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因為漢語不錯,所以,馬克林自己前往西藏時,能夠看到不少原生態(tài)的藏民家庭。這讓他在當時相對孤獨的輿論中仍然堅持己見
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前一天,馬克林剛在香港參加完學術會議,隨后,他馬不停蹄地趕到北京,繼續(xù)參加學術研討會。
背著民族風繡花小布包的馬克林,一談到藏族文化時便顯得神采奕奕,而談到達賴時,他急促的語氣甚至顯得有些氣憤。“達賴的指控十分荒謬,他的政治觀點太幼稚了?!瘪R克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這是馬克林生活中的常態(tài)。77歲的馬克林已經退休12年,他的頭銜有很多——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國際經濟與亞洲研究學院的榮譽教授、格里菲斯大學旅游孔子學院榮譽院長、澳大利亞聯(lián)邦人文學院院士等。每年,他幾乎都會往返于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從1964年首次來到中國任教開始,馬克林已經60多次訪華。這位外國人曾多次探訪西藏、甘肅、四川、青海、云南等地的藏族人居住地,他試圖通過與這里少數民族的交流了解真實的西藏,并把他眼中的西藏告訴給更多的人。
青藏鐵路在遼闊的高原鐫刻下一個國家致力于于民族振興、人比幸福的無字豐碑。圖為西藏當雄縣境內青藏鐵路
長期的扭曲想象
馬克林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外國人真正到過中國,了解過真實的西藏,大多外國媒體刊登的關于西藏的信息,都是從“西藏流亡政府”發(fā)出的,因此,外國公眾很難了解到西藏的真實情況。
此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達賴在國際上被一些人包裝成“非暴力”“愛和平”的形象,這也欺騙了很多不明真相的各國群眾。
馬克林告訴本刊記者,好萊塢制作過幾部對達賴喇嘛進行美化的電影。在這些電影中,舊西藏被塑造成一個寧靜的社會,而西藏所在的中國卻被描寫成一個侵略性的怪物。
馬克林認為,曾任加州伯克利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的夏偉(Orville Schell) 對這一現象的概括很到位,他說這是一種長期的扭曲的想象。
夏偉在《虛擬的西藏:從喜馬拉雅山到好萊塢的香格里拉尋蹤》中這樣寫道:“在西方主流的想象中,西藏人作為一個受壓迫的民族,毫不情愿地被掠奪成性的鄰居占據了家園,這樣的困境已經成為西藏作為一個軀體美麗、靈魂凈化的神秘之地的一個誘人之處了。特別是對于美國人,他們?yōu)樵跉v史上經常支持和同情弱者而自豪,這種新的扭曲已成為演變中的所謂西藏神話的引人注目的一部分?!?/p>
達賴利用了這種扭曲的想象。
“1996年7月,達賴在倫敦的演講中,甚至使用‘文化滅絕一詞來形容中國的西藏政策?!瘪R克林對此頗為氣憤,“這種指控是荒謬和不負責任的。每次我訪問藏區(qū)時,感受到藏傳佛教的實力和影響力都在增加?!?/p>
除了主觀感受外,馬克林認為,從數據上看,達賴的指控也無從說起。
“在西藏自治區(qū),約有5萬名僧尼,占總人口的1.5%以上,這意味著藏族人中僧侶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泰國僧侶在人口中的比例已經算很高了,但2013年泰國的這一數據還不到0.5%。”馬克林說。
令馬克林感到不解的是,至今仍然有一些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歌星、影星不了解真實情況,盲目地支持達賴。
“你是中國政府派來的吧”
1962年至1964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碩士期間,馬克林閱讀了大量關于中國歷史的書籍,包括《新唐書》《舊唐書》,由此,他對唐朝的少數民族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安史之亂中,回紇曾出兵援助唐政府,幫助平定叛亂,讓他印象深刻。這成為了他關注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的開端。
雖然并非一開始便研究西藏問題,但是,一接觸現實的中國,馬克林便感受到,西方媒體上的報道,多是刻板成見。
1964年,他從劍橋畢業(yè)后,憑著對中國的興趣,他和妻子打算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當時為北京外國語學院)任教?!霸诮邮軅惗刂袊k處面試時,我們提到自己是天主教徒,面試人員只是簡單地回答,‘那里有教堂?!?/p>
他至今仍記得,當時的北京市中心還生活著一些年邁的比利時修女,這些修女所在的修道院里有一位中國神父,他每周都主持彌撒、傾聽懺悔,并舉行其他一些宗教活動和儀式,馬克林和妻子定期去參加。
