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平
?
滋根參與貧困農村教育扶貧三十年回顧與前瞻
楊貴平
滋根立足以人為中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宏觀視野,通過支持農村基礎教育尋求消除貧困的途徑,參與中國貧困農村的發(fā)展。三十年來的實踐經驗表明,中國貧困農村女童失學的原因和國際經驗相似,支持女童完成義務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有效手段。作為民間公益組織,滋根深入的基層減貧實踐,能夠為政府政策的實施提供有益的補充與反思。同時,滋根經驗也顯示,民間公益組織的資源、能力是有限的,但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指導和貼近基層的實踐之下,能夠將調研培訓、減貧和公共教育結合在一起,通過試點、示范等方式,將有關經驗分享給全社會。
滋根; 貧困鄉(xiāng)村; 女童教育; 撤點并校; 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開始的保釣運動,主要參與者是臺灣和香港的留美學生。我們從關心釣魚島的主權發(fā)展到關心臺灣勞苦大眾,關心中國大陸,關心中國前途。近百年來飽受列強欺凌的苦難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落后的東亞病夫。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黃河、長江,唐詩、宋詞,都深深留藏在我們心中,我們對祖國充滿了好奇,也充滿了向往。
1970年代初,經過中國的乒乓外交和尼克松訪華,美國逐漸開放對中國的報道,我們才了解到1949年后,中國在西方全面封鎖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有尊嚴地站了起來,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變化!參加保釣運動的學生們在學校組織國是研究會,自發(fā)地認識和介紹社會主義新中國。當時,在美國,要求種族平等的民權運動、反對越南戰(zhàn)爭運動和全球風起云涌的要求社會變革的各種抗爭,蓬勃開展。在校園、在街頭,游行、示威、辯論觸動著許多人的靈魂,也打破了我們多年封閉的生活。社會主義新中國所提出的理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如工農兵當家作主,文化上提倡反映和歌頌勞動人民而不是帝王將相,這些都使我們對長期接受的自我為主、要做“人上人”的精英思想進行反思,尋求新的人生道路,也使得長期埋藏在心中,想為隔離多年的祖國做一些事情的種子生根發(fā)芽。
1986年,保釣運動的積極分子董敘霖在聯合國工作,他參加了聯合國員工自愿組成的百分之一基金會,會員將1%的工資拿出來,出錢出力,支持發(fā)展中國家的小型項目。我們參照聯合國百分之一基金會的經驗和理念,邀請了十多個參加過保釣及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在美國成立了非營利性組織——滋根基金會,滋根的宗旨是響應聯合國倡導的支持“以人為中心、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支持的對象是“中國處境貧困的人民”,支持的內容是“人的基本需要”,這包括基本教育、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鄉(xiāng)土文化及小型的經濟項目。聚少成多,做小事、做實事,支持中國的發(fā)展。
當時滋根基金會的成員多半從沒有來過中國大陸,對貧困、對農村一無所知,但我們都有一顆炙熱的心,希望能為一個平等、公正、以人為中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努力,想為中國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小事。1988年,滋根來到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我們一路顛簸、爬山涉水,在層疊的深山中,終于見到一個個沒有電要點著煤油燈的中國最貧困地區(qū)的苗族村寨,這是滋根在中國參與教育扶貧的開始。
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zhí)行主任的卡羅爾·貝拉米女士指出,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特別是針對女童的教育,是一切全球反貧困戰(zhàn)略的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女童教育是整個人口的健康和營養(yǎng)的關鍵,是全面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是改善農業(yè)和環(huán)境的關鍵,是提高國民總產值的關鍵,是在社會各個層面上讓更多人參與決策、并讓男女更平等參與決策的關鍵。滋根參與中國基礎教育工作就是從支持貴州的女童上學開始的。
在滋根進入貴州前的1986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用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確定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并將就近入學作為實施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但是當時的義務教育,并不是免費教育,很多孩子因為交不起學雜費而遠離了校門,適齡兒童失輟學現象較為普遍,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山區(qū)更是如此。根據1990年中國全國的統計數據,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在90%以上,雷山縣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在85%,但是全縣的綜合性統計數據不區(qū)分男女,掩蓋了偏遠地區(qū)女孩很少上學的事實,從而也導致了人們長期忽略促進爭取女童上學的權利。
