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缺失之痛人性之殤
——《蘇茜的世界》中主要人物心理分析
李 華
美國著名女作家艾麗斯·西伯德的代表作《蘇茜的世界》一經出版立刻引起轟動,這部恐怖與奇跡、哀慟與惋惜并存的作品給中外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以一個藝術家的細膩筆觸與平和的敘述語氣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遇害后徘徊在天堂眺臺上久久不愿離去,她的家人也在長達八年的痛苦中心靈逐漸得到復蘇的故事。在本書開篇有一句話:“我姓沙蒙,聽起來就像‘三文魚’,名叫蘇茜。1973年12月6日,我被謀害時不過十四歲?!遍_門見山的話語直接把讀者的好奇心調動起來,渴望進入探索的世界。后面的描述很快就知道了蘇茜的幸福家庭和喜歡養(yǎng)花的殺人兇手——鄰居哈維。從死者蘇茜的角度來看殺人真相已經大白于天下,但是在世間品嘗痛苦的家人和朋友卻一籌莫展,總也找不到任何線索包括亡者的尸骨。蘇茜在眺臺寂寞無助地看著人間的一幕幕悲歡離合,想盡一切辦法用自己的亡靈意念幫助警察查找線索,但是八年過去了,一切終究歸于平靜。兇手沒有被繩之以法,卻死于意外墜崖。離散的家人破鏡重圓,共同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一部懸疑偵探故事,不如說是通過這個故事展現了所有人物的心理歷程,其中的缺失心理成為一切悲劇的根源,人性中的陰暗面恰恰來自最根本的缺失心理,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犧牲自我追求讓位于家庭生活,等等,都使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關于人物心理和真實人性的小說。作品中有三個最突出的人物:兇手哈維、媽媽艾比蓋爾和弟弟巴克利,他們都經歷了缺失之痛,但是哈維是用奸殺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的快感來撫平這種傷痛,媽媽艾比蓋爾和弟弟巴克利則從一開始的躲避、怨恨到最后達成諒解,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新的生活。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币簿褪钦f,一個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種種不足,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經歷,已經為他長大以后的心理發(fā)展埋下了一顆種子,決定了他的走向。哈維的童年經歷影響了他的性格塑造和成長,母親的偷盜行為和在危險男人面前的無助與逃離以及父親的冷漠都在他的幼小心靈里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使他成為一個奸殺未成年少女的變態(tài)兇手。
書中有兩個章節(jié)借助蘇茜魂靈的眼睛,用倒敘的手法著重追溯了哈維的童年生活片段,對他所犯下的罪行進行追根溯源。當所有遭哈維奸害的女孩身份被披露后,情節(jié)回到了哈維八歲時的經歷。哈維的家居無定所,窮途四壁,一家人總是跟著到處打零工的父親漂泊。母子倆平時靠撿拾破銅爛鐵和破瓶子賺錢,因此母親染上了小偷小摸的嗜好,最可怕的是總帶著小哈維一起作案。哈維領教過別人看他們行竊后的犀利目光,也知道父親曾經斥責母親“你比我們的兒子好不到哪里去”的含義,但是為了那不可捉摸的母愛,具體說為了母親總是讓他“心中了無牽掛,自由自在,內心充滿溫暖”的笑聲,他還是做了母親的小同謀,甚至連墓地里為亡者擺放的墜飾也偷,母親還大言不慚地對哈維說:“眼界放寬一些,有時候從死人身邊拿走些可愛的小東西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施清真譯,2010:194)也許從那時起,哈維對被他殺害的受害者身上的物件變態(tài)一般地迷戀,總是留在身邊并在夜深人靜時拿出來擺弄,包括蘇茜手鏈上的賓州石,也許這些物件就像他的戰(zhàn)利品,時刻提醒他即使殺人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何況留下這些小飾物。