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昆 朱凌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 100872)
?
海外華人政治參與模式初探
——以美國、馬來西亞及英國為例
金正昆 朱凌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 100872)
海外華人;政治參與;模式
海外華人政治參與是保障其自身生存發(fā)展及合法權益的基礎。隨著海外華人數量的迅猛增長和參與所在國政治意識的顯著提高,海外華人在所在國的政治參與有了良好發(fā)展,形成了美國華人“精英參與”、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參與”及英國華人“推動參與”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參與模式。這三種模式在參與路徑、參與成效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各具特色。通過加強與海外參政華人的聯絡與溝通,使其成為宣傳真實中國形象、促進中外交流的重要橋梁,將對改善我國的外交環(huán)境、構建“和諧世界”具有重要助益。
引言
海外華人政治參與是保障其自身生存發(fā)展及合法權益的基礎,同時對祖籍國與所在國之間的雙邊關系多有助益。近些年來,隨著海外華人數量的迅猛增長和參與所在國政治意識的顯著提高,海外華人在所在國的政治舞臺上日趨活躍,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海外華人政治參與現象也引起所在國社會及國際社會的關注。在海外華人政治參與方面,以美國、馬來西亞及英國華人的政治參與最具特色,其政治參與路徑、成效及前景等均具有鮮明特征,各自形成了“精英參與”、“族群參與”及“推動參與”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參與模式。對上述海外華人政治參與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為其他地區(qū)的華人政治參與提供較強的借鑒意義,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我國與華人所在國之間雙邊關系的發(fā)展,推進構建我國所倡導的“和諧世界”。下面分別就這三種政治參與模式進行分析。
(一)美國華人政治參與的歷史及現狀。
美國華人政治參與的孕育期為19世紀末葉。1895年,舊金山以陳德為首的一部分土生華人,由于對華裔得不到社會上平等的待遇以及申請加入白人組織——“美西土生會”遭到拒絕表示不滿,于是發(fā)起成立“同源總局”。它不同于當時華埠那些以地緣、血緣、族緣為紐帶而組成的宗親團體,而是以反對歧視華人,爭取華人在政治上的平等權利為宗旨,開了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先河[1]。
此后,在遠離美國本土的夏威夷準州,華人政治參與開始萌興。華人中陸續(xù)有伍文華、李日如、鐘望賢、鄺友良等精英人士分別當選或被委任為州(市)議員。尤其是1943年,美國廢除了實施60余年的《排華法案》,規(guī)定每年給予中國105名移民配額,并允許華人在美國歸化入籍,華人在美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法律上的承認,這也意味著華人有了政治參與的法律基礎。自此以后,美國本土華人中的精英分子逐漸憑借個人奮斗,通過參與競選或接受委任而進入美國政壇,在美國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90年美國出現華人參政熱潮至今,曾經擔任包括各級議員、大使、部門及地方政府行政長官、法官和軍界將軍等職務的華人有上百人,并且不斷涌現出刷新政壇高位的華人政治明星,如駱家輝、趙小蘭、朱棣文和李孟賢等。
(二)美國華人政治參與路徑及成效
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一般通過以下三種路徑實現:
1.直接參選
代表少數族裔利益或社區(qū)整體利益參加美國議會及各級政府公職的競選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的重要路徑之一,也是華人直接參與政府決策、提升美國華人形象、彰顯美國華人政治力量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在競選國會議員方面,華人鄺友良于1959年當選為美國聯邦參議員,是擔任此職務的第一位華人,并一直連任至1976年。此后,吳振偉于1998年在俄勒崗州當選為國會眾議員。2009年7月,趙美心當選為聯邦眾議員,也是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首位華人女聯邦議員。在競選地方政府公職方面,華人李察臣于1959年當選為夏威夷州副州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副州長。此后,還有第一位華人州務卿余江月桂(1974年、加州)、美國本土第一位華人副州長吳仙標(1984年、德拉瓦州)、第一位華人州長駱家輝(1996年、華盛頓州)及第一位華人女市長陳李琬若(1982年、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在競選地方議會議員方面,鄧悅寧于1946年在亞利桑納州的鳳凰城當選為州眾議員,是美國大陸第一位當選州議員的華人;1955年,鐘望賢在夏威夷當選為州參議員,并擔任參議院議長;1954年,鄧達明在亞利桑納州的皮歐瑞亞市當選為市議員,是美國本土的第一位華人市議員。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當選為州議員的華人人數越來越多,在2002 年中期選舉中,全美有5 位華人新當選或連任州眾議員,在2004 年的全國大選中, 又有7 位華人新當選或連任州眾議員[2]。
2.接受委任
