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琴,王秋鴻,陳 敏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腫瘤外科,重慶 400014)
?
·臨床護理·
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在兒童膿腫切開引流術后的應用
陳小琴,王秋鴻,陳 敏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腫瘤外科,重慶 400014)
軟組織蜂窩組織炎是兒童較為常見的外科急性感染[1],隨著病情的演變,膿腫形成成為其轉歸的方式之一,此時手術切開引流是治療膿腫的主要方法[2]。膿腫切開引流后傷口需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換藥才能愈合,如何縮短感染傷口的愈合時間,加速膿腔的愈合速度,并在病程中減少患兒痛苦等是整個換藥過程的關鍵。如今,以往傳統(tǒng)的凡士林紗條、生理鹽水紗條逐步更改為先進的納米銀抗菌凝膠及海藻鹽等用于換藥[3],雖然較傳統(tǒng)的換藥有一點改進,但在換藥流程上沒有質的改變,反復沖洗傷口給患兒帶來的疼痛感并沒有消失。為減輕患兒痛苦,縮短療程,本院自2013年12月采用較為徹底的清創(chuàng)術,術中使用大量的1%聚維酮碘、過氧化氫及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膿腫腔,一期縫合傷口,密閉連接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換藥方法相比療效更好,且術后護理簡單易行,患兒滿意度高,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外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進行膿腫切開引流的患兒共計511例。其中,傳統(tǒng)切開引流術患兒為傳統(tǒng)引流組(268例),其中男152例,女116例,中位數(shù)年齡2歲零4個月。采用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患兒為負壓引流組(243例),其中男147例,女96例,中位數(shù)年齡2歲零8個月。所有患兒手術均獲成功,傳統(tǒng)引流組和負壓引流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中、前期處理方式相同:術中清除壞死組織,并使用1%聚維酮碘、過氧化氫及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直至膿腔沖洗液干凈,膿腔壁壞死組織減少。傳統(tǒng)引流組術中膿腔填塞油紗紗條止血壓迫,術后第2天開始換藥,換藥時過氧化氫及氯化鈉溶液反復清洗膿腔,清除壞死的組織并進行常規(guī)消毒,填塞生理鹽水紗條,敷料覆蓋,根據(jù)肉芽生長新鮮后逐漸延長換藥時間,直至膿腔生長至皮下,不放置紗條,皮膚愈合;負壓引流組手術方式在前期手術后,一次性高真空負壓引流裝置SAFE-VAC(德國美多醫(yī)療有限公司),出廠時預抽真空-95 kPa。由穿刺針引導,將引流管穿刺處距離膿腔2~5 cm安全部位皮下,引流管連接帶有刻度的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依據(jù)膿腔大小,留取足夠帶側孔的引流管,使引流管引流區(qū)域(帶側孔)在膿腔內,縫合傷口,引流管穿出部位使用高黏性半通透膜封閉,檢查無漏氣后打開負壓引流裝置開關,此時膿腔與負壓引流瓶呈密閉腔,二者負壓平衡,膿腔內液體滲出后被負壓引流瓶吸入,傷口敷料覆蓋。術后第2天開始換藥。
1.2.2 觀察指標 術后各項常規(guī)護理及特殊情況的護理措施對比,其中包括房間空氣質量優(yōu)化、房間消毒隔離措施,以及傷口護理。同時,比較特殊細菌感染醫(yī)護暴露率及防護措施,并對傷口的愈合情況進行追蹤隨訪。
1.2.3 疼痛及療效判斷標準 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對疼痛程度進行評級分,0~<2分為無痛,2~<4分為微痛,4~<6分為有些痛,6~<8分很痛,8~<10分為疼痛劇烈,10分為疼痛難忍。
1.2.4 感染或膿性分泌物泌物處理 對患有膿腫的患兒,膿液常規(guī)行培養(yǎng)檢查,根據(jù)膿液培養(yǎng)結果調整消毒隔離等級。據(jù)統(tǒng)計,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為最常見兒童膿腫多重耐藥菌,對于MRSA感染護理需行分泌物接觸隔離[4-5];而在傳統(tǒng)引流組中,由于患兒分泌物為引流狀態(tài),采取接觸式隔離措施。單間病房嚴格控制探視人員,保證氣溫、濕度適宜,每日用空氣消菌機消毒2次,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病室內采用專用拖布、掃帚、擦布,用完后400~500 mg/L含氯制劑浸泡清洗,晾干備用。醫(yī)護人員操作前后需認真洗手或用消毒液消毒。使用專用體溫計,用后浸泡消毒,患者污染被服使用雙層黃色口袋放置并做好標識,先消毒后清洗?;颊叱鲈汉?,病房及患者使用過的物品進行終末消毒,床頭柜進行嚴格擦拭,房間紫外線照射消毒。患者敷料、引流紗條及分泌物均需接觸隔離,以上措施都需完成。傳統(tǒng)引流組與負壓引流瓶組根據(jù)護理人員接觸上述分泌物的概率進行比較,接觸環(huán)節(jié)少為優(yōu)勢;對預防交叉感染所投入的措施越少,越有優(yōu)勢。
1.2.5 體位引流 對傳統(tǒng)引流組患兒,應注意體位的安置,囑其以患側臥位[6],使切口處在最低位,以利于局部引流。若引流量較多,需多次更換外層敷料。體位引流可能對患兒日常生活帶來不便。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來評估體位引流的舒適度,制訂10分制評分,其中包含體位引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包含飲食、睡眠質量、活動等方面,統(tǒng)一分值規(guī)范,并收集資料進行分析。
