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鄭敏曉
摘要 以標準的黑白面孔圖片作為實驗材料,讓41名大學生觀看不同傾斜角度(左傾、豎直和右傾)的面孔圖片,并對之進行面孔吸引力的評價,同時用眼動儀記錄被試的眼動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1)被試觀看左傾和右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顯著小于觀看豎直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觀看左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顯著大于右傾面孔:(2)被試對左傾和右傾面孔的平均注視時間顯著短于對豎直面孔的平均注視時間。同時對左傾面孔的注視時間顯著長于右傾面孔;(3)被試對左傾和右傾面孔的平均注視次數(shù)顯著少于對豎直面孔的平均注視次數(shù)。實驗結果表明,面孔的傾斜角度很可能是影響面孔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面孔吸引力的審美偏好中存在“角度效應”,即豎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傾斜面孔的吸引力,左傾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右傾面孔的吸引力。
關鍵詞 面孔吸引力。角度效應。眼動研究。
分類號 B842 1
1 引言
面孔作為人類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許多重要信息,如性別、種族、年齡、情緒、人格。面孔在人類社會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才成為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分支。所謂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標人物面孔所誘發(fā)的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并驅使他人產生一定程度的接近意愿(Rhodes,2006)。Chen,German和Zaidel(1997)將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因素研究分為兩類:面孔所有者假設(the owner hypothesis)和觀察者假設(the boserver hypothesis)。面孔觀察者假設認為面孔吸引力是觀察者對面孔的知覺,存在于觀察者的認知結構中,即美存在于觀察者的知覺中(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 beholder)(Chen et al.,1997;Little&Perrett,2002),觀察者自身的特點(生理、認知、社會文化因素等)會影響面孔吸引力的判斷(寇慧等,2013)。如Little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自我感知吸引力會影響女性對男性面孔性別二態(tài)性和對稱性的偏好(Little,Burt,Penton-V0ak,&Perrett,2001):還有研究者采用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女性的不同生理周期會影響對男性面孔吸引力的評定(Thorne,Neave,Sch01ey,MOSS,&Fink,2002)。面孔所有者假設,傾向于關注面孔所有者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對面孔吸引力評價的影響,認為面孔吸引力是面孔所有者身上的一種穩(wěn)定的特質,即美是一種外在特質(Drury,2000;Hilhorst,2002:Jones,Little,Burr,&Perrett,2004;Little,&Perrett,2002)。根據(jù)此假設,研究者認為面部平均化、對稱性和性別二態(tài)性特征是影響面孔吸引力的主要因素(Baudouin&Tiberghien,2004:Komori,Kawa-mura,&Ishihara,2009;Perrett et al.,1999;Ren-nels,Bronstad,&Langlois,2008;Vingilis-Jaremko&Maurer,2013)。早期研究主要是根據(jù)測量學的原理,將面孔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值量化,通過改變面孔的特征信息(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狀,大小以及顏色等)或者面孔的結構信息(如眼睛之間、鼻子和嘴巴、以及眼睛和鼻子的距離)來確定影響面孔吸引力的量化因素(Schmidt&Hunter,1998;Yasutomi,Ioi,Nakata,Nakasima,&Counts,2006;Kiekens et al.,2007)。近來,研究者開始探討面孔所有者的位置信息對其吸引力產生的影響。面孔的位置信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不同側臉(左臉和右臉)和不同角度(豎直和傾斜)。