除了通過直接參加競選的方式外,美國華人中的精英人士還憑借與美國執(zhí)政黨或政府官員的良好關系,通過接受政治委任的方式參與美國政治。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陳香梅女士。1963年,陳香梅女士被肯尼迪總統(tǒng)委任為“中國難民救濟總署主席”,成為第一位通過委任擔任聯邦政府職位的華人。1967年,她又被尼克松委任為全美婦女支持尼克松競選總統(tǒng)委員會主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華人通過接受委任方式擔任聯邦政府職務的人數與日俱增,越來越多華人精英人士被執(zhí)政黨派委任要職。如2000年小布什當選美國總統(tǒng)后,委任華人趙小蘭擔任美國聯邦勞工部長,使其成為第一位進入內閣部長席位的華人;任筑山也被小布什任命為聯邦農業(yè)部主管研究、教育和經濟事務的副部長。奧巴馬執(zhí)政后,先后任命朱棣文為聯邦能源部長、駱家輝為聯邦商務部長,美國內閣出現兩位華人同時擔任要職的難得景象。
3.精英社團
美國華人中的精英人士除了以個體身份參與政治之外,還結成各種政治性社團,聚合華人力量,表達政治訴求。1987年,陳香梅、吳仙標等近百名華人精英人士聯名簽署《華裔公民1988年大選政治宣言》,要求總統(tǒng)候選人明確承諾當選后將任命華人出任聯邦政府內司法和行政部門若干部長級職務,隨后他們又在洛杉磯組織成立“華裔政治委員會”,凝聚華人政治力量,組織號召華人積極參與美國政治,這是美國華人精英群體第一次試圖在全國范圍內協(xié)調華人選舉活動的努力,也推動了美國華人政治參與的高潮,在美國政壇引起強烈的反響。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百人會”和“80/20促進會”為代表的多個華人政治性社團組織成立,意味著華人政治參與步入了一個新階段。“百人會”是由建筑大師貝聿銘和音樂家馬友友等關心中美關系和華裔問題的華人精英人士于1990年倡導成立的一個典型的精英組織,其成員都是在美國各行各業(yè)中有杰出成就和影響力的人士,在各行業(yè)或各領域均有較高影響力和號召力,具有強大的示范、帶動作用[3]。該社團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讓有影響力的華人聯合起來,共同代表美國華人社會發(fā)出聲音”[4]。1998年,在華人社區(qū)享有較高威望的吳仙標、陳香梅、田長霖等幾位精英人士經過商討、策劃,并聯合其他亞裔社區(qū)在加州成立了一個專門針對200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成立的選舉促進組織——“80/20促進會”。這一亞裔參政組織的目的是呼吁所有亞裔選民在200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把80%的選票集中起來投給同一個候選人,以發(fā)揮亞裔的“集團”政治影響力。該組織的成立為扭轉華裔形象,爭取平等的工作、生存及參政權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
(三)美國華人“精英參與模式”的特征及成因
通過上述對美國華人政治參與的粗略梳理,可以看出美國華人政治參與的特點是由華人中的精英人士以公民身份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發(fā)揮影響,并不凸顯華族身份,其政治主張也并非明確代表華人族群利益,因此筆者將其定義為“精英參與模式”。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所以形成如此典型的“精英參與模式”,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美國華人人口比例低,華人整體選票影響力不足。根據美國最近一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4月1日,全美人口3.087億,在美國亞裔人口173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5.6%,其中華人人口401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3%[6]。雖然華人為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但由于占美國全國總人口比例較低,且居住較為分散,很難在選票上形成族群整體優(yōu)勢,選票影響力遠不及其他族群。
其二,美國華人社會人口組成復雜,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政治觀點和訴求。從華人來源地來看,地域差別明顯,既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的華人,又有來自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再移民;從經濟地位來看,華人內部貧富差距懸殊,在職業(yè)地位及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兩極分化現象;從移民時間來看,新老移民之間、第一代移民與華裔新生代之間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迥然不同;從政治觀點來看,華人內部政治立場存在較大差異,既有親大陸的,又有親臺的,即便是親臺華人內部也有藍綠之分。美國華人社會內部存在的這種強烈異質性,加之歷史形成的不團結的痼疾,使其形成了各種相互之間矛盾與沖突不斷的亞文化圈,彼此內耗,而無法以一個族群的面貌參與美國政治。因此,華人中的精英人士只有憑借自身努力,以個體形式參與美國政治。
其三,華人族群中的高素質精英階層具備參與政治的能力和意愿。與早期移民美國的第一代華人多來自中國農村、受教育及具有的專業(yè)技能水平較低等特征不同,中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在美國重視引進人才的移民政策及中美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等因素的推動下,一大批高素質中國移民通過職業(yè)優(yōu)先權進入美國,更多的大陸新移民則是以留學生身份赴美而后留美工作轉變?yōu)橐泼裆矸?。他們多來自城市,其中專業(yè)技術人才及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比例相當高[7]。這部分華人,加上在美出生、成長并接受高等教育的華裔新生代,一般都具備躋身美國主流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水準和專業(yè)層次,但由于種族歧視等原因,華人在美還是時常面對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因此華人高素質精英人士在職場上很容易遭遇到“玻璃天花板”的困境。因此,華人精英人士便對政治參與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意愿,希望借此能提升華人族群的社會地位,進而改變美國社會各族群間的不平等狀況。
