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羲
?
益氣通腦湯治療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分析
王 羲
目的 探討益氣通腦湯治療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間診治的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83例作研究對象,并經隨機抽簽方式予以分組,治療組(41例)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加用益氣通腦湯治療,對照組(42例)則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血漿黏度變化。結果 治療組患者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眼歪斜、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脈沉細、舌苔白膩等臨床癥狀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血漿黏度也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 益氣通腦湯治療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肯定,其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神經功能缺損,并降低其血液黏度,可作為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首選治療方案。
中風;益氣通腦湯;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神經功能;血液黏度
腦梗死是因腦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性改變,導致其局部動脈管腔出現堵塞、狹窄現象,引起腦部血供不足、腦組織壞死等的腦血管疾病,致殘率、死亡率極高,同時也是危害人類生理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腦梗死主要癥型的氣虛血瘀證,屬于中醫(yī)學中“中風”范疇,往往以活血、益氣、通絡等為主要治療手段。本研究為明確益氣通腦湯治療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將83例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組,分別采取常規(guī)西藥聯合益氣通腦湯、單純常規(guī)西藥治療,現報道2組臨床癥狀、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血漿黏度變化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的83例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為本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將上述83例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是41例與42例。其中,治療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48~80歲,平均年齡(65.75±4.58)歲;平均病程(8.74±0.72)d;合并癥:冠心病19例,高血壓18例,2型糖尿病4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1例,年齡49~80歲,平均年齡(65.76±4.55)歲;平均病程(8.75±0.71)d;合并癥:冠心病20例,高血壓17例,2型糖尿病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合并癥等基線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中醫(yī)證候診斷結果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氣虛血瘀證臨床診斷標準[1]相符合;②西醫(yī)診斷結果則符合我國1995年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2],且結合《神經病學》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與腦梗死分期標準[3],屬于急性期;③年齡40~85歲;④初次發(fā)病后于2h~2周內入院診療;⑤可獨立配合完成此次研究,且已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重度心衰、重要臟器發(fā)生嚴重器質性病變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②對本組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者;③年齡不足40歲或在85歲以上者;④參與本研究前半年內發(fā)生過腦梗死、心肌梗死者;⑤屬于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者;⑥因腦外傷、腦腫瘤等疾病導致腦梗死者;⑦經影像學檢測發(fā)現有顱內出血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即取舒血寧注射液(生產企業(yè):神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l×20支;生產批號:150612)20 ml溶入250 ml生理鹽水中行靜脈輸注治療,每日1次;同時,取20%甘露醇注射液(生產企業(yè):山東齊都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50 ml∶50 g/瓶;生產批號:150924)溶入250 ml生理鹽水中行靜脈滴注治療,常用劑量是按照體重1~2 g/kg,使尿量維持在30~50 ml/h,1次/d。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用益氣通腦湯治療,其基礎藥方如下:黃芪60 g,丹參、雞血藤各30 g,川芎15 g,地龍12 g。將藥材浸泡30 min后,水煎3次,每次煎到藥液150 ml,將三次藥液混勻后在每日三餐后30 min溫服。2組患者均需用藥14d。
1.4 觀察指標 ①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對2組患者臨床癥狀予以中醫(yī)證候評分,其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眼歪斜、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脈沉細、舌苔白膩,其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反之則越輕微;②應用腦卒中量表(NIHSS)[5]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其評分與神經功能缺損呈正比;③檢測并統計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漿黏度。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組患者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眼歪斜、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脈沉細、舌苔白膩臨床癥狀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組別氣短乏力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眼歪斜脈沉細舌苔白膩治療組109±052158±041191±034133±017107±032074±024對照組394±105198±077344±086226±084296±105228±089t514254158651526498124998150210P003700490036004300410039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和血漿黏度變化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血漿黏度組間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NIHSS評分、血漿黏度均較對照組低(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和血漿粘度變化對比 (例,
急性腦梗死屬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普遍存在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本病往往在患者休息、安靜時發(fā)作,初期時腦缺血速度較慢,其病情一般在數分鐘、數小時或者1~2d內達到高峰期,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偏癱、失語癥狀。當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腦保護劑、脫水劑等常規(guī)內科治療,效果一般,無法有效解除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其神經功能,不足以作理想療法。從中醫(yī)學角度來講,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礎是腦梗死,并以虛性體質、臟腑功能削弱為主要病理表現?!秱s病論》曾提到本病主要病機是風邪入侵、經絡空虛;同時,《黃帝內經》中也有關于本病的研究,認為氣虛血瘀是急性腦梗死主要癥型,而精神刺激、體質和飲食不節(jié)等是導致本病發(fā)作的重要因素。據研究,缺血性中風的主要病機是氣虛血滯、經脈失養(yǎng)、痹阻腦絡,其中氣虛為本,血瘀為表,本虛標實。因此,參照辨證論治原則治療本病,應以化瘀通絡、益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
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所用益氣通腦湯,即是基于益氣、活血、通絡、化瘀目的而創(chuàng)作的藥方。其中,黃芪為君藥,地龍是臣藥,丹參、雞血藤和川芎則為輔藥。黃芪歸屬于脾經、肝經、腎經與肺經,主治人體陽氣衰弱,有活血、益氣之功效;丹參歸屬于肝經與心經,主治脘腹脅痛、心痛胸痹、熱痹疼痛、癥瘕積聚等,有祛瘀活血、止痛調經、涼血消癰和清心除煩的作用;雞血藤則歸屬于腎經與肝經,可調經止痛、補血活血、舒筋活絡;地龍具備活絡通經、化瘀活血的作用;川芎主治寒痹、風入腦頭痛,有行氣止痛、辛散溫通以及活血化瘀之功效。諸藥合用,可共奏通脈祛瘀、活血益氣之功效。同時,現代醫(yī)學藥理學實驗表示,益氣通腦湯能夠擴張患者腦血管,改善其腦部微循環(huán),且對腦組織有保護作用,能夠改善其腦部血液流變學指標。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眼歪斜、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脈沉細、舌苔白膩等臨床癥狀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益氣通腦湯在改善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上的積極作用;同時,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評分和血漿黏度也較對照組低,可見益氣通腦湯還可降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降低其血漿黏度,從根本上糾正其“血瘀”病理表現。
綜上所述,益氣通腦湯用于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同時改善其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眼歪斜、氣短乏力等臨床癥狀,最終改善其神經功能,適宜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
[1] 葉紅.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急性腦梗死氣虛血瘀型40例及護理[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107-109.
[2] 吳學兵,余志良,姚曉陽,等.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醫(yī)證型與阿司匹林抵抗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分析[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檢驗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 2014.
[3] 鄭學威,方俊成,王偉軍.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療效及對患者血漿金屬蛋白酶-2、8水平影響[J].中國藥師,2014,17(3):431-432,440.
[4] 陳維銘,錢涯鄰,李曉波,等.急性腦梗死不同中醫(yī)證型患者血栓常規(guī)的變化及其意義[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4,27(6):458-460.
[5] 熊瑜,朱其鳳,蔣媛靜,等.缺血性中風證型與血流動力學相關性的研究[J].廣西中醫(yī)藥,2014,37(6):18-19.
遼寧省本溪市中醫(yī)院腦病科 (本溪 117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4.030
1003-8914(2016)-24-3602-03
?柏蘭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