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以情感書寫歷史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情感表現(xiàn)藝術

        2016-12-16 01:28:53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歷史

        陳 嫚, 李志峰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

        ?

        以情感書寫歷史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情感表現(xiàn)藝術

        陳 嫚, 李志峰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

        白俄羅斯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與其說紀錄的是災難史,不如說是一部人類的“情感史”。文章以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為例,探討其書寫情感的藝術技巧。她將真實的情感隱匿于看似毫無表情的客觀記錄背后,造成觸目驚心的效果;將個人記憶帶入歷史的反思,在敘事結構中積蓄情感;最后以復調的手法,讓個體經驗與集體情感進行多重對話與共鳴。

        阿列克謝耶維奇; 情感; 非虛構寫作; 敘事結構; 復調

        白俄羅斯作家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an Alexievich)善于記錄歷史,她將人們在“二戰(zhàn)”、阿富汗戰(zhàn)爭、蘇聯(lián)解體、切爾諾貝利事件背景下的個人命運和集體記憶如檔案般保存下來。然而比起干巴巴的檔案式記錄,阿列克謝耶維奇以關乎生命與存在的講述,撰寫了“一部人類情感的歷史”[1]。瑞典文學院秘書薩拉·達尼烏斯(Sara Danius)在評價阿列克謝耶維奇時這樣說道:“她的作品并不是記述那些歷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將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歷程?!盵2]對阿列克謝耶維奇而言,客觀歷史事件的“文獻式”紀錄不只意味著“真實再現(xiàn)”,它更像一個載體,通過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濃墨重彩地渲染烘托個體主觀的真切情感。在《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以下簡稱《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她以人道主義的情懷采訪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幸存者,向世人呈現(xiàn)這個“中毒”世界里的驚人事實,以及不同聲音里透出的憤怒、恐懼、堅韌、勇氣、同情與愛。

        一、用“真實”投射“意圖”:從觸目到驚心

        阿列克謝耶維奇稱自己的作品為“文獻文學”[3]。文獻是客觀真實地紀錄事件,呈現(xiàn)事實,就如同檔案一般,記錄的是真實的人,真實的事,有據可考。與以虛構為特征的文學相比,這種“文獻文學”可以說是一種非虛構性寫作。在她看來“文獻常常會展現(xiàn)出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的秘密和意外。我們通常會認為,文獻是簡單的、直線的、赤裸的東西,而它恰恰閃爍著時代和人性”[4]。阿列克謝耶維奇選擇用口述筆錄的方式還原切爾諾貝利事件,目的就在于用個人敘述所勾畫的這些觸目的歷史畫面,表達背后“關于死亡和愛情”的驚心情感,這正是她想用文字展現(xiàn)的“秘密和意外”。

        我們將作者在文中紀錄的歷史畫面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從不同人的視角里主要講述了這樣的一些事件:

        (1)核電站的反應爐發(fā)生了爆炸;

        (2)士兵、清理人、飛行員、警官等在英雄主義的號召下被送往前線滅火,清理事故現(xiàn)場;

        (3)核污染區(qū)居民被迫疏散離開家園;

        (4)爆炸及核污染帶來死亡和病變;

        (5)切爾諾貝利人遭到排擠;

        (6)幸存者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和尊重;

        (7)官方封鎖消息,對外虛假宣傳欺騙。

        在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歷史事件背后,阿列克謝耶維奇采用“個人訪談”的“非虛構”方式,投射出的卻是切爾諾貝利人真切而驚心的感情世界。以下附表節(jié)選部分口述內容,將之與人們所面對的問題和作者的表達意圖相對照:

        附表 “真實”與“意圖”對照表

        通過這樣的對照,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對98人的采訪紀錄中,阿列克謝耶維奇以不同的視角展現(xiàn)了切爾諾貝利人觸目驚心的情感世界。在這些講話紀錄中,她“從微觀視野去聯(lián)想客觀場面”,“盡力深入講話者的心靈,挖掘埋在潛意識中的實質,她不是自己解釋,而是讓講話者傾訴出各種行為與活動的動機”[6],通過聲音去認識世界,在心靈中揭示真實。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言論和經歷并不是作者夸大的編排或虛構的事件,而是當時最為真實的聲音和真切的情感,作者試圖向人們展示“極度真實甚至比非虛構更為荒誕”[7]。

        題名“志歸”,所記辭官歸里,亦以示歸田之志。望著“平疇遠風,綠畦如浪”的家園景色,祁彪佳亦觴亦詠,“乃此是志吾之歸也,亦曰歸固吾志也”[1]160。志歸齋有一種平淡沖遠、古拙渾厚之美,是一種典型的詩意的棲居地。這種詩意,是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意,它以牧歌般的旋律繚繞在祁彪佳的心胸,催生著他揮之不去的“歸去來”綿綿情思。

        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是這樣從對歷史事件的記錄深入到對人類情感的書寫,將非虛構的寫作對象從客觀事件轉向了主觀情感世界,由表及里,展現(xiàn)了一個既觸目又驚心的 “時代和人性”。她在《關于死亡還是愛情》的后記中這樣說:“我時常覺得,簡單呆板的事實,不見得會比人們模糊的感受,傳言和想象更接近真實。”[5]271而她正是要“試著找出這些感受,收集這些感受,并將其仔細保護起來”[5]271。在《每日電訊報》中,薩拉·達尼烏斯這樣評價到:“從受訪者的獨白中,阿列克謝耶維奇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歷史:無論離這些事件有多遠,讀者都能感同身受,有如切膚之痛?!盵8]①那么這些情感又是如何傳遞出來,讓讀者感同身受的呢?

        與其說作品將各類人物的口述連綴成一個真實的歷史畫面,倒不如說是阿列克謝耶維奇有意識地讓讀者透過文本以及切爾諾貝利事件,與當時人們的真切感受與情感直接面對面,讀者成了這一事件和講述者的直接傾聽者、關注者和審視者。也就是說,阿列克謝耶維奇通過采訪人物的口述內容,使書面文學的冰冷和間接的形式帶上了口頭文學熱烈和直接的效果。在作品中,作者的主體性弱化了,作者的態(tài)度被講述者的情感所掩飾,而訊息卻直達讀者。這仿佛就回到了口頭文學的時代,所有的內容和情感都是口口相傳,并不經過作者的再創(chuàng)作以及書面的表達,似乎讀者與作品之間并沒有經過作者這一程序。在口頭文學中,聽眾與口述者是“聽——說”的關系;而在書面文學中則多了一個層次“閱讀——書寫(轉述)——口述”,口述者的“世界”并不是直達讀者的。這樣讀者與訊息之間的時空感大大延展,讀者在接受訊息過程中因為轉述中介的存在仿佛也有了一寸喘息之地,而不至于對突兀而來的訊息感到震撼。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話來說,“文字描述的世界是真正的世界嗎?文字擋在人與人的靈魂之間”[5]70。作者為了尋找能與她所見世界相契合的體裁,傳達她所聽到和看到的生命過程,經過多番嘗試,“最后選了一種讓人類自行發(fā)聲的體裁”[1],以此拉近了讀者與口述者心靈的距離,讓口述者的情感更加直接真實地被讀者所感受。她雖然還是書寫的中介,但其取消了轉述而采用直接記錄口述這樣的非虛構性寫作模式來傳遞訊息,這就使得讀者與講述者跨越中介重新聚首,周圍似乎失去了第三方的介入,從而形成了一個狹窄的訊息交流空間,時空維度的縮小使原本就沉重的內容更加壓抑。正是在這樣的“客觀真實”的口述之下,噴薄而出的是講述者的情感,更是寫作者的立場。

