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平
演繹泥與火的千年藝術傳奇——記國家級非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文亮
梁海平
《纏枝蓮紋塔式罐》張文亮
平定縣素有"文獻之邦"之譽,刻花陶瓷更是獨樹一幟、久負盛名。據(jù)考證,平定陶瓷的生產(chǎn)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三四千年的先商時期,宋金時期所產(chǎn)白瓷可與官窯之定瓷相媲美,舊有"西窯"之稱。
2006年,平定縣被命名為“中國刻花瓷之鄉(xiāng)”、“中國刻花瓷研究基地”;2014年,以“陽泉市張文亮可花瓷文化有限公司”為申報主體和保護單位的“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填補了我省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陶瓷技藝類的空白。
“文不滅質,亮不炫目,瓷苑奇葩,平定一張。”正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靳之林所評價的——如今,作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張文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守正出新、追求卓越,繼續(xù)演繹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這一泥與火的千年藝術傳奇。
張文亮結緣刻花瓷,始于父親張聰。用他的話來說,制作陶瓷,在他最初的理解中就是“玩泥泥”,自己是跟著父親開始“玩泥泥”、學著“玩泥泥”、愛上“玩泥泥”的……
上世紀60年代,山西省古陶瓷專家水既生以平定冠莊瓷廠為試點,開發(fā)手工藝陶瓷產(chǎn)品,品種達20余種,尤以“黑釉刻花瓷”獨領風騷。同時,水既生還培養(yǎng)了包括張聰在內的一批制瓷能手。1986年,張聰、王寶玲設計制作的黑釉刻花纏枝牡丹梅瓶榮獲國家輕工部百花獎創(chuàng)作設計一等獎,名噪一時。自此,“刻花梅瓶”成了平定陶瓷的代名詞。進入90年代中期,由于市場和企業(yè)改制等原因,不少陶瓷企業(yè)相繼停產(chǎn),大企業(yè)轉為小作坊,不再進行“黑釉刻花瓷”的生產(chǎn),大批陶瓷藝人各奔東西。
《五福臨門》 張文亮
張聰,當之無愧的“平定刻花瓷”的掌門人。他曾經(jīng)作為第三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的代表受到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6年12月,他被授予第一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平定刻花瓷技藝被列為首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2008年4月,他的刻花陶瓷作品《剔花黑釉瓶》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11年8月,國家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授予他“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
“不能把老祖宗傳下的寶貝在咱這代人手里弄沒了。”1995年秋,作為一輩子在原平定縣冠莊陶瓷廠工作的老“瓷人”,53歲的張聰懷著對陶瓷制作藝術的摯愛,在平定刻花陶瓷即將枯萎之際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全力搶救。他帶著曾與他在一個廠里工作的3個兒子,在冠莊村自家老院的“一畝三分地”為平定刻花瓷的傳承開辟了“一席之地”。這座破落的老院里,沒有先進的設備和敞亮的廠房,卻容納了土陶窯、馬蹄窯、倒焰窯、梭式窯、電窯和一間近40平方米的低矮車間。時任山西省工藝美術協(xié)(學)會秘書長的楊伯珠,為張氏父子的這塊“自留地”取名“平定窯張氏陶藝坊”(仿古名窯手工作坊)。張氏陶藝坊成為了繼平定冠莊陶瓷廠以來唯一傳承平定刻花陶瓷手工技藝的原產(chǎn)地手工作坊,成了當今平定刻花陶瓷的“根”和“源”。
“瓷本無心,靜言本心大美。” 生于1968年的張文亮,七八歲就經(jīng)常跟著父親去平定冠莊陶瓷廠上班“玩泥巴”,17歲初中畢業(yè)后到冠莊陶瓷廠隨父學藝,成為專職的“玩泥人”,他跟父親學會了陶瓷工藝的配料,跟大爺學會了燒窯,跟舅父學會了手工拉坯,跟廠里聘請的東北師傅學會了雕塑……拉胚、修胚、上釉、刻花……他在“妙手幻形刻花魅、浴火涅槃釉色凝”中對刻花瓷這么手藝有了新的認識和感知,并越來越喜歡上了刻花瓷制作技藝。
技藝的傳承,首先是人的傳承。眼看業(yè)內的師傅、同伴有的已經(jīng)故去、有的身體欠佳,張聰按照過去“父帶子”學藝的手工業(yè)行業(yè)的傳統(tǒng),同樣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在培養(yǎng)“接班人”身上。
令張聰欣慰的是,3個兒子受家庭的熏陶,都對陶瓷制作有著“生來的喜愛”,他則分別根據(jù)兒子各自的特長傳授技藝。長子張文亮“悟性好、有鉆勁、富韌性,手工拉坯基本功過硬”,張聰除“手把手”的傳授刻花瓷制作技藝外,還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外出進修,投師名家。張文亮跟山西省工藝旅游紀念品設計班的老師學習設計;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系周淑蘭教授為師,系統(tǒng)學習了傳統(tǒng)陶藝的裝飾技巧;時常上門請教水既生先生……周淑蘭說,有的時候,他一個月就要給我寫數(shù)封信請教探討問題。與此同時,張文亮多次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培訓,先后聆聽了韓美林、錢紹武、馬未都等名家的講座。2000年,張文亮受聘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向學生傳授拉坯技藝。
