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行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
網(wǎng)師園“殿春簃”小院文人造園意境探析
陳 行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立足于風景園林學科的理論發(fā)展背景,針對蘇州網(wǎng)師園“殿春簃”小院的造園意境進行研究,從匾額點題、浮窗見志、曲徑通幽、理水藏源、會情書齋、網(wǎng)師寄意6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jié)出“殿春簃”小院營造意境的方法,從而達到豐富和完善風景園林學科理論研究的目的。
文人造園;意境;網(wǎng)師園;殿春簃
意境是我國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一個重要美學范疇,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者把主觀感情、理念熔鑄于客觀生活、景物之中,從而引發(fā)鑒賞者類似的情感波動和理念聯(lián)想[1]。魏晉時期,由于社會動蕩不安,追求仕途而不得志的文人常抱隱世思想而退居田園、游山玩水,進而引發(fā)山水自然審美意識覺醒。文人雅士“意盡林泉之癖,樂余園圃之間”,開始了以自然山水為審美對象、將人格精神寄于意境創(chuàng)設的山水詩畫流行時代[2]。
當詩畫不再充分滿足隱士們寄托獨善其身的精神需求的時候,由于任職期間的財富積累、鄉(xiāng)間富豪的資助或邀請等原因,許多詩人畫家都曾參與造園活動,因此,文人往往同時兼具詩人、畫家、造園家的身份?!皥@之筑出于文思,園之存賴文以傳”,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的私家園林必然講究詩情畫意,注重意境的營造。因此,針對文人造園意境的研究是對風景園林學科理論成果的豐富與完善。蘇州私家園林多為文人墨客所作,文人造園講究詩情畫意,喜好托物言志,注重營造意境。由于網(wǎng)師園“殿春簃”具有文人造園的代表性,且當今針對園林意境的具體分析研究較少,多為概括性的統(tǒng)述,因此筆者以網(wǎng)師園“殿春簃”小院為例,探究其造園意境,以期為分析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意境提供參考。
網(wǎng)師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屬于蘇州典型的府宅園林。宋淳熙初年(1174 年),自稱柳溪釣翁的史正志把他的花圃命名為“漁隱”,后宋宗元于舊址筑廳建堂,名其“網(wǎng)師小筑”,將自己比作漁夫,以“網(wǎng)師”自號。之后網(wǎng)師園雖然幾經(jīng)易主,但基本延續(xù)了一種放浪于江湖、隱逸世事之外的漁夫主題[3]。
網(wǎng)師園占地0.67 hm2,以園林為主體(占地約0.53 hm2),與近4.00 hm2的拙政園以及占地2.00 hm2的留園相比,面積很小[4],但其間園林藝術(shù)手法多樣,園林基本要素兼具,被陳從周先生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圖1)。197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殿春簃”為原形建造了中國式庭院“明軒”,次年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藍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落戶,從而使中國園林聞名于世[5]。
圖1 網(wǎng)師園平面Fig.1 The plan of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簃”是指高大樓宇旁的小屋,“殿春”指春末?!耙宦曁澍_畫樓東,魏紫姚黃掃地空;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宋,邵雍)——“殿春簃”的名稱即由此詩而得[6],意指暮春時節(jié)芍藥花開的美麗景色。
“殿春簃”小院的平面布局如圖2所示。整個庭院占地約666.7 m2,但造園要素“五臟俱全”,其藝術(shù)魅力在于“小巧而精致”?!暗畲汉m”書齋按傳統(tǒng)方式坐北朝南進行布置,屋后有天井,屋前連接由“登云石”引入的石質(zhì)平臺,南部為整個景點的主體院落。院落雖然占地面積小,但空間的虛實對比明顯,植物、園建、山石、水體要素俱全。每個元素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造園者布局巧妙靈活,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可謂“貴不在多而在于精”。