1990年,滋根聯合貴州當地的三位教育研究者在雷山縣方祥鄉(xiāng)做了一項摸底調查,訪問了學生、家長、老師和村民,發(fā)現當地適齡男童的入學率為77%,女童入學率卻只有25%。
表1 貴州省雷山縣方祥鄉(xiāng)9個行政村適齡兒童就學情況統計表
數據來源:1990年8月滋根基金會調研數據。
(一)影響女童入學率的因素
全世界有6 300萬女孩不在小學和初中,從來沒上過小學的女孩人數是男孩的兩倍。全世界7.8億文盲,三分之二都是婦女。女童入學率比男童低是發(fā)展中國家所共同的現象。影響女童入學率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包括社會和文化因素,如父母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女孩早婚早戀;經濟因素,如上學費用高,女孩要做家務勞動;宗教因素以及教育內部的一些因素,如學校距離太遠、缺乏女性老師、課程內容與女孩生活脫節(jié)、不能使用當地語言教學等等。這些因素同時影響男童和女童的入學,但對于女童的影響更大。
1989年,滋根在貴州雷山縣12個偏遠貧困鄉(xiāng)村,對影響女童入學因素作了深入的調研,發(fā)現影響當地女童就學的原因同樣是復雜多樣的。(1)上學費用太高。當時中國還沒有免費義務教育,一個小學生一年的學校費用是40元,但是當地農民一個人一年的現金收入不到200元,需要用這些錢買種子、化肥、燈油等等,拿不出多余的錢送孩子上學;(2)學校離家太遠,不能就近上學。許多村小只開設一、二年級,到了高年級,就要走2~3小時的路到中心校,中心校住宿條件極差,孩子要自帶柴米,女童住校不安全,父母不放心;(3)課程內容和當地生活脫節(jié)。學校的課程內容過于艱深,而且全是漢文。學生的母語是苗語,沒有學習漢語的環(huán)境,老師也沒有經過雙語教學的訓練,學生念書困難。而且苗族文化非常重視女孩的繡花、苗歌、苗舞、勞動等技能,但學校課程完全沒有和她們生活相關的內容,使得家長們覺得念書無用;(4)學校缺乏女教師。在調查的12所村小學中,沒有一位女老師。學校有女老師的話,可以作為女童學習的榜樣,也是激勵家長送女童入學的重要因素。尤其女童進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需要有女老師的關心和指導。沒有女老師,也使得女童對上學卻步;(5)學校教學環(huán)境不完善。校舍簡陋、通風漏雨,冬天非常寒冷,課桌椅不夠,廁所距離教室很遠而且蹲位不夠,學校沒有圖書,沒有文體用品,這些因素也影響到女童入學;(6)受到母親教育水平的影響。許多婦女(母親)都是文盲,她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到對女童教育的重視與否,滋根在調查中發(fā)現,12 個村的婦女文盲率達到80%~90%,文盲母親對女童教育非常不重視。
(二)滋根支持女童入學的行動
從1990年開始,滋根與雷山縣教育局、學校老師和鄉(xiāng)村領導、家長等共同討論后,提出了支持女童入學的試點方案。滋根和雷山縣教育局合作,在雷山縣的12個最貧困鄉(xiāng)村為6歲及以上適齡女童設立女童助學金,幫助她們完成六年小學教育。從2001年開始,此項目逐漸推廣到貴州的雷山、臺江、榕江以及云南、河北等近100個偏遠貧困鄉(xiāng)村小學,支持的力度也從小學到九年義務教育,支持對象也擴展到了孤兒和貧困男孩。
提供必要的女童助學金,包括書費、雜費等。女童助學金的額度從當時學校的規(guī)定一年40元,以后每年根據教育局收費標準進行調整。有了經費的保證,教育局大力支持學校老師做家訪,宣傳女童不用交費就可入學,使得女孩子入學率急劇增加,而且長期維持在85%~95%。比如,當時的雷山縣方祥鄉(xiāng)毛坪村,有200余戶,900余人,1所完小,開設1至6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共100余名學生,只有3名女生。接受滋根女童助學金的1990年,毛坪小學一年級就招了兩個班,每班近30人,每個班的女生比男生還多7、8個,而且12、13歲的女童也都來報名上一年級。
在學校,一方面通過靈活變通招生策略,支持女孩就近上學。滋根與縣教育局合作,把只有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點采用隔年交替招生的方法,一年招一、三、五年級,另一年招二、四、六年級,逐漸增加到六年級,大大縮小了教師的負擔,也延續(xù)了鄉(xiāng)村教學點的存續(xù)。另一方面,幫助學校開設鄉(xiāng)土文化課程,請當地的藝人教學生苗歌、苗舞、蘆笙、刺繡、蠟染、木工;設立女生輔導員。滋根支持教育局聘請了兩位初中畢業(yè)的婦女做女生輔導員,采取循環(huán)教學的方式,在12所學校作女童生理心理的輔導工作;改善教學環(huán)境。滋根幫著維修校舍,保證有比較安全干凈的飲水,設立圖書室,幫著修建操場、球場,增加廁所蹲位。
在村莊,支持鄉(xiāng)村婦女掃盲及婦女生殖健康、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短期培訓,并注重在培訓中加強宣傳女童受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滋根還積極開展政策倡導。滋根與當地政府一起大力宣傳支持女童入學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當地政府也非常重視女童入學并將之作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入學率的重要措施。教育局工作人員和當地的老師挨家挨戶地到女孩家里走訪、發(fā)動女孩子去上學。
