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棟 陳玲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中醫(yī)院針灸科 鹽城 224100)
CT定位下翳風穴注射配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
施棟陳玲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中醫(yī)院針灸科鹽城224100)
目的:分析研究翳風穴準確穿刺方法及藥物注射聯(lián)合常規(guī)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方法:將60例面癱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針刺療法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CT定位下翳風穴注射配合針刺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2個療程后開始評定療效,治療2個療程后及治療1個月、3個月,兩組面癱癥狀均有一定改善,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在周圍性面癱的治療過程中,CT引導下準確定位翳風穴并進行藥物注射聯(lián)合針刺治療相對于常規(guī)針刺療法,療效更加顯著,見效更快,值得推廣。
周圍性面癱;針刺;翳風;莖乳突孔
1.1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5月~2015年9月臨床資料較全的周圍性面癱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左側發(fā)病35例,右側發(fā)病25例;病程最短1 d,最長2個月;年齡最小16歲,最大80歲;急性期(病程<7 d)31例,恢復期(7 d~1個月)18例,后遺癥期(>1個月)11例。采用隨機方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診斷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西醫(yī)《神經病學》中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中醫(yī)按照《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guī)范》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外傷、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發(fā)的耳源性面神經麻痹;后顱窩囊腫或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合并針刺禁忌證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1)急性期(1~7 d):患者取仰臥位,使用酒精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用指切法針刺治療,取雙側風池、足三里、合谷穴,患側翳風、聽宮、頰車、地倉、陽白、攢竹穴,淺刺輕刺激,瀉法,每日針1次。(2)恢復期及后遺癥期(7 d以后):取患側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迎香、下關、牽正、顴髎、頰車、地倉、翳風、承漿、水溝,雙側太沖、合谷、足三里。后遺癥期采用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睛明,地倉透頰車,四白透迎香,平補平瀉法,每日針1次,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開始評定療效,中途得到治愈者可停止治療,未愈者繼續(xù)針灸治療,治療總時間不超過3個月。
1.3.2治療組急性期、恢復期與后遺癥期的針刺體位、針具選用、針刺取穴(除翳風)、治療手法均與對照組完全一致,治療組加翳風穴藥物注射,注射方法:患者取側臥位,CT定位穿刺點(莖突尖部與下頜骨后緣水平連線中點處),常規(guī)消毒后,穿刺針(5號注射針)朝向頂端進針,與人體矢狀面約120°、人體冠狀面約45°,進針深度約2.5 cm,針尖先觸及乳突的骨面然后調整針尖方向,滑入莖乳孔內,患者有酸麻脹感擴散至面部為度,CT平掃或三維重建確定位置,見圖1。將藥物在5 min內緩慢注入穴內(注意防止損傷神經血管,注射藥物前應回抽無血),急性期使用甲鈷胺粉針加地塞米松5 mg(1 ml),恢復期及后遺癥期藥物選用甲鈷胺0.5 mg粉針鹽水稀釋1 ml后注射,拔針后壓迫針孔1~2 min,每隔3 d 1次,共注射4~6次,中途得到治愈者可停止治療,未愈者繼續(xù)針灸治療(同對照組),治療總時間不超過3個月。
圖1 箭頭所示為穿刺針達翳風穴深部的莖乳孔處
1.4療效標準參照《實用內科手冊》[1]面神經功能恢復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痊愈:面部所有區(qū)域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lián)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微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單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不嚴重的聯(lián)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時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1.5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2個療程后開始評定療效,治療組愈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患者愈顯天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縮短了療程;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非常少,在隨訪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復發(fā)者。具體見表2~表4。
表2 2個療程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3 治療1個月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4 治療3個月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yī)學認為,風寒外襲是周圍性面癱發(fā)生的外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是內因。風為陽邪,易襲陽位,面絡受損,經脈失養(yǎng),氣血痹阻以致肌肉弛緩癱軟是本病發(fā)病機理。祛風通絡、益氣養(yǎng)血是本病治則。翳風穴居頭面部,屬少陽三焦經,具有疏風通絡、利竅之功,是風病之要穴,選用此穴注射藥物配合針刺治療,可共奏祛風治血通絡之功[2]?,F(xiàn)代醫(yī)學證明周圍性面癱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翳風穴的解剖定位為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該穴所在區(qū)相當于莖乳孔的體表投影點,穴下布有耳大神經、頸外靜脈、腮腺、面神經干、迷走神經、舌下神經、舌咽神經等。由于翳風穴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復雜性,決定了其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在此處注射藥物可使面神經主干浸于藥液之中,同時藥液也可沿莖乳孔處面神經干周圍間隙向上滲透到面神經管垂直段,繼而充分發(fā)揮藥物作用[3]。同時,針刺治療能刺激血管運動神經,使麻痹的肌肉收縮,改善血循環(huán),防止麻痹肌肉萎縮;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yǎng)代謝,促進炎癥和水腫消退,加速恢復面部的神經、肌肉功能,是治療面癱的有效手段[4]。
穴位注射療法的核心問題是怎樣準確穿刺到莖乳孔,并將藥物注射到病灶,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我們通過CT定位莖乳孔,使針刺方向、角度以及針刺深度可以比較準確的測得。周圍性面癱患者使用甲鈷胺藥物注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發(fā)展,因為甲鈷胺能參與神經遞質代謝及維護神經系統(tǒng)髓鞘完整物質的代謝合成作用。而由于急性期患者病情加重迅速,加用地塞米松,則是因為它具有廣泛的抗炎、抗過敏及免疫抑制作用,可減輕炎癥的滲出、水腫、毛細血管擴張,改善白細胞浸潤和吞噬功能,從而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從統(tǒng)計表格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急性發(fā)病的患者給予莖乳孔的藥物注射,能明顯縮短療程。治療中發(fā)現(xiàn):治療無效的患者均為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患者、且進入后遺癥期才來我院接受正規(guī)治療,可能是由于神經脫髓鞘病變,后續(xù)查肌電圖發(fā)現(xiàn),患側肌群運動傳導速度明顯減慢,提示神經損傷嚴重。
[1]程衛(wèi)夫,王鐘林.實用內科手冊[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635
[2]阮繼深,陳軍玲.翳風穴藥物注射結合牽正散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48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9(8):59
[3]姜雪梅,高彥平,黃泳.翳風穴的形態(tài)學特征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針灸,2005,25(11):781
[4]王立群.針刺與針刺按摩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及療程對照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19(3):40-41
R24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9.016周圍性面癱,是一種較為復雜的面部疾病,位于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發(fā)生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面部肌肉無力或面肌癱瘓。中醫(yī)學認為由于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經脈致經氣阻滯,筋脈失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所以當病邪初侵時,如及時合理治療,機體便能很快康復。本科室曾經采用傳統(tǒng)針刺技術進行治療,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有時不盡人意。自2014年5月以來,筆者發(fā)現(xiàn)翳風穴準確定位并進行藥物注射聯(lián)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具有良好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