人類的面孔由兩半部分組成,即左臉和右臉,研究表明人類面孔的兩半部分是不對稱的(Thomp-son,1943)。Smith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的左右半臉的面部特征也是存在差異的,對于男性來說,左半臉的面積比右半臉的大且面部特征更加明顯,而女性的右半臉要大于左半臉,面部特征較突出(Smith,2000)。因此可以看出左右半臉對個體關于面孔知覺的貢獻也是不相同的。在一項研究中,被試處于相同方向并評價八張萊昂納多所畫的人物的不同側臉(左臉和右臉),結果顯示被試認為圖紙描繪的右半邊臉比左邊臉更加生動,有活力(Ben-iafield&Segalowitz,1993)。不久之后,Reis等人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女性的右半邊臉的面孔吸引力和看上去的健康水平均高于左半邊臉(Reis&Zaidel,2001a,2001b)。國外最早開始量化研究左半臉和右半臉對面孔吸引力貢獻的人是Wolff,利用拼接融合技術,首先以兩瞳孔連線的垂直線為準,將面孔分為兩半部分,其次將左半臉與左半臉的鏡像、右半臉與右半臉鏡像進行拼接,形成雙左鏡像臉與雙右鏡像臉,即left-left and right-right compositesof faces,最后讓被試評價兩個半臉哪個與原始臉更像,研究結果表明雙右鏡像臉與原始臉更加相似(Wolff,1933)。后來Zaidel等研究者以進化心理學為基礎運用鑲嵌技術,進一步地研究了左右半臉合成鏡像的吸引力與微笑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女性的右半臉合成鏡像的吸引力高于左半臉的合成鏡像,而男性的左右臉合成鏡像不存在差異,且男性和女性的左半臉合成鏡像會存在更多表達微笑的表情線索。最近,Okubo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左右半臉的合成鏡像在信任感方面也存在差異,相對于右半臉合成鏡像,個體的左半臉合成鏡像在表達積極高興表情時,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信任,而在表達憤怒表情時,被試更傾向于相信右半臉合成鏡像(Okubo,Ishikawa,&Kobayashi,2013)。在國內,關于左右半臉的研究比較少。2011年溫芳芳利用FantaMoron4,0軟件改變性別二態(tài)性線索和圖片面孔的注視方向,發(fā)現(xiàn)圖片面孔的注視方向會影響觀察者對面孔的偏好。2012年孫宇浩等人進一步將Chimera tech-nique和Moroh teachnique兩種技術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面孔刺激,結果發(fā)現(xiàn)“左右半臉刺激”和“位置”都會影響面孔吸引力的評定,即不論右半臉出現(xiàn)在面孔的左側還是右側,被試均認為其吸引力高于左半臉,而當左右半臉呈現(xiàn)在其原本的位置時,其吸引力才會高于其鏡像臉的面孔吸引力。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影響左右兩個半臉的面孔吸引力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刺激材料(即左半臉或者右半臉面孔);二是兩半臉所在的位置(即左邊或者右邊)。然而,還未見對于不同傾斜角度面孔的吸引力研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的相貌,面孔在一個人的整體形象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尤其當人們做自我評價或者對他人評價時。此外,無論是在人際交往、擇偶還是就業(yè)方面。面孔吸引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今,人們的生活大部分都充斥著MSN、微信、微博、QQ等通信工具,為了在網絡世界中留下好印象,個體會拍各種漂亮的照片。那么為了使拍出的面部照片更加漂亮,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現(xiàn)今流行的“無敵45度自拍”,拍出來的效果下巴尖,眼睛大,男女老少都適用。但是當個體的臉龐比較大的時候,這種拍照技巧就不太適合了,此刻就要考慮只拍半邊臉或者給臉的側面來一個特寫,而至于該選取拍哪半邊臉會更加漂亮,前人的研究已經給出了答案(Woolff,1933;孫宇浩,施慧敏,劉芳,王哲,李宏汀,2012;Okubo,Ishikawa,&Kobavashi,2013)。因此,接下來就要探討當面孔豎直或者傾斜(向左或向右)時,其吸引力是否存在差異?這也正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內容。本研究通過呈現(xiàn)不同傾斜角度(豎直、左傾、右傾)的面孔實驗材料,讓被試對其吸引力做相應的評價,同時用眼動儀來記錄被試的眼動數(shù)據(jù),試圖從觀察者的角度探討傾斜角度對面孔吸引力的影響。
2 方法
2.1 被試
在某高校招募自愿參加實驗的41名大學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23名。所有被試均為右利手,視力或矯正后視力正常,且自述無精神疾病或其他障礙。
2.2 儀器
本實驗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生產的EyelinkⅡ頭盔式眼動儀記錄被試的眼動情況。采樣頻率為每秒500次。
2.3 材料
采用已有研究中信度和效度較好的30張標準化的女性(年齡20-30之間)面孔材料(Zhang etal.,2011),面孔表情均為中性。面孔圖片采用白底灰度面孔,圖片尺寸為15cm×15cm。425×425像素,同樣的亮度,色度以及光澤。用Photoshop7.0軟件對照片進行統(tǒng)一標準的圖像處理,去掉面孔的頭發(fā)、耳朵、脖子等外部特征,只保留眼、鼻、口、面頰等內部特征。實驗的材料為一張圖片中并列出現(xiàn)左傾(45°)、豎直(90°)和右傾(45°)放置的三個同一人物的面孔,如圖1所示。
2.4 程序