(三)女童接受基礎教育:改善了自己、家庭以及鄉(xiāng)村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在發(fā)展領域,女童教育是首要的,婦女受到比較好的教育會更健康,收入比較高,比較晚婚,生孩子少,孩子的教育比較好,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就可以使一個家庭脫離貧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女孩通過教育培養(yǎng)生活技能,更能參與生產,更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和性侵犯,更會照顧自己和她們的孩子。婦女受到教育對其個人和孩子減少貧困起到重要作用。在初中階段,女童多受一年教育,年收入增加15%~25%。女童教育和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有直接的關系。除了對個人更有能力,是對國家發(fā)展最有利的投資。滋根在貴州的雷山、臺江、榕江、黃平等縣的貧困鄉(xiāng)村,20多年不間斷地支持女孩上學,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女童接受教育,轉變了當地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促進了男女平等。在當地歷史上第一次有這么多女孩免費接受基本的學校教育,這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時代意義。畢業(yè)于交納小學、現為雷山小學老師的楊艷英就說:“最難忘的是滋根讓所有的女童入學,所有老人都知道知識是不可缺少的,讓他們消除了‘重男輕女’的想法”。
表2 接受滋根助學金前后雷山縣方祥鄉(xiāng)部分學校一年級招生數據統計(1987—1991年)
資料來源:1991年由滋根基金會調研整理。
女孩受教育以后,增強了自信心,女性在家庭里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增強了參與鄉(xiāng)村公共事務的能力,成為建設家鄉(xiāng)的主力。滋根支持的一些女童,初中畢業(yè)后有的留村務農,能用科學方式種田,增加生產,成為鄉(xiāng)村發(fā)展的主力。有的成為家鄉(xiāng)的女老師、女衛(wèi)生員、茶園的管理人員。如毛坪村的婦女成立了繡花小組,用苗族傳統刺繡做成衣物,在市場上銷售,既保存了傳統的民族技藝,又增加了收入。獨南村也成立了婦女生產小組,在村里種植經濟收入高的農作物,如生姜、辣椒。有的女孩繼續(xù)升學到高中和大學,畢業(yè)后進入縣城,成為公務員、職員、從事各種服務行業(yè)或是個體經營。
女童享受義務教育,是性別平等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女童還是未來的婦女和母親,她們直接承擔著社會生產、生活的重任,也是人類自身再生產行為的主要承擔者。婦女對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及子女教育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女孩上學是最有效的社會投資,不僅能提高婦女參與生產的能力,也會幫助她們進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支持女童上學是促進男女平等的必要條件。滋根支持女童上學的實踐順應了這一趨勢。作為外來草根組織,滋根的努力也彌補了當時社會條件的不足。近30年來,滋根的女童助學金從未間斷,只是隨著農村教育的整體提升尤其是免費義務教育的實現,有所降低和減輕。
作為一個民間組織,長期扎根貧困偏遠農村,通過深入的調研了解貧困偏遠鄉(xiāng)村女童入學率低的現象及因素,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和當地的政府、學校、鄉(xiāng)村合作,設立試點方案,給予必要的支持,并將試點的經驗推廣,這是滋根作為民間組織最有成效的經驗。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農村學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學,鄉(xiāng)鄉(xiāng)有初中”為原則。許多縣教育部門規(guī)定學校要在村莊2.5千米之內,以便學生就近上學。但在2001年5月,中國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提出“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之后,大規(guī)模、有計劃、有步驟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在全國范圍內鋪開。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出臺,叫停這一政策。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俗稱的“撤點并校”,從政策層面壽終正寢。這是中國農村和農村教育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十年,也是滋根見證歷史、參與改變的10年。
據統計,2000年,全國普通學校數量為55.36萬,小學在校生13 013.25萬人。2011年,全國小學數量為24.12萬所,小學在校生9 926.37萬人。11年間,小學數量減少了31.24萬所,減幅為56.43%。小學在校生數量減少了3 086.88萬人,減幅為23.72%。2000年,全國普通初中數量為6.39萬所,初中在校生數量為6 256.29萬人。2011年,全國普通初中數量為5.41萬所,初中在校生數量為5 066.80萬人。11年間,普通初中數量減少了0.98萬所,減幅為15.34%。初中在校生減少了1 189.49萬人,減幅為19.01%[1]5。滋根在貴州、河北、山西等地支持的許多學校都被撤并了。比如滋根長期支持的項目地,全縣原有349所中小學,2009年撤并后還有131所。此后繼續(xù)撤并的目標是“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后保留小學30所,普通初中4所,九年制學校6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yè)教育中心1所,共42所”,總共撤并88%的中小學*陳薇.“撤點并?!笔昕?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3月2日。。
