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洲
摘 要:施邦曜與王陽明有深刻的牽連,施邦曜所編《陽明先生集要》不僅傳播了王學,且體現(xiàn)了施本在評點上的意義及其價值,建立了新的詮釋體系,創(chuàng)新評點內容的運用機制,意義非凡。
關鍵詞:施邦曜《陽明先生集要》價值
中圖分類號:K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6)04-15-22
一、施邦曜
(一)施邦曜其人
施邦曜,字爾韜,號四明,浙江余姚人。官至左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謚忠介,清朝賜謚忠愍?!睹魇贰ち袀鞯谝话傥迨罚骸笆┌铌?,字爾韜,余姚人。萬歷四十一年進士。不樂為吏,改順天武學教授,歷國子博士、工部營繕主事,進員外郎?!?
(二)施邦曜與王門學者
施邦曜祖籍浙江余姚,是為陽明同鄉(xiāng),浙江作為王門學派的重鎮(zhèn),使施邦曜逐漸浸潤于學術氛圍中,與王門學者產生深厚的交集。明代萬歷四十年,王畿視學浙江,拔擢施邦曜鄉(xiāng)舉第一,可謂對施邦曜有知遇之恩。崇禎十五年,黃道周因剛直敢諫、觸犯帝意而被遷戍廣西?!俺绲澲小S道周以言楊嗣昌奪情事逮詔獄,太學生凃仲吉上書訟之,書抵銀臺門,邦曜大署其副封曰:‘書上無益。然此論不可不存,上知其副封署語,怒,并奪邦曜官歸?!?施邦曜伸出援手,未能使其獲救,自己亦被削去官籍。此事之后,施邦曜歸家,日日與姚江書院學人研習陽明學說,切磋學問。施邦曜殉節(jié),黃道周悲痛不已,做《兩朝忠烈祠碑》緬懷。施邦曜與劉宗周感情十分深厚,《東林列傳》曰:“邦曜少好王守仁書,以理學、經(jīng)濟、文章三分其集而讀之。及劉宗周講學蕺山,邦曜往復扣擊,乃得程朱正學焉?!?施邦曜死后,劉宗周聞訃悲慟,為施邦曜作詩曰:“淮南一別燠垂寒,再拜班荊話屢酸?!倍松詈竦挠颜x可見一斑。
(三)施邦曜與王陽明
施邦曜并沒有受到王陽明的親自面授,但王陽明一直是施邦曜崇敬的老師?!稏|林列傳》曰:“邦曜少好王守仁書,以理學、經(jīng)濟、文章三分其集而讀之。及劉宗周講學蕺山,邦曜往復扣擊,乃得程朱正學焉?!?仰慕王陽明,以劉宗周為師,成為施邦曜走上學術道路的契機。施邦曜在政治上也頗有功績,《度支奏議》曰:“知府徐景麟,施邦曜,皆以師帥之權躬督催之勞,所當并行紀錄擢用,以昭激勵者也?!?明天啟五年,施邦曜出任漳州知府,為人民抵御海盜倭寇,使得一方安穩(wěn),他廉潔奉公,鋤惡豪鏟劣紳,賑旱荒,恩威并行,被漳州百姓稱作“施青天”,漳州人民為了感激他,在鎮(zhèn)門立了生祠以紀念他的功績。施邦曜在學術思想上頗以陽明為宗,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行事作風也深深影響了他,他秉持“良知”,盡量不讓其受私欲的蒙蔽,正心誠意,剛直不阿?!秾W仕錄》云:“施邦曜為福建左布政使,有饋之朱墨竹者,家人請受之。邦曜曰:‘不可。我受之,彼即得乘間以嘗我,我則示之以可欲之門矣。當路而開可欲之門,則投之者眾,為累不誠大哉?!?《流寇志》載:“左副都御史施邦曜聞變,作絕命詩有‘愧無半策匡時難,唯有微軀報主恩句,投筆自經(jīng)死?!?這是施邦曜光明之心的升華。
二、施評《陽明先生集要》產生背景
