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印象中,孔子是楷書,中規(guī)中矩;莊子是草書,天馬行空。
我們知道,習書先習楷。未有楷書不習先習草書的道理。其實,做人也是如此,孔子是首先要研習的。人只有先懂得規(guī)矩,才能靈活自如。俗話說,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從何來?一部《論語》。趙普說過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我個人覺得不切實際,有點夸大其詞了。但是,就修身而言,《論語》是繞不過的必修教材,這是沒有疑義的。恰如習書的人,必須首先研習歐體或者柳體或者顏體一樣,《論語》是規(guī)范,是做人的法度,是臨摹人格的范本。就這個意義上說,一部《論語》,也就相當于一本《多寶塔》。
我們知道《論語》特別注重人的儀容風范,注重“禮”?!岸Y”是什么?“禮”就是規(guī)矩,就是言行的法則。“禮失求諸野”,說明“禮”潛藏在民間,如野草,生生不息。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以“禮”而自豪。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就是要在民間播撒“禮”的種子。在孔子看來,守住了“禮”,也就守住了中華文明的生命線。
今天,我們大力呼吁做人要守規(guī)矩,要講“禮”。事實上,“禮”與“理”并行不悖,我們這個民族,文化自信才真正談得上“禮”?!岸Y”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理”是法律的核心理念,二者攜手同行,“和諧”社會的理想才能真正變成現(xiàn)實。
孔子對“仁”的中心觀點,就是在《顏淵》中那句話:“克己復禮為仁?!边@句話中對“仁”的理解,核心理念就是恢復人的“禮”。說到恢復,就說“禮”有被擠走的可能。什么東西能擠走人的“禮”?其實就是人的動物欲望。所謂“克己”,說的就是克制人的動物欲望,把動物欲望從人的身上克服掉,然后,回歸“禮”,這就是“仁”,而“仁者愛人”,這才可能走向愛。人與人之間為什么那么多仇恨?那么多矛盾?在孔子看來,關鍵點,就是人身上的動物欲望占了上風,把“禮”擠走了,人被動物欲望支配,就像個野人,什么事做不出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將“禮”作為最有力的武器,去對付人身上的動物欲望,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禮”的解釋就是:“故禮者,養(yǎng)也?!薄岸Y”源于節(jié)欲,“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比绻粋€人欲壑難填,而沒有“禮”加以節(jié)制,那什么違法亂紀的事情都可以做出來,我們今天的社會,亂象叢生,不也正因是人的動物性欲望沒有東西加以節(jié)制造成的惡果嗎?
我說孔子如楷書,就是說我們人格的摹本,每個人都要臨摹的。我們說端端正正做人,就像端端正正習字一樣,《論語》就是這樣一個人格摹本,不臨摹,如何做到方正?《鄉(xiāng)黨》中有一段,每次讀來,都感動得不得了:“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孔子對于穿孝服的人,戴禮帽的人,瞎了眼睛的人,都表示最大的同情,見到他們,態(tài)度極為莊敬。這就是“禮”,就是人格的范式,每個人都要臨摹的,如果看到殘疾人嘻笑不已,甚至指指點點,加以模仿,那就同于禽獸,是野蠻人的行為了。
孔子人格的特點,就是不茍且,不荒唐,不放蕩,不屈服。“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孔子人格最震撼人心的地方。這份堅韌,這份方正,這份剛直不阿,是孔子人格最有力的地方。我們說孔子如楷書,就恰恰像在這些地方。楷書中的每一筆,都是不茍且的;楷書中的每一筆,都是不虛浮的;楷書中的每一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都像堂堂正正的孔子的人格。習書的人,有了楷書的底子,再學其他字體,自然就游刃有余,運筆如神了。一個人,有了孔子的人格底子,自然就方圓并用,剛柔相濟了。
說完孔子,再說說莊子。我說莊子是草書,說的是莊子的那份汪洋恣肆,那份翛然而往、翛然而來的流轉自如。但前提是,莊子雖然批評孔子甚烈,但莊子的骨頭里,還是有孔子的影子,就像那些草書大家的骨頭里,肯定看得到楷書的影子一樣。莊子提到孔子的時候,自然是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但有時提到孔子,也是敬佩有加。莊子對于孔子在匡地被衛(wèi)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而能做到弦歌不輟,是非常佩服的。莊子借孔子與子路的對話,歌頌孔子“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孔子人格中那種浩然正氣,是莊子非常欽佩的,也是積極肯定的。所以我說莊子的人格中,其實也是滲透了孔子人格的因子的,這絕不是空穴來風。
莊子的人格底色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影響,就像草書中可見楷書的功底一樣。但是,莊子畢竟不是孔子,他是草書,自然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如果孔子看重規(guī)矩法度,莊子更強調對規(guī)矩法度的突破,看重一種個性的張揚。草書的魅力,也正在此處。莊子人格,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這種可能就是,人可以活出自己的風采,而不必跟在別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趨。我們今人的生活,相對比較單調乏味,根本點是,我們總是活得比較大眾化,不敢按照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那樣去生活。我們缺乏莊子的那種勇氣,活出真正的自己。莊子可以拒絕楚王使者帶來的千金和相位,而更愿意在濮水邊垂釣,享受清風朗月。他說自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曳尾的小烏龜,也不愿做那只死去三千年的楚國神龜,被裹以錦繡,放在供桌上供人朝拜祭祀。我說莊子是草書,就是在說,莊子的人生,騰挪跌宕,運轉的空間非常之大;游刃有余,開放度非常之高。想一想,人生的運轉空間大,開放度高,人就活得不那么縮手縮腳,局促拘謹,人就可以活出自己獨特的風采來。莊子如草書,就在這草書的線條,不僅翩若飛鴻,矯若游龍,而且這草書展現(xiàn)出一種收放自如、尺幅千里的恢弘氣象,挫天地于形內,籠萬物于筆端,與天地精神往來,而無一絲一毫的勉強和疲態(tài)。
儒道兼宗,剛柔相濟,孔子如楷莊是草。通常來說,草書是自由的象征,但是孔子自己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許在更高的意義上,真正的自由,恰恰是楷,而非草,也說不定。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