大量撤銷農村原有的中小學,使學生集中到城鎮(zhèn)學校,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qū)的農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學校撤并時很多家長極力反對,比如滋根某項目村撤校時有學生120人,家長們寫了請愿書并按上手印,送交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請求不要撤校*2009年9月,中國滋根工作記錄。。多年的農村經驗告訴我們,就近上學對于孩子、家庭和鄉(xiāng)村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特別在促進女童入學方面,“免費教育”和“就近上學”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基于這一理解,滋根通過深入調研,展示農村學校在鄉(xiāng)土社區(qū)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教化作用,揭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背后的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效率優(yōu)先、不顧公平的政績觀,引發(fā)社會討論、公共重視和政策反思。
(一)“撤點并校”對貧困農民、農村的負面影響
滋根從一線工作中總結經驗,發(fā)表《撤點并校對貧困農村的不利影響》的報告,從八個方面總結分析了“撤點并?!睂ω毨мr村的不利影響。
家長教育費用成倍增加。中國2006年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免費以后,孩子上學不再交錢,這對于貧困的農民真是德政。減少上學的費用,重要的前提是學校要在家附近,在家吃住一切便宜,回家還可以幫助辛勞的父母做些家務和農活。但學校撤并以后,中心校離家遠了,最遠的孩子要住校。最近的也要坐班車,或騎自行車到學校。孩子上學的費用比就近上學高出了4~10倍之多,而這些費用,都要由父母來承擔。貧困農村很多家庭人均收入每年1 000元以下。住宿的小學生一年的花費占家庭總收入的75%,而一個中學住宿生的花費占到96%,接近他全家一年的收入,這也是很多家庭因為學生讀書而貧窮的原因。在我訪問的每個有孩子上學的農民家庭都因此舉家欠債,每家至少欠一萬到二萬,都是兩三分高利息貸款,成為農民最沉重的負擔。
孩子六、七歲就要長途跋涉離家。有的地區(qū),幼兒園的學生,五六歲就要住校。在農村,很多孩子六七歲就離開了父母,到中心校住讀。許多村沒有公路通中心校,要步行,有的即使通公路,也沒有公交車。孩子們小小年紀,背著沉重的書包,挑著住校時煮飯燒火的樹枝、米和酸菜,冒著嚴冬酷暑要走3~4個小時到中心校住讀。學生通常一個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清晨走回家,星期天中午就返校,留在家的時間不到一天。有的學校離家遠的,十多天才回家一次。這對年幼的孩子,特別是一些女孩子,更是艱難的路程。
住宿條件差,缺乏照顧和管理。一些中心校,因為學生突然增加,沒有供給學生住宿的房間,或是只有很簡陋的住宿地方。有的學校將幾間教室改成宿舍,地是泥巴地,窗子沒有玻璃,屋子通風漏雨,一張破舊的木板床上,要睡兩三個孩子。學生們自帶被子,被子多半單薄破舊,到了冬天往往凍成一個硬塊。我們看見一些孩子15天回家一次,在這15天中不洗澡。新建的中心校,往往只建了校舍,沒有宿舍。孩子們只有分散住在附近農民家里。有的一家農戶住著十幾個孩子,農戶包吃住。許多學校以及農戶家沒有自來水,孩子多了,嚴重缺少干凈的用水、不刷牙。也有一些條件很好的新建中心校,宿舍是新建的,學校聘請農村婦女來照顧住校生,一個人要照顧30人左右。這些住校生的年齡從5歲到12歲,對此被聘請的婦女說:“孩子太小了,剛來的時候,有的天天哭,久了習慣一些。孩子太小,有的不會自理生活”。
兒童,特別是女童人身安全沒有保障。每次訪問鄉(xiāng)村學校時,那些未成年的女孩子及生理心理開始成長變化的初中女孩們,常常會對我們說“想爸爸媽媽,覺得不安全”。學校管理也忽略女童需要特別的保護和照顧,深感到離開父母對女孩的影響更超過了男孩。她們住在簡陋的宿舍,有的宿舍連門都關不起來,窗子也是破的,廁所離住宿的地方要走數分鐘,有的要走田坎小路,有的要穿過操場,晚上沒有燈,男生宿舍就在隔壁。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學校很少女老師,一些男老師也會向我反映,沒有女老師很難和女學生溝通。我訪問的許多家長們特別對他們離家住校的女孩子擔憂,擔心她們的安全。
封閉式的教學,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多渠道的學習機會,尤其孩子在幼年成長階段,更需要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綜合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父母溫暖的照顧,向父母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學農業(yè)知識,學勞動,學鄉(xiāng)土手藝,如繡花、編織、木工等等。閑時和村里的孩子們,一起在田間地頭抓青蛙、釣魚,在溪水中游泳、洗澡;參加村里的鄉(xiāng)土話動,在北方唱山歌、跳秧歌,在南方一些苗族地區(qū),跳蘆笙、對歌。聽父母、老年人講村里的故事,學生活的習慣等。孩子通過這多方面的學習和實踐,逐漸形成了基本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奠立了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撤點并校,關閉了許多村小,集中辦寄宿制小學。孩子離開了父母,離開從小生長的鄉(xiāng)村,大部分時間居住在一個封閉式的教學環(huán)境中。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及不到兩個小時的課間休息及運動,80%的時間就是念課本、看課本、背課本、作課本作業(yè),預備考試。所有這些努力的目的就是“有一個好成績,以后可以考上高中,上大學”。但實際上,貧困農村學生最后能考上大學的只有5%~10%。