《陽明先生集要》有三個版本,即:崇禎年間福建漳州初版,乾隆年間浙江重刻本,光緒年間貴陽刻本。崇禎閔刻本是最初刊刻的版本,由王立準付梓。清乾隆年間,浙江余姚學者朱培行、徐坤、黃璋、張廷枚等人,在杭州組織再刻,乾隆五十二年版成,版藏杭州濟美堂。貴州刊刻本是在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在黎簡堂、吳眉生和曾執(zhí)民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刊刻而成,鮑慶林先生在《試論明末浙東施邦曜對王學的理論修正》一文中說:“光緒己卯年(1879)六月,書成,版藏于貴陽扶風山陽明祠內,是為流傳于今的黔中本?!笔┌铌讓﹃柮飨壬鞯木珳试u說、中肯指點,使得《集要》與當時追求“反正”的時代思潮相契合,不僅具有文獻價值,并且具有深厚的思想價值。
(一)陽明文獻的散亂
此前已有錢德洪整理的《傳習錄》,聶豹、薛侃、王畿、南大吉、王宗沐、歐陽德、宋儀望、謝廷杰等也刻有《傳習錄》,并且按照自己對王陽明學說的理解進行整理匯編,雖大同小異,實則加深了陽明文獻傳播的復雜程度。施邦曜編輯《集要》之時,陽明文獻的編撰已成熱潮,但由于種種天災人禍,文獻散亂亡佚者頗多,再加上文獻版本及傳播的復雜性,有必要進行整理。亦如王志道在《陽明先生集要·序》所說:“陽明先生之文大行于世百年矣。四明施公臨漳海而嘆曰:‘文成之起于汀、贛,自平漳寇始,今圖潢池,何多日也!于是悉取先生集手評之?!?
(二)理解與詮釋的矛盾
王守仁的“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之學說并非一蹴而就,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再加上武宗、世宗時期政治混亂,被皇帝控制的學術界萬馬齊喑,文人們小心謹慎、委曲求全,思想界掀不起半點漣漪,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的思想帶來了黑暗中的一絲希望,然而這希望是未來的,無法很快實現(xiàn)的,所以時人對他的態(tài)度也有所保留,充滿警惕,這種情況下,有人曲解王陽明的意思,有人只得皮毛便妄自夸大,而肅清曲意逢迎,撥開迷霧,就成為得王學意旨學者的當務之急。正如施邦曜在《序》中所說:“世于先生之學,未能窺其蘊奧,故慕先生之功,若赫然可喜,誦先生之言,若澹然無奇……人惟學先生之學,試升其堂焉,入其室焉,而后知先生之不可及也。后知不可及者,其則不遠也。性命之中,人人具有一先生焉。人人具有一先生,而竟無一人能為先生,先生于是乎獨成其不朽矣!”6
(三)陽明思想影響力的增強
顏繼祖《序》曰:“今海內學士大夫,得先生片楮只字,不啻彝鼎,欽而蓍蔡肅之。吾漳僻在海隅,罕睹全書,閑拾殘篇,僅啜一臠,殊為恨事。四明施公敏而好學,公余取先生全集而詮次焉,分理學、經(jīng)濟、文章,凡十五卷,付諸殺青,與世共寶,可謂姚江之功臣,閩南之教主矣?!?王陽明學說的吸引力及陽明個人自身的人格魅力,明代刻書業(yè)的發(fā)展、私家藏書的興盛,以及程朱理學的式微和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得陽明學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形成強大的學術思潮,于是,施邦曜的《陽明先生集要》應運而生。
(四)政治斗爭的需要
施邦曜其時,宦官魏忠賢陰險毒辣,阿諛迎奉之間深得皇帝寵信,又借勢擾亂朝綱,朝廷眾官員因懼怕魏忠賢,趨炎附勢,為虎作倀。面對這種情況,施邦曜不屈服于魏,保持自身忠貞?!睹魇贰吩疲骸拔褐屹t興三殿工,諸曹郎奔走其門,邦曜不往。忠賢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適大風拔屋,免譙責。又使作獸吻,仿嘉靖間制,莫考。夢神告之,發(fā)地得吻,嘉靖舊物也,忠賢不能難?!?