馬來西亞是多元民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國家,華人移民馬來西亞歷史悠久,與馬來人、印度人并列為馬來西亞三大族群。馬來西亞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華人移民馬來西亞的歷史和現實造就了馬來西亞華人獨具特色的政治參與模式。
(一)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的歷史與現狀
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興起于1957年馬來亞獨立前的爭取公民權運動。這一運動緣起于馬來亞原殖民者英國為避免馬來人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和種族矛盾的激化,計劃犧牲非馬來人的公民權,成立馬來亞聯合邦。為爭取和維護馬來亞獨立后非馬來人應有的政治權益,馬來亞華人放棄了對雙重國籍的堅持和等待,轉而將爭取公民權作為首要斗爭目標。幾經努力之后,馬來亞華人提出的有關公民權的建議最終被納入到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的憲法草案中。1957年,隨著馬來亞正式獨立,《馬來亞聯合邦憲法》同時生效。遵照該憲法的有關規(guī)定,絕大多數馬來亞華人均有資格加人馬來亞籍。至此,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的運動取得圓滿成功。但這一成功是以承認馬來人在政治、宗教、文化及教育上的特權為代價的。華人與馬來人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限制和打擊了華人政治參與的熱情和成效。雖然華人政黨——馬華公會是馬、華、印三黨聯盟執(zhí)政的成員之一,但相比于代表馬來亞族群利益的執(zhí)政黨——巫統(tǒng)而言,其政治影響力較為有限。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9年發(fā)生了“5·13”事件,馬來人族群開始更加積極尋求強化自身特權地位的政治方案。1971年初通過的進一步鞏固馬來人特權地位的憲法修正案便是這一努力的產物,此次修憲賦予國會權力通過法律質詢關于憲法中規(guī)定的國語、馬來人特別地位、馬來統(tǒng)治者地位、主權及公民權等敏感問題*〈馬〉謝詩堅:《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檳城:支達企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第167頁。。由此馬來人的特權地位第一次被以立法的形式進行確定,并被提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這種“將馬來人的特權地位與族群間的不平等關系予以結構化”[8]的結果,對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成為華人政治參與的一個分水嶺,華人政治參與熱情和活力銳減,呈現日趨衰落和逐漸邊緣化的趨勢。尤其是1974年6月1日正式成立的新的執(zhí)政黨聯盟——國民陣線,其成員除原來的聯盟三黨(巫統(tǒng)、馬華公會及印度國大黨)外,還包括砂拉越人聯黨、民政黨、人民進步黨、伊斯蘭教黨及沙巴、砂拉越聯盟各黨,最多時曾擁有十四個政黨。國陣的建立進一步加強了巫統(tǒng)在政黨聯盟中的老大地位,巫統(tǒng)一黨獨大的局面由此形成,而馬華公會則從三黨聯盟中的第二大黨變?yōu)槎帱h聯盟中的大黨之一,地位明顯削弱,影響已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9]。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深入,馬來西亞政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華人政治參與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馬來西亞華人在1990年之后的幾屆大選中都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華人選民手中的選票流向深刻影響著馬來西亞的政治版圖,被稱為“華人政治海嘯”。
(二)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路徑及成效
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一般通過以下三種路徑實現:
1.參與投票
作為公民直接參與投票選舉是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的主要路徑之一,把握和利用好手中擁有的投票權,選擇能代表華人族群利益的政黨或候選人,是華人爭取和保障本族群利益的重要手段。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馬來亞全國人口627.88萬,其中華人233.38萬,占人口總數比例為37.17%[10]。根據馬來西亞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馬來西亞總人口3099.57萬,其中華人人口660多萬,約占總人口數的21.4%,雖然由于出生率的降低,華人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僅次于馬來人的第二大族群。華人政治參與度很高,選民登記率一直高居各族群之首。如1959年第二屆大選時登記的華人選民為75萬人,超過是次選舉選民總數的三分之一[11]。因此,馬來西亞華人所具有的高人口比例、高選民登記率這兩大特征,使得馬來西亞華人選票在歷次選舉中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安華事件”所引起的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改革進程,馬來西亞政局動蕩不安,各種思潮碰撞,國民陣線面臨馬來人族群分裂、支持巫統(tǒng)的傳統(tǒng)馬來人選票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執(zhí)政地位岌岌可危。正是憑借華人選民的鼎力支持,才使得國陣贏得三分之二席位并由此保住執(zhí)政黨地位,華人選票首次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成為“協(xié)助國陣成功維護江山的主要因素”[12]。而2008年大選中,也正是由于華人選民對國民陣線政府的經濟和民族政策不滿,大約70%的華人選民倒向反對派政黨聯盟——民主聯盟,致使國民陣線沒有達到議會2/3席位,打破了往屆大選中國民陣線長期保持的壓倒性勝利。同樣在2013年第13屆大選中,由于80%的華人選民轉向反對黨,使“國民陣線”僅以過半數的微弱優(yōu)勢獲勝。華人選民向背對大選結果的關鍵性影響,使馬來西亞執(zhí)政黨和反對黨均深刻意識到華人族群政治訴求和政治呼聲的重要性,為爭取和維護對華人族群有利的政策產生了重要作用。
