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016-12-20 16:15:45彭蘭
        新聞愛好者 2016年11期
        關鍵詞:新聞史大公報學院

        彭蘭

        每年教師節(jié),我都會去導師方漢奇先生家看他,這是我成為方老師學生以來的習慣,而每年此時,他一定會在家。盡管此前他還在國外與兒子或女兒一家團聚,但9月10日前,他一定會回到北京。每年9月人大新聞學院新生的開學典禮上,總會出現(xiàn)他的身影,有很多年,他都會在那個特殊的時刻,向每一代跨進新聞傳播領域的新人們送上他的教誨與期待。他不需要事先寫任何講稿,源自燕京大學新聞系的人大新聞學院的歷史、傳媒業(yè)的最新動向、新聞傳播的歷史使命與新的機遇、挑戰(zhàn),都由他條分縷析地娓娓道來,雖然他語氣平緩,但聽者卻深受震撼。

        而每個新學年的開始,都意味著他的新一批博士生入學,他總會在家里迎接每個新入學的博士生,并用照片記錄這樣一個時刻,而他用來記錄的相機已經(jīng)換了一代又一代,今年已經(jīng)改成手機自拍。

        1989年9月,我進入人大新聞學院第二學士學位班學習,我們正式上課的第一周,一頭銀發(fā)的方先生就出現(xiàn)在我們新聞史課堂的講臺上。在中學時,歷史對我而言只是存在于枯燥的歷史事件、人名、地名中的碎片,因為害怕背歷史,我選擇了理科,但是,方先生的課讓我用一種新的眼光認識了歷史。唐代以來的中國新聞史,在方先生的口中,成為一幅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新聞史的發(fā)展脈絡,藏在一個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人物里。方先生不僅記憶超人,而且尤其擅長旁征博引,在主線索中,不斷地通過各種“超鏈接”進行話題的延伸。但最驚人的是,無論鏈接有多遠,他最終都會回到主線索上。

        方先生課的內(nèi)容不僅是豐富的,也是厚重的,而這無疑源于他深厚的學術積淀。他曾說,“做學問如果沒有縱深的儲備,那就如同單線防御,一點突破,全線崩潰。有了縱深,你在課堂上戳著,才能胸有成竹,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忘了一個不要緊,還有別的頂著?!盵1]

        2015年12月,當人大新聞學院90級校友、《北京晚報》記者張鵬準備再次采訪方先生,在他們班同學的微信群里征集大家對方先生課的印象時,群里頓時熱鬧了起來,很多同學馬上回憶起了方先生課上講的各種故事,以及他們印象里方老師的各種故事,他們的記憶也呼應了我的記憶。相信這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大新聞學院的學生們的共同記憶。

        從學計算機轉到學新聞,對我來說,是一種偶然,在進入人大新聞學院之前,我對新聞傳播這個學科,幾乎是一無所知。慶幸的是,我們是被方先生這樣的大家領進了新聞傳播學的大門。盡管那時方先生只給我們上了半學期的課,但這些課的影響,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延續(xù)了很多年。方先生在課上重點談到的梁啟超、邵飄萍、張季鸞、胡政之等人以及《大公報》等媒體,成為我們對新聞職業(yè)與新聞理想認識的出發(fā)點。

        雖然在1989年就上了方先生的課,但那時的我,出于對泰斗的敬畏,并不敢太接近方先生。幾年后,讓我與方先生有了近距離接觸的理由,是電腦。

        1991年,我在人大新聞學院留校任教。當時學院和編輯教研室領導及相關老師敏感地看到了計算機技術在新聞業(yè)應用的前景,為順應報社從鉛與火到光與電的轉變,學院要在新聞學院開設“激光照排”這樣的計算機應用課程,我因為本科的計算機專業(yè)背景,被學院留了下來,一面建設學院的“激光照排”實驗室,一面為學生講授相關課程。