王陽明本人與劉瑾黨做過殊死斗爭,王門弟子在宣揚陽明思想的同時,也對禍國殃民的閹黨深惡痛絕,學派圣地的書院被逐漸政治化,講學活動不僅是文化思想的傳播,更成為政治活動的形式,后來東林黨人結成,與閹黨的殊死搏斗歷歷在目。在這種情勢下,施邦曜對陽明思想的繼承與弘揚,就有了政治斗爭的意味,他期望《集要》不僅發(fā)揮文化傳播的作用,還要激發(fā)讀書人內心的忠誠意識與斗爭精神。
三、施邦曜評點內容及施本評點特色
《陽明先生集要》將王陽明著作分為文章、經(jīng)濟、理學三編,每一部分各自有其側重點,文章編突出陽明詩文的文采,經(jīng)濟編彰顯陽明政治上的才干,理學編則發(fā)揮陽明思想。
(一)闡發(fā)與辨正
施邦曜《序》曰:“余以蚵蚾之質,仰羨蟾蜍之宮,每讀先生之書,不啻饑以當食,渴以當飲,出王與俱。然行役不常,苦其帙之繁而難攜也,因纂其切要者,分為三帙。首理學,次經(jīng)濟,又次文章。便儲之行笈,時佩服不離,亦以見先生不朽之業(yè)有所獨重云?!?《年譜》記載六年丁亥陽明舟次廣信,門人徐樾登舟,先生曰:“不是此體,豈有方所?譬之此燭,光無不在,不可以燭上為光。”施邦曜點評道:“讀此可知道無內外動靜之別?!?施邦曜評點《傳習錄》徐愛問“親民”一篇道:“自知講解,即服膺朱子‘新民之訓為再無二義,今領先生之說,覺萬物一體之意,更脈然有動?!?又評點道:“堯舜以精一相授受,若無光格誕敷之化,堯舜只成得一個佛祖道師,何以能開千圣道統(tǒng)之傳。蓋人心止此一個善,原是合天地鬼神,先圣后圣以為體的,稍有間雜,本體便虧,故學問到精而一,萬事畢矣。夫子之所謂‘一貫即此。”6施邦曜在點評“博是約之功”一句時說到:“格物致知之解更無疑義,自兒童之灑掃應對,以至大圣之精義入神,總不離此博之工夫,第知識有淺深,工夫有難易耳。論到至一之處,其實初學所格之物,即生知安行所格之物,非生安方能格物,初學舍去格物別有一種工夫也。然得先生之說,可為學者躐等之戒?!?