2.華人政黨
組建華人政黨直接參政議政也是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族群模式的重要實現路徑之一,華人政黨代表著華人族群政治利益,一直以來為維護和爭取華人族群利益做出了重要貢獻。自馬來西亞獨立后,華人政黨歷經分分合合,現較有影響力的有馬華公會、民主行動黨和民政黨、沙撈越人民聯合黨。在此筆者只選取最具代表性的馬華公會及民主行動黨進行分析。
馬華公會,全稱馬來亞華人公會(后更名為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成立于1949年2月27日,首任會長陳禎祿。該會成立初期為福利機構,其目的是為在1949年馬來半島緊急狀態(tài)期間,阻止英國殖民政府驅逐華人,并籌款援助被安置在新村的華人。直至1952年6月才修改章程成為政治團體,開始以政黨姿態(tài)積極參與政治。該黨與巫統(tǒng)、國大黨結成聯盟,在1955年7月馬來亞聯合邦首次自治大選中贏得52席民選議員中的51席,其中馬華贏得15席,以絕對優(yōu)勢獲得大選的勝利,三黨聯盟以多數派身份組織新政府,馬華公會第一次以華人執(zhí)政黨的身份參與政府。在隨后的與英國殖民政府就獨立問題進行的談判中,三黨聯盟成功從英國殖民政府手中接過政權,馬華公會以華人政治利益代表的身份參與談判,并積極為爭取獨立后華人公民權做出重要貢獻[13]。馬華公會自獨立后一直都是執(zhí)政黨聯盟成員之一,其特殊歷史背景及執(zhí)政黨的政治地位使其成為華人政治利益的代表者、華人族群與政府關系的調和者、華人與其他族群和諧關系的維護者,在馬來西亞華人政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其他華人政黨所能取代。但自1969年“5·13”事件之后,馬華公會在執(zhí)政黨聯盟國民陣線中的影響逐漸削弱,同時該黨為了防止被“國民陣線”邊緣化而在維護華文教育等一些事關華人利益的重要議題上向巫統(tǒng)妥協(xié),也使其逐漸失去華人社會的支持。2008年政治海嘯使其遭受重挫,贏得的國會議席從上屆的31個劇減至15個,州議席則只有31個。2013年大選則再受歷史性重創(chuàng),只贏得7個國會議席和11個州議席。馬華公會因而執(zhí)行大選前的“不入閣”決議,拒絕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職務。在華人選民選票逐漸顯示出上文所述及的強大政治力量的同時,馬華公會在執(zhí)政黨聯盟中地位的弱化無疑將對華人政治參與產生不利影響。
表1 馬華公會在歷屆大選中所獲的席位
說明:此表為筆者根據馬華公會官網公布內容整理而成。
民主行動黨,其前身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以后,人民行動黨原在馬來西亞聯邦各州的支部于同年10月重新組建了民主行動黨,并于1966年3月18日正式注冊成立,1969年正式參加馬來西亞全國大選。該黨創(chuàng)黨宗旨是以憲制途徑在馬來西亞建立一個民主社會主義之社會,消除現有制度的財富和機會不平等的現象,實現“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宏圖和目標[14]。作為以華人為主體的最大華人反對黨,該黨一直在議會中發(fā)揮華人代言人的作用,尤其在馬華公會在執(zhí)政黨聯盟中地位日益邊緣化、沒能堅決捍衛(wèi)華人族群利益時,在爭取實現非馬來人與馬來人政治權益平等等問題上,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也日益得到華人選民的青睞。在2008年3月馬來西亞第12屆全國大選中,民主行動黨獲得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勝利,贏得參加競選的47個國會議席中的28席、101個州議席中的73席,與人民公正黨及回教黨聯手組成的人民聯盟共贏得222個國會議席中的82席,首次使國民陣線失去了國會中三分之二席位的統(tǒng)治優(yōu)勢。在2013年第13屆大選中,民主行動黨在參與競選的51個國會議席和103個州議席中又分別贏下38個和95個,遠超馬華公會,一躍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政黨。
3.華人社團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qū)乃至全世界,華人社團*根據馬來西亞社團注冊局規(guī)定,政黨亦屬于社團之一類,鑒于政黨與其他非政治性社團在政治參與中的區(qū)別,本文此處所稱華人社團僅限于非政治性社團。發(fā)展最早且數量最多的國家。一般認為,馬來西亞最早的社團雛形為1763年在馬六甲地區(qū)興建的青云亭。除了作為一個宗教活動中心開展祭祀祈福活動外,青云亭還發(fā)揮了聯誼鄉(xiāng)情、相互幫扶、扶危濟困的功能。此后,馬來西亞華人陸續(xù)成立了多個地緣性、血緣性、業(yè)緣性、文緣性或宗教性社團。進入20世紀,馬來西亞華人社團不再僅僅局限于某一地區(qū),開始出現聯合趨勢,產生了多個全國性的總會。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馬來西亞政局的變化,華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認同也出現根本性變化,華人社團開始以組織集會、提出政治訴求、舉行抗議活動、發(fā)表宣言、提交備忘錄甚至派人直接參加選舉等方式參與政治,向政府施加政治壓力,呼吁政府制定和實施有利于華人的政策,爭取和維護華人族群各方面權益。尤其是在馬來西亞獨特的種族政治格局下,華人政黨因其政治地位邊緣化而難以有效維護華人族群利益,華人社團的政治影響和政治功能更是顯得不可或缺。
