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柳茜
與以往“過度慈善”和“陣風式慈善”不同,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嘗試為特殊教育慈善事業(yè)探索出一條新路
如果來訪的人稍加注意,好奇心總會被二樓“唱游室”傳出的歌聲一下子抓到,“參差不齊”是它最大的特點。
陳憶敏坐在鋼琴前,每彈一段便停頓一下,教對面的孩子唱上一句。但是,就算已經(jīng)連續(xù)教了好幾遍,孩子們還是難以連貫地唱完。
“面對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這群孩子時,她需要特別耐心?!?教師陳憶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別人眼里,陳憶敏從事的是一項“特殊的差事”。1989年,國家教委發(fā)布《關于發(fā)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國人才逐漸關注到“特殊兒童”這個群體,知道了特殊教育這項事業(yè)。
“許多工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華南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授李聞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盡管這兩年特教發(fā)展迅猛,但它也才剛剛走到初級階段?!?p>
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在嘗試為特教慈善找一條新路。圖為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一名盲人少年練習盲人乒乓球
同樣在初級階段的還有特殊教育慈善事業(yè)(以下簡稱“特教慈善”)。在經(jīng)歷了“慈善就是捐錢捐物”的粗淺認知后,“特教慈善走向何方”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在嘗試為它找一條新路。
我們的事業(yè)是場馬拉松
一畢業(yè)就來到特殊教育學校的陳憶敏,一開始有些不適應。
在她記憶中,曾有位孩子在她的課堂上突然發(fā)怒,嘶鳴著用腳猛踢教室的門。第一次經(jīng)歷如此“突發(fā)狀況”,她整個人“一下子懵掉了”。
由于這些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暴躁、理解能力不足,因為,任何因素都會成為狀況百出的“導火索”。因此,作為特教老師,需要付出格外多的精力。
如何關心這群特殊的孩子,是門不小的學問。
隨著不斷接觸,陳憶敏發(fā)現(xiàn)這名“發(fā)怒的小孩”喜歡獨處,對周圍任何活動都沒有觀看的興趣和參與的欲望,可能患有自閉癥。
“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變化極其敏感,一旦有改變,他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焦慮情緒,可能會不斷重復類似踢門等刻板動作。”幾經(jīng)周折、翻閱書籍后,陳憶敏終于找到了安撫他情緒的竅門。
“現(xiàn)在他每次上課前都會抱著我的大腿,跟我非常親密。”陳憶敏說。
這個親密動作背后有多少艱辛的努力,同事宋明、羅樂深有感觸。
“一個小問題,引導半個月;一個小動作,糾正小半年,這是常有的事?!绷_樂說,“不能拿對待普通孩子那樣的標準對待他們?!?/p>
在兩位老師看來,對這些孩子的付出可能永遠得不到“對等”的回報,“但當他們?nèi)〉媚呐乱欢↑c進步的時候,我們比自己中彩票還要高興。”
宋明負責“陶藝室”的工作,主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感知和動手能力,孩子們做出“像樣的工藝品”時,她最高興;羅樂負責“康復室”,配合物理和運動療法制定的康復計劃,不少家長寧愿排著長隊也要帶孩子來這里。
“對待特殊兒童,不能求快,最好是能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只有一遍一遍耐心地引導,他才能接受。”陳憶敏告訴本刊記者,“我們的事業(yè)就像比賽,我們要做的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p>
一次“勇敢的嘗試”
支撐這場“馬拉松式”特教事業(yè)的,是無數(shù)愛心企業(yè)和愛心人士。被視作典型的格力地產(chǎn)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長魯君駟,曾連續(xù)6年捐助特殊兒童。
格力地產(chǎn)與特教事業(yè)的結(jié)緣始于2011年。彼時,珠海市特殊教育學?!耙桓F二白”,而格力地產(chǎn)想要通過慈善履行企業(yè)的社會責任。
在公司內(nèi)部討論環(huán)節(jié),魯君駟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因為每年捐助老人、孤兒“人滿為患”,一些易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反而處境更加艱難,諸如“特殊兒童”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幫助。
而且,當時已經(jīng)有部分人開始認為“慈善就是一場秀”:到福利院走一遭、在敬老院獻個愛心,企業(yè)花點小錢就可以撈個美名。
彼時,已有輿論開始反思:每逢慈善日,福利院、敬老院一時門楹若市的“過度慈善”和“陣風式慈善”究竟能帶來多少改變?