淡化了對家庭、家鄉(xiāng)的認同。農村的孩子早當家,四、五歲就要開始幫著父母做各種家務事和農活:燒飯、帶弟妹、挑水、喂豬、種菜等等。孩子逐漸學到了許多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了勤勞、動手的習慣,也培養(yǎng)了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xiāng)的感情。集中住校以后,每天面對的就是課本,所有的壓力就是“考個好分數,升學”,學到的價值觀是“農村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老師畫給學生的遠景和學習的動力就是離開農村。學生們越來越輕視勞動,不會勞動。我訪問的一些家長說“讀書越多越懶,越不會干活”。
父母為了照顧孩子,也離開了家鄉(xiāng);沒有了學校的鄉(xiāng)村,逐漸凋零衰亡。許多農村父母,因孩子太小住校,為了照顧孩子上學,父母親就搬到學校附近,使家庭關系、工作機會、居住地點起了根本的改變。在中國學校是一個村莊的中心,學校的老師是最被尊敬的。孩子到學校學課本知識,放學回家學農業(yè)知識,學勞動,學鄉(xiāng)土手藝。孩子是一個村的中心人物,帶來了鄉(xiāng)村的歡樂和希望。撤了學校,村里沒有了中心,孩子到遠地住校,村里多半日子,沒有七歲以上的孩子。有孩子的年輕父母為了照顧孩子,搬走了。一個村沒有了學校,沒有了孩子,沒有了年輕的父母,這個村也就漸漸衰亡了。
浪費原有公共教育投資,新增加大量公共教育投資。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提倡“人民教育人民辦”,由村民和地方政府(縣鄉(xiāng)村)合作集資建造了很多村校,其后民間捐助例如希望工程,以及許多海外華僑在農村捐助了大量的村小校舍。撤點并校以來,許多捐助的校舍都廢棄不用,或是廉價出賣,造成教育資源極大的浪費。我們訪問的一些被撤村小,有當地教育部門和村民共同集資建的小學,有海外華僑捐助興建的,還是很新的校舍,是村民們血汗的成果。沒有了教師,閑置不用,長滿了荒草。這實在是教育資源極大的浪費。而另一方面,按教育部門的規(guī)定,建設住宿中心校,需要宿舍、食堂、設備, 學生住校需要專職人員管理(生活老師),學生交通、吃、住應由公共承擔,但經費不到位,學校卻撤了。“兩免一補”也只補了不到20%~30%的學生的部份費用。如政府要滿足這些教育投資, 那教育經費是驚人的,遠遠超過就近上學的教育投資。
(二)滋根推動“撤點并校”討論與反思的行動
一方面,滋根在行動上積極爭取保留村小或者延遲撤并教學點,如2006—2009年間,在山西石樓和河北青龍,滋根與學校老師、家長一起努力爭取,加上當地教育局的支持,成功地保留了河北青龍縣的大森店小學、山西石樓縣的轉角小學,政府保留兩所村小,滋根支持教師費用和學校費用,保全了學校,恢復正常的教學,滋根也支持兩縣的10多個教學點得以推遲撤并。
另一方面,基于大量的調研和發(fā)現,滋根也做了大量的宣傳倡導工作,借助各方力量,通過拍電影、寫報告、邀請新聞記者實地采訪、請人大代表提案等方式,從不同層面持續(xù)深入地影響公眾及政策制定者。
早在2006年,滋根就支持紐約大學電影系主任崔明慧與上海電視臺合作,以山西省石樓縣為背景,拍攝以撤點并校為主題的紀錄片《沒有五年級》,在上海電視臺播出,同時在各大高校放映并組織討論“撤點并校”對中國農村教育的影響。
2012年初,《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深入滋根項目地山西石樓縣進行了10多天的調研訪問,《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走訪了滋根的項目學校,訪問了石樓縣教育局相關人士和很多學校老師?;谡{研發(fā)現和滋根的工作基礎,《中國新聞周刊》連續(xù)發(fā)表了《“撤點并?!笔昕肌贰冻沸:蟮捏@心動魄》《拯救鄉(xiāng)村學校的公益嘗試》等專題文章,為質疑“撤點并?!?、為滋根所做的努力吶喊,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2011年,長期關注并支持滋根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胡偉武參考滋根的報告,在人大會議上提出重新審核“撤點并?!钡奶岚?。由此,在“撤點并?!眴栴}上,滋根自下而上的努力反映到了決策層面。
滋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應和重視。2012年春,教育部基礎司協同山西教育廳、呂梁市教育局以及部分教育專家組成調研組到滋根項目地山西石樓縣了解“撤點并?!钡那闆r,同時,教育部也有調研組到滋根項目地河北青龍縣調研,走訪了兩縣所有的滋根項目學校。調研組對“撤點并?!钡挠绊懹辛烁鼮橹庇^的認識,也肯定了滋根為鄉(xiāng)村教育公平所做的努力。同年7月22日,教育部推出《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重申了農村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提出要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重視辦好村小和教學點等。自此,滋根與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推動的質疑“撤點并校”政策的底層行動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效果。
