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康
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作為一名隨團十年的老記者感受十分深刻。融合工作帶來的壓力十分直接,某種程度上講,“媒體融合”時代是攝影記者的時代,新媒體的實時性、大容量、多維度等優(yōu)勢給攝影記者開拓大展拳腳的空間。但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有好舞臺也可能演砸一場大戲,尤其對于從傳統傳播時代跨入新媒體時代的記者,要全方位、立體式、同步化做好全國兩會代表團的報道,除了一腔熱情外,還必須迅速轉換思路、方式、風格。
一、攝影記者從“做新聞”轉向“推新聞”
媒體融合下,時效已成為受眾對新聞傳播的最基本需求之一。首先,記者要破除“做新聞”的態(tài)度。樹立“推新聞”的意識。要把任何一條新聞都看成是某個信息鏈上的一環(huán),新聞工作不僅要“復述”事件,更要“響應”關切,響應社會輿論對某一個事件走向的關注。如果忽略最佳“響應”時間,不僅會錯過重大的輿論引導時機,而且可能會影啊社會對媒體的信任感。因此,要樹立“推新聞”的意識——只要信息真實、連貫,記者將一系列的事件實時地展現給讀者。讓讀者借助自己的眼睛看清事件動態(tài),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
全國兩會是大事件,新聞熱點層出不窮,作為隨團攝影記者。除了精心選擇題材外,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快”這個關鍵點,及時響應省內外讀者的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把安徽代表團代表的整個活動過程作為重大“推點”,從代表們登上合肥至北京的飛機。我就開始在微信、微博上發(fā)布安徽代表團出發(fā)進京的實時圖片;在飛機上,我投入到采訪當中;下飛機后,我在機場不僅發(fā)布了代表團抵京的照片。還發(fā)布了代表在飛機上履職的照片,通過新媒體及時生動展示了安徽代表團進京的全過程。3月8日上午。安徽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對境內外媒體開放。49家境內外媒體的86名記者聚焦安徽,這是—場新媒體報道賽跑,我第一個到場并在新媒體發(fā)布平臺通過海量精彩圖片直播現場情況,讓讀者身臨其境。吸引了大批受眾參與互動。
二、報道內容發(fā)生“你關注什么,我提供什么”的轉向
在媒體融合下,攝影記者要改變“我發(fā)規(guī)定動作。你就看規(guī)定動作”“我拍什么,就是什么”的思路。要樹立“你關注什么,我提供什么”“你需要什么,我給你更多”的想法。學會“講述”立體的“事件”,這樣才能滿足大眾化、多口味的需要,彌補讀者不在場的缺憾。這種做法效果十分明顯。如兩會期間,新華社記者繆曉娟在人民大會堂前用手機進行視頻直播,經記者拍攝發(fā)布,兩會中的記者也引起大量網友關注。
以往,這種“多維度”難以實現,但媒體融合提供了實踐這種理念的土壤。介紹全國兩會的思想、溫度、品質、情緒變得很容易。從技術層面上看,平臺多了、空間大了、速度快了,攝影記者們已經能夠更詳細地講述全國兩會的臺前幕后,讓事件不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種情緒、一種氛圍;讓代表不再是一種統一的符號,全國各地都一個樣,而是一個個獨立的思考者、責任人。
一次安徽代表團小組會議結束后,幾個代表仍然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我用廣角鏡頭拍下了代表們討論工作報告現場氣氛熱烈的畫面,一經微博發(fā)布。就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轉發(fā)、點贊,幕后故事補充了前臺情景,使得安徽人大代表履職這個事件更加完整、完美,更加打動人。十二眉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當天,全國人大代表彭壽在人民大會堂前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話題被媒體記者圍住采訪,我站在梯子上用高角度俯拍了一張彭壽代表被媒體記者團團圍住的畫面,在微博上發(fā)表后再次引起大量轉發(fā)與討論。這些都說明,通過紙媒和新媒體的補充。不僅可以使“事件”更加完整,而且可以激發(fā)社會大眾挖掘信息的興趣,實現信息傳播效用的最大化。
三、報道活動從“擠進去”轉向“走出來”
媒體融合消解了傳統媒體內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間的邊界,縮小了中央新聞單位與地方媒體之間的距離。消解了信息發(fā)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但就攝影記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消解了攝影記者的傳統惰性。
當下,攝影記者要跨過媒體邊界。適應并熟練運用各種媒體。除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外。還要關注未來可能產牛的其他各類信息平臺與傳播技術,例如現在火熱的虛擬現實技術。攝影記者要在內容、思路以及方法上體現出“開放”的心態(tài)。圖片新聞要學會“講述”故事,而講好故事就要有好素材,仃了好素材還得有好的講述技巧。因此,不能慶幸自己擠進了攝影圈,而要主動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走出原有的傳統藩離,積極適應媒體融合對攝影記者的新要求,熟悉不同的思路,學習不同的方法,塑造不同的風格。
在思路上。要打破就現場說現場的傳統做法。學會尋找其他與新聞相關的現場。以全國兩會此類重大事件為例,代表們、委員們的行動不僅僅是在北京這個會議現場完成,這個現場只能是第二現場。第一現場是他們工作、生活、服務大眾的地點。作為隨團攝影記者。要想完成代表、委員形象刻畫的任務,滿足各種媒體和受眾的不同要求,就必須走出北京這個現場。提前走向另外一個更為鮮活生動的現場,甚至第三現場。
今年,安徽省政協委員何宗文作為首位受邀全程列席全國政協會議并作大會發(fā)言的地方基層政協委員,引起全球媒體關注。為了做好對何宗文委員的報道,報社安排記者在兩會之前就去何宗文的家鄉(xiāng),收集素材,進行全方位報道。記者跟著何宗文跑田間地頭,積累了一系列現場凋解民間糾紛的圖片。兩會期間,記者又系統拍攝了何宗文在赴京的列車上與全國政協委員交流、列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的小組討淪、在房間準備發(fā)言材料等照片。這時,攝影記者就是個報道資料統籌員,在報社其他記者的配合下,這一組照片發(fā)表后,被大量轉發(fā),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真正的好記者不應把自己定化為攝影記者或文字記者,好記者應該是“多媒體記者”,開放地接受一切思路和方法。
《安徽日報》是全國較早開展新媒體研究和運用的媒體之一,也是較為成功地發(fā)揮“媒體融合”優(yōu)勢的媒體,在近年來的全國兩會報道中,通過新的媒體平臺和報道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出彩。特別是今年兩會期間,《安徽日報》主動適應“媒體融合”趨勢,在確保傳統平面媒體能量不減的同時,系統開設了“全國兩會·安徽風采”微博、“全國兩會”微信專欄和“全國兩會·安徽聲音”微評論等欄目,做到“一個內容、多個出口”,形成全平臺、多渠道、多側面的信息傳送體系。在此體系下,媒體融合對攝影記者提出新要求。只有求新求變才能給報社帶來新變化。(作者是《安徽日報》視覺新聞中心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