        二、積蓄情感與召喚反思:從個人走向歷史的結構

        事實上,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并非如錄音機般單純地記錄,雖為“非虛構”寫作,但仍包含著一定的“文學”因素。阿列克謝耶維奇并沒有滿足于單純的紀錄,而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在人類的心靈上擊鼓,將那些浮于事件表面的情感逐漸深化,將事件推向人類與歷史的高度,從而引發(fā)深思。在《關于死亡還是愛情》的38篇口述記錄中,作者通過巧妙的人物設置和結構安排,將情感逐漸深化,從外在走向內省,從個人走向歷史。

        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什克洛夫斯基認為,對相同的情節(jié)采用不同的情節(jié)分布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而情節(jié)分布的運用又是以情節(jié)為基礎的[9]。這就是說,情節(jié)分布的各種方式及其演變并非作者隨意而為,而是根據情節(jié)的性質加以靈活運用的結果。因此,情節(jié)分布一方面固然要服從于藝術家的藝術意圖,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情節(jié)性質的制約。換個角度來說,情節(jié)分布既可以去適應情節(jié)需求,也可以去創(chuàng)造性地對情節(jié)進行新的組合與布局,從而產生出新的藝術效果。這里情節(jié)指的是生活中的現(xiàn)實事件,情節(jié)分布是指對現(xiàn)實事件的藝術加工??梢哉f作品中的材料與形式的關系,就是情節(jié)與情節(jié)分布的關系?!蛾P于死亡和愛情》的“文學”因素,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情節(jié)分布,將口述者零碎而多樣的情感進行了藝術性的整合,書寫出人類深邃的情感世界。

        從整體結構來看,《關于死亡還是愛情》由一個序幕和三大部分組成:“死亡之地”“活人的土地”“出人意料的哀傷”。序幕《孤單的人聲》由一個消防員遺孀對“關于死亡和愛情”的故事的講述,奠定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出人意料的哀傷”最后一篇《孤寂的聲音》是一個清理人妻子傾訴其對已故丈夫的款款深情,以孤寂和無奈結束全篇。這兩個看似相似實則不同的故事,首尾照應,形成一個“哀莫大于心不死”的整體。

        作品中三大部分的編排也并非偶然無序,而是“暗藏玄機”?!八劳鲋亍闭鎸嵉赜涗浟诉@些幸存者與死亡的零距離接觸,以及這些痛苦的經歷給他們的心靈帶來的傷害,對死亡、生命的思考。如《我們?yōu)槭裁从浀谩分惺且砸粋€心理學家的口表達了一種對生與死的無可奈何;而在《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則是人們面對死亡的無知,以及這場災難的殘酷,這不是戰(zhàn)爭而勝過戰(zhàn)爭,“開槍的是人,提供子彈的是上帝”[5]32。經過這樣一場洗禮,生與死竟然沒有任何差別。這些由死亡而帶來的情感都來自人們對切爾諾貝利事件最直接、最基本的感悟。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活人的土地”里展現(xiàn)的是掙扎在死亡邊線上活著的人的畫面。他們是“切爾諾貝利人”,這一特殊的身份,即便在災難中幸存下來,他們或被欺騙,或被排擠,比起身體上的傷害,精神上的摧殘顯得更加的殘酷。作為無辜的受害者,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人道主義關懷,反而被當作小白鼠一樣地研究,小孩子們被當作觀賞品送出去展覽……《大叫》中一個農村醫(yī)療服務員以歇斯底里的方式捍衛(wèi)活著的人的尊嚴,“那你為什么來這里?想問我們問題?摸我們?我拒絕出賣他們的悲劇或談論膚淺的哲理。不要來煩我們了,拜托。我們還得住在這里。”[5]126比起第一部分人們對死亡的控訴,在這里,作者更多地是將人們對個人命運的思考,對災難的反思匯聚于此。

        如果說“死亡之地”讓人同情,那么“活人的土地”則讓人痛心疾首,最后作者將所有的情感都在“出人意料的哀傷”中進行升華,揭露這場事故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隱秘事件和人們心中最隱秘的情感,在講述者的反思中,隱藏了作者對這場“歷史罪行”的無聲控訴,同時也引發(fā)了讀者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的思考和批判。

