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顯鳳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重慶 401524)
兒童劇《馬蘭花》的藝術審美魅力
于顯鳳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1524)
兒童劇《馬蘭花》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在故事情節(jié)、舞臺藝術和游戲場景等三個方面做到寓教于樂,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藝術魅力;審美心理;寓教于樂
1955年上演的兒童劇《馬蘭花》是新中國第一個兒童劇。一經(jīng)上演便十分轟動,盛演60多年,成為了中國兒童戲劇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故事引人入勝,并且蘊意著一股打動人心的力量,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社會結合起來,對于孩子的審美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兒童劇是以少年兒童為主要人物,反映其生活的戲劇,它深受觀眾尤其是小觀眾的歡迎?!恶R蘭花》創(chuàng)作者任德耀曾說過,兒童劇是演給兒童看的,要以情動情,以心撥心?!霸趧?chuàng)作《馬蘭花》時,就對民間故事做了新的處理,從內(nèi)容到形式接通了兒童劇同兒童觀眾審美心理的渠道。”[1]因此,《馬蘭花》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很久以前,馬蘭山在一朵神奇馬蘭花的保護下,萬物過著幸福的生活。馬蘭花的守護神馬郎意外救起上山采藥墜崖的王老爹,邂逅并愛上了王老爹的女兒小蘭。小蘭的孿生姐姐大蘭貪圖馬蘭花能帶來物質(zhì)享受,對小蘭心生嫉妒。對馬蘭花覬覦已久的老貓利用大蘭的虛榮心,盜取了馬蘭花,欲獨霸馬蘭山。在大家齊心協(xié)力的幫助下,馬郎、小蘭最終戰(zhàn)勝了老貓,大蘭迷途知返,馬蘭山恢復了和諧與安寧。這就是《馬蘭花》的故事梗概,它具有一種感染的力量,通過善與惡的對抗,兒童觀眾的內(nèi)心得到渲染,這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
首先是“馬蘭花”的意象。那朵看似普通的“馬蘭花”蘊含著神奇的力量,它似乎是無所不能的,是個神奇的寶物,在使用它之前得念口訣。奇怪的是,這朵花并不是誰都能召喚,例如大蘭和老貓就不行,而小蘭和馬郎卻可以。這暗示了念口訣的人必須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勞動者。在兒童看來,這仿佛是件離奇的事,可當他們仔細一想,就會得知問題的答案:很多東西能否發(fā)揮作用,關鍵在于使用它的人。小蘭和馬郎是善良的、勤勞的,這讓孩子們明白了,只有心地善良和勤勞才能得到“馬蘭花”的神奇力量,他們就會在內(nèi)心里產(chǎn)生要做一個善良、勤勞的人。
其次是小鳥的犧牲。在第三幕的第九場中,躺在水底深處的小蘭聽到了馬郎的呼喊,可她卻不能上去,當看到飛過天空的小鳥時,她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了小鳥,正義的小鳥立刻通知了馬郎并決心要幫馬郎找到馬蘭花,救回小蘭。結果小鳥一時大意被老貓抓住吃了。這一刻,孩子們的心都揪了起來,在對大蘭和老貓感到憤怒的同時,也對犧牲的小鳥報以同情和敬佩。但在這時,劇情發(fā)生了轉折。在第三幕第十場中,小鳥并沒有死,它的羽毛和骨頭變成了蘋果樹,隨著音樂的響起,蘋果樹上結滿了蘋果,粘住了上樹摘蘋果的大蘭,它還提醒馬郎,“馬蘭花”在老貓那里??梢娦▲B死了,可是它正義的靈魂還活著,如同英雄般的,精神永存。劇情緊張而曲折,在吸引兒童眼球的同時也陶冶了兒童的心靈,小鳥的不畏犧牲,間接地給兒童呈現(xiàn)了一種寧死不屈、犧牲奉獻的中華民族精神,從而滿足了兒童的審美心理,激發(fā)兒童的思想感情。
對于文字所承載不了的色彩、歌唱、舞蹈,兒童劇都可以容納其中。在一個小小的戲劇舞臺上,僅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能演出縱橫萬里,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的英雄壯曲、兒女深情。因此,觀劇的孩子們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是兒童劇優(yōu)于其他藝術形式的表現(xiàn)方式。它可以讓孩子們得到很多書上沒有的知識,靠著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激發(fā)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審美心理,這比直接跟他們講大道理要有效果。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思維想象的空間,舞臺藝術就可以給他們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空間。任德耀曾在接受訪談的時候強調(diào)過“我是搞舞美出身的,我總想把舞臺、把作品搞得美些。孩子天性是愛美的,美的東西能吸引住他們,使他們更喜歡,這樣我們的戲才能演下去,也才會給他們留下印象?!盵2]