滋根扎根農村工作30年來,經歷了高速現代化、城鎮(zhèn)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但同時我們的環(huán)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世代傳承的鄉(xiāng)土文化急劇的消失,農村的水、土壤嚴重污染,生物多樣性也急劇減少,生活垃圾也對農村的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農村年輕人離開家鄉(xiāng),成為城市的農民工,留下的是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廣大農村如何能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大家面對的最緊迫、最嚴峻的挑戰(zhàn)。
近年來,滋根的工作重點在中國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框架下,發(fā)展培訓課程,支持生態(tài)文明學校和生態(tài)文明鄉(xiāng)村的試點,及加強公共教育和倡導,引起公眾對鄉(xiāng)村教育及發(fā)展面臨的困難的了解和關心。
(一)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現代教育的新方向
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教育是關鍵。2005年3月1日,聯合國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十年國際實施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提出從 2005年到2014年是教育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十年。
2003年,中國政府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皥猿忠匀藶楸荆瑯淞⑷?、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中國各界認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是以可持續(xù)發(fā)展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個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的價值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1)教育內容要改變:以學科為主,技術為主的教育內容和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現在復雜的社會中已經不能適應了,要加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比如有關環(huán)境,有關文化多樣性,有關性別平等等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以及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批判;(2)教學的方式要改變:加強培養(yǎng)學生批判能力,對現在主流社會中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措施和行為具有批判意識。老師要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新的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有環(huán)保意識,并能夠采取行動;(3)課程的內容和當地結合,注重社區(qū)的參與,培養(yǎng)學生關心自己所生活的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消除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因素,并且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主流的消費生活方式。
推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在目前的農村還非常少,基本上沒有引起重視。滋根在過去的20年中,嘗試在學校的課程中注入環(huán)保和鄉(xiāng)土文化傳承的內容,可是也遇到了許多困難。
(二)中國農村推廣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不利的因素
在基礎教育方面:學校課程內容很多是城市導向,偏重課本知識,很少關于農村,跟當地生活不結合;2001年的撤點并校政策,許多鄉(xiāng)村沒有學校,學生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離家住校,離開了家庭和鄉(xiāng)村;教師評審很大程度上和學生的成績掛鉤,使得老師沒有空間從事和成績不掛鉤的科目;教師教學多是從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是被動,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嚴重缺乏培訓的機會,尤其是有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有關環(huán)境、鄉(xiāng)土文化跨學科的知識、意識等方面的培訓,基本上是缺位;教育經費分配不公平,城市和縣城經費比農村更多;在經費分布方面,不是主科的學科如環(huán)境、鄉(xiāng)土文化,甚至音體美方面都沒有相應的經費,也欠缺這方面的老師;學校教育的重心、價值主要看分數,學生學習這些科目之后離開農村,考上大學,極少有關于鄉(xiāng)村本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鄉(xiāng)村發(fā)展的責任極端的欠缺。