        1996年左右,學院讓我給教師做了一個短期的電腦使用培訓,參與這個培訓的教師都是以前我的“老師”輩的,其中就包括方先生。

        除了教一些電腦的基本操作,我也給老師們講輸入方法。在沒有智能拼音輸入法的當年,拼音輸入方法效率很低,而且一些老教師并不會使用現(xiàn)代拼音。因此,我選擇了給老師們教當時輸入效率最高的“五筆字型輸入法”。而即使是那時的學生,對于背五筆字型的“字根”也是望而生畏,更何況是這些年過半百或者是進入花甲之年的老教師。最終學會五筆輸入法的老師大約只有兩位,而方先生是其中一位,那年他已經(jīng)接近“古稀之年”。

        方先生總是笑稱他的五筆輸入法是“一指禪”,在那個年齡,他已經(jīng)沒法再練指法,但方先生的一指禪效率也很高。二十多年來,他的新著、對學生的指導郵件、與外界的各種郵件聯(lián)系,都是在這樣的一指禪下完成的。

        成為方先生的博士生,這是以前我不敢奢望的。但方先生接納了我這樣一個本科非新聞學背景的“非科班”學生。這并非方先生對我有特殊優(yōu)待,其實對他所有的學生,他都是同樣的。無論學生出自什么學校,是什么學科背景,他都會一視同仁,并盡力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按照自己的研究志趣發(fā)展。

        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后,在方先生的指導下,我開始較為系統(tǒng)地閱讀中國新聞史的文獻。方先生給我開的書單有六七十本書,從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徐寶璜的《新聞學》,到同門程曼麗的《〈蜜蜂華報〉研究》、尹韻公的《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李彬的《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等。在博士學習的第一年,每個月方先生要求我交一篇讀書報告,交完報告后,方先生會和我面談,由頭是我剛讀的書,但漸漸地談話會變得天馬行空,盡管談話看上去是發(fā)散的,但方先生有意無意的點撥總是會讓我反思自己在閱讀與思考中的缺陷。

        這一年的系統(tǒng)閱讀,讓我對史學研究方法有了基本了解,也在讀史中思考新聞傳播發(fā)展歷程中那些片斷的事實間可能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以及它們對當下的意義。

        選擇博士論文選題時,我是糾結的。總覺得在方先生門下,理應像方先生以前指導的博士一樣,去挖掘久遠的歷史,方先生卻毫不猶豫地認為,我應該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研究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史。但學院有些老師也擔心,網(wǎng)絡媒體在中國發(fā)展才十年,能稱得上“史”嗎?有多少可挖掘的?另外,對于剛剛過去的這段歷程進行研究,會不會因我們離它太近而失去對它的客觀判斷?這些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然而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特點又意味著,對這樣正在形成且急速發(fā)展的歷史的記錄十分必要且迫切。基于數(shù)字信息呈現(xiàn)的網(wǎng)絡媒體的完整面貌,在某種意義上是最難以捕捉的,海量的信息、轉瞬即逝的信息、不斷升級的網(wǎng)站、不斷流動的人員,都使得我們在做歷史記錄時,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慶幸的是,在方先生的指導與督促下,我通過各種努力收集了豐富的資料,在中國網(wǎng)絡媒體第一個十年結束之時完成了對它的梳理,如果再晚一兩年,這樣的工作對我來說,幾乎是難以完成的了。

        我的論文題目,原來擬的是《中國網(wǎng)絡媒體十年》,方先生敏銳地給它加上了“第一個”這樣一個限定,這個研究的意義因為這三個字而得以凸顯。

        事實上,在國內(nèi)新聞傳播領域,方先生是最早開始關注互聯(lián)網(wǎng)的學者之一。早在1996年,當網(wǎng)絡媒體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之時,他就在河南大學為編輯專業(yè)的學生做了一次關于網(wǎng)絡媒體的演講,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概念、它的作用與影響以及新興的電子報刊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演講不僅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也得到河南大學的高度重視,他的演講內(nèi)容后來被整理為《電腦網(wǎng)絡、電子信和發(fā)展中的電子報刊》一文在1996年5月的《河南大學學報》上發(fā)表,成為國內(nèi)最早的網(wǎng)絡媒體研究成果之一。

        1998年左右,方先生也加入了中國早期網(wǎng)民的隊伍,當我受邀到他家去幫他解決上網(wǎng)的一些問題時,他交給我一個本子,讓我把相關的操作寫下來,他好“按圖索驥”自己摸索上網(wǎng)。那個本子上,還留下了同門陳昌鳳此前給他寫的操作指南。