2.1 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shù)、時間及疼痛對比 負壓引流組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shù)、疼痛評分方面均低于傳統(tǒng)引流組(P<0.05)。隨訪傳統(tǒng)引流組時,其中1例患兒為臀部膿腫,局部血供差,肉芽生長不新鮮,最終形成竇道,行二次手術治療,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傷口愈合及換藥次數(shù)、疼痛的比較
2.2 分泌物處理方式及院內交叉感染概率分析 負壓引流組患兒的膿液及分泌物被密閉在一次性高負壓引流裝置內,醫(yī)護及患兒家屬對膿液及分泌物的接觸概率降低,其接觸者發(fā)生院內感染的概率顯著降低。傳統(tǒng)引流組因傷口的開放性換藥、分泌物處理等所有過程中都有可能接觸到膿性分泌物,造成院內交叉感染。
2.3 體位引流帶來的不適 影響舒適性的原因主要是限制自由活動,強迫引流體位帶來的不便。負壓引流組因負壓引流瓶內為一次性高負壓,且與密閉的膿腔呈動態(tài)壓力平衡,膿液產(chǎn)出后自然流入引流瓶內,無需體位引流,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2.4 深部膿腫引流 在隨訪患兒中,深部膿腫如髂窩膿腫等深部膿腫,均需安置一次性高負壓引流裝置,被稱為絕對適應證。
一次性高真空負壓引流瓶由引流管及高負壓引流瓶組成,引流管引流區(qū)域安置于被引流創(chuàng)面下方,密閉創(chuàng)面,相對于傳統(tǒng)引流方式而言,高真空負壓引流是一種更高效的引流方式。其“高效”體現(xiàn)在引流的全方位性和徹底性上,被引流區(qū)內的滲液、膿液和脫落壞死組織能被更徹底、更及時地引出體外,造就1個包括引流通道在內的“零聚集”被引流區(qū)[7-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夠顯著加快感染腔隙的閉合和感染創(chuàng)面的愈合,由于密閉的引流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概率,縮短住院時間,可以避免頻繁換瓶,明顯減少了護理人員工作量;最重要的在換藥時兒童產(chǎn)生的恐懼、不配合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降低。此外,本研究采用的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為帶有刻度的剛性塑料且透明,既防碎,又便于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量及性狀,操作省時簡便,無需每日傾倒引流液和頻繁更換引流裝置;引流液量記錄方法簡便易學,使用持續(xù)負壓引流后傷口無需加壓包扎。以上優(yōu)勢也在VSD引流技術中充分體現(xiàn)[9-10]。
總之,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能明顯減輕膿腫患兒的換藥疼痛不適,縮短治療時間、拆線時間和出院時間,防止交叉感染,減少院內感染概率?;純菏褂酶踩判?,護士操作省時簡便,既降低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使用一次性高負壓引流瓶進行膿腫負壓吸引引流時,應注意:引流期間防止引流管堵塞,可定時擠壓引流管;拔管時間為術后5~7d,具體根據(jù)創(chuàng)面的大小、引流量、性質決定,過早拔除易導致治療失敗;拔除前可行超聲檢查,確定引流通暢及傷口下無積液;拔管時要消除負壓,以免吸附血管、神經(jīng)等引起損傷。
[1]趙燕,劉立宏,高明月.95例兒童蜂窩組織炎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7):59-60.
[2]王芊芊,崔極哲.13例兒童眶蜂窩織炎并眶區(qū)膿腫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1):132-133.
[3]王麗嫦.普通敷料與濕性敷料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傷口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6):142-143.
[4]袁穎.骨科切口MRSA感染病人的護理對策及防控干預[J].全科護理,2012,10(20):1843-1844.
[5]陳雨青,金丹群,盧松建.兒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致嚴重膿毒癥12例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1):28-31.
[6]賈可.改良式體位引流治療肺膿腫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7):1576-1577.
[7]黃敏.高真空負壓引流裝置在甲狀腺術后的應用與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7):1051-1052.
[8]郭紅心.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軟組織感染和慢性皮膚潰瘍[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33(18):82-82.
[9]許喜林,陳岳奇,陳詩強,等.VSD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開放傷及感染創(chuàng)面中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2):231-231.
[10]李小紅,樊海英,陳代麗.16例負壓封閉引流(VSD)治療感染創(chuàng)面的護理要點[J].四川醫(yī)學,2012,33(1):190-191.
陳小琴(1986-),初級護師,???,主要從事護理方面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6.23.051
R726.1
C
1671-8348(2016)23-3306-02
2016-04-18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