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小靜
湘江突圍:長征中最慘烈戰(zhàn)役
文/辛小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到11月,已連續(xù)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qū)。此時,蔣介石判明了紅軍西進的戰(zhàn)略意圖,以桂軍、粵軍共9個師在湘江兩岸進行封堵,企圖將紅軍殲滅于湘江以東地區(qū)。
11月27、28日,紅1、紅3軍團各一部搶在國民黨軍之前趕到湘江邊并成功渡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界首至腳山鋪一線的渡河點,并架設了浮橋。紅5軍團則扼守險要,遲滯追擊的國民黨軍。此時,中央軍委縱隊如果輕裝急行,完全可迅速渡江。但由于博古等人的錯誤決策,使得中央軍委縱隊行軍速度極為緩慢,且使負責掩護的各路紅軍都陷入了以少敵多、以弱對強的險境。
11月28日凌晨,國民黨軍向紅軍先頭部隊發(fā)起猛攻,雙方展開激烈交戰(zhàn)。在敵軍的轟炸和掃射之下,至12月1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才大部分渡過湘江。此時,國民黨軍完全封鎖了渡口,擔負后衛(wèi)的紅34師和紅18團及大批失散人員被截于江東,大部戰(zhàn)死。這是我軍歷史上首次整師整團的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