        作者就是這樣,將情感一點一點地積蓄,從淺層次的傷痛到深入內心的反思,一步一步升華,從個人的悲傷上升到歷史的罪惡,從直觀的感受到自我的內省,讓人的靈魂為之顫栗。

        另一方面,《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每一部分,作者對人物身份的編排都有文學審美的考量。在“死亡之地”中主要是污染區(qū)居民以及在對抗污染第一線的士兵,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待這場災難。而第二部分“活人的土地”里面除了居民,更多的是一些對這一事件的旁觀者,以及記者、教師、醫(yī)生、清理人、攝影師的妻子,等等,他們不是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親歷者,卻是這場災難的見證人。第三部分中又增加了核能研究員、政府官員、歷史學家、環(huán)?;槿藛T等,他們站在另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審視這場災難。此外,每一部分都有對某一群體形象的輯錄,如《士兵合唱曲》《人民的聲音》《兒童的聲音》,但這些身份相同的人在同一災難下卻有著各不相同的情感。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這樣橫向與縱向人物關系里,交錯地編織出關于切爾諾貝利事件的情感之網,并一步步將眾多的個體情感疊加與深化,從而將個人的直觀的感受導向深刻的歷史反思。

        三、以復調奏響樂章:從單一走向共鳴

        諾貝爾文學獎是這樣為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創(chuàng)作加冕的:“她的復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雹賉8]譯文選自中譯本《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封面推薦語。在《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正是用復調式的書寫來奏響情感的交響曲,將眾多單一個體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同時在作家、講述者(主人公)以及讀者三個群體的對話中,走向情感的共鳴。

        “復調”也稱“多聲部”,原本是一個音樂術語,后被引入到文學中。在巴赫金看來,在作品中“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10]4-5,“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10]4-5就像音樂中所有聲音按自己的聲部進行,相互層疊,構成所謂的復調。

        首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用眾多口述者個人的感受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元的情感世界。“一個人講述的事件構成他或她自己的生命,但很多人講述的事件構成歷史。”[11]她沒有采用宏大的敘事,亦沒有對災難中的英雄進行采訪,而是面對那些普普通通,不同職業(yè)、性別、年齡的小人物——諸如清理人、消防員、醫(yī)生、護士、教師、記者、攝影師、工程師、兒童、母親、父親、妻子、老人等等。每個幸存者的口述實錄都是一頁感人肺腑的故事,傳達了各不相同的情感,每個主人公都是眾多聲調中的一個。另一方面,每份口述都是獨立的存在,在這些片段式的口述筆錄中沒有一個中心人物,但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中心人物,是整個切爾諾貝利災難的中心人物,他們相互獨立,又共同構成了這場核災難的全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書中雖然沒有中心人物,但這些“片斷講話、互不連接的事件、局部的現(xiàn)象,卻給人一種相對完整的概念與畫面”[6]。那些零散的情感共同交織在一起,如同多聲部共同演奏,如萬馬奔騰、滔滔洪流一發(fā)不可收拾。這樣那些看似獨立、零散的“音符”都由切爾諾貝利事件交匯成一個整體,像和聲音符一樣,協(xié)調流動,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是這樣來紀錄“人類情感的歷史”,奏響情感的“交響曲”。

        其次,《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還體現(xiàn)了作者、主人公(口述者)、讀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成功地實現(xiàn)了作者、口述者和讀者之間情感的共鳴?!皬驼{小說整個滲透著對話性。小說結構的所有成分之間,都存在著對話關系,也就是說如同對位旋律一樣相互對立著。”[10]55在《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雖然只有口述者的存在,但他始終是與“他者”對話的,雖然文中沒有出現(xiàn)實質性的“傾聽者”或對其作出回應的人,但是實際上卻隱含著作為聽眾的讀者和作者。巴赫金認為,它(作者與主人公的對話關系)從文本誕生以來就已經存在,并且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文本之中——即使文本中沒有雙聲性的話語敘述,沒有作者與主人公的對話性關系,人物之間的對白也是單聲的,文本也存在作者與讀者的對話性關系[12]。

