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
2009年以來,連云港市教育局陸續(xù)推行了“三案·六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六模塊'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及“釋放生命潛能”的課堂.我市中小學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學校探索出了新的符合自身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所在的錦屏高中也緊隨其后,積極推行“1+2”課堂教學模式.然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同任何一項新的改革一樣,需要有一個逐漸穩(wěn)定和完善的過程.下面筆者就“1+2”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進行分析與探討.
1 解讀:“1+2”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1”就是教學案一體化.讓教學案成為課堂教學的龍骨主線,師生活動的腳本,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學案五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拐杖和錦囊.
“+”就是互動聚焦、節(jié)點加分.通過課堂教學中立體互動,聯(lián)通師生、生生關系.問題導學,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突破難點、聚焦盲點,精準學教,為自己和團隊加分、為他人點贊.
“2”就是學生的“交流展示”和教師的“精煉點撥”.以學生交流展示和教師精煉點撥為兩翼,優(yōu)化學與教結構,豐富展示形式,拓展展示內涵,凸顯巧講精煉實效性,突出教服務于學、以學定教的課堂定位,積極釋放教與學潛能.
簡單的說,就是以教學案為龍骨,以學生的“交流展示”和教師的“精煉點撥”為兩翼,多維互動,問題引領、精準教學.
2 解析:“1+2”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和師生訪談,筆者將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2.1 “交流展示”效果不佳
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認識還不到位.學生A認為在探討交流時,自己只要認真聽取那些學習認真、平時成績較好的同學的發(fā)言就夠了;那些成績不好的、表現(xiàn)不好的同學不用聽他們的發(fā)言.學生B認為學生自己討論是在浪費時間,最后還是要以教師總結的為準.學生C認為有些問題太難了,而且那么多小組,不一定會是自己小組發(fā)言,就算輪到發(fā)言,也不一定是自己上去發(fā)言.
同時由于班級里學生過多,教學容量大,課堂上教師難以抽出時間來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因此部分學生可能會被課堂邊緣化,致使“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的效果不夠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交流展示”是難以取得理想成效的.
2.2 導學問題設置不當
“1+2”課堂教學模式中問題設置是關鍵,教師要設置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發(fā)散思維、探索交流,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反之,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不恰當,則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2.2.1 為了討論而討論.
部分教師流于形式,大搞“形式主義”,只有交流展示的“空架子”,而缺少合作探討的“靈魂”;此外,學案問題導學安排的也不合理,一些沒必要討論的話題也被教師拿出來討論,浪費了不少寶貴的課堂時間,從而使“1+2”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jié)《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時,教師設置了重力的產生原因這個問題,并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其實這個問題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會了,而且學生在自學質疑時就已經了解了重力的產生原因.教師在這個問題上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便有些不合理了.
2.2.2 課堂出現(xiàn)一問一答,或者只問不答的尷尬情況.
在“1+2”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探討交流難免會產生新的問題,那么在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來供其他同學思考探討,但是在應試教育標準答案的陰影下,學生們會擔心出錯而不敢發(fā)言,這時課堂上就可能會發(fā)生教師提出問題后卻無人解答的尷尬情況.例如,在教師上《電磁感應的綜合應用》的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列舉一道有關電磁感應中的力學問題的習題,教師將題目直接講解完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有關電磁感應中的力學問題的解題方法”.由于教師忽略了探索交流的過程,而此類問題又很難,面對這類問題學生難以發(fā)散思維,會直接影響到“1+2”教學模式下課堂的效果.
2.3 課堂學習容量不大
在訪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認為“1+2”課堂教學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它具有許多以往其它課堂模式沒有的好處,比如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等等.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就目前學校的班級情況、學生學習情況來看,學生經常討論時間過長,打斷學生討論會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任其討論又耽誤了學習任務的完成.
也有教師認為有些習題難度較大,而學生基礎薄弱,在“1+2”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講授時間大大縮減了,能用來講解習題的時間少之又少.例如,有關磁場部分的習題一般都比較難,教師例舉了四道典型例題,結果最后勉強才把第三道講完.雖然只是這一節(jié)課容量縮小一點,但是如果整個學期上下來就是個大問題.還有學生認為,現(xiàn)在每天都在做大量的習題,老師應該盡可能多的給他們講解練習中的難題,而他們自己討論難題效率太低.