魯君駟想嘗試改變這個局面,從根本上為需要幫助的群體帶來改變。
從2011年5月,格力地產(chǎn)為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捐贈建立“愛心音樂啟迪教室”(唱游室)開始,一場“勇敢的嘗試”就將格力地產(chǎn)與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敖墶痹诹艘黄?。
“說是勇敢的嘗試,是因為雙方都有壓力。”魯君駟坦言,“特教慈善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yè),老實講,我們一開始也是門外漢,除了提供資金幫助,很難一下子改變大家對于特殊兒童的眼光。”
而對于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黃小賢而言,她要做的事同樣冒著巨大的風險。
2012年,在魯君駟個人捐贈下,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為腦癱孩童設立了“康復室”。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gòu)并不承擔理療義務,況且學校畢竟不是專業(yè)機構(gòu),理療存在風險,一旦出問題,學校需要承擔責任。”黃小賢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幸運的是,從制定康復計劃到督促認真執(zhí)行,再到科學評估,康復室建成4年多來,幫助無數(shù)的孩子一步步有了起色。
2013年6月,魯君駟再次捐贈設立“愛心陶藝室”。
格力地產(chǎn)志愿者和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一起做陶藝
受益的不僅是特殊兒童
“實際上,我心里多少會有些緊張。”這是魯君駟第一次接觸特殊兒童時的心情。
隨著深入接觸,他對孩子們慢慢有了改觀?!皳鷳n和緊張是來自于對這一群體的不了解。他們的偏執(zhí)行為、孤僻性格大多來源于缺少家庭關愛?!彼f。
6年來,每當有時間他都會到學校里跟孩子們拉拉手,摸摸他們的頭,孩子們也逐漸習慣并喜歡上了他。
時間久了,魯君駟總會思考一個問題:特教慈善受益的僅僅是這群孩子嗎?
在他看來,對于特殊兒童的關愛體現(xiàn)的是社會的寬容度和價值觀。在海外讀書的女兒曾告訴魯君駟,當?shù)氐闹袑W生做義工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可以選擇去慈善機構(gòu)陪孩子玩耍、去慈善商店做銷售員、去社區(qū)做服務,等等。
“雖然并不強制,但是如果你跟特殊兒童一起學習或玩耍的話,會有一定的獎勵?!彼f,“其實,這種行為在國外并非是慈善,而是一種鼓勵性文化。久而久之,你會對社會充滿感恩。”
在李聞戈看來,慈善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如果孩子能夠?qū)W習接受特殊兒童,去關心和幫助他們,這種寬容胸襟是課本教不來的。”
在魯君駟看來,特教慈善反而給企業(yè)帶來了強烈的人文關懷文化。
“與其做很多事,不如專注做好一件事?!备窳Φ禺a(chǎn)在企業(yè)內(nèi)部開始嘗試成立一支志愿者團隊,形成定期前往學校的機制。
“這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的企業(yè)文化?!敝驹刚邎F隊的張雷介紹,每年校招員工入職后,第一件事就是來特教學校,陪孩子們學習和玩耍?!霸谶@個過程中,員工親身感受到的是公司的人文關懷,比規(guī)章制度上冷冰冰的文字直觀多了。”
“我認為,特教慈善帶來的好處是雙方的。社會對特教事業(yè)投入的關愛越多,正能量就越多,社會就越和諧。”魯君駟說。
從“輸血”到“造血”
在回訪中,格力地產(chǎn)也發(fā)現(xiàn):僅僅用關愛來幫助他們是不夠的,必須用愛心加科學專業(yè)的方式。
尤其是,一味的“輸血”并不能解決關鍵問題,要讓特教慈善在社會系統(tǒng)中“造血”。而打造“造血”系統(tǒng)需要內(nèi)外兼修,第一步便是從內(nèi)部完善。
“把孩子放到設備上,花大力氣去做康復治療,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濒斁啺l(fā)現(xiàn),購買再多設備,沒有專業(yè)的老師和專業(yè)的知識也是“事倍功半”。