他和媽媽因離家太遠在卡車里過夜,結果被三個醉酒的男人威脅,他們色瞇瞇地看媽媽的眼神令哈維想起醉酒父親的眼神,父母之間沒有真摯情感可言,哈維也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愛。雖然媽媽靠機智和小哈維的協助成功逃離三個危險男人,但是媽媽倉皇恐懼無助的眼神讓他領悟到:“不要像女人或小孩一樣生活,因為他們總是處在最差的境況之中?!?施清真譯,2010:196)這段經歷也讓他明白女人尤其是女孩兒在男人面前是脆弱無助的,他可以施展男人的淫威滿足他邪惡的欲望。
在第八章中提到在殺害蘇茜后的三個月里,他會一直夢到房屋和教堂,而且“最常夢見的是莫斯科東北部沃洛格達的‘圣主變容大教堂’,然后夜復一夜地夢見那座教堂,直到夢境中再次出現女人和小孩”(施清真譯,2010:98)。夢見房屋是家的象征,從童年時哈維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家,一家人總是奔波在路上,父親忙于生計不常見到,見到的總是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哈維根本得不到來自完整的家的溫暖。夢見教堂則是救贖的象征,他知道自己內心是有罪的,女人和孩子是他痛苦的根源,他就如同夢中的孩子無依無靠迷失在茫茫人世間。幼小的哈維也曾依偎在母親的懷里獲得那短暫的溫暖,也曾從干建筑工的父親那里習得蓋一棟好房子的技術,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溫暖的家。一次在車里的激烈爭吵并大打出手后,父親竟然狠心在半路上拋棄了母親,匆忙中母親把自己的琥珀吊墜留給哈維作紀念。小哈維“像石頭一樣呆坐在后座,心也像石頭一樣沒有絲毫害怕的感覺,他睜大了眼睛,周圍的事情如慢動作般發(fā)生”(施清真譯,2010:99)。母親一路奔跑的蒼白身影永遠定格在了小哈維的腦海里,父親就是用這樣一種殘酷的方式剝奪了他的母愛,從此他失去了在人間的唯一牽掛。缺失的母愛無以填補他空虛寂寞的心靈,他的心腸變得鐵石一般,在殘害幼小生命的時候他的“自我”和“本我”合為一體,本應被救贖的“自我”再也防御不了“本我”的原始沖動,對母親的渴望和隱藏的情欲變成了殺人動機,他必須從殘害生命的瘋狂中發(fā)泄自己生命中愛的缺失。每當他又產生難以遏制的邪惡欲望時,也曾“試圖控制自己。他開始殺害小動物,為的是犧牲一些價值較小的生命,借此阻止自己出手殘害孩童”(施清真譯,2010:135)。殺害無辜的動物也沒能阻止他的殺人欲念,罪魁禍首皆因童年時期家庭關愛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最根本的是被過早剝奪的母愛給他心靈留下的創(chuàng)傷是難以彌補的。哈維的一生已經被摧毀,他已形同走獸,用不可告人的恐怖的殺人秘密維持著后半生,直至遭到報應意外身亡。
著名作家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提到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tài)。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chuàng)造的契機,誘發(fā)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這三種狀態(tài)層次分明,總結到位。作品中的媽媽艾比蓋爾似乎久久停留在第一個狀態(tài)中不能走出來,她在女兒蘇茜遇害失蹤后經歷了漫長的治愈期,無以安放自己不足為外人道的寂寞和痛苦,選擇短暫婚外情和逃離家園的方式發(fā)泄和躲避傷痛,造成這個家庭的母親缺位長達八年之久。
