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運洪,楊 靜
(1.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2.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民族地區(qū)青少年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研究
臧運洪1,2,楊 靜1,2
(1.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2.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為檢驗民族地區(qū)青少年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的結構及發(fā)展特點,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在中小學抽取2375名中小學生,進行問卷測試。發(fā)現四個因子:情感溫暖、嚴厲干涉懲罰、拒絕否認、理解。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37,四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46.437%。父親較多采用理解的養(yǎng)育方式,同時積極和消極養(yǎng)育方式并存。青少年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部分因子在年級、性別和家庭所在地方面差異均具有顯著性。青少年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在人口學變量方面有不同特點。
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結構特點
父親養(yǎng)育方式是指父親對子女進行撫養(yǎng)過程中穩(wěn)定的認識、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父親的養(yǎng)育方式影響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自我意識的形成和行為的社會化[1]。積極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會促進青少年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2],形成良好的同伴依戀,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3]及心理健康[4]。不良的養(yǎng)育方式會引起青少年抑郁障礙[5]和沖動行為[6],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7]、反社會人格傾向[8]和犯罪的高危因素[9]。
父親在青少年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擔負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是其社會化的第一學習榜樣。本文試圖通過調查研究,為今后培育積極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和親子關系提供一定的方向引導。
(一)被試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在貴州某地區(qū)中小學共抽取被試2500人,有效被試2375人。男生1106人,女生1269人。被試年齡在9~22歲之間,平均年齡13.72±2.542歲。
(二)研究工具
采用父親教養(yǎng)方式問卷[10],問卷四級計分(1-4)。分數越高,表示父親對青少年的影響越廣泛。由于原始問卷各因子項目太多,易引起被試的疲勞感,本文重新進行問卷修訂。簡版問卷共17個項目,簡版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737,四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46.437%。
(三)數據處理
用SPSS15.0、AMOS 7.0和HUDAP6.0對數據錄入與分析。
(一)區(qū)分度分析
首先檢驗各個項目在高低組間(總分的前后27%)的差異是否達到顯著(p<0.05)。65個項目(除了項目20)均達到0.05以上的顯著性水平。檢驗65個項目與總分的相關,相關系數范圍為(r=-0.130~0.492),刪除相關系數小于0.3的項目20個,剩余45個項目(r>0.3)的區(qū)分度良好。
(二)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樣本中奇數序號的數據)中,樣本的KMO=0.921,Bartlett’s球形檢驗χ2值為14278.127,df=990,p=0.000<0.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極大方差旋轉的方法,根據問卷原始結構限定為六個因子,方差累積貢獻率為41.605%。刪除因素負荷及項目共同度小于0.40的項目,最終剩余36個項目。對剩下的36個項目重新探索,最終剩余17個項目組成四個因子。四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4.442、2.471、1.349和1.026,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2.209%、12.353%、6.745%和5.130%,方差累積貢獻率為46.437%。四個因子分別命名為:情感溫暖,嚴厲干涉懲罰,拒絕否認,理解。
2.正式問卷的結構驗證
(1)結構方程模型驗證
對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用偶數序號的數據)(圖1),各擬合指標較好,基本符合統計要求[11],表明模型對數據有較好的擬合性和穩(wěn)健性。
圖1 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四個因子模型
圖2 A層面結構圖
(2)最小空間法驗證
根據層面理論將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分為兩個層面。A層面包括四個元素:情感溫暖、嚴厲干涉懲罰、拒絕否認和理解。B層面包括兩個元素:積極養(yǎng)育和消極養(yǎng)育。運用最小空間分析法分析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結構的維度。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的層面結構圖呈二維性。A和B層面的異化系數和區(qū)域指數均為0.183和1.000,上述擬合指標都達到了統計標準[12]。
圖2中四個因子之間是順序關系,表明這四個因子具有不同的地位。位于結構圖中心的理解因子在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中居于主要位置,說明父親對子女較多采用理解方式;四個因子按重要性排序為:理解>情感溫暖>拒絕否認>嚴厲干涉懲罰。圖3中兩個因子呈極化結構分布,兩個因子之間是平行關系,它們具有相同的地位。圖4表明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的因子結構從兩個層面進行區(qū)分均能成立,且和諧地共處于同一種心理特質中。
3.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37。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四個因子結構較清晰,各項目的因子負荷均大于0.40,四個因子總方差解釋率為46.437%。四個因子結構方程模型和最小空間模型擬合指標均良好,各因子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范圍為r=0.137~0.418(ps<0.01),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較好。
4.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現狀特征