        阿列克謝耶維奇選擇“讓人類自行發(fā)聲”的方式使創(chuàng)作與她所見世界相契合。口述者作為她文中的主人公,獲得了一種與作者平等的地位,他們是獨立存在的,是與作者具有同等價值的人。他們盡情地回憶和訴說,而作者采用“觀察世界的原則”,不是確立他人之“我”為客體,而是把他人當做另一個主體,進行純客觀的傾聽和紀錄[10]45。從某種程度來說,主人公不與作者融合,但又與作者處于相互關系中。作者看上去什么都沒有說,沒有對口述者進行任何的介入,既不義憤填膺地訓斥,也不一針見血地批判,只是用冷靜的文字客觀地紀錄,單純地做“人們的耳朵”[13],但實際上“作品的每一因素展現(xiàn)給我們時,已經包含了作者對它的反應”[10]100,可以說,主人公的情感意志的反應表現(xiàn)在語調中,而作者情感意志的反應,主要表現(xiàn)在節(jié)奏中。她通過記錄,通過對所有的口述筆錄進行整體編撰就是一種言說,把她眼中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東西通過某種結構表達出來。作者和主人公彼此都在言說,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盡管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文字是冷靜的,但在冷靜的文字下還是能讀到她與口述者一樣洶涌澎湃的情感世界。

        此外,作者與讀者之間也有情感的交換。作者不是直接展露自己的主觀評價,而是將其隱藏到敘述者或者人物背后[14],讀者在去掉作者的這層偽裝之后就會與作者之間產生對話。讀者的心靈震撼一方面源于切爾諾貝利這場災難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另一方面還“來自作家書寫真實材料的巨大壓力”[7]。作為“切爾諾貝利人”傾訴的第一個聽眾,所有的事件都首先在作者的心里進行一遍洗禮,當她的心靈受到輪番的情感攻擊之后還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將客觀真實地講述呈現(xiàn)在第二個、第三個聽眾面前。讀者在感受口述者強烈的情感的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被作者隱藏起來的屬于她的情感。與此同時,讀者的情感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深化——雖然她沒有進行一句直接的評價,但她帶我們看到了那些掙扎在生死邊緣人的痛苦,也跟她一起去反思生命傷痛的悲劇,追求人存在的終極價值,期盼人類未來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讀者能通過感覺到她的意識而獲得積極的擴展,正如巴赫金所描述的那樣,“與具有同等價值的他人意識產生一種特殊的、以往從未體驗過的對話交際,在于通過對話交際積極地深入探索人們永無終結的內心奧秘”[10]91。

        口述者與讀者之間情感的對話是顯而易見的??谑稣咭詢A訴的方式向讀者展現(xiàn)痛苦的過去和豐富的情感世界,通過作者這種“文獻式的紀錄”,讀者與口述者面對面,無論事件在時空上有多遠的距離,都能讓讀者感同身受。讀者在傾聽中除了感受到與口述者內心一樣的切膚之痛,作為回應,還迸發(fā)了許多個人的情感:同情,憐憫,憤怒,等等。

        阿列克謝耶維奇正是這樣,將不同的聲音、跌宕起伏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匯聚于作品中,銘記苦難,審視生命,在對話的多重復調下書寫出人類情感的歷史,從單一個人的情緒,走向多重情感的變奏,所有情感的共鳴。

        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口述筆錄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并取得的巨大成功宣告了虛構文學文壇獨尊地位的動搖,非虛構文學時代的來臨。阿列克謝耶維奇試圖記錄的不是客觀的歷史事件,而是人類在這些重大事件下的真實情感。她關注的焦點從外在的客觀世界轉換到內在的主觀世界,引導人們從人道主義的視角去反思歷史和未來。事件在歷史的記錄下往往帶上時代的烙印,而只有那些事件中人類最真實的情感才能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進行對話,真切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類的未來該走向何方。

        [1] 康慨.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十個關鍵詞[N].中華讀書報,2015-10-14(4).