例如,1971年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和國家文化政策實施以來,馬來人特權地位日益擴大和穩(wěn)固,華人與馬來人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現象越發(fā)嚴重,華人社團一直憑借其影響力,代表華人族群不斷向馬來西亞政府表達各種政治訴求和主張。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1999年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大選訴求事件。1999年大選前夕,為表達華人社會利益要求,由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雪華堂)、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等11個全國性或州級代表性社團發(fā)起簽署了《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大選訴求》,最終共有2095個華人社團聯署《訴求》?!对V求》分為17大項,共有83條。它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社會各領域,包括促進國民團結,落實議會民主,實行公平的經濟政策,實行開明、自由、進步的教育政策[15]。與華人社團以往的訴求相比,《訴求》的突破點在于,它不只考慮華人族群自身的利益,而是以馬來西亞普遍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為出發(fā)點,綜合各民族實際發(fā)展需要,提出的一個“綜合性、多元性”的訴求[16]?!对V求》是對1983年《全國華團國家文化備忘錄》和1985年的《全國華團聯合宣言》的繼承與發(fā)展,對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產生了深遠影響。
又如,2003年馬來西亞政府強制實施數理英化政策后,為維護華人族群的母語教育權益,以董教總(即董總與教總的聯合)為代表的華人社團一直為華文小學恢復母語教育而不懈努力。最具影響力的是2005年12月由董教總主辦、各族團體協(xié)辦的“反對數理英化”大會,近4000名各地各族人士集合于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超過600個民間團體蓋章,一致通過4項恢復母語教育的提案,促請政府恢復母語教授數理科。董教總還深入華文小學調查此政策的實施后果,并于2006年10月31日向首相呈上七大主要華團聯署《華文小學數理英化教學問題調查報告》,用事實闡明用英文教數理的負面影響。經過以董教總為代表的華人社團及其他族群社團的努力,2009年7月終于取得了反對數理英化運動的成功,既維護了各族母語教育權利,也有利于促進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和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三)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參與模式”產生的原因
由此可以發(fā)現,雖然馬來西亞華人并未擁有與馬來人同等的政治權利和地位,而且華社內部也存在很明顯的分化,各政黨及社團之間矛盾和分歧頻發(fā),但在馬來西亞獨特的種族主義政治環(huán)境中,種族利益之爭始終是最為主要的政治議題,為爭取和保障華人族群平等政治權益,華人政治參與無疑必須以一個族群整體的形象出現,華社中各種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主張都基于華人族群整體利益。因此筆者將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模式定義為“族群參與模式”。
而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之所以呈現出如此明顯的族群參與特征,首先是由馬來西亞種族政治的特性決定的。馬來西亞獨特的“種族至上主義”導致了馬來西亞各種族之間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都存在明顯的種族界限,再加上獨立伊始便得到憲法保障的馬來人的特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馬來西亞其他種族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fā)展。華人作為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自然受到的影響和制約最為嚴重。華人為了有效爭取和維護自身權益,勢必要以族群整體參與政治。
其次,馬來西亞華人所具有的高人口比例、高選民登記率這兩大特征也是形成族群參與模式的必要前提。正是因為這兩大特征,華人選票在馬來西亞歷次大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華人選民的政治取向對馬來西亞政治所產生的影響極為關鍵。一般認為,華人選票可以左右60多個國會議席,其中華人占多數的選區(qū)有20多個席位,華人占1/3的選區(qū)也有30多個席位[17]。正是這種族群參與模式的影響力,致使馬來西亞政府不得不關注華人族群的利益,適時調整并推出對華人有利的政策。同時華人也從中深刻領會到只有以族群方式參與政治,才能最有效地聚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華人族群的政治力量,從而更進一步促進族群參與模式的形成。
英國華人政治參與與美國華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即也是以精英個體參與為主,但其參與主動性較弱,參與規(guī)模與影響遠未達到美國華人“精英參與范式”的程度。但筆者認為,英國華人政治參與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即英國華人政治參與存在較為明顯的外部推動特征,筆者將其定義為“推動參與模式”。
(一)英國華人政治參與的歷史與現狀
