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丹
出口能否拯救汽油過剩??
文/鄭丹
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我國今年6月汽油出口量創(chuàng)110萬噸新高。這是有史以來我國月度汽油出口首次突破百萬噸紅線。放眼全球,今年上半年,印度、美國和中東地區(qū)增加汽油出口的馬達聲同樣轉個不停。而全球汽油利潤呈大幅下降態(tài)勢,已跌落至三年半以來的最低水平。
如何降低日益增加的庫存,如何挽救跌跌不休的利潤,出口是否是化解產能過剩危機的唯一渠道?雖然較柴油市場的蕭條稍好,汽油市場行情不容樂觀。
中國煉油廠商正在向全球市場大量出口成品油,但這一情況不僅僅存在于中國。據彭博報道,美國正逐漸從原油過剩轉向精煉石油產品過剩,尤其是汽油。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印度今年上半年日均出口汽油42.08萬桶,較去年的34萬桶同比增長23.5%。而正在引起關注的沙特新建煉油廠也已經使中東地區(qū)的汽油出口量激增。
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看來,上述現象反映出全球汽油產能過剩和產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目前主要成品油生產地,無論是中國、印度,還是美國、中東,都紛紛往消費需求狀況仍比較好的區(qū)域出口,如我國對東南亞市場的出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汽油累計產量6423萬噸,同比增長8.9%。同期,汽油表觀消費量約5997萬噸,同比增長5.4%。在金銀島成品油分析師姜娜看來,這說明我國汽油需求增速遠遠低于產量增速,導致國內汽油供需矛盾尖銳,繼而進一步加大汽油出口規(guī)模。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汽油出口量從1月的59萬
噸一路攀升至6月的110萬噸,漲幅達86%。
“正是因為全球需求端整體表現并不強勁,加之充裕的供應和高企的庫存,導致汽油價格下滑,進而使煉油利潤收窄。”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彥如是說。據筆者綜合梳理,今年前6個月,將迪拜基準原油加工為精煉石油產品的利潤平均不到6美元/桶,去年同期則為8.25美元/桶。在剛剛過去的7月,美國汽油庫存處于高位,煉油利潤則跌至2月以來的最低點。里昂證券分析師的預測認為,今年第三季度的區(qū)域性煉油利潤率可能從第一季度的5~6美元/桶降至3美元/桶上下。
全球汽油利潤下滑,我國自然不可能獨善其身。然而,在如何看待汽油利潤下降這一問題上,祝昉認為需要細分。首先,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石油產業(yè)利潤主要來自上游,煉油環(huán)節(jié)利潤率很低。現在由于國際油價下行嚴重拉低了上游利潤,下游煉油利潤相對以前卻是增長的。其次,原先高價采購的原油需要后期消化成本,受此影響,煉油利潤也會有所降低。
此外,專家提出,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限購和限行政策,從某種程度上都不利于成品油特別是汽油消費需求的提振。這些都有待于交通等各行業(yè)出臺配套解決辦法,一方面倡導綠色出行,一方面探索有利于汽油需求提升的消費方式。
研究機構認為,有跡象表明,中國、印度汽油出口激增,中東煉油產能爆發(fā),汽油生產國庫存水平增加,已成為抑制國際油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談及汽油過剩與原油價格,祝昉對筆者說:“早些年的油價波動一直由上游傳導至下游。2008年以后,我們發(fā)現下游終端市場的消費價格反過來也會抑制上游價格的波動?!绷硗?,在他看來,作為期貨品種的原油同時是一種金融貨幣資產,油價因此具有金融屬性。油價的決定因素并不完全在行業(yè)內部,汽油對原油產品的溢價更多在于資本市場的預期。這也可以從油價和美元指數呈負相關性(美元指數上漲,油價下跌,反之亦然)看出來。
李彥認為:“成品油供應過剩,會加重交易商對原油需求乏力的擔憂,進而對國際油價形成利空打壓?!?/p>
除對國際油價走勢造成影響之外,汽油供應過剩如果繼續(xù)發(fā)酵,還可能打破汽油進出口市場格局。祝昉認為,如果我國的汽油需求下降或者出口量減少,伊朗、中東或者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則會補上缺口,從而達到新的平衡。
此外,汽油庫存高企,持續(xù)供大于求會使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姜娜認為,未來價格戰(zhàn)或成為常態(tài)。對煉油廠而言,煉油利潤被迫削減,繼而或將影響煉廠的開工積極性。而據BMI Research預測,煉油利潤率下降意味著中國、韓國和日本煉油商將別無他選,不得不在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初調低產量。
不過,李彥的看法則相對樂觀:“目前國內的汽油供應過剩并沒有達到非常嚴重、不可協調的地步,因此煉油商減產的事情不會出現。供應過剩最直接的后果是導致汽油市場價格低迷。
目前的汽油供應過剩,是伴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石化產業(yè)轉方式、調結構產生的。因此,專家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仍是兩個字—“控”和“調”,即控產能、控規(guī)模,調投資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yè)布局。但眼下,出口仍是解決供應過剩和消化庫存的法寶。
姜娜認為:“通過出口緩解汽油供需失衡是較為直接的方式?!彪S著國家對地方煉廠的“三權”下放,未來將有更多煉廠加入成品油出口陣營。與此同時,加快產品質量升級步伐,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新上項目準入門檻等,對緩解國內汽油供應過剩將起到積極作用。
與原油本身具有很強的資源性不同,煉油的根本在于工藝和技術。在這個基礎上,只要有了油誰都可以去煉。眼看眾多生產國仍在往汽油出口這條道上涌,祝昉認為:“從全球或者區(qū)域范圍看,雖然東南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現在有著比較大的汽油對外依存度,但未來人家可能想為什么不把利潤留在本國,自己建煉廠煉油呢。”
這意味著,伴隨“一招鮮,吃遍天”的出口緩解產能過剩策略,那些能夠未雨綢繆先行一步的汽油生產者將成為未來的贏家。正像祝昉所說,與其大家都往一條道上擠,不妨嘗試一些其他的可行之道。
例如,油品生產企業(yè)可嘗試做差異化產品,為客戶提供專用油品。在高端市場,為奔馳、寶馬提供品牌專用油;在區(qū)域市場,為德國大眾系、日本系汽車提供適配油品;甚至針對不同車型開發(fā)適銷對路的產品。再有,包括企業(yè)和院所的科研機構需在努力開發(fā)汽油的新用途上下功夫,研究汽油還能不能干點別的用途,如取暖等。當然,挖掘另一種需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