        [2] 韓全會.俄語紀實文學問鼎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J].外國語文研究,2016,2(1):45-51.

        [3] S.A.阿列克謝耶維奇.我寫的不是文學,是文獻[J].視野,2016(4):8-9.

        [4]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娜塔莉亞·伊格魯諾娃.阿列克謝耶維奇小輯:一個時代結束,而我們留存下來(訪談)[J].董樹叢,譯.周邊,2016(3):153-164.

        [5] S.A. 阿列克謝耶維奇.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M].方祖芳,郭成業(yè),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6] 高莽.阿列克謝耶維奇和她的紀實文學[J].北方文學,2015(11): 87-92.

        [7] 張帆.論阿列克謝耶維奇“非虛構”寫作的現(xiàn)實意義與人文關懷[J].中國民族博覽,2016(3).112-113.

        [8] SAUNDERS T F. Svetlana Alexievich wins 2015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N/OL]. The daily telegraph.(2015-10-08)[2016-05-28].http://www.telegraph.co.uk/books/what-to-read/svetlana-alexievich-nobel-prize-literature-2015-winner/.

        [9]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87-89.

        [10]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5[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1] 閏勝男.盤點:闖入文學圈的歷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與歷史學家的不解之緣[J].世界文化,2016(1):53-55.

        [12] 董小英.巴赫金與對話理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299.

        [13] S.A.阿列克謝耶維奇.我是人們的耳朵——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住演講[J].呂寧思,譯.中國青年,2016(5):46-47.

        [14] 張寅德.敘述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48.

        [責任編輯 邱忠善]

        Writing History with Emotion——Alexievich's art of emotion writing

        CHEN Man, LI Zhi-f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China)

        Belarus writer Svetlana Alexandravan Alexievich’s works not only record human disasters, but also write a “history of human emotion”. According toVoicesfromChernoby, Alexievich’s representative wor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lexievich’s art of emotion writing. Hiding true feelings behind objective records, which is seemingly pale , Alexievich tries to cause a shocking effect. Besides, she calls for personal memories into the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muster up emotions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What’s more, she presents multiple dialogues and echoes between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collective emotions through polyphony.

        Alexievich; emotion; non-fiction writing; narrative structure; polyphony

        2016-06-02

        陳嫚(1991—),女,湖北鄂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E-mail:1432392412@qq.com

        I106.4

        A

        1004-2237(2016)05-0064-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5.012

        猜你喜歡
        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歷史
        切爾諾貝利遺跡
        中外文摘(2022年20期)2022-12-17 13:01:46
        切爾諾貝利愛情故事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輻射殘留
        實地探訪切爾諾貝利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16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阿列克謝耶維奇諾獎獎金資助年輕作家
        文學教育(2016年10期)2016-09-10 07:22:44
        阿列克謝耶維奇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Е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ДИНАМИКИСИЛРЕЗАНИЯПРИ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МФРЕЗЕРОВАНИИС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РАЗРЫВНЫХФ?НКЦИЙ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av大全在线爽|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日本丰满妇人成熟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av|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无码| 熟妇的荡欲色综合亚洲|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女同性恋在线播放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性色| 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北条麻妃毛片在线视频| 天天澡天天揉揉AV无码人妻斩 | 欧美黑寡妇特a级做爰| 日本成本人三级在线观看| yeyecao亚洲性夜夜综合久久| 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五月精品中文字幕| 刚出嫁新婚少妇很紧很爽| 国产av无码国产av毛片|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尤物|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亚洲综合精品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做法|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日韩激情无码免费毛片| 午夜性刺激免费视频| 东风日产系列全部车型| 国产黄久色一区2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