在鄉(xiāng)村成人教育方面:嚴重缺乏與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鄉(xiāng)村的非正式和非正規(guī)教育機會:村民離開學校以后很少有短期培訓的機會,為數不多的短期培訓也是只看增加經濟收入、技術、和種植、養(yǎng)殖的技術培訓,于生活有關的衛(wèi)生健康,環(huán)境,文化傳承的培訓基本沒有;政府沒有固定的經費和培訓的人員。建立一個終身學習的環(huán)境,使村民享有非正式教育、非正規(guī)教育的機制在農村非常欠缺。
學校教育只注重能夠去參加統考的科目的成績,鄉(xiāng)村的培訓也只單方面的注重致富和增加經濟收入,以上這些不利的因素在農村特別是貧困農村普遍存在,以至在農村推廣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是非常困難。
(三)開發(fā)培訓課程,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
在多年的工作中,滋根認識到,在教學中,重要的是老師,在鄉(xiāng)村發(fā)展中重要的是鄉(xiāng)村帶頭人。近十年,滋根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框架針對不同的對象發(fā)展培訓課程:(1)“共創(chuà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鄉(xiāng)村—教師培訓課程”,培訓對象是農村基礎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的老師,滋根和北京師范大學合作,發(fā)展一套共創(chuàng)可持續(xù)發(fā)展鄉(xiāng)村教師培訓手冊,包括六個主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理念、環(huán)境教育課堂實踐、鄉(xiāng)土文化傳承和教育、性別教育、學校家庭和村莊、項目實踐;(2)“鄉(xiāng)村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培訓課程”針對鄉(xiāng)村積極分子和帶頭人,課程主題包括環(huán)境、成人教育、經濟、合作機制、鄉(xiāng)土文化和性別平等六個主題;(3)“貧困農村青春期女童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教師培訓課程”,和北師大合作培養(yǎng)鄉(xiāng)村健康老師。以上三個課程,是培訓縣里的培訓者,再由他們培訓當地的老師、積極分子,低成本、可持續(xù),為當地建立一批能夠從事長期培訓的人才。
(四)“綠色生態(tài)文明學校/村莊”試點及推廣
結合教師和鄉(xiāng)村人才培訓,滋根支持鄉(xiāng)村綠色生態(tài)文明學校及鄉(xiāng)村試點。計劃2016—2017年在5個縣(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貴州榕江縣、云南玉龍傈僳族自治縣、山西石樓縣)建立50個綠色生態(tài)文明學校,每縣10個。
綠色生態(tài)文明學校和鄉(xiāng)村的建設,特別注重鄉(xiāng)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環(huán)境的活動。鄉(xiāng)土文化進課堂,請當地的藝人到學校教學生本鄉(xiāng)本土的音樂、舞蹈、手工藝。支持鄉(xiāng)土文化留村留寨,村里成立如蘆笙隊、婦女繡花小組等,促進村?;?。在鄉(xiāng)村發(fā)展成人教育,支持鄉(xiāng)村婦女掃盲,開展婦女生殖健康、農業(yè)技術的培訓。在很多村推行節(jié)省用柴量的節(jié)柴灶、沼氣池,做到清潔環(huán)境、節(jié)省能源,也支持種樹、套種中草藥、經濟作物,保護環(huán)境,同時增加收入。
發(fā)展培訓課程、結合培訓的試點,加強針對這些議題的倡導,也和很多不同的組織發(fā)起會議,關于教育、文化、環(huán)境、鄉(xiāng)村治理相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大會,引起大家對于農村從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重視,以及實踐經驗的分享。
滋根作為一個民間組織,支持項目的議題,是在政府還沒有重視,或執(zhí)行還不完善的領域,通過深入的調研,發(fā)展培訓課程,設立試點方案,總結經驗,推廣引起公共及政府重視。但是沒有政府、教育部門積極采取行動,以及對推廣可發(fā)展教育政策性的支持,民間組織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
創(chuàng)立之初,滋根精神和理念來自聯合國,很多項目背后的原則也來自于一些國際共識,滋根最初的發(fā)起人和設計者也都是生活在海外的華僑,但滋根從來都是一個與中國大陸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從內而外生長的民間組織,滋根的很多價值標準都是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和中國經驗的,滋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是國際視野與中國經驗的融合與推進,滋根的30年是落地生根的30年。