1965年2月,馬克林的長子斯蒂芬在中國出生后,他們還在此為他舉行了洗禮儀式,主持者便是這位中國神父。而他的長子,是第一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生的澳大利亞孩子。
馬克林對另一座教堂也印象深刻。馬克林回憶,當時在北京有一所著名的教堂——南堂,一座建于1904年的巴洛克風格的美麗建筑。這座教堂初建于1605年,當時只是一座禮拜堂,1652年擴建為教堂。原先的教堂旁邊,是著名傳教士利瑪竇的住所。1965年的圣誕夜,他和妻子在這個教堂參加了午夜彌撒。至今他還記得,當天的南堂里坐滿了人。
“當時,中國的佛教徒和基督教徒的活躍度讓我們感到驚訝?!瘪R克林說。
這些經歷,讓馬克林對一些關于中國缺乏宗教自由的指責嗤之以鼻。
馬克林的西藏情緣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1985年,在四川的一所高校進行學術交流期間,馬克林獨自前往西藏考察。到拉薩后,他借了一輛自行車四處溜達,對西藏有了直觀深入的了解。
?在西藏自治區(qū),約有5萬名僧尼,占總人口的15%以上,這意味著藏族人中僧侶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首次探訪西藏后,馬克林一回到澳大利亞,便陸續(xù)寫了多篇文章,反映當時西藏的真實狀況,駁斥西方關于西藏受到文化侵略,缺乏宗教自由的指控。不過,令他感到失望的是,當時很少有媒體愿意把這些文章發(fā)表出來。
盡管如此,馬克林依然堅持每年參加近150場學術報告、研討會、演講等學術活動,努力把他的觀點和感受講給更多的人聽。
這一度遭遇到他人的攻擊。
“上世紀九十年代,澳大利亞的一檔廣播節(jié)目請我和另一位學者進行辯論,由于我的觀點與他相反,他甚至指責我說‘你是中國政府派來的吧?!瘪R克林說,“當時我真的很生氣。我是一個學者,去西藏考察根本不是中國政府安排的?!?/p>
事情正在起變化
因為漢語不錯,所以,馬克林自己前往西藏時,能夠看到不少原生態(tài)的藏民家庭。這讓他在當時相對孤獨的輿論中仍然堅持己見。
馬克林至今記得,他在西藏自治區(qū)的日喀則市江孜縣探訪藏民家庭時的情景。
“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告訴我,他是共產黨員,不相信佛教,但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是佛教信徒,為此,他樂意為妻兒開辟一個房間用作供奉佛陀和神明?!?/p>
馬克林說,每次探訪藏區(qū),他都能感受到生機勃勃的藏文化。比如,2011年訪問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的同仁縣時,他發(fā)現當地有一個擁有大約500名僧侶的主寺院,其中還包括不少年輕人。而且,當地還在不斷建設新的寺院。
馬克林告訴本刊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各國媒體開始理智地思考,并且更愿意傾聽中國的聲音。
“西藏地區(qū)正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尤其是拉薩等幾個城市。這些過程是現代化的進程,抵制它就意味著貧困。西藏文化確實在變化,這種改變與破壞是不一樣的,把兩者等同是相當不公平的。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在意識到這一點?!瘪R克林說。
“中國政府的行動可以幫助傳統(tǒng)文化復興和發(fā)展。但是,并非所有的舊傳統(tǒng)都需要被恢復,比如,壓迫底層人民的農奴制度?!瘪R克林說。
“已有外國人注意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幫助少數民族進行文化復興和發(fā)展?!瘪R克林說。
2015年,英國阿什蓋特(Ashgate)出版社出版了李嵐的《現代中國受大眾歡迎的宗教:儺的新角色》(Lan Li, Popular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The New Role of Nuo, 2015)。這本書論述了中國政府如何幫助和激勵少數民族的文化復興。“雖然作者是中國學者,但是由英國出版社出版的,所以,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西方的觀點?!瘪R克林說。
2014年9月,馬克林獲得了2014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坝颜x獎”是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榮譽獎項。馬克林告訴本刊記者,雖然他獲得過很多榮譽,但是這個榮譽是他最看重的,因為它代表著友誼。
“我還會再去西藏看看,我應該再去西藏看看?!彼f,“盡管我已經77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