施邦曜認同傳統(tǒng)經(jīng)學,這體現(xiàn)在他的評點中?!靶约葱乃咧恚尬桃嘤惺茄?,知先生與晦翁固同一宗旨也,第先生發(fā)得暢快耳?!?在《傳習錄一》中,施邦曜對王陽明“格物”諸說深有體會,評曰:“動心忍性以入道,千古圣賢皆然?!?《元夕》二首,“二詩一不忘親,一不忘君,忠孝所發(fā)?!?施邦曜也說:“大哉,六經(jīng)之道,經(jīng)緯天地,綱紀人物,無微不徹,無顯不貫,終日言之不能盡者也。然究之不外一心,《易》只是一個易簡,《書》只是一個精一……故能見經(jīng)于心,即千百言,渾無一字。否則,言仁言義,適為盜資。”4在承認儒家經(jīng)典正統(tǒng)地位的同時,施邦曜也借評點的機會對佛學、墨家做了自己的批判,施邦曜認為:“佛氏認著體,墨氏認著用,均失之?!?又說:“墨氏之仁只是無條理?!?“要識墨氏亦是毅然以仁為己任者,但是他只看得仁之大規(guī)模,不曾曉得仁之真本體。”7正是在一正一反、一揚一抑之間,流露出他自身的觀念與認知。
(二)辨正
由于陽明思想的漸進發(fā)展和社會因素,世人對王學極易產生理解與詮釋上的矛盾,為王學撥亂反正,成為有責任感學者的義務。“如書‘弒君,即弒君便是罪。何必更問弒君之詳?征伐當自天子出,書‘伐國,即伐國便是罪,何必更問伐國之詳?”8施邦曜評點道:“此是先生感慨文勝之意,學者不得因是便謂讀書不必究其詳?!?“先生曰:‘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10施邦曜評曰:“人多疑先生致知之說墜于空虛,讀到此處,卻要人于實地上用功,特不得其解者自失之耳?!?1 “先生知行合一之說,大意只是要人躬行。人若不去躬行,即講究得道理十分明白,終是饞口空嚥,望程遙度,學者辨之?!?2在《答顧東橋書》中,施邦曜這樣說到:“聞見豈可廢得?只是不可逐于聞見。先生此言,亦為逐外忘內者發(fā),學者毋以辭害意?!?3施邦曜用自身的力量進行辯駁,為王學發(fā)出聲音。
施邦曜在辨正世人對王學的誤解時,也進行了對王學理論的修正。例如他融合了朱熹與王陽明的觀點,說明“物”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類自身,“理”是不變之規(guī)律,如果把二者分開,就走上了虛無。另外,王陽明曾批評朱子的《格物致知補闕》,鮑慶林先生對此有詳細的闡述:“施邦耀不同意陽明的看法,指出‘經(jīng)傳自遭秦火,鮮有完本,所謂《大學》古本其中寧無一二錯誤?朱子取程子之意以補傳,亦寧必盡合古本之初。朱、王二先生因此見異,然物格、致知、誠意、經(jīng)文之條理自明,格物二字是入道者著落下手處,故物格而后致知,先生不能與朱子異也,以不能與圣經(jīng)異也。說明施邦暇支持朱熹的觀點,認為朱子‘即物窮理之說、對《大學》古本的補闕是對的,王陽明不應與朱子為異。其支持朱子觀點的目的,是想說明心性修養(yǎng)必須到事上去磨煉,與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聯(lián)系起來考慮?!?4
(三)突出陽明軍事戰(zhàn)略的成功
施邦曜在《年譜》中,王陽明平橫水、橫崗寇賊,擒拿頭目謝志珊部分評點道:“賊之用心如此,畢竟為先生所擒,益見先生方略之妙?!?平宸濠部分,施邦曜評曰:“思慮之深遠若此,真是出于忠君愛國之心?!?王陽明在《陳言邊務疏》中提出“簡師以省費”、“屯田以給食”、“行法以振威”等軍事策略,施邦曜對此大加贊賞,他評點道:“此法行,不獨可以給邊餉,亦可以清理京軍,洵為良策。第必邊上兵強將勇,方能行此。如近日之兵將,徒拋給種之費,秋成時適多一番犯搶耳。”3在《剿捕漳寇方略牌》中,王陽明闡述了剿滅汀、漳等地的詳細方案,施邦曜評曰:“必偵探明白,知賊無伏兵后,可勝算在未戰(zhàn)之先也。出兵須要慎終如始,此是要著?!?施邦曜對王陽明思想中經(jīng)世治國的實際部分特別注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明末社會流毒甚重,王學末流陷入空談弊端,為了重振聲氣,施邦暇提出重視功利的主張,他希望社會能更加注重建功立業(yè)的實際,走出虛妄空寂的風氣。
(四)多維材料的運用
施邦曜的《陽明先生集要》評點不僅立足于陽明文獻及其著作,也充分運用了其他經(jīng)典著作,體現(xiàn)出材料的豐富與辯證性。
1.《孟子》
陽明以“學須反己”勸慰常生氣責人之友,施邦曜評曰:“此理獲上、治民、悅親、信友,莫不皆然,《孟子》‘治人不治章,即是此旨?!?又如,黃勉之問“思無邪”章,施邦曜評曰:“《孟子》云:‘思則得之。思恁的?得恁的?所云思者,無邪之謂也。得者,得吾心之理,即得天下古今圣賢所已言之理也。所云不思者,未嘗不思,只是思有邪耳?!?“《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君子之學,所以動靜皆有事,究之只成個內省不疚?!?
