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菊
其實,語文是富有詩意的,課堂是有生命的,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人文與情感的流淌,是學生與教師、作者乃至編者之間多元的對話。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實現(xiàn)語文知識與學生情感的統(tǒng)一,從而讓語文課堂真正彰顯詩意的精彩。
一、平等對話,構建詩意課堂的心理場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然而受傳統(tǒng)思維影響,“師道尊嚴”還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課堂,甚至還有很多教師也跨不過這個臺階,總認為學生太活躍是對教師尊嚴的一種挑釁。其實,學習是互動的,學生的學習更需要他們內在的感悟,以及內心的主動,畢竟現(xiàn)在處于信息爆炸時代,方法創(chuàng)新已成為當今教學的重點。
比如針對寫秋天的作文指導課,筆者認為秋天的素材很豐富,但是學生卻很茫然,無從下筆,筆者非常惱怒,狠狠批評了他們一頓,結果他們更“不會”寫了。后來筆者冷靜下來,仔細一想,發(fā)現(xiàn)秋天的主題的確太多,或許正因素材太多,學生才無從下筆,筆者感到后悔。下一節(jié)指導課,筆者沒有按部就班地教學,而是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與學生一起到校園里去尋秋。有的小組選擇了花壇,有的小組選擇了操場,也有的小組選擇了周邊的風景樹等等,結果學生非常活躍,寫出來的文章也很精彩,有學生寫道:“樹葉的外形與心臟一樣?!薄邦伾窕鹛S一般?!薄谶@一節(jié)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不僅讓學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而且還讓學生跳出了課堂空間的界限,從而生成了課堂精彩,彰顯了詩意課堂。
二、深挖教材,捕捉詩意課堂的生長點
教材寸土寸金,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無數(shù)專家驗證過的,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而這里涉及的“詩意的課堂”恰恰是要把最適合學生、最貼近學生的內涵深挖出來,從而讓課堂呈現(xiàn)一種多元互動。如果教師不認真研讀文本,僅僅停留于文本表面的字詞語句,那么整個課堂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種“粗糙”,或者只有一種“熱鬧”,缺乏詩意的流淌。
比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篇課文,很多老師都會對樟樹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進行研讀,但這僅僅是表象。樟樹到處都有,為何作者要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樣通過提問,層層推進,指導學生結合文本的開頭與結尾,或者補充一些關于宋慶齡的事跡,讓學生明白,寫樹就是寫人,寫樟樹的高貴也就是寫宋慶齡品質的高貴。這樣層層引導,不僅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還能引導學生對宋慶齡深入了解,從而形成多元互動,彰顯課堂詩意。
其實,教材就是一座寶庫,需要教師精心挖掘。很多時候,文本中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甚至有可能是一幅插圖,或者是后面的一道習題,都可以成為探尋詩意課堂的生長點。教師需要對其加以挖掘,仔細打磨,然后才有可能生成課堂的精彩。
比如《徐悲鴻勵志學畫》中的插圖,是徐悲鴻自己畫的奔馬寫意國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中“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一句進行探究,從而感知徐悲鴻的勤奮;《泉城》《九寨溝》等課文,不僅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還包含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桂花雨》這一篇課文題目中的“雨”這個字,不僅寫出了搖桂花時那種桂花飄落密集的情景,更寫出了作者對童年的回憶和喜愛,等等。
這里,筆者認為,要讓語文課堂彰顯詩意精彩,前提是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作者與編者意圖,盡可能圍繞關鍵內容進行深挖探究,從而為造就詩意課堂奠定基礎。
三、關注發(fā)展,突顯詩意課堂的交匯處
教育的本質,就在于讓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發(fā)展。畢竟,課堂的效果最終需要通過學生來體現(xiàn)。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情,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不能生搬硬套,結果導致“水土不服”。畢竟學生之間存在性格、基礎、能力還有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教師需要重視這些差距,根據不同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教學。
比如《蘋果里的“五角星”》這一課,筆者就曾把目光關注到了學生的發(fā)展上,針對“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chuàng)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這一句,筆者曾經進行了延伸,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找一找我們身邊“打破常規(guī)”的事例。一開始,學生不太懂,也不知道說什么,后來筆者偶然間發(fā)現(xiàn)有個后進生把書脊作為直尺使用,就大加贊賞,說這就是“不一樣的思維”“打破常規(guī)的做法”。這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有學生說把雪碧瓶剪開養(yǎng)田螺,有學生說用易拉罐做筆筒,也有調皮學生說拿鋼筆做飛鏢,結果引來一陣哄笑……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學生的答案不夠精彩,或者說是創(chuàng)意不足,但這些都是他們從自身出發(fā),結合自身想象,從而得出的結論,某種意義上講,都是他們思考的結果。同樣,課堂在他們的回答中也生成了精彩。
語文課堂,其實就是對話的課堂。只有真正做到讓文本與學生的心靈相通,才能做到詩意課堂的真正彰顯。課堂是學生的,教師要讓課堂生成精彩,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必須用智慧去激發(fā)學生,在情境中引領他們尋找語文世界的精神家園,從而讓整個課堂彰顯詩意,流淌生命。
作者簡介: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