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聯(lián)
2007年6月,廣文中學一年一度的學生對教師滿意度投票結果揭曉:對語文教師的平均滿意度為9.73,是所有學科中最低的;而且,對初三語文教師的平均滿意度只有9.44,遠低于初一、初二。這個結果,深深地刺痛了語文教師,大家內心有太多不平衡。語文學科紛繁復雜,被稱為針線笸籮,語文教師備課復雜,耗時費力;課堂容量大,聽說讀寫,樣樣俱全;批改作業(yè)麻煩,尤其是作文批改,非常讓人頭疼。語文教師感覺很努力了,比起其他學科都要下功夫,為什么學生還不領情呢?
刺痛:發(fā)現(xiàn)源頭活水
2007年11月,廣文中學首次到高中學?;卦L畢業(yè)生,帶去了關于學科教學的調查問卷,其中一項是“你在初中階段,對各學科的喜愛程度分別有多深,喜愛或不喜愛的理由是什么?”,調研結果顯示,語文學科排倒數(shù)第三,學生不喜歡語文學科的理由是:語文課枯燥無味—教師支離破碎地講,字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方法,千篇一律;整天檢查背誦默寫,很無聊;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不能自由讀書……
我作為學科主任,帶領40多位教師展開“頭腦風暴”,從自身尋找原因,解剖語文教學的普遍性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的問題出要出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課程上,薄薄的課本、成沓的練習題和測試讓學生苦不堪言,我們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第二,課堂上,就課本講課本,條分縷析,反復訓練,能力訓練少;第三,閱讀課,孩子喜歡,但閱讀無序,教師不是照本宣科講析灌輸,就是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地“放羊”,而且時間難以保證。我們把閱讀的重任寄希望于課外,但課外閱讀更是虛無飄渺,根本無法落地;第四,寫作,因為閱讀量小,缺少積淀,學生作文選材難,更無內涵,沒有形成寫作訓練體系,隨意性太強,讀和寫不能
結合……
為了找到出路,語文教師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做調研,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和課外閱讀現(xiàn)狀。各種數(shù)據(jù)反饋回來,雖然“喜歡和非常喜歡閱讀”的比例達到86.67%,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是隨機的,“有空隨時讀”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62%的學生閱讀的書籍是作文選類、故事會類、影視娛樂類,而教師推薦的名著和家長購買的經典名著,閱讀量只有10%左右。由此我們認識到:閱讀不能依賴于課外,海量閱讀必須在課堂上實現(xiàn)。
改變:探尋反三歸一
文學理論家金元浦說:“閱讀一篇(或一部)作品,必須與其他相關文本聯(lián)系或對照才行;其他文本猶如一層柵欄,能夠增加、刪除或過濾信息,使讀者的閱讀按照一定的方向建構,以達到閱讀目的和期待?!闭Z文的學習不是舉一反三,而是反三歸一,質從量出,僅憑課內幾篇課文去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閱讀和體驗,就沒有學生視野與見識的拓展,也就談不上語文能力的提升。
于是我們引進了北京新學校研究院開發(fā)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教材一個單元,即配上一本15萬字的語文主題學習材料。這樣,一本教材6個單元,就配了6本閱讀材料。一個學期課內閱讀量增加90萬字,三年下來,增加閱讀量540萬字。
就這樣,廣文特色的“主題學習,單元推進”語文學科教學法誕生了。語文主題學習,就是從教材單元出發(fā),以教材為依托,尋找與之相關、相近、相似或相對的閱讀材料;主題不僅僅表現(xiàn)為中心主旨方面,還可以從文章的作者、體裁、內容,篇章結構、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單元重難點等多方面確定主題聯(lián)系點。
“語文主題學習”,一方面,以大閱讀為基本目標,由過去只深鉆細研一本教科書的方法,轉變?yōu)閲@教材單元主題大量閱讀、寫作,廣受博納;另一方面,讓學生立足課內,大量閱讀在課內完成,使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自然而然地獲得感悟—落腳在課內的閱讀就是最好的閱讀
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首先是課時安排重構。我們采用“3+3”課時分配,每周6節(jié)語文課這樣分配:3節(jié)學習課本,1節(jié)學習傳統(tǒng)文化,2節(jié)閱讀課或寫作課(分單雙周
進行)。
其次是學習內容重建。學習課本的時間減少了一半,還要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采用“主題學習、單元推進” “1+1”方式授課。即一單元的課本學習跟進同一主題的多篇文章學習,一個單元中精講一篇帶多篇課本文章,或主題叢書文章,或課外拓展文章。對于課本的學習,力爭實現(xiàn)高效融合,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每課落實一兩個重點。在內容上,字詞、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在課前預習中解決,理順結構、精段品讀、語言賞析、主題理解、寫作技巧等為必要內容;在形式上,不可照本宣科分析、講解,引導學生從薄薄的課本中走出來,直面經典,厚積薄發(fā)。
為了將語文主題學習落到實處,我們采取的措施是“一主兩翼,三線并推”?!耙恢鳌本褪钦n本是根本,“兩翼”是指我們自己研發(fā)的校本《廣文背誦400篇》和《廣文美文》,這里都是膾炙人口的精品美文。每篇文章都有精心設計的導讀,幫助孩子理解。從入校到離校,背誦檔案陪伴每個學生走過三年,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將400篇文章爛熟于心,張口成誦;《廣文美文》是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三線”指推進的三條線,實踐活動、命題改變和教師考評改變。
從2006年到2012年,我們一直在踐行語文主題學習,盡管我們打造課堂,跟蹤聽課,舉行賽課,改變命題以及教師考評,但中考語文成績卻如磐石般紋絲不動—所有學科中最后一名。我和所有語文教師一樣,雖然也有失落,但更多的是懷揣著期待與希望,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們?yōu)楹⒆觽兟裣铝碎喿x的種子,種子要發(fā)芽,要生長,需要澆灌、滋養(yǎng),需要時間靜靜等待。