《 碎 玉》張文亮流星散落在天穹,最火凝結成永恒。期待你盈盈一泓,照見我晶瑩的心。
《富貴吉祥掛盤 》直徑41cm 張文亮
匠心釀精物,妙手成萬端。張文亮介紹,平定刻花瓷的工序大體可分為:取土、配料、研磨;出漿、沉淀、陳腐;揉泥、拉坯、修坯、上釉、晾干;分線、鉤花;烘干、毛坯檢驗、裝窯燒制、出窯等。再加以細分,每個步驟還有若干小環(huán)節(jié),共有50多個程序。而且,平定刻花瓷不同于其他陶瓷工藝,采用的是‘濕作法’,在坯體未干之前就要施釉,并講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的工藝特點,當坯體達到七八成干時進行刻花裝飾,以刀代筆、一氣呵成,具有線條流暢、形象簡約和樸實無華、親切自然之本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質美、裝飾過程的技巧美、裝飾形象的簡潔美以及與造型相依的整體美,從而形成 “拙樸厚重、拙中見巧”的藝術特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教授、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顧問張守智評價其為:中華陶藝奇葩,山西民間絕活。
傳統(tǒng)的刻花瓷,只有自然的紋樣、規(guī)矩的造型。為此,在挖掘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張文亮堅持不斷創(chuàng)新,注重陶瓷藝術和其他藝術的相互融合,注重陶瓷藝術的文化內涵,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了動物圖案、民間典故、人生哲理等題材元素,讓作品件件都有故事、件件都富有生命,諸如“梅瓶”的豐韻含蓄、“天球瓶”的有容乃大、“玉壺春”的冰心可鑒等。多年來,張氏父子創(chuàng)作了黑、白、棕刻花陶瓷等多種產(chǎn)品,恢復了古陶瓷專家水既生先生發(fā)現(xiàn)并試制成的“陳格瓷”,創(chuàng)新和嫁接了木葉陶藝制作工藝,并涉獵了亞光、開片、結晶、茶葉末等窯變藝術釉的工藝研制和剪紙漏花陶瓷、絞胎、鐵銹花以及現(xiàn)代時尚裝飾異形陶藝等新產(chǎn)品,使其在裝飾技藝上更具魅力,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2008年,張文亮被授予第二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同年,參加“上海世博會”非遺文化展演。 2013年12月,張文亮榮獲中華晉商崛起20年“十大晉商文化守望者”榮譽稱號。2014年12月,“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列。
2012年,張聰大師因病去世。作為國家級非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文亮成了這一“陶藝奇葩,民間絕活”的“最后的傳承人”和“守望者”。而他最大的心愿,則是希望這一技藝能夠得到傳承和弘揚,“不僅后繼有人,而且生機勃勃”。
懷著這樣的心愿,張文亮身體力行。如今,張文亮之子張赫城就讀于江蘇無錫工藝職業(yè)學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yè),課余師從陶瓷藝術大師郁偉杰先生學習紫砂壺制作技藝,并已有所成。“學業(yè)完成后,我將回歸家鄉(xiāng),用自己所學完成父親傳承、弘揚刻花瓷制作技藝的心愿。”張赫城說。
如今,陽泉市張文亮刻花瓷文化有限公司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習園、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和產(chǎn)品展示銷售處,擁有“張文亮”注冊商標和“龍鳳對瓶”、“三羊開泰”等設計專利,專注于平定刻花瓷藝術的研究、開發(fā)、制作、傳承、推廣,并本著挖掘、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的理念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和廣闊的發(fā)展平臺。
正如山西民間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青崗書畫院院長郭九齡所言:“張氏陶藝坊的后人們,正以多方位、廣視角的境界對待陶瓷事業(yè),以大愛無疆的襟懷促進平定刻花瓷多元發(fā)展的嬗變?!?/p>
“做藝術心態(tài)很重要,名譽、地位都是其次的,只要是自己發(fā)自內心的喜歡、熱愛,無論其他的人怎么看待自己,都要毅然決然地堅持到底?!闭劦狡蕉袒ù晌磥淼陌l(fā)展,張文亮認為,“對于下一代,我們更多的要靠藝術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一代代藝人對藝術不懈追求的精神去影響和感染他們,而不是強迫和責備?!?/p>
如今,張文亮刻花瓷文化園已投入使用,園區(qū)分為“刻花瓷博物館、體驗館和研發(fā)中心”三大塊,拓展“刻花瓷技藝實用化、雕刻瓷板家裝化、恢復平定紫砂產(chǎn)業(yè)化”的多元化發(fā)展。張文亮說,他希望自己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藝術人才,與自己共同來圓這個美好的夢。
《黑釉刻花繡球紋嘟嚕瓶》張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