圖2 “殿春簃”小院平面Fig.2 The plan of the Peony Study
2.1 匾額點題 《管子·心術(shù)》有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7]。 在古典園林中,匾額點題是常見的園林手法,也是文人雅士借以直抒胸臆的傳統(tǒng)手段。匾額大多由古人的詩句、典故凝練而來,是園主人對所處環(huán)境中景致、情境、心境的概括性提煉,契合造園意圖,能夠抒發(fā)園主人的情懷,用以探求“畫外”的雋永含義[8]。
“殿春簃”小院的入口上方題有“潭西漁隱”4字,“潭”指代網(wǎng)師園中部的彩霞池,“西”表明了“殿春簃”小院的方位,“漁隱”二字傳達了網(wǎng)師園園主自詡“漁夫”,并意圖在市井里建造園林式宅院以享受“詩情畫意”的隱居生活的主旨,含蓄地暗示“殿春簃”小院是網(wǎng)師園意境表達的核心(圖3)。
圖3 “潭西漁隱”匾額Fig.3 Tanxi Yuyin plaque
“殿春簃”小院入口背面與“潭西漁隱”匾額正對的位置題有“真意”二字,傳神地解釋了雖然經(jīng)歷多次園主更替而造成的改建,但“潭西漁隱”仍然是網(wǎng)師園貫穿始終的宗旨,再次強調(diào)了“殿春簃”小院是網(wǎng)師園意境表達的核心(圖4)。
圖4 “真意”匾額Fig.4 Zhenyi plaque
2.2 浮窗見志 自洞門進入“殿春簃”小院之后,與連廊相連的粉墻之上開有4個形式各異的窗框。由靠近洞門自遠離洞門的方向依序布置1個六邊形和3個圓形的窗框,六邊形窗框內(nèi)飾為最簡單的“冰裂紋”,象征著園主人樸素而簡雅的隱居生活?!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雅士雖然因仕途不得志而選擇隱居,但卻并非胸無大志。網(wǎng)師園主人在反映這個看似矛盾又能夠被人理解的情節(jié)時,刻意于六邊形窗框之后布置3個被逐漸抬高的圓形窗框,在形式上進行轉(zhuǎn)換,以“圓”意“元”,通過3個連續(xù)的圓形窗框暗喻著對子孫后代能夠“連中三元”的期許,也通過將窗框逐漸抬高的方式含蓄而委婉地表達著對子孫后代能夠步步高升的期望(圖5)。
圖5 “殿春簃”入口連廊Fig.5 Entrance corridor of the Peony Study
2.3 曲徑通幽 陳從周先生曾說“隔則深,暢則淺,斯理甚明[9]”,園林布局講究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暗畲汉m”小院入口旁有一可于其中穿行的疊石假山(圖6)。疊石假山與粉墻門洞相接,通過門洞可直接進入疊石假山內(nèi)部,沿著假山內(nèi)部的通道行走,可到達“殿春簃”小院南部的“涵碧泉”。
圖6 “殿春簃”入口旁的疊石假山Fig.6 Rocker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eony Study
整個游覽路徑狹小而幽靜,當游客從疊石假山穿出之后,映入眼簾的即是幽靜素雅的景色,園主人通過空間開合關(guān)系的對比強化游客的感知,以求帶給游客“別有洞天”的體驗。由此可以看出造園人將曲徑通幽的意境進行了精致巧妙的物象化,同時通過綿延的疊石假山通道將位于“殿春簃”小院南面粉墻的疊石相連,創(chuàng)造出綿延不斷的山脈意向。用“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移天縮地”做法反映了中國古典園林“小中見大”“咫尺山林”的經(jīng)典意境。
2.4 理水藏源 山水畫中對山水的處理極為微妙,而山水在園林中的建構(gòu)亦不是毫無章法,二者同樣講究“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2]。
“涵碧泉”位于“殿春簃”小院南端,“涵”即取滋養(yǎng)和潤之意,“碧”強調(diào)泉水的清澈明凈,“泉”意指此處為水源。涵碧泉為理水藏源藝術(shù)手法的典型運用,通過與粉墻相銜接的太湖石遮擋住泉源口,讓人無法直截了當?shù)赜^察到水的源頭,從而產(chǎn)生似乎泉水隔墻相通的聯(lián)想,起到了“筆斷意連”的作用,營造出“水有源而無盡”的意境效果(圖7)。
圖7 “涵碧泉”小景Fig.7 The view of Hanbiquan
2.5 會情書齋 彭一剛先生曾說:中國古典園林深受繪畫、詩歌和文學等其他藝術(shù)的影響[10]。蘇州私家園林中常用匾聯(lián)的形式對所要表達的意境進行提煉與概括,含蓄委婉地將所要營造的意境進行傳達,再通過游客對匾聯(lián)的自行品味而將游客帶入到自己所營造的意境之中。
“殿春簃”書齋前為院落,后為天井,是“殿春簃”小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院空間相對開敞明亮,造園要素運用完整,天井則主要通過置石和植物配置的方式表達寧靜秀雅之感。園主人在書齋內(nèi)讀書不為追逐名利而僅為自得其樂,在享受素雅恬靜的隱居生活的同時,也迷醉于字海書香之中。書齋中名家題寫的匾聯(lián)“巢安翡翠春云暖,窗護芭蕉夜雨涼”,意指主人摒除功利之