2.《論語》
例如在評點“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币痪鋾r,施邦曜便引用《論語》的話道:“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如不知晝,又安知夜?此理之必然者,說到此處,日用間尚容有一不慊心之事哉!”8王陽明游南鎮(zhèn),說出了他的著名格言:“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施邦曜評曰:“夫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于此可會所謂不在心外者,即此百物生生之理耳。”在評點“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一句時,施邦曜也運用到了孔子的言論,評曰:“夫子語顏淵為仁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只在視聽言動上用功,此理可會。”9
3.朱子著述
王陽明言要用朱子格物之說,施邦曜評曰:“朱子解格物,曰‘在即物而窮其理。又曰‘欲其極處無不到。其所謂物理者,原是性命身心之理,非泛濫無窮之理也?!?0在談到陽明四句教時,施邦曜曰:“朱子云:‘行道而有得于心。舍行何以能得,舍事為何以見本體?!?1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之理,施邦曜評曰:“朱子曰:‘我非知外而不知內,已早言之,學者惟會二先生立言之意,其道自一?!?
4.兵法
施邦曜點評王陽明《浰頭捷音疏》道:“兵法所謂,勢因于敵家之動,變生于兩陣之間者,此也。若止靠調兵為勝策,敵未滅而地方已受兵之害。近事可為殷鑒。知其謀而計之,兵法所謂佯敵之意也?!? 《擒獲宸濠捷音疏》一篇中,施邦曜說:“兵法云,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可邀而取。逆濠犯之,故先生迎敵急擊。”3施邦曜評《牌行委官林應驄督諭土目》曰:“兵法曰:‘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又曰:‘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先生此論,恩威兼之矣。”4
四、施本價值及影響
(一)詮釋與理解體系的建立
正如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所說,教化是一種極其深刻的精神轉變。基于文本的教化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理解與詮釋上的矛盾,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作品與讀者,作品與作者之間都會產生摩擦?!巴晃谋咀鳛槟骋凰查g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又從屬于其作者的內心生活整體。”5王陽明的作品既是他創(chuàng)造力的迸發(fā),也屬于他的內心生活,施邦曜以內心生活為切入口,從文本進入內心,再由內心折返文本,盡量減少與文本對話中的沖突與摩擦,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步,他需要在理解下進行詮釋,并通過詮釋構筑起理解?!袄斫獠皇且环N心靈間的神秘交流,而是一種對共有意義的分有。”6施邦曜將自己的理解與《集要》一起付梓傳播,這不是對陽明思想的自私占有,而是對意義的分享,于是在無數(shù)意義的分享中文本的意義漸漸超過了它的作者,理解成為了意義分享者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這其中最關鍵的又是語言,“語言是理解本身得以進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進行方式是解釋?!?從王陽明的語言到施邦曜的理解,再到施邦曜的解釋,最后要建立起尚未達到的或被打亂了的一致性,理解中獲得內容上的一致性。一個王陽明學說的詮釋體系便被建立起來。從內部來看,陽明之學從錢德洪與王畿的辯駁中開始走向“上根”與“下根”的分殊,即“本體”與“工夫”的分野;從外部來看,理學與心學的對峙,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的沖突,朝廷控制的嚴密與背理越制的社會潮流等二元對立的矛盾推動,使得陽明學的闡釋產生多元但不精準的闡釋,極度需要一個正確的疏導,施邦曜便做到了這一點。
(二)評點體制的突破
“文學評點中的總評、評注、行批、眉批、夾批等方式,是在經(jīng)學的評注格式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施邦曜的評點一方面承接傳統(tǒng)的余續(xù),受經(jīng)學評注及明代科舉八股文“破題”、“承題”等規(guī)定的影響,另一方面舊瓶注新酒,在明代詩文評點盛行的風氣下,施邦曜開了評點多維運用的先河。胡建次先生說:“明代詩文選編之風昌盛,伴隨詩壇論爭的加劇和詩學不同宗系間的相互駁辯,詩文選本不斷出現(xiàn)。此時,承傳選評批點之體的著作主要有:徐獻忠《唐詩品》,李贄《初潭集》,袁宏道《韓歐蘇三大家詩文選》……鐘惺、譚元春《古詩歸》《唐詩歸》 ”1在復古口號的感召下,明代文學流派致力于時代文風的糾設,是以各種形式的評點紛至沓來,圍繞文學作品的風格、手法等藝術特色展開激烈的爭論,然施邦曜的評點卻并不局限于文學藝術性的辯駁,而是從政治、軍事、學術、文學等各個方面對陽明其人及其作品進行深入思考,這既是對陽明文獻的貢獻,也是評點學上的創(chuàng)制。
(三)基于評點的文學性反思