實驗在安靜的房間進行,所有圖片用17英寸顯示器的屏幕呈現(xiàn)。眼動跟蹤過程中。被試需要戴上頭盔并且坐在距離屏幕60-70cm處。整個實驗過程中,被試評價隨機出現(xiàn)的30個組合好的面孔,從中選擇更有吸引力的面孔,用眼動儀記錄雙眼的眼動情況。每個trial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先是呈現(xiàn)1000ms的“+”注視點,而后呈現(xiàn)一組刺激,讓被試進行選擇,選擇“1”代表左邊的圖片更有吸引力,“2”代表中間的圖片更有吸引力,“3”代表右邊的圖片更有吸引力,而后呈現(xiàn)500ms的空屏??掌料?,下一個trial開始。為排除順序效應,左傾面孔和右傾面孔分別在左右各出現(xiàn)一次。
2.5 實驗變量及設計
本研究采用3×2的被試內實驗設計,實驗的自變量為面孔類型和性別。其中,面孔類型包含3個水平:豎直放置、左傾放置以及右傾放置。性別為被試問變量,分男女兩個水平。因變量取瞳孔大?。╬upil size),注視持續(xù)時間(dwell time),注視次數(shù)(fixation count)三個指標。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
3 結果
3.1 瞳孔大小的方差分析結果
以材料類別和性別為自變量,瞳孔大小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材料的主效應極其顯著,F(xiàn)(2,78)=34.920,p<0.01。結合LSD比較可知,觀看豎直面孔(481.903)和左傾面孔(392.277)的平均瞳孔尺寸均顯著大于右傾面孔(389.822)的平均瞳孔尺寸,觀看豎直面孔的平均瞳孔尺寸顯著大于右傾面孔。性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9)=0.583,p>0.05。材料和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2,78)=3.051,p>0.05。
3.2 注視持續(xù)時間的方差分析結果
以材料類別和性別為自變量,注視持續(xù)時間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材料的主效應顯著,F(xiàn)(2,78)=60.593,p<0.01。結合LSD比較可知,豎直面孔的注視持續(xù)時間顯著大于左傾面孔的注視持續(xù)時間和右傾面孔的注視持續(xù)時間,而且左傾面孔的注視持續(xù)時間顯著的大于右傾面孔的注視持續(xù)時間。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xiàn)(2,39)=4.410,p<0.05。材料和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0.485,p>0.05。
3.3 注視次數(shù)的方差分析結果
以材料類別和性別為自變量,注視次數(shù)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材料的主效應顯著,F(xiàn)(2,78)=90.809,p<0.01。結合LSD比較可知。對豎直面孔的注視次數(shù)顯著高于對左傾面孔的注視次數(shù)和右傾面孔的注視次數(shù),而對左傾的面孔和右傾面孔的注視次數(shù)無顯著差異。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9)=6.715,p>0.05。材料和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2,78)=2.292,p>0.01。
4 討論
在眼動實驗中,被試自由地觀看視覺刺激,不但可降低被試的防御心理,也可以記錄不受被試控制的眼動成分(李曉娟,2008)。因此,眼動指標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反映被試對刺激材料的偏好,而對于本研究來說,能夠為面孔知覺的角度偏好提供直接的證據(jù)。本研究的眼動指標結果顯示,被試對于豎直放置圖片的瞳孔直徑顯著大于對左傾放置面孔和右傾放置面孔的瞳孔直徑。此外,對注視持續(xù)時間和注視次數(shù)的分析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顯著的結果。該結果說明被試存在顯著的位置偏好,即對于觀察者來說,相對于左傾和右傾的面孔而言,更偏愛豎直的面孔,并認為豎直面孔的吸引力比較高。
查閱文獻可知,以往對面孔位置偏好的研究主要是采用面孔參照和觀察者參照兩種視角,通過操縱注視方向來實現(xiàn)。面孔參照視角是指保持目標頭部正面朝向被試而改變目標眼睛的注視方向:觀察者參照視角是指改變目標頭部朝向而保持眼睛方向與頭部一致。如Main等人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相對于斜視的面孔,個體更偏愛正視的面孔,并認為正視面孔的吸引力強,這很可能與人際交流中的非言語信息有關(Main,DeBruine,Little,&Jones,2010)。Mason認為注視方向是人際交流中傳遞信息的重要橋梁,注視方向意味著個體注意資源的分布,當某對象進入個體的知覺系統(tǒng),說明該注意對象對個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然而,當個體的注視方向從一個物體上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上時,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個體興趣的轉移(Mason,Tatkow,&Macrae。2005)。同時,在傳統(tǒng)文化中。正視是人際交流中的一種禮貌。象征著尊重,符合社會規(guī)范。而在本研究中,采用觀察者參照視角,通過操縱面孔的傾斜方向來探討個體對不同傾斜角度面孔的偏好。然而。