擁有文學碩士學位的艾比蓋爾是專攻神話學的高才生,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yǎng)和浪漫的文學情懷,她一直夢想著孩子們大一些后去當教師。但當她得知懷上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她只能強顏歡笑,把自己重返職場的夢想藏在心里。艾比蓋爾用排斥的方法驅趕自己內心失落的夢想:把床邊擺著的大學簡介、神話百科全書以及著名作家的小說換成了醫(yī)學書、園藝書和烹調書,生活中全部是三個孩子和丈夫杰克的身影,她成了一名十足的家庭主婦。在只有蘇茜一個孩子的時候,艾比蓋爾和杰克還能有浪漫幸福的溫馨時刻,他們依然相愛,全身心地為對方著迷。“如果沒有小孩的話,也許媽媽依然能夠保持這樣的熱情,但有了更多小孩之后,她開始變得越來越疏離。這些年來,爸爸和我們越來越親,媽媽卻離我們越來越遠?!?施清真譯,2010:157)在蘇茜十一歲生日的早上,她用生日禮物——照相機無意中拍下了真正的艾比蓋爾,那個不是過生日女孩的媽媽、快樂小狗的主人、好好先生的太太的艾比蓋爾,而是一個獨享自我的艾比蓋爾。照片里的艾比蓋爾是這樣的:“媽媽的眼睛像一片汪洋大海,里面埋藏著說不盡的失落,當時我以為自己有一輩子的時間去理解,卻沒想到那次是我唯一的機會。我在世時就只看到過這么一次,之后也就輕而易舉地忘記了媽媽內心深處的艾比蓋爾?!?施清真譯,2010:41-42)也許三個孩子繞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艾比蓋爾最初想要的生活,她的職業(yè)夢想無以釋放,文學追求難以實現使得她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家庭生活中去,有時未免心不在焉,還給已經十四歲的女兒織那種帶絨球的孩子氣的帽子,蘇茜失蹤后也正是這個絨球帽子的發(fā)現給了艾比蓋爾致命的打擊,她知道大女兒蘇茜再也回不來了。與丈夫杰克用砸碎玻璃帆船模型來發(fā)泄痛苦的方式不一樣,艾比蓋爾更多的時候是將悲傷深深壓抑在心中,女兒的死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引爆了她過去的全部失落,這些失落不但沒有隨著歲月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不能實現的個人追求,失去很久的浪漫激情,都在她遇到警察萊恩以后點燃了她壓抑已久的內心渴望,她不可抑制地陷入一段婚外情的迷惘中,與萊恩的激情親吻讓她的憤怒、痛苦和絕望在那一刻一并爆發(fā),她正在用肉體穿越時間來逃避死去的女兒,她需要萊恩來驅走女兒的死亡帶給她的悲慟。過分沉浸在尋找兇手事情中的丈夫杰克也忽略了妻子的感受,艾比蓋爾的情緒被細心的琳恩外婆發(fā)現了,她用自己的事例勸誡艾比蓋爾盡早收手回歸家庭,但是孤獨寂寞的艾比蓋爾決定離家一段時間,去化解心中的困惑與傷痛。
艾比蓋爾先去父親的獨居小屋住了一年多,后來又去了加州的一家葡萄酒廠工作,并沒有去從事杰克想象的教書工作。也許她的狀態(tài)并不適合去從事自己追求的事業(yè),只想找一個沒人認識的地方默默地生活,也不會有人知道她的真實家庭狀況。其實在她的錢夾里一直珍藏著蘇茜生前的照片,她想用這種方式一個人靜靜地紀念逝去的女兒。缺位八年之后,杰克患了心臟病才使得艾比蓋爾回到了家人身邊。但倔強的她仍然想到如果杰克醒來她就再次離開,可以繼續(xù)逃到天涯海角。杰克也決定:不管接下來發(fā)生什么事,他要放手讓艾比蓋爾追尋她想要的人生。然而從前的美好記憶不斷浮現在艾比蓋爾眼前,她仍然愛著自己的丈夫,而杰克則對艾比蓋爾說:“我又重新愛上了你?!碧K茜的魂靈欣喜地看到父母終于相親相愛地團聚在一起了。從缺失的夢想到缺位的逃離,艾比蓋爾經歷了巨大的傷痛,另外兩個孩子失去母親的呵護固然帶來了缺憾,但是八年的心靈治愈會使艾比蓋爾更清楚地認識和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作為沙蒙家最小的孩子,大姐蘇茜被殺害時巴克利只有四歲。蘇茜曾經親手救過差點兒被樹枝噎死的巴克利的命,也許是因為這種親密聯系,小小的巴克利似乎總能看到蘇茜的身影,有時站在窗前,有時會來到他的床前,甚至還接過蘇茜從天堂打來的電話。因為幼小,巴克利總能得到父母和幼兒園老師特殊的關愛。