2010級學生我教了三年,2012年9月,他們升入初三。按照慣例,主題學習只在初一、初二推廣,初三上學期備考,一學期學完年級上、下兩冊課本,急著趕課,不再開展主題學習。我?guī)ьI初三語文組教師反復論證后,覺得與其支離破碎地分析每一篇文章,不如把本屬于學生的自由閱讀權利重新還給他們,大量的積淀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底子以后,初三下學期集中訓練備考。學校非??隙ㄎ覀兊南敕?,于是,初三上學期,我們依然訂了主題叢書,課本、主題叢書兼容并蓄,著力打基礎;初三下學期,又推出了新舉措—上大課,將成績優(yōu)秀,但語文較弱的學生集中在一起,為他們提供優(yōu)質資源,效果出乎意料地好。2013年中考,我們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終于擺脫了倒數(shù)第一名的尷尬局面,7個統(tǒng)考科目中A等率位居第四名。6年的滋養(yǎng)儲備,種子終于開花
結果。
接下來,2014年、2015年中考語文成績連年攀升;畢業(yè)生回訪問卷顯示,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喜愛度也是一年高過一年。
變革:催生“曉聲識器”
2013年至2015年,語文教師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接連不斷的參觀團來到廣文,專門學習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法。我作為學科主任,輾轉于參觀團隊之間講座、外出送課的同時,卻不敢有絲毫的沾沾自喜。我深深地知道,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有相對成型的想法、做法,但這些教學思考是相對零散、淺層的,不夠系統(tǒng),缺少深度;只有經過理性加工與自我消化,教學思考才能提升和發(fā)展成為成熟的教學思想,主題學習還需要找到一個新的生長點。
我有了整合的設想:首先,教材整合。主題學習,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由“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人教版六冊課本縱向比較,根據(jù)知識點重新進行組合;其次,教材和主題學習叢書整合。教材加主題學習叢書,畢竟還是兩張皮,要將兩套書合二為一,融合在一起。但是,兩個整合的設想比較宏觀,都是大工程,怎么實現(xiàn)呢?當時,我有幸作為語文學科代表到北京十一學校跟崗學習。
在十一學校的100多天,我看到了他們語文必修課本內容的兩個改變:一是整合教材;二是內容由課文和主題閱讀篇目組合而成—這樣的改變,與我之前的設想不謀而合,就像一個探險者在山洞中摸索前行突然看到了洞口的一絲光亮那樣欣喜、激動、興奮。我決心研發(fā)出具有廣文特色的語文課程,通過教材的實施將我們探索九年的主題學習—海量閱讀,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
首先,學習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币罅x務教育階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再次學習課標,進一步明晰了課標對閱讀理解的要求,并據(jù)此明晰了《廣文語文》的目標:“讓學生習得一手好字、練得一個好口才、寫得一篇好文章,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p>
其次,編寫課標細目。將課程目標細化,轉化為學習細目,指向每個知識和每個學生,讓細目成為教材編寫的依據(jù),教師執(zhí)教的指南,學生學習的標準。在課堂學習之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對照要求看要達成怎樣的目標;單元學習結束后,再利用學習細目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回顧。
再次,形成課程結構大家通過頭腦風暴,集思廣益,提出了 “課文”+“主題閱讀”的大思路。
大的框架下關注了三點:一是以人教版重點篇目,中考必考古詩詞61首,文言文21篇,名著20本為主線。二是對人教版進行教材整合。三是融入兩項內容:融入蘇教版、北師大版的優(yōu)秀文篇;融入近幾年中考熱點名家篇目:莫言、畢淑敏、周國平等名家的文篇。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廣文語文課程形式更加開放、內容更加豐富、活動更有靈活性、知識更有應用性
復次,研究實施方式。在選課走班環(huán)境下,我們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課程。采用“4+1+1”授課模式,即周課時6節(jié),其中4節(jié)必修課,1節(jié)分類必選課,1節(jié)分類自選課。必修課程,適用于全體學生學習基礎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補弱類選修課程,適用于語文學習有待加強的學生,通過補弱從而提升;拓展類選修課程,適用于語文學習有余力的學生,通過課外知識的延展拓寬從而提升能力;自選類選修課程,適用于對《四書》《五經》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學生,通過學習從而提升文化素養(yǎng)。
最后,研究評價機制。評價由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組成,二者的比例為8︰2。
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期中、期末考試,命題包括課文+主題閱讀+《廣文背誦400篇》+名著閱讀四部分??荚嚸}不再是單一的課本,擴大了考試范圍,督促學生主動閱讀、背誦。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評價、作文抽測、名著閱讀抽測和參與語文活動。
廣文語文課程帶來了語文主題學習的深化。我們遵循“四環(huán)節(jié)五課型”的課堂教學流程。課堂上完成“閱讀感知—主題探究—展示交流—總結提升”四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氛圍,實現(xiàn)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以達到豐富積累,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語言品味揣摩、情感意蘊探究、表現(xiàn)手法鑒賞、主題寫作指導、專題活動展示”五個方面設計課型,以滿足不同組篇的學習。學生通過對文本資源的挖掘,注意到文本內容的內在關系,把它們貫通起來加以思考,悟得了文本的真諦與
奧妙。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睆V文的課程發(fā)展歷程再度證明:語文是“讀”出來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廣文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