本研究結果與溫芳芳和左斌(2011)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其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面孔參照視角來研究性別二態(tài)線索、面孔吸引力和表情對正視面孔偏好的影響:第二部分則是從觀察者的視角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以面孔為參照視角時被試總體存在顯著的正視偏好,而以觀察者為視角時被試總體并未表現(xiàn)出顯著地正視偏好,同時這也是與本研究結果差異的所在。這很可能與實驗材料即人物面孔呈現(xiàn)角度的設置有關,在本實驗中面孔的朝向分為左傾、豎直、右傾三個維度,此外,面孔的偏離角度是偏離豎直線45度,而在溫芳芳和左斌(2011)的研究中只有豎直面孔和右3/4頭部朝向兩個維度。當面孔朝向左或者右的傾斜角度從0度逐漸變?yōu)?0度時,觀察者對于面孔的感覺會從整體慢慢消失,而對于面孔的認知評價也會因之而慢慢不同,可能這可以解釋這兩個研究中出現(xiàn)的對正視面孔偏好的結果差異。
此外,對稱性是影響面孔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個體的面孔是不對稱的,而且調查顯示對稱的臉比不對稱的臉更具有吸引力,同時這種現(xiàn)象具有跨文化一致性(Penton-Voak et al.,2001;Perrett et al.,1999;Zaidel,Aarde,&Baig,2005)。根據(jù)以往的研究結果,豎直面孔應該更加對稱,因此,觀察者更加偏愛豎直的面孔。
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被試對于左傾位置的面孔的瞳孔直徑和注視時間大于右傾位置的面孔的瞳孔直徑和注視時間。而且差異顯著。說明左傾面孔的吸引力比右傾面孔大,即左傾的面孔更容易獲得觀察者的注意以及偏愛。此外,對不同性別的人來說,左右兩個半臉對面孔知覺的貢獻也是不相同的,例如Smith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男性來說,左半臉的面積比右半臉的大且面部特征更加明顯,而女性的右半臉要大于左半臉,右面部特征更加突出(Smith,2000)。Burt和Reis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右半臉的面孔吸引力對于左半臉來說更高,右半臉更容易獲得觀察者的注意(Burr&Perrett,1997;Reis&Zaidel,2001a)。因而在本研究中,就需要排除因左右半臉的不對稱性和呈現(xiàn)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觀察者對面孔吸引力的評定差異。主要是通過控制面孔的傾斜角度。從而使觀察者看到的不是單個的左半臉或者單個的右半臉,而是整個向左或者向右傾斜的面孔,同時這也是本研究與前人研究的不同之處。本研究的因變量是向左傾斜一定程度的面孔和向右傾斜一定程度的面孔,即在本研究中,角度設置為向左傾斜或者向右傾斜45°,沒有改變整個面孔的呈現(xiàn),僅僅改變了面孔的傾斜方向,使觀察者觀看到面孔的全部,這樣的操縱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控制了左右兩個半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使得結果更具有說服力。
總結以上研究結果可知,面孔吸引力評價中存在顯著的“角度效應”,即豎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左傾面孔的吸引力和右傾面孔的吸引力,而左傾面孔的吸引力又高于右傾面孔的吸引力。該結果擴大了有關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因素研究,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同時這也為指導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我拍照提供了借鑒。盡管如此,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探索:(1)在本研究中左傾面孔和右傾面孔的傾斜角度是固定的,而當傾斜角度變化時是否還會出現(xiàn)該差異。另外,同一方向(向左傾或者向右傾)的不同傾斜角度面孔的吸引力是否有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2)當被試觀看向左傾或者向右傾的面孔時,其觀看面部的興趣區(qū)是否有差異,需開展進一步的詳細研究。(3)許多研究顯示右半臉的吸引力高于左半臉,那么左右半臉的不同傾斜角度是否存在吸引力的差異?(4)被試在觀看不同傾斜角度的面孔時,其大腦的神經活動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有待進一步開展一些認知神經的研究。
5 結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面孔的傾斜角度可能是影響面孔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面孔吸引力的評價中存在顯著的“角度效應”,即豎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傾斜面孔的吸引力。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左傾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右傾面孔的吸引力,左傾面孔更容易獲得人們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