        僅靠著幾位學生有限的幾次現(xiàn)場指導和他們手寫的操作指南,方老師便自如地開始了他的互聯(lián)網(wǎng)之旅。

        正是因為方先生這么早深入到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他才能高瞻遠矚地預見到它的崛起與影響,因而堅決地支持了我的博士選題。在我論文寫作過程中,方先生還不時地向我介紹與提供領域內(nèi)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把他手頭一批與網(wǎng)絡媒體有關的書都送給了我。

        我的博士論文的后記中寫道:“這三年的學習,使我較為系統(tǒng)地了解了中國媒體的發(fā)展歷史,這不但給我從事網(wǎng)絡媒體的研究打下了更深的基礎,也使我從歷史的參照中獲得了很多感悟。這個階段的學習,使我對于網(wǎng)絡媒體的研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在這幾年先生給我的教誨更將使我受益終身?!蔽覐膩聿簧瞄L煽情,這段話也只是用最平實的文字表達了我對方先生最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一個主要從事古代新聞史研究的史學大家,在人們的想象中,應該是“老學究”,但是,方先生既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地做學問,也在時時關注飛速發(fā)展的媒體和社會。

        他不僅是中國早期的網(wǎng)民,也在不斷嘗試網(wǎng)絡中的各種新技術、新應用。曾經(jīng)有位他的粉絲給他做了一個個人網(wǎng)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個人網(wǎng)站都是他與學生及網(wǎng)友交流的主要渠道。

        2010年11月29日,方先生在新浪開通了他的微博。當時他年近84歲,那時新浪微博的知名人士中,恐怕只有年過一百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年長于他。

        微博不僅展現(xiàn)了方先生對新事物的興趣,更為他的思想與觀點的表達提供了一個新渠道。以往,人們只能從方先生的著作與論文中了解他的新聞思想,但微博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國際、國內(nèi)大事的洞見,也看到了他作為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情懷。

        例如,在談到朝鮮時,他在微博中寫道:

        東鄰的那個孩子又開始鬧騰了。誰勸也不聽。連加勒比海的那位老人出來勸他也不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看樣子他為了想吃奶,非鬧出點動靜來不可。他爺爺?shù)纳湛斓搅?,沒準就在那個日子前后出點什么蛾子。我們要看好自己的家門口,捂好自家的錢袋子,維護好自家的利益,別再拿老百姓的錢給他背書了。(2013.4.6)

        這樣鮮活的文字,非常接地氣。但其中所傳達出來的對國際政治問題的洞察,又是極為深刻的。除朝鮮問題,方先生對臺灣地區(qū)問題、中日關系、中美關系等,也有很多深刻見解。

        還有不少微博是對新聞業(yè)變革的觀察與評論。

        央視在播放重要新聞的時間,逐個念出了北京暴雨遇難者的名字,說明了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對人的生命的尊重。這是災難類新聞報道的一個突破。值得稱贊!在這個問題上,開始做到和國際接軌了。(2012.7.28)

        看完今天央視的“新聞聯(lián)播”,感覺好像缺了點什么,想了想,原來缺的是有關七位常委活動的報道。按照過去的章程,不論大事小事,不論有沒有重大價值,幾個常委的動靜都得按照順序,挨著個地說一遍,然后再報道受眾關注的其他有關國計民生的新聞,可惜剩下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這一改革是正確的得人心的。(2013.1.13)

        但方先生的微博也不僅僅是對時政和專業(yè)方面的嚴肅思考,還涉及了很多其他領域。方先生愛看體育節(jié)目,時常會談到中國足球,像其他中國球迷一樣,他也常常會對中國男足表達“怒其不爭”的心情。在其他一些備受關注的體育事件上,他也會有精到的評論,如,2012年奧運會期間,針對某場女子羽毛球雙打中的消極比賽事件,他在微博中寫道:

        女子羽雙被黜是個教訓。金牌不應被異化。我們要金牌,也要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原則和體育精神。(2012.8.12)