英國華人開始政治參與時間不算太晚,據《歐洲時報》英國版的報道,英國華人華僑互助工團在整理會內文件時發(fā)現1927年2月12日英國小報DailySketch登載了英國華人Mr. Fung Saw成為工黨候選人并參加Holborn地區(qū)政府選舉的消息[18]。這是目前能看到的關于英國華人參政的最早的記錄。其時中國積貧積弱,國際地位極其地下,旅英華人多從事一些地位較差的職業(yè),且部分華人將國內抽煙、賭博、嫖娼等惡習帶到英國,致使“黃禍論”盛行英國,嚴重影響華人在英國的整體形象,華人屢屢遭受種族歧視,政治地位很低。二戰(zhàn)后,隨著英國1948年《國籍法》及1965年、1968年、1976年連續(xù)三個《種族關系法》的頒布,華人在法律上獲得了與白人“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但英國華人多以經商為主,對政治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不高,被稱為遠離政治舞臺的“沉默一族”,是“失語的族群”[19]。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青年一代華人新移民數量的大量增加、華裔新生代與主流社會的良好融合,華人成為英國少數族裔中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族群,華人中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尤其是青年一代才開始意識到積極參與政治的重要性。1986年,華人吳美蓮當選為倫敦東南部的路易斯舍姆地區(qū)議會的議員,成為第一位華人地方議員,開啟了當代英國華人參政勝選的序幕。之后又有陳德樑、李良福、楊慶權、盧曼華及葉穩(wěn)堅等多位華人成功當選地方議員,華人參與英國基層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5年大選對于英國華人來說是一次重大突破,有11位華人作為議員候選人參與了選舉,最終來自保守黨年僅31歲的華人艾倫·麥克(Alan Mak)成功當選,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華人下議院議員[20]。
(二)英國華人“推動參與模式”的實現路徑及成效
英國華人“推動參與模式”就其本質而言,屬于塞繆爾·亨廷頓等人所定義的“動員式參與”范疇,即公民在某種政治力量的領導、號召或鼓動下參與政治的行為[21]。其實現路徑主要有以下兩種:
1.華人政治性社團對華人政治參與的推動
華人政治性社團是推動華人政治參與的重要力量。英國雖然華人移民時間較早,華人社團數量也較多,但政治性社團屈指可數,其中2006年10月31日發(fā)起成立于英國上議院的“英國華人參政計劃”無疑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坝A人參政計劃”的發(fā)起人是華人律師李貞駒女士,其宗旨是通過開展華人社區(qū)調查和提供創(chuàng)新媒體平臺以表達華人社區(qū)訴求,增強華人在英國的社會和政治融入,進而提升華人社區(qū)與英國社會相互理解與合作。成立近10年時間,英國華人參政計劃一直秉承其成立宗旨,從教育、參與、代表三個方面著手,通過提高華人對英國政治的認知,宣傳、號召華人選民參與投票,鼓勵華人利益團體表達其訴求;推動華人社區(qū)代表參與政黨或其他政治組織,融入政治決策過程;全心全意支持每一個華人政治代表,盡可能為其提供各種幫助,不遺余力地推動英國華人的政治參與。如在2008年“英國華人參政計劃”先后推出了“Get Active Get Voting”以及“Get Active UK-Register to vote! ”的活動,鼓勵華人參與英格蘭、威爾士地方選舉的投票[22]。2010年大選開始之際,“英國華人參政計劃”聯合英國各地華人社團,在調查英國華人生存狀況基礎上,起草《英國華人大選宣言》,并于4月7日晚在英國國會下議院正式發(fā)布,這是英國華人首度在國會發(fā)布此類宣言,向政府和各政黨顯示了華人社區(qū)對英國社會所作的貢獻及訴求[23]。在2012年英國地方選舉中,“華人參政計劃”呼走奔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此次選舉,它積極推出了“五三行動”、復活節(jié)在倫敦華埠舉行“關懷社區(qū) 心連心選民登記活動”,舉辦了多場活動邀請三大政黨派出代表為華人講解各政黨的政策和選舉的政綱,為華人領取選民登記表格,鼓勵華人積極參與投票[24]。為促進英國華人積極參與2015年大選,“華人參政計劃”啟動了為期11天的環(huán)英選民登記之旅,組織一輛黃色的選民登記迷你巴士和志愿者團隊奔赴全英各個城市,向華人社區(qū)宣傳參與政治的重要性并幫助更多的英國華人登記成為選民?!叭A人參政計劃”又于大選前在劍橋首次舉行四大政黨候選人競選論壇,由四大政黨的國會議員候選人介紹各自政黨的政綱,針對經濟、移民、教育、健康等政策進行辯論并現場回答問題[25]。經過近10年來的不懈努力,英國華人參政計劃為推動英國華人政治參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較好地轉變了英國華人的“過客心態(tài)”,華人政治參與意識與參與人數都有了顯著提高,政治參與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2.英國各主流政黨對華人政治參與的推動
隨著華人族群政治參與意識及參與水平的不斷提高,英國各主流政黨也開始關注華人的政治力量,相繼成立了各自的華人分支機構,主動且有組織地選擇和培養(yǎng)華裔候選人。各主流政黨大量資源的投入,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華人政治參與的發(fā)展。
1992年,英國保守黨成立了首個華人政黨分支機構——英國華人保守黨,李錦怡出任華人保守黨主席。目前,華人保守黨已在倫敦、伯明翰等6個地區(qū)設立支部。之后,英國工黨、自由民主黨的華人分支機構——華人工黨及華人自由民主黨相繼于1997年及2006年成立。這些華人政黨分支組織積極推出自己的綱領,讓華人意識到加入政黨對于政治參與的重要性,鼓勵和吸引更多華人加入政黨,參與英國政治。2013年5月,為進一步鼓勵和推動華人參與政治,發(fā)揮更大的社會作用,英國保守黨成立了“保守黨華人之友”組織,期待其“充當促進英國當地華人社區(qū)與英國主流社會之間政治、文化、貿易和投資等各方面合作交流的基石”[26]。也正是由于英國各主流政黨的大力推動,英國華人政治參與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華人精英,尤其是青年一代精英,紛紛投身政治。2010年大選中的李澤文等8位華人候選人除成世雄為獨立候選人外,其余都是由各黨派推舉的。2015年大選中參選的華人候選人數量進一步增加,達11人,均是由各政黨推選產生。而由保守黨推舉的華人候選人艾倫·麥克成功獲選為下議院議員,更是改變了155年來華人在英國下議院沒有議員的歷史。
