。由于人物與原先那個變?yōu)榉峭伙@的框架仍存在綁定關系,所以在特定條件下(如其中某個因素再次被提及),非突顯框架又可以恢復突顯,這個過程即為框架恢復。
1.3 角色扮演者和觀念框架
Palmer[4]認為,人物行為分為身體和心理兩個層面,后者為前者提供行動的動機、理由和意圖;且兩者共同構(gòu)成一個思維-行動連續(xù)體。Emmott[2]分別用包括人物、時間和地點在內(nèi)的物理語境和關于虛擬人物思想觀念的觀念框架來表示這兩個層面。他認為觀念框架總是與相應的物理語境綁定在一起;在特定的語境框架中,通過觀念框架的構(gòu)建,讀者可以從一個看似簡單的行動中推斷出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從而更為準確地詮釋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外,同一人物在不同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外貌特征或處于不同的情境中。例如,倒敘的情況下同一人物會被并置在過去和當前兩個語境框架中。Emmott[2]將同一角色在不同框架中的變體稱為角色扮演者,就如同影片中同一人物被分成少年、青年和老年三個角色。
下面筆者就以《大學英語泛讀2》的課文《雙料騙子》為例,介紹Emmott[2]敘事理解模型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1 激活背景常識,擴展理解視野
作者總是將語篇置于一定的社會、語言和物質(zhì)世界的制約之中,因此作者歐亨利本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及個人經(jīng)歷就是解讀《雙料騙子》不可或缺的認知因素。閱讀前,教師可就相關內(nèi)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尋求答案(如時代背景、家庭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標題含義和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測,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愿望,激活相關背景知識。
2.2 激活文體圖式,啟動認知框架
敘事文體圖式主要包括故事梗概、走向、過程、結(jié)局和評估[5]。教師可以按文體圖式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獲取人物、時間、場景及事件發(fā)展過程的相關信息,見表1。
表1 相關背景知識
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將思維訓練和知識獲取相結(jié)合。表1中五起事件恰好構(gòu)成5個語境框架:兒子失蹤、賭場殺人、合謀詐騙、母子相認、二人反目。學生獲取各起事件信息的行為就意味著隱形存在的框架啟動過程被轉(zhuǎn)化為有意識的思維活動。這種轉(zhuǎn)變對敘事空白的填補也有重要意義。Herman[6]認為,使故事成其為故事是語篇本身的結(jié)構(gòu)特征和讀者的認知活動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所以教師可以嘗試語境重構(gòu)能力的訓練,促使學生主動尋找框架之間的關聯(lián)。例如,可以將框架(4)(母子相認)作為一個節(jié)點,要求學生在此之后中斷閱讀,以作者身份對下文進行重建,預測事件發(fā)展趨勢,并在后續(xù)閱讀中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差異。
2.3 沙中取金,調(diào)整框架
在整體把握全文之后,教師可以圍繞重要細節(jié)設計問題,見表2,引導學生快速激活關鍵信息,通過框架轉(zhuǎn)換、恢復及調(diào)整把新舊信息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2 該語篇的敘事文體圖式
如表2所示,通過激活‘文身’、‘年齡’、‘德州’幾個關鍵元素,框架(1)、(2)、(3)在結(jié)尾處相繼被恢復或調(diào)整,并與框架(4)、(5)相互轉(zhuǎn)換,使讀者能在不同框架中確認Kid和Don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下面以結(jié)尾部分為例,用語境框架模型進行相關分析。
“Listen,” said Kid. “When you speak to me, address me as Don Francisco Urique. As to my father’s money, let him have it. I don’t intend to take it. ”
“Don’t you intend to give me my half then?” said Thacker.
“Of course not, ” answered Kid, “and I’ll tell you why. The first night I was at Don Urique’s house, just after I had gone to bed, my new mother came in and tucked in the blanket. “My dear boy,” she said, and tears dropped from her eyes on my face. …She stood it once, but she won’t stand it twice. That’s why things must be just as they are. And don’t forget that my name is Don Francisco Urique.”
“I’ll tell everybody today who you really are, ” cried Thacker, red with anger.
Kid took Thacker by the throat …and aimed the revolver at the consul’s mouth.
