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鐳
(鞍山市婦兒醫(yī)院,遼寧114013)
匹多莫德對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治療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張若鐳
(鞍山市婦兒醫(yī)院,遼寧114013)
目的觀察匹多莫德對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治療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8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另給予匹多莫德。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37%(38/43)明顯高于對照組69.77%(3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P<0.05);兩組患兒治療前免疫功能各項指標(IgG、IgM、IgA、CD3+、CD4+、CD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gG、IgM、IgA、CD3+、CD4+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觀察組CD8+水平[(21.78±1.64)%]明顯低于對照組[(23.16±1.92)%],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匹多莫德能有效地提高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效果,并改善免疫功能。
呼吸道感染;匹多莫德;免疫;兒童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兒童的常見病,通常是指1年內(nèi)呼吸道感染超過7次,具有常年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時病情較為嚴重,且通常遷延不愈的特征,不但給患兒的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對其身心健康也產(chǎn)生一定的威脅[1-2]。據(jù)臨床報道顯示,反復下呼吸道感染與患兒的基礎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因素有關[3-4]。因此,調節(jié)免疫功能在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匹多莫德是人工合成的免疫調節(jié)劑,作者將其應用到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中,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獲得的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86例,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患兒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0個月至10歲,平均(3.28±1.05)歲;支氣管肺炎15例,毛細支氣管炎12例,支氣管炎16例;病程6個月至3年,平均(1.12±0.59)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11個月至12歲,平均(3.34± 1.18)歲;支氣管肺炎16例,毛細支氣管炎10例,支氣管炎17例;病程7個月至3年,平均(1.15±0.52)年。所有患兒均依據(jù)《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5]納入本次研究分析,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免疫制劑應用史及心、肝、腎嚴重疾病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分析均知曉同意。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降低體溫,應用止咳平喘及抗感染藥物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另給予匹多莫德(天津金世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0567)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每次0.4 g,每天2次,口服;2周后改為每次0.4 g,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個月。兩組患兒常規(guī)治療均在癥狀消退后停止。
1.2.2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觀察指標為兩組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治療效果參照文獻[6-7]進行擬定,顯效:經(jīng)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1年內(nèi)下呼吸道感染次數(shù)小于或等于1次。有效:經(jīng)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有緩解,1年內(nèi)下呼吸道感染次數(shù)為2次。無效:經(jīng)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1年內(nèi)下呼吸道感染次數(shù)大于或等于3次。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免疫功能指標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達88.37%(38/43),對照組總有效率達69.77%(30/4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免疫功能各項指標(IgG、IgM、IgA、CD3+、CD4+、CD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gG、IgM、IgA、CD3+、CD4+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D8+水平則明顯降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s)
P CD4+(%)CD8+(%)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5.04±6.33 35.14±3.88 43.58±3.26 24.19±2.13 21.78±1.64 69.27±7.16 35.69±3.96 41.05±3.82 24.35±2.61 23.16±1.92 21 80 44 50 35 30 02 3.959 00 0.650 53 3.303 50 0.311 44 3.583 70>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反復呼吸道感染約占小兒呼吸道感染的1/3,發(fā)病率在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該病不但會引起小兒貧血、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遲緩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而且可能降低其肺功能,對患兒身心都形成嚴重的影響[8]。目前,對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仍以抗感染、抗病毒、退熱、止咳等對癥治療措施為主,雖然能在短時間內(nèi)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但長期療效并不明顯,極易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有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對患兒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機體保護性免疫功能明顯下降,且免疫系統(tǒng)尚未完全發(fā)育,故對細菌、病毒等抵抗力明顯較低[9]?;純弘m經(jīng)常規(guī)治療措施后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明顯緩解,但因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內(nèi)源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重新引起感染的發(fā)作。因此,主張在對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中增加免疫制劑,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中的兩組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一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另一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給予匹多莫德進行治療,使用匹多莫德的一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增高,且治療后免疫功能IgG、IgM、IgA、CD3+、CD4+指標也明顯增高,而CD8+則較低。匹多莫德為人工合成的免疫調節(jié)制劑,從而有效地提高體內(nèi)自然殺傷細胞的殺傷功能和中性粒細胞的吞噬清除作用,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致病菌的目的。有報道顯示,匹多莫德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刺激作用在不同階段呈現(xiàn)明顯的不同,早期通常是刺激非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中期則是刺激T淋巴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從而提高細胞免疫,后期則以提高體液免疫為主[10]。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使用匹多莫德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均明顯增強,患兒體質得以改善,治療效果也隨之提升。因此,使用匹多莫德對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開展。
[1]陳贊鋼,區(qū)曉毅,李少媚,等.微量元素輔助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觀察[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3,34(4):286-287.
[2]王瓊,陸燕,陳俊國,等.匹多莫德聯(lián)合玉屏風顆粒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6,23(1):12-14.
[3]馮清祥,趙建峰,劉祖霞.小兒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病因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0):198-200.
[4]王曉紅,范曉婷.銀翹白虎湯配合西藥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2,14(5):582-583.
[5]胡儀.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1.
[6]朱霖婷.匹多莫德治療小兒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22):113-113.
[7]楊延源,張華,李站領,等.匹多莫德對呼吸道感染患兒免疫功能影響的多中心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7):132-134.
[8]周獻梅.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吉林醫(yī)學,2013,34(22):4516-4518.
[9]盧曉芳,馮尚克,郭瑜修.匹多莫德聯(lián)合玉屏風顆粒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0(4):604-605.
[10]Hu SL,F(xiàn)u XD,F(xiàn)u AK,et al.The regulatory peptide pidotimod facilitates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its function[J].Amino Acids,2014,46(5):1177-1185.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3.041
B
1009-5519(2016)23-3685-02
2016-05-25
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