(三)英國華人“推動參與模式”的成因
筆者認為,英國華人政治參與之所以形成如此獨特的“推動參與模式”,主要是由以下消極和積極原因造成的:
從消極因素來看,華人雖然是英國的第三大少數族裔,由于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身處異鄉(xiāng)的華人移民很容易便形成明哲保身、自掃門前雪的消極觀念,不了解、不關心,更不愿參與政治,成為在政治上“失語的族群”。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后,英國華人政治參與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越來越多華人開始走上政治舞臺,代表華人發(fā)聲,但畢竟時間還較短,政治冷漠還是存在于英國華人中的普遍現象。再加上英國保守的政治文化,少數族裔在政治上難免處于受歧視的地位,華人參與選舉政治很可能成為“炮灰”,難以獲得成功,這也使得華人參政熱情受到一定的影響。
從積極因素來看,英國各黨派政治利益博弈推動了華人參政。近些年來,少數族裔的選票已成為深刻影響英國政局的重要因素。英國各主流政黨一向很重視少數族裔手中的選票,如保守黨在成立“保守黨華人之友”之前早就成立了“保守黨猶太人之友”、“保守黨印度人之友”等組織,吸引更多少數族裔參與政治。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華人新移民及華裔新生代數量的迅速上升,華人選民登記率和選票率也隨之顯著提高,尤其是在“華人參政計劃”等政治性團體的推動下,華人族群的政治力量日益得以展現。這使得英國各主流政黨開始密切關注華人族群中蘊含的政治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吸引和推動華人參與政治。
結語
綜上所述,海外華人政治參與已成為所在國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推動著所在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通過對馬來西亞、美國及英國華人政治參與狀況的分析,可以看出華人在所在國的政治參與因受到移民歷史、人口數量、所在國政治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發(fā)展形成“精英參與”、“族群參與”及“推動參與”等各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參與模式,其參與路徑、特征及成效都存在較大差異。但也應該注意到,海外華人政治參與都是所在國政治生活的組成部分,華人只有更關心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更關注各族群關系及原住民利益,更好地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更積極促進各族群均衡發(fā)展,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華人政治權益。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各國日益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會進一步喚起華人的政治參與意識,為海外華人在所在國社會地位的提升和政治參與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外部助推力。分析和研究海外各國華人政治參與特點及現狀,加強與海外參政華人的聯絡與溝通,向他們展示真實的中國形象,并以他們?yōu)闃蛄簜鬟f給所在國政界精英階層及民眾,勢必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 釋】
[1] 梅偉強:《世紀之交的美國華人:從漠視政治到積極參政》,《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 萬曉宏:《試析當代美國華人參與選舉政治的方式》,《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廖小健、賓有文:《百人會與80/20促進會之比較研究》,《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 陳晰:《百人會——美國華人社會的群英會》,《華人世界》2006年第12期。
[5] 萬曉宏:《“80/20” 促進會與美國華人參政新策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
[6] 《亞裔人口2010:2010年人口普查簡報》,2012年發(fā)布,載美國人口普查局官方網站,http://www2.census. gov/library/publications/2012/demo/c2010br-11c.pdf
[7] 李愛慧:《透視當代美國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東南亞研究》2005年第4期。
[8] (馬來西亞)王國璋:《馬來西亞族群政黨政治》,東方企業(yè)有限公司,1998年,第107頁。
[9] 廖小?。骸度A人政治地位與馬來西亞的政治分層》,《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5期。
[10][17] 廖小?。骸妒兰o之交:馬來西亞》,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2頁,第143頁。
[11] (馬來西亞)謝詩堅:《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檳城:友達企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第65頁。
[12] 孔祥利:《民主化進程中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政治參與》,《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5期。