        作為一位老“80后”,他對娛樂領域的新現(xiàn)象也有很多關注,在微博里也留下過這樣的點評:

        昨天看了一場浙江衛(wèi)視的“中國好聲音”。眾多“80后”參賽者聲情并茂,慷慨激越,充滿了穿透力的演唱,讓我這個老“80后”深感震撼。原來“歌”是可以這樣寫的和這樣唱的?!敖酱胁湃顺觯黝I風騷數(shù)百年”,這話如今在歌壇已經(jīng)過時了。長江后浪逐前浪,代代新人追舊人。高手們能領先幾年就不錯了。(2012.9.22)

        這條微博下,網(wǎng)友的一致評論是,方先生真是與時俱進。

        方先生的微博,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時俱進的老人,也讓我們管窺到他作為知識分子持之以恒的思想與情懷。而這種思想與情懷,也是他學術思想一貫脈絡的體現(xiàn)。

        方先生曾在《中國近代傳播思想史的衍變》一文中總結維新派辦報的五大目標為“開風氣”“開民智”“開言路”“通情況”“助變法”。[2]方先生對歷史的總結,也包含著他對媒體責任與使命的深刻認識。

        2001年我參加博士生考試時,新聞史方面的考題是關于“文人論政”的。方先生一直非常推崇文人論政的傳統(tǒng)。他曾在《〈大公報〉報年史》一書的前言中指出:“文人論政是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一個好的傳統(tǒng)?!^的文人論政,其出發(fā)點是文章報國,是知識分子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和他們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襟懷和抱負?!北M管在這段前言中,方先生也對某些歷史時期“文人論政”的局限性做了分析,但他更多地強調了文人論政、文章報國的意義。

        作為文人論政代表性媒體的《大公報》,在方先生的心目中有著很重的分量。2002年,方先生主持了《大公報》百年史的研究工作,我也有幸參與了這一工作,我也因此進一步加深了對《大公報》和“文人論政”的認識。

        過去很多年,國內(nèi)研究界對《大公報》的評價有失公允,“小罵大幫忙”成為《大公報》的一個典型標簽。2002年,方先生在《新聞大學》上發(fā)表論文,以史實為依據(jù),提出要給《大公報》摘掉“小罵大幫忙”的帽子。在后來出版的《〈大公報〉報年史》一書的前言中,方先生指出:“在中國的報壇上,《大公報》具有崇高的聲望,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產(chǎn)生過重大的影響,是中國新聞界的重鎮(zhèn)?!睆挠恐畷r代起,《大公報》就是一份由知識分子中的精英主辦的報紙。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等人接力以后,更時刻以文人論政為標榜?!盵3]他還指出,“《大公報》之所以受重視,還因為她是一個重視報格、嚴于律己的正派的報紙?!洞蠊珗蟆访Q中的‘大和‘公兩個字,就是這種報格的具體體現(xiàn)”[4]。我理解,方先生不只是想還原《大公報》的歷史本來面目,更是希望讓包括《大公報》在內(nèi)的媒體的歷史地位得到尊重,同時還希望“文人論政”的傳統(tǒng)能在今天的知識分子中延續(xù)。

        以深入扎實的研究還原《大公報》的真實面目,也體現(xiàn)了方先生一貫的治學原則,正如他在《我的學術之路——方漢奇八十自述》一文中指出的,“新聞史的研究,也涉及歷史真實的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地去總結歷史上的經(jīng)驗和教訓。……應該確立一個科學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唯上,不唯書,不為尊者諱,不為親者諱”[5]。

        在這篇文章中,方先生還指出,長期以來,北洋政府時期新聞事業(yè)史的研究,除了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辦報活動的歷史和個別大報的歷史外,大部分都被忽略了,被淡化了,被簡單化了。這不能不說是整個中國新聞史研究,特別是中國現(xiàn)代新聞史研究的一個重大缺陷。[6]這些話,同樣不僅表達了對某個特定歷史階段新聞史研究的問題的反思,更體現(xiàn)了方先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思想。

        今年教師節(jié),在方先生學生的微信群里,人大新聞學院涂光晉教授寫了這樣一段話:“迄今為止,在人大新聞學院乃至中國新聞教育界,方先生培養(yǎng)的碩士、博士中當教師的恐怕是最多的?!?/p>