從以上內容中不難看出, 對于“1+2”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擔憂.該模式在目前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存.
3 解答:“1+2”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中的改進策略
如何在課堂中更好的應用“1+2”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3.1 課前準備策略改進
一堂好的課堂需要教師課前認真?zhèn)湔n,設計好教學案.在“1+2”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更加不能試圖控制學生的思想,也無法控制學生的思想,所以教師課前充分的備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xiàn)學生思想上的“突發(fā)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開展:
3.1.1 廣泛收集典型資料,一體設計教案學案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出他們的主體地位,能夠更及時的了解課堂上所學內容的的特點,教師需要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案,為學生搜集足夠的學習資料,讓學生自主分析歸納處理這些資料,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并能夠在課堂上充分交流展示所得出的結論.對于這些結論,教師要及時的給予客觀的評價,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
3.1.2 科學規(guī)劃課堂時間,充分預設課堂生成
在“1+2”模式下,課堂時間的規(guī)劃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迥然不同.為了使學生及時的發(fā)現(xiàn)問題,老師需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觀察、搜集、分析手頭的資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討論、研討,教師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時間.不僅如此,學生們還要交流展示他們的自主導學成果,并且教師要予以及時的、客觀的點評.
3.2 “交流展示”策略改進
3.2.1 分組策略
“1+2”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學生自主交流討論離不開分小組討論,所以班級里最好將學生分小組安排座位.一般來說將學生分為6人一個小組來進行討論,效率是比較好的.
分組時最好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融合,將不同性格的學生分流,最好每個小組里面都有優(yōu)生來牽頭組織本組內的學困生融入課堂.小組里面成員性格、層次的不同,也能更好的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討論,從而提高“1+2”教學模式下課堂的效率.然而由教師確定的分組模式也有它難以避免的弊端,教師的主觀臆斷會忽視學生的主觀情感,學生們若相處不融洽也會帶來問題和矛盾,甚至會發(fā)生爭執(zhí).
那么,在實際教學和課堂組織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自主選擇和自己的判斷來確定分組.分完組后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適時觀察,對那些不適合在同一組的學生作出調整,使整個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3.2.2 規(guī)則策略
筆者通過與其他教師私下交流,發(fā)現(xiàn)紀律問題也時常會困擾著他們,尤其是在實施“1+2”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期,各小組成員相互磨合的時候.
因此,確立課堂制度對“1+2”教學模式下的課堂紀律至關重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分析,筆者認為應該確定如下課堂制度:
(1)任務分配到組內的每一個成員
每一個小組都應該有一名核心成員當小組長.由小組長來分配組內每個成員的課堂任務并最終由其來負責整合組內成員的觀點,帶領小組成員完成課堂任務.
(2)成員自由表達各自的觀點.
探討交流時,每一個成員都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見解,有異議的,應在別人講完之后再提出,不可打斷他人講話.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在小組交流討論結束后,放在整個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
(3)仔細聽取別人觀點
探討交流時,組內成員要相互尊重,尤其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別人表達觀點時,要認真聽取,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在別人說完后再提出異議,這樣既有利于別人的表達也有利于大家的交流.
3.3 自主學習策略改進
在“1+2”課堂教學模式下交流探討,需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帶著趣味與愉快參與課堂交流討論.具體策略有:
3.3.1 激勵成長策略
學生的觀點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教師的肯定,會感到非常的開心,自信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很好地被調動起來,同時也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鼓勵與表揚學生也是一條促使學生更好的參與課堂,獲取知識的渠道.
3.3.2 精準目標策略
制定符合班級實際的學習目標,學生們通過自己努力和教師引導就能夠達到,是屬于那種“跳起來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既不會輕松獲得也不會無法企及.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得到成就感,后進生也不會失去學習的希望.
今后,筆者將繼續(xù)關注錦屏高中“1+2”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動態(tài),并在此基礎上縮小研究范圍,針對實施中的一些小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希望能夠為該模式的進一步完善貢獻微薄之力,同時為學生釋放生命的潛能而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