[13]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黨史》,載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官方網站,http://www.mca.org.my/1/Content/SinglePage?_param1=09-072016-87-07-201609&_param2=M,2016年10月9日瀏覽。
[14] 《民主行動黨創(chuàng)黨宗旨》,載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官方網站,http://dapmalaysia.org/cn/about-us/vision-mission/the-objectives/,2016年10月9日瀏覽。
[15] 趙海立:《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大選訴求事件探析》,《東南亞研究》2011年第5期。
[16] 許梅:《獨立后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選擇與政治參與》,《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
[18] 《1927年英華人首次參政史料披露》,《歐洲時報》(英國版),2012年3月1日第10版。
[19] 宋全成:《論21世紀英國華人的政治參與》,《歐洲研究》2015年第4期。
[20] 《書寫歷史, 首位華裔議員誕生》, 《歐洲時報》(英國版),2015年5月15日。
[21] 〈英〉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著,汪曉壽、吳志華、項繼權譯《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5-7頁。
[22] 廖小健、周龍:《從“失語”到“發(fā)聲”:近年來英國華人參政探析》,《理論月刊》2013年第9期。
[23] 《英國華人在議會首度發(fā)布“華人大選宣言”》,新華網,2010年4月8日,http://www.chinanews.com/hr/hr-ozhrxw/news/2010/04-08/2212868.shtml
[24] 周龍:《從2012年英國地方選舉看英國華人參政》,《八桂僑刊》2013年第1期。
[25] 《英國華人參政計劃舉行競選論壇 期待華人影響英國選舉結果》,人民網,2015年4月29日,http://uk. people.com.cn/n/2015/0429/c352308-26922593.html
[26] 英國保守黨華人之友官方網站,http://www. conservativefriendsofthechinese.co.uk/cn-about-us/,2016年10月1日瀏覽。
【責任編輯:鄧仕超】
The Mod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xamples from the US, Malaysia and the UK
Jin Zhengkun & Zhu Lingfeng
(School of Interantional Studies,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Oversea Chi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des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s the basis to safeguard their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legal interests. With a rapid growing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rising awareness of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verseas Chinese have made steady progresses in politics affairs in their host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three typical modes of participation in local political lives, such as active involvement of elite Chinese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United Stat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as ethnic group in politics in Malaysia and joining in political lives by gaining support from communities and political party in England, which have featured respectively in the ways, effects and reasons of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s with Overseas Chinese outstanding themselves in political affairs, encourage them to act as bridges to promote true images of China and to increas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improve China’s diplomacy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world.
2016-10-05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凌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專業(yè)2014級博士生。
D
A
1008-6099(2016)06-0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