早在《二程語錄》中,便有“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的說法。朱熹《朱子語類》曾言:“文是文,道是道,文只是如吃飯時下菜耳。若以文貫道,卻是把本為末,以末為本。可乎?其后作文者皆是如此?!?在理學家看來,文人言道,幾無所得,故譏笑文人之失。但朱熹的指責是不無道理的,正如他所說:“今人所以事事做得不好者,緣不識之故。只如個詩,舉世之人盡命去奔做,只是無一個人做得成詩。”3于是宋代文學作品中都愿意添些理學作為調劑,然而在明代,情況則大為改觀。
理學在明代逐漸式微,“理學家一味‘尊朱、‘述朱,謹守其矩矱而未敢逾越半步,也就喪失朱熹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陷于保守僵化的狀態(tài)?!?取而代之的,是個體意識極度張揚的心學,與此相適應的,是復古的興起和市民文化的壯大。明代文壇流派紛繁,大體以七子、公安、竟陵執(zhí)牛角,文學與學術思潮的相互影響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等各方面發(fā)生迅疾的變化?!拔谋厍貪h,詩必盛唐”不僅是文本體制的變革,更是思想觀念的深刻轉換,詩歌創(chuàng)作上各個風格的嘗試,楊慎《升庵詩話》、謝榛《四溟詩話》、王世貞《藝苑卮言》等著作的出現(xiàn),不可不說是學術思潮及思想觀念的解放。施邦曜的《集要》存有大量對王陽明文學作品的評點,而這些評點處處彰顯出對陽明至真性情的贊嘆,對文筆風格灑落簡凝的肯定,更重要者,施邦曜跳出了宗派的拘囿,以自由流暢的評點襯托王陽明詩文的特色。王學興起之后,思想及學術思潮空前解放自不消說,尤其是在小說領域,明末出現(xiàn)了大量通俗小說,心學感召下文人才子紛紛加入到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行列,實現(xiàn)了通俗小說作者成分的歷史性轉變;小說題材從帝王將相的經(jīng)國之事轉變?yōu)槭芯∶竦拈傁锼资拢@是因為王陽明心學“人人皆能成圣”的觀念促進了平民階級的覺醒,故而小說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小說由重故事情節(jié)到重人物性格。文學家并不再如理學家一樣把文學作為貶斥的對象,而是以更為開放的心態(tài)加以改造和利用。
(四)空疏制度下的調和
明代科舉以《四書》《五經(jīng)》為考試標準,兼考策論??婆e是士子們進入仕途的重要手段,是官僚機構的統(tǒng)治策略,同時也起到了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導向作用。政府企圖以此收束思想,統(tǒng)一學界。然而由于明代學術的衰微,教育內容的空泛,故收效甚微,這也能解釋為何此時私下修史者頗多。士人們以科舉為工具,內心服膺心學者甚眾。施邦曜即是一例,他雖步入仕途,身為朝廷命官,熟讀《四書》《五經(jīng)》,但這并不影響他對陽明的拜服,甚至可以作為陽明學與朱子之學實質上并不是完全分離的證據(jù)。反觀施邦曜的《陽明先生集要》,流露出“五經(jīng)皆史”的觀念,并且直言:“人若不于身心上實體,即讀盡天下書,終是空花?!?施邦曜又說:“所謂窮理者,要就心中窮究此根底?!?“顧誠者,不但實有其心,要實有其事,故須格物,惟格物方是躬行體驗,道能實有諸己,成得內圣外王之學,否則,即是真實存心,終成不諳事之凡民。”1朱熹強調通過格致求得天理,王陽明則是省略了格物,達到更高一層的求心,施邦曜綜合了兩家的說法提出折中的意見,這明顯是與官方的要求相抵牾的,然而明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及其科舉已經(jīng)疲軟不堪到如此地步,百般掙扎之下只能以工具的地位茍延殘喘。這說明明代制度與官僚體制逐漸失去正常機制。
五、總結
《陽明先生集要》將王陽明著作分為文章、經(jīng)濟、理學三編,文章編突出陽明詩文的文采,經(jīng)濟編彰顯陽明政治上的才干,理學編則發(fā)揮陽明思想。施邦曜在自我構筑的評點機制中試圖調和理學沖突,創(chuàng)造新的詮釋體系,游刃有余的發(fā)揮了評點模式的多維功效,使得《陽明先生集要》成為陽明文獻史上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
ShiBangYaos Comment to Mr Yang Ming Volumes and its value
Zhang Jingzhou
(Gui 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 Zhou Gui Yang 550000)
Abstact:ShiBangYao and wang yangming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Mr Yang Ming set to”in ShiBangYao are not only spreading the learning of Wang yang-ming,and reflecting them on the tip of significance and applied value,which sets up new interpretation system,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on the use of the mechanism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ShiBangYao,Mr Yang Ming Ji Yao,value
1〔清〕張廷玉《明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清〕陳鼎撰《東林列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13頁。
3 同上。
1 〔清〕陳鼎《東林列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10頁。