        方先生帶的很多博士生,如我一樣,原本是新聞院系的教師。另一些博士生,則是在畢業(yè)后成為教師。作為“園丁們”的“園丁”,方先生對中國新聞教育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更重要的是,作為新聞史學研究的泰斗,同時也作為中國新聞教育界的標志性人物之一,方先生所關注的,不只是人大新聞學院的發(fā)展,或者他的學生們的發(fā)展,他更關注整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每一個向他求助過的新聞院系,都會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2006年,方先生80華誕之時,人大新聞學院與中國新聞史學會聯(lián)合為方先生舉辦了一個祝壽活動?;顒硬]有大規(guī)模宣傳,但意想不到的是,當天到會的除人大新聞學院的教師和方先生的學生外,還有來自全國新聞院系的數(shù)十位教師,他們有的是新聞院系的負責人,也有些是普通的教師。在會上的自由發(fā)言中,很多人都提到了方先生與他們的“緣分”,談到了方先生對他們院系或個人的提攜。

        中國傳媒大學李磊教授曾說,為了國內(nèi)新聞院系的建設,方先生不辭辛苦,可以說是走遍了祖國的千山萬水。所以,方先生現(xiàn)在在全國有這么高的聲望,我認為可能不光是因為學術上的成就。[7]

        1989年,方先生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聞史學會。一直到今天,新聞史學會還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界唯一的國家一級學會。方先生擔任了第一、第二屆史學會會長,此后,中國傳媒大學趙玉明教授、北京大學程曼麗教授、清華大學陳昌鳳教授先后擔任會長。經(jīng)過27年的發(fā)展,中國新聞史學會已經(jīng)成立了13個分會,涵蓋了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各個分支。盡管很多分會已經(jīng)不局限于史學研究,但是,它們都受益于方先生當年打下的新聞史學會的根基。

        方先生常會說一句話,叫“廣結善緣”。對此,我的理解是,雖然學術研究、學術見解應該是獨立的,不為各種因素所羈絆,也不屈從于任何力量,但學者的胸懷應該超越門派之見、利益之爭,學會兼收并蓄、兼濟天下,而學科發(fā)展更需要廣泛交流、廣泛合作。

        2015年,我準備離開自己學習與工作了26年的人大,調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想做這樣一個變動的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在人大的時間太長,已經(jīng)進入一種惰性中,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國際化方面的氛圍,以及清華多學科交叉的平臺,也許能給自己帶來一些新動力。當時人大新聞學院領導以及很多同事、我過去的老師都在挽留我,我內(nèi)心也極為矛盾。而我當時覺得最不敢面對的是方老師。沒想到的是,當我與方先生談到此事時,方先生表示了肯定與支持,他說,在哪都是給國家培養(yǎng)新聞人才。這一句話讓我頓時釋然。

        方先生對于各種新事物都抱有好奇心,也總是各種新事物的嘗鮮者。去年他生日時,我建議買個自拍桿作為我們的集體禮物,因為以前方先生就常常用放在三腳架上的相機與學生自拍,現(xiàn)在改用手機拍照了,自拍桿對他會更方便。今年教師節(jié)我和同門宋暉去看望他時,他果然拿出自拍桿拍了我們?nèi)说暮险?。再一問,這已經(jīng)不是去年那個自拍桿了,“已經(jīng)用了好幾個了?!狈较壬f。

        不少同門以及媒體的文章寫到方先生時,都提到了他對新事物的熱愛。我想,方先生對新事物的好奇與勇于嘗試,并不只是源于他個人的天性,還有他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作為一個教師不斷學習的精神。

        作為史學研究大家,方先生也比常人有更多的“記錄”歷史的意識。每一個學生初入師門的見面,每個學生的論文答辯,每個學生的畢業(yè),每一個重大活動或事件,他都會拿出相機或手機來拍下照片,并且以專業(yè)的眼光審視照片的構圖、光線。方先生還長年堅持寫日記,不過這一點我還是后來通過南京財經(jīng)大學新聞學院劉泱育寫的《方漢奇?zhèn)鳌芬粫诺弥摹?/p>