… Kid put his revolver into his pocket, and holding up his left hand with its back toward the trembling consul said: “There is one more reason why things must remain as they are. The fellow whom I killed in Laredo had an eagle on his left hand.” …
開場以框架(5)為啟動框架,Kid回領事館與Thacke攤牌,欲繼續(xù)冒充Don并獨吞財產(chǎn)。同時,Kid兩次提醒Thacker稱呼他Don Francisco,使合謀框架(3)得以恢復。第3段“I’ll tell you why”預示倒敘的趨勢?!癟he first night I was at Don Urique’s house”這句話提示場景發(fā)生變化,標志新框架的產(chǎn)生;啟動框架也隨之從框架(5)退回到框架(4)。雖然Kid分別在框架(3)和(4)中扮演詐騙犯和失散的兒子兩個角色,但這并未給讀者的理解造成困難,這是因為之前的合謀框架(3)和這里出現(xiàn)的反目框架(5)、相認框架(4) 同時儲存于讀者的意識之中。此外,角色與框架的綁定關系不會因啟動關系的變化而改變,所以Kid和Thacker的詐騙犯身份仍然綁定在框架(3)和(5)中,而框架(4)中兒子的角色也不會改變。這些框架聯(lián)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關聯(lián)網(wǎng)絡,可以幫助讀者把詐騙犯和冒充的兒子兩個角色綁定在同一人物身上,最終構(gòu)建出Kid這個人物的完整構(gòu)式。
第6段的“kill”“Laredo”和“eagle”分別恢復了開場的賭場殺人框架(2)和合謀框架(3)??蚣?2)中,兇手成了Kid扮演的第三個角色;文身鷹的出現(xiàn)使框架(1)中失蹤的Don與框架(2)中被害人綁定在一起;同時,Kid和Don同在德州且年齡相仿的細節(jié)也為讀者推理提供支持。讀者之前并未意識到Don包含失蹤者和被害者這兩個角色變體,所以他們必須通過框架調(diào)整或代替來保持語篇的連貫。這種大規(guī)模的框架調(diào)整有利于增強小說的戲劇性效果,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2.4 拓展思維,挖掘深層含義
通過人物觀念框架之間的轉(zhuǎn)換,讀者可以在框架中考察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建構(gòu)起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例如,Kid的意識形態(tài)在不同的語境框架中經(jīng)歷了復雜的變化。一方面,他是框架(2)(3)(5)中那個自私冷酷、貪婪暴力的亡命之徒;另一方面,他又是框架(4)中那個心存懺悔、渴望痛改前非的“好兒子”。這兩種觀念框架相互沖突卻又相互交織,在讀者腦海里構(gòu)成了一個亦正亦邪的復雜形象,使得小說更加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因此,在閱讀后追加評價性問題有助于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背景知識和語篇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信息補充,在與敘事者的互動中建構(gòu)起豐滿的人物形象,拓寬其對語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2.5 分析文體風格,豐富情感體驗
獨特的文體風格不僅能增添語篇的藝術魅力,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更有助于加深讀者對語篇的理解。歐亨利的作品素來以其質(zhì)樸幽默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雙料騙子》最突出的文體手段是反諷和雙關。美國領事Thacker作為泱泱大國的政治代表竟然玩忽職守、酗酒成性,還企圖騙人錢財。這與讀者原有的背景常識相沖突,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該人物的可恨之處。此外,作者為主人公取名Kid也是獨具匠心。Kid一詞具有“年輕人”和“欺騙”兩層含義,與故事內(nèi)容巧妙結(jié)合,幫助讀者構(gòu)建一個立體的、具有雙面性格的復雜人物形象。
認知視角下的語境框架理論對讀者敘事理解的認知過程進行了全面描述,為揭示英語閱讀過程的認知規(guī)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也為當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新方向?;谡Z境框架模型對敘事閱讀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模式,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由被動接受表層的語言知識轉(zhuǎn)變?yōu)橹鲃訁⑴c整個語篇的宏觀解讀,從而有助于挖掘?qū)W生的思維潛能,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思辨能力。
[1] Emmott C.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 Discourse Perspective[M].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1-165.
[2] Herman D.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M].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2003: 10-28.
[3] 王霞.認知敘事理論對英美小說文本教學的啟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5): 161-162.
[4] Palmer A. Fictional Minds[M].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4:87-124.
[5] Stockwell P. Texture: A Cognitive Aesthetics of Reading[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
[6]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180-220.
責任編輯 王紅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textual Frame Theory to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WANGYi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The Contextual Frame Theory is a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model to make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readers' cognitive process in narrative reading. It not only focuses on readers'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fictional world, but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oles played by general knowledge and text schemat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is model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ope of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contextual frame; mental representation;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2016-04-26
項目來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YY079);2014蘇州大學“卓越人才培養(yǎng)計劃”博士新人獎資助項目(5832002313)
王怡(1980— ),女,江蘇蘇州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認知詩學、認知文體學。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6.009
642.42
A
1671-7880(2016)06-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