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蓮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56-01
教師必須要樹立"兒童視野"意識,充分尊重小學生鮮活的生命存在,重視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兒童個體的獨特感受。鼓勵兒童獨立思考、積極探究,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自然能提升起來。
1.教游戲的語文
游戲式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有效凝聚兒童的聽課注意力。目前,新課改也大力倡導游戲式教學手段,將游戲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并將此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基于兒童活潑、愛動以及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特點,將游戲活動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實現教學與游戲活動的有機整合,學生在游戲中,不僅體驗到語文知識學習的樂趣,還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基于兒童視野,游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拓展兒童的學習認知的視野,不僅調動了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其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例如,筆者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就通過開展詞語接龍、猜字謎等游戲來激發(fā)兒童的知識面,拓展教學氛圍以及教學內容,有助于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2.教科學的語文
用科學一詞來形容語文好像有點不妥,因為語文原本是需要感悟和品味的,而科學則需要理性和精確??此贫吆翢o聯系,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同樣需要精確與科學,這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著極大的意義。一名學生連一個比喻句都寫不好,深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教學缺乏精確性和科學性而致。只有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挖掘語文教材中真正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引導學生認識教材的真面目,并且能夠從中汲取養(yǎng)分,提高鑒賞能力。隨著教育的改革,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被刪減,孰不知這將會加大教師的教學難度,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比如老舍的文章《草原》,經過刪減之后的文章剛開始閱讀時就能夠感受到讀者筆下的草原是美的,但是后文卻突然出現了一句"并不茫茫"。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只看刪減后的文章前后文是很難理解的,但是如果查看作者的原文就會發(fā)現作者開頭就已經給出了鋪墊:"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詞句,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聯系上下文就會猛然發(fā)現,原來作者后邊的這句話表達的是這種情感。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做到科學、精確,否則就會很容易產生誤解。教科學的語文,能夠引導兒童感知最真實的情感和思想。
3.教自由的語文
所謂自由的語文,并不是說讓學生們散漫不守紀律,在課堂上隨意學習,隨意玩耍。真正意義上自由的學習是指教師要營造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身體到心里都處在自主、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盡可能的給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時間,讓他們自主的去閱讀文本,思考問題。只有真正意義上自由的學習,才能讓學生愿意學習,愛上學習。例如,在學習《詹天佑》這篇文章時,在學習文本知識后,就是學生自由思考的時間,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詹天佑設計的人形鐵路,對于我國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人們?yōu)榱思o念他,想要為他立一尊塑像,大家認為,這個塑像應該以什么東西作為標志呢?"。這時候,孩子們就會積極思考,有的孩子會想到放置一個人形的路線圖,因為這是他最偉大的貢獻,人們在看到人形圖以后,就會聯想到詹天佑高尚的品質,以及愛國情懷,從而受到感染。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得到了鍛煉。經過課堂改革后,有的教師從滿堂灌的思想直接步入滿堂問的境界,在課堂上,會問孩子們這樣理解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等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毫無啟發(fā)性,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還有些教師會給學生一些暗示性的問題,例如,"是這樣的嗎?這樣理解對不對?"等。這之后學生就不會單純的從問題角度出發(fā),他們會將教師的語氣、語調考慮在內。有時候也會故意的迎合老師,這樣學生的自由學習其實只是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