在特殊教育摸爬滾打多年,李聞戈目睹了特殊教育正在走向?qū)I(yè)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這不單純是愛心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開展特教事業(yè),必須先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p>
“特教老師就像醫(yī)生群體中專門解決疑難雜癥的精英,別人搞不定的問題,他們能夠用專業(yè)的知識解決?!痹诶盥劯昕磥恚亟汤蠋煂嶋H上面對的是一群最難教的孩子,對專業(yè)性的考驗也是最高的。
2014年4月,格力地產(chǎn)啟動“天使之翼”教師成長愛心項目,并捐款30萬元作為該項目愛心基金,資助教師前往最好的特教學校進修學習。
完善“外部”的關鍵,是要帶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入到特教慈善中來。
部分企業(yè)曾通過電商義賣的方式發(fā)起關愛特殊兒童的活動,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特教慈善不單純是某家企業(yè)或機構(gòu)的事,而需要積極調(diào)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行動起來。
2016年8月,格力地產(chǎn)作為獨立發(fā)起組織,出資500萬元設立了“珠海市海控公益基金會”。據(jù)介紹,基金會作為新平臺將慈善推向社會化和大眾化,充分調(diào)動公益企業(yè)、專業(yè)公益機構(gòu)、電商捐贈平臺等各方慈善公益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慈善公益資源的積極作用。
融合教育是趨勢
2016年11月24日,魯君駟榮獲中國公益節(jié)授予的“2016年度公益人物獎”。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特教慈善的路還很長,未來我們將會搭建慈善公益平臺,匯聚更多的社會愛心力量?!?/p>
“其實,這兩年不乏愛心人士前來珠海特殊教育學校關愛特殊兒童?!秉S小賢告訴本刊記者,“但很多人認為,關注和關心特殊教育兒童,就是向他們捐錢捐物,往往沒有找準‘命門,這是非專業(yè)的表現(xiàn)。”
在她看來,特殊兒童在社會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視,才是妨礙他們身心健康的關鍵。而這需要全社會觀念的改變。
就在社會力量積極嘗試為特教慈善尋找新思路的同時,黃小賢還在為“懸而未決”的問題煩惱。
“每當9月份開學的時候,我總會被各個學校的校長請去幫忙?!彼f,“一些普通學校的學生家長聯(lián)名要求把班級里的特殊兒童送到我的學校?!?/p>
在我國,殘疾兒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種: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等機構(gòu)附設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學校的普通班中隨班就讀。大多數(shù)殘疾兒童是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隨班就讀。
在李聞戈看來,中重度的特殊殘疾才適合到特殊學校,而目前輕度的特殊殘疾兒童在特殊殘疾兒童群體中占了70%左右,大部分的特殊殘疾孩子是可以到普通學校去接受融合教育的。
“我們常講,隔離就是歧視。”李聞戈說,他們非常不愿意被局限在特殊教育學校,這對于他們的心靈甚至是一種傷害?!叭诤辖逃俏磥砼Φ姆较?。只有讓他們多和普通學生以及社會接觸,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p>
實際上,融合教育早已是目前國內(nèi)外的趨勢。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已經(jīng)有95%的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其特殊學校在規(guī)模和數(shù)量上是不斷萎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