主要從年級、性別和家庭所在地三個方面,對青少年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現狀特征進行了分析。經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檢驗,發(fā)現初高中(初二和高二除外)學生感受到了更多的父親情感溫暖關心愛護;初一學生感受到了更多的父親嚴厲干涉懲罰;四年級學生體驗到了更多來自于父親的拒絕否認與理解。和女生相比,男生感受到了更多來自于父親的嚴厲干涉懲罰、拒絕否認和理解。和來自于城鎮(zhèn)的學生相比,來自于農村的學生體驗到更少的父親情感溫暖、拒絕否認和理解。
圖3 B層面結構圖
圖4 AB層面的合成結構圖
(一)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因子結構及層面圖解釋
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包括四個因子。同時采用層面理論及最小空間法,驗證了問卷的雙層面結構:在A層面中,四個因子(情感溫暖、嚴厲干涉懲罰、拒絕否認和理解)呈模塊化結構分布,位于結構圖中心的理解因子在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中居于中心位置,說明父親較多采用理解的養(yǎng)育方式,和青少年間有良好的互動;在B層面中,兩個因子(積極養(yǎng)育、消極養(yǎng)育)呈極化結構分布,說明父親在和青少年互動的過程中,既采用積極的也采用消極的互動方式。
(二)青少年父親養(yǎng)育方式的現狀特征討論
與小學階段的學生相比,初中和高中階段(初二和高二除外)學生年齡的增長使他們更加懂事[3],認知能力更為成熟和完善,能更客觀和理性地評價與父親之間的相處,體驗到來自于父親的關心和呵護。而初一學生有可能認知能力發(fā)展不完善,不能站在父親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和父親相處過程中更多感受到父親的嚴厲和批評。四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大多受到父親更多的關愛和呵護,對其一些偏差行為,父親也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懲罰。
由于性別角色差異[13],男生和父親有更多相同的話題和興趣交流,對與父親間的微小沖突不敏感,所以父子間有更多的理解。同時男生由于性格原因,一些行為會突破常規(guī),容易引起父親的嚴厲干涉懲罰和語言或心理上的拒絕。而相對來說,女生思維比較細膩和敏感,比較乖巧,易于更多體驗到和父親間的正性情感。周梅和孫圣濤[3,14]也認為父親對男生采用更多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對女生采用更多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
和城鎮(zhèn)學生的父親相比,農村學生的父親多數學歷較低,不能理性地和子女進行互動,自身理解等認知能力較弱[15],和子女在情感溝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礙;同時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和子女的情感交流,忽視了對子女行為的關注和監(jiān)督。張曉潔等[16]也認為農村學生感受到了更多父親的溫暖和關愛。
青少年的父親養(yǎng)育方式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包括四個因子:情感溫暖、嚴厲干涉懲罰、拒絕否認和理解。青少年和父親關系良好,父親對青少年較多采用理解的養(yǎng)育方式。在養(yǎng)育過程中,父親除了采用情感溫暖理解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外,有時也采用嚴厲干涉懲罰和拒絕否認等消極的養(yǎng)育方式。高中及初中、女生和城鎮(zhèn)的青少年感受到了更多的父親積極養(yǎng)育態(tài)度,初二和高二的青少年和父親的關系較為緊張,體驗到更多的父親消極養(yǎng)育方式,這些需進一步探究和思索。
[1]Hechtman L.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Review[J].Can J Psychiatry,1996,41(6):350-360.
[2]徐新旗.青少年應付方式和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1):117-120.
[3]周梅.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同伴依戀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1):1712-1714.
[4]胡軍生,膳蘭芳,王登峰.父母養(yǎng)育方式和社會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9):650-653.
[5]王高華,唐記華,王曉萍,等.抑郁障礙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應對方式歸因風格及其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2):123-124.
[6]高雪屏,于素維,蘇林雁.兒童青少年多動沖動行為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1):36-38.
[7]張維蔚,林麗云,熊莉華,等.青少年暴力行為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2):261-263.
[8]李慧民.犯罪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及與自身文化程度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1):20-22.
[9]孔維蕾.男性青少年犯罪者父母養(yǎng)育方式、社會支持特點初探[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61-167.
[11]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66-173.
[12]趙守盈,楊建原,臧運洪.基于多層面模型的教學效能感量表[J].心理科學,2012,35(6):1484-1490.
[13]李丹,崔麗瑩,岑國楨.6~8歲兒童同伴互動及與父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4,27(4):803-806.
[14]孫圣濤,張薇.中學生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2):126-127.
[15]王曉陽.國外關于不同階層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5):89-95.
[16]張曉潔,張莉.青少年自我概念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4):386-388.
2016-07-10
2014年黔西南州科技局課題“黔西南州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動態(tài)監(jiān)測系統建立及心理危機干預的應用研究”(2014-1)。
臧運洪(1977- ),女,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講師,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從事心理健康研究;楊靜(1981- ),女,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講師,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從事認知與發(fā)展心理研究。
B841
A
2095-7602(2016)11-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