但是痛苦的媽媽艾比蓋爾離家出走了,狠心扔下了還需要母愛的巴克利,更為殘酷的是,巴克利漸漸意識到大姐之死幾乎占據了父親全部的生活,奪走了本該給予他的父愛。事情源于一個叫作“大富翁”游戲里的小鞋子棋子,因為這是蘇茜喜歡的棋子,爸爸杰克就把小鞋子珍藏了起來以寄托自己對女兒的哀思。但是多年以后逐漸長大的巴克利終于把這件事情發(fā)泄了出來,他指責爸爸為什么不能接受蘇茜已經離去的事實,為什么要獨自掌控與蘇茜有關的一切物品,包括衣物和棋子,“你的做法就好像她只屬于你一個人,她已經死了,可我們怎么辦呢?媽媽就是因為受不了,所以才走的”。(施清真譯,2010:165)巴克利的話擊中了杰克的痛處,他仿佛聽到一個聲音告訴他:“放手吧,放手吧?!毙乜谝魂噭⊥词菇芸说乖诘?,巴克利有些驚慌,他不希望爸爸出事。痛苦的杰克喃喃自語:“永遠也做不出選擇的,因為你們三個,我個個都愛?!逼鋵嵃涂死钆率グ职郑驗閶寢屢呀浫蔽缓荛L時間了,他知道爸爸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沒人能像爸爸這樣讓他牽腸掛肚,他甚至祈求蘇茜:“請你別帶走爸爸,我需要他?!睂τ陔x家八年的媽媽,巴克利心有怨恨,所以在一別八年后再次見到媽媽時,巴克利都沒有正眼看媽媽,更別提喊一聲媽媽,而且還口出臟字,在媽媽的一再要求下,巴克利則對媽媽怒目而視,讓媽媽掩面而泣。恨意已經層層圍裹了這個曾經天真無邪的小男孩,童稚之心已化為鐵石心腸。但是隨著父母的和解,巴克利肯定會感受更多母親的關愛,媽媽也一定會想方設法彌補她的缺位給兒子帶來的傷痛。雖然母愛暫時缺失,但是巴克利無時無刻不是在父親、外婆和琳茜的關心與呵護中成長的,連天堂里的大姐蘇茜也讓巴克利沐浴在不散的關愛之中。所以巴克利雖然有短暫的傷痛,但整個童年還是幸??鞓分摹?/p>
童年時期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人成長過程中的巨大損失,母愛的缺失更是一生難以愈合的傷痛,無法積極面對這種缺失就會引發(fā)心理失衡,甚至走上變態(tài)行兇的道路。反過來,如果能積極面對,尋找恰當的方式排解負面情緒,就能迎來積極的人生。本書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各自因不同的缺失經歷體驗了各種情緒的起伏和生活的變遷,走上邪惡之路的人必有惡報,而經過反思和生活磨礪的人一定會從缺失之痛和人性之殤中振作起來,重新過上美好的生活。
[1]Abbot,Char les.How About Them Bones[N].Publisher's Weekly:Book News,2002 July 29:22-24.
[2]Ann V.Bliss.Share Moments,Share life:The Domestic Photograph As a Symbol of Disruption and Trauma in The Love Bones[N].Women's Studies,2008(37):861-884.
[3]Smith,Gavin.A Perfect World:Peter Jackson's The Lovely Bones is All in the Mind[N].Film Comment,January-February,2010:19-25.
[4]Sebold,Alice.Te Lovely Bones.New York Boston:Litt le,Brown and Company(Inc.).2002.
[5][美]艾麗斯·西伯德.蘇茜的世界[M].施清真譯.???南海出版公司,2010.
[6]蘇芳.《蘇茜的世界》的原型批評解讀[N].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6):77-78.
[7]蘇芳.論《蘇茜的世界》中的父親形象[N].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86-88.
李華,北京物資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文學和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