        方先生喜歡旅行,而很多旅行,也同時被他當成了學術研究之旅。1988年,他去日本訪學,在緊張的日程中特別走訪了藏有中文報刊的幾家圖書館,并在東京、京都、大阪、橫濱等地考察了清末民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在日從事辦報活動的舊址。走訪中他有不少新的發(fā)現(xiàn),回國后發(fā)表了《東瀛訪報記》。那些加了詳細注解的照片,則用于為研究生開的《中外資產(chǎn)階級新聞思想史研究》等課的教學中。[8]1996年,他在英國旅游時,特意到大英圖書館調閱《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等近代報刊的原件,為的是找一點在一般復制品上找不到的真實感覺。[9]

        方先生喜歡拍照,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相冊,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史書。每一次活動、每一次旅游的照片,都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得條理井然,每一張照片下都有文字說明。

        在我看來,方先生也是美滿人生的典范。方老師和他的夫人黃曉芙老師(我們通常稱為師母),伉儷情深。近些年,師母腰腿不好,很多時候,都由方先生推著輪椅出行。去年4月,師母重病住院,方先生雖然晚上不能陪床,但白天只要有空就會去醫(yī)院陪師母,有一次,一位在醫(yī)院陪護的同門看到,方先生離開醫(yī)院前在師母額頭上輕輕吻了一下。這個細節(jié)讓我們感嘆、感動,我們都知道,這一吻,不僅是一個浪漫的舉動,更飽含了60多年的深情。

        今年9月18日,師母去世1周年紀念日,方先生和兒女發(fā)出一條紀念師母的微信公眾號。在微信中方先生寫道:“我和她共同生活了六十二年,雖然歷經(jīng)劫難,而始終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對于學生們,方先生和師母也是關懷備至,每次他們出國回來,總會給學生們帶各種各樣的禮物。學生們過生日,會收到方先生各種形式的祝賀。學生的人生大事,常會得到方先生和師母貼心的建議和幫助,每有喜事,也會第一時間得到他們的祝福。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是我對方先生的深切感受。但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還是愿意稱他為“方老師”。在我眼里,方先生不僅是學術泰斗,也是親切、慈祥、可愛的導師,是我永遠的老師。

        參考文獻:

        [1]張鵬.亦莊亦諧方漢奇學術泰斗是位“段子手”.[EB/OL].http://www.aiweibang.com/yuedu/70519464.html

        [2]方漢奇.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1).

        [3]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

        [4]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

        [5]方漢奇.我的學術之路——方漢奇八十自述[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6]方漢奇.我的學術之路——方漢奇八十自述[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7]劉泱育.方漢奇?zhèn)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155.

        [8]陳昌鳳.亦莊亦諧方人生——導師方漢奇教授側記[J].時代潮,1999(9).

        [9]劉泱育.方漢奇?zhèn)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123.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

        編校:鄭 艷

        猜你喜歡
        新聞史大公報學院
        中國新聞史研究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傳媒(2023年4期)2023-04-05 03:25:57
        《大公報》舉行創(chuàng)刊120周年慶祝儀式
        初等教育學院
        社會歷史語境下淺析《大公報》在中國新聞史教學中的價值
        新聞傳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50
        從《大公報》看《紅樓夢》與近代社會生活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20
        “國家中心論”旗幟下《大公報》的自由思想與愛國情懷——讀《〈大公報〉政論研究:以“國家中心論”為中心》
        新聞傳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
        學院掠影
        淺析民國時期《申報》與《大公報》的言論特色
        新聞傳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1
        獨立學院高等數(shù)學教學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獨立學院:“我該如何存在?”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综合伦理| 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区| 蜜臀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av蓝导航精品导航|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蜜桃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 精品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国产3p视频| 热热久久超碰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二区三区三州|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亚洲永久精品ww47永久入口|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av片在线观看免费| 1234.com麻豆性爰爱影| 91av国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手机看片久久第一人妻| 欧美艳星nikki激情办公室| 国产资源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不二三区在线看|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国产精品三级av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高清| 无码骚夜夜精品|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日本a爱视频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免费| 精品久久人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