2 〔明〕畢自嚴《度支奏議》,明崇禎刻本,第1157頁。
3 〔清〕戴肇辰《學仕錄》,清同治六年刻本,第813頁。
4 〔清〕彭孫貽撰《流寇志》,清抄本,第124頁。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頁。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頁。
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0頁。
2〔清〕張廷玉《明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頁。
4〔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2頁。
5〔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2頁。
6 同上。
7〔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5頁。
1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7頁。
2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7頁。
3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90頁。
4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9頁。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2頁。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3頁。
7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71頁。
8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1頁。
9 同上。
10〔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7頁。
11 同上。
12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03頁。
13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17頁。
14 鮑慶林《試論明末浙東施邦曜對王學的理論修正》,《貴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四期。
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頁。
2 同上。
3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35頁。
4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55頁。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4頁。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5頁。
7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0頁。
8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7頁。
9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9頁。
10〔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5頁。
1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40頁。
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10頁。
2〔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93頁。
3〔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539頁。
4〔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737頁。
5(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6 同上。
7(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8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
1 胡建次《古代文學評點體例與方式的傳承》,《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2月。
2〔宋〕朱熹撰《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8年。
3 〔宋〕朱熹撰《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8年。
4 鄭師渠主編,陳梧桐編,《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32頁。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51頁。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評《陽明先生集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