1995年,中國大陸一批認同滋根理念的人,成立了中國滋根鄉(xiāng)村教育與發(fā)展促進會,簡稱中國滋根。中國滋根是在民政部正式登記的全國性教育類社團,教育主管部門是教育部。中國滋根的成立,是真正實現了滋根落地生根、接地氣的最重要的措施。當時支持并幫助滋根在大陸安家落戶的一群人,后來都是滋根堅定的支持者和實踐者。中國滋根成立以后,項目工作人員長期住在農村,經常上山下鄉(xiāng)、走村串寨,和村里面各種人接觸,了解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建立長期的關系。在支持項目的過程中,滋根的項目人員都和當地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村里的村民、積極分子,以及和項目有關的政府部門,如教育局、衛(wèi)生局、農業(yè)局、婦聯等都有廣泛的接觸。中國滋根的工作人員是多重角色,是支持者、引導者,也是調查員、聯絡員,是老師、也是學生。
近30年來,滋根在中國大陸扎根、展葉、開花、結果,已經在11個省的200多個學校及鄉(xiāng)村開展工作,支持基礎教育、衛(wèi)生、文化及環(huán)境的改善。滋根的工作一直依托并服務于中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從前免費義務教育階段的支持女童上學、支持學生獎助學金、支持學校基礎設施,再到“撤點并?!彪A段的調研、倡導,到義務教育免費后開展教師培訓項目、綠色學校建設等,滋根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彌補并補充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的基本需要,提升鄉(xiāng)村教育的質量和內涵。
作為一個草根的公益組織,滋根堅持了“民間互助、滋潤根本”的理念,滋根的經費來源和聯絡工作依靠的是大量志愿者,他/她們來自五湖四海,大陸、臺灣、香港、美國,長期默默地做小事、做實事,因為他/她們共同關心祖國的發(fā)展,尤其是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滋根是一座橋梁,聯結許多關心和支持中國貧困鄉(xiāng)村的教育和發(fā)展的人。所有滋根人的共同愿景,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參與促進中國貧困鄉(xiāng)村的教育和發(fā)展,使我們的未來更公平、更和平、更可持續(xù)。
[1]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向何處去——對農村撤點并校政策的評價與反思.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upporting Rural Education for 30 Years:Zigen Experience
Yang Guiping
On the basis of a macro-perspective of people-center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igen seeks pathways for poverty elimin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or rural areas in China through supporting basic rural education. Three decade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have shown that the causes for girls dropping out of school in poor rural areas are similar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upporting comple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girls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eliminating poverty. A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Zigen’s in-depth grassroots poverty reduction practices can serve as a useful supplement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Meanwhile, Zigen’s experience also shows that non-profit organization resources and capacities are limited, b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close to the grassroots, they are able to integrate research, train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through pilot projects, demonstrations, etc., thereby sharing relevant experiences to the whole of society.
Zigen;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Girls’ education China;Combining schools China;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05-16
楊貴平,中國滋根鄉(xiāng)村教育與發(fā)展促進會副秘書長,美國滋根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