《馬蘭花》這部兒童劇的舞臺藝術有兩個特點:一是戲劇背景新奇,真實逼人的舞臺場景,曲折的劇情,讓小觀眾看了覺得“夠味兒”。二是具有驚險色彩,使劇中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沖突顯得更加緊張。真實的現(xiàn)場場景、擬人化的花草動物,在視覺和聽覺上給小觀眾呈現(xiàn)出一種直觀的方式,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象空間,加深了孩子的心理感受,進而滿足孩子的審美心理。
第一幕第四場這樣描繪“山腳下,小河邊。圓月當空,銀光傾瀉滿地。五彩云霞,在天空游動,也映在河底。遠處,飄來音樂和歌聲,其中夾雜著一些清脆的笑聲……馬郎把馬蘭花戴在小蘭的頭上,頓時響起了音樂,天空落下無數(shù)的花瓣,大家歡樂無比,接著跳起了歡樂的舞蹈,大家都在為新郎和新娘祝福?!庇袑W者做了評述,“舞臺場景編排用了民間舞蹈、民俗禮儀、民間吟唱等用了多重的組合付諸視覺的藝術感。歌舞化、流動多變、節(jié)奏加快、觀賞性強,這些唯美的舞臺藝術處理方式都是使小觀眾欣喜若狂的成功和藝術處理。迎朝陽,早操舞,與老爹合唱,對歌時山林的呼應,迎親時的歡樂等場面,小觀眾們看得樂不可支,全場歡悅?!盵3]這些場面都仿若一幅唯美的畫卷,發(fā)揮了它的審美效應,使小觀眾們感受到生活有和諧優(yōu)美的一面。
而在第二幕第七場中反映了另一個方面,善良的小蘭被惡毒的大蘭騙了衣服、耳環(huán)最后被推入水中,舞臺效果的運用創(chuàng)造了更加真實的場景,緊張的情節(jié)吸引住了孩子們,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思考:小蘭會死嗎?馬郎會知道真相嗎?馬蘭花能救她嗎?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時,他們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深化他們的審美情感,使小觀眾單純的心靈里對生活的復雜性和假丑惡產(chǎn)生了深刻的認知。
西方盛行游戲說,康德認為模仿不是藝術產(chǎn)生的真正動機,藝術的本質(zhì)是自由的游戲。簡而言之,游戲是兒童自主自愿感到愉快的一種假想和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兒童戲劇里,游戲首先要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其次才是給他們帶來教育和啟迪。
對于《馬蘭花》這部兒童劇來說,游戲是必不可少的,在戲中有了游戲的成分,才能吸引住孩子們,使他們在觀賞的過程中感到愉悅。《馬蘭花》在首次開演時,在高潮中,馬郎帶領著一幫小動物追著老貓打時,老貓跑到了觀眾席上,馬郎當時喊了一聲“抓住它,別讓它跑了?!边@時引起了小觀眾的熱烈反應,他們幾乎都從自己的座位上跳了起來,跟著馬郎一起追趕老貓,場面十分熱烈。相比在臺下正襟危坐的聽故事,孩子們顯然更加喜歡臺上的演員走下舞臺和他們互動,或者是讓他們走上舞臺參與演出,這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戲劇的一部分,并且他們不知不覺地被帶入了戲中,自己好像是穿插在現(xiàn)實和假想中一樣,在感到有趣的同時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這種難得的感受自然會成為他們童年回憶的美好時刻。
總括而言,《馬蘭花》這部兒童戲劇,之所以歷久不衰,家喻戶曉,給兒童帶來深刻的影響,正是因為它滿足了孩子們的精神理想,使孩子在愉快的笑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做到了寓教于樂。
[1]李涵.任德耀的貢獻[J].中國戲劇,1999,(1):3.
[2]方軍.任德耀訪談錄[J].上海藝術家,1998,(2):2.
[3]余思.實現(xiàn)超越與突破以后的《馬蘭花》[J].中國戲劇,1990,(9):2.
J82
A
1007-0125(2016)12-0019-02
于顯鳳(1978-),男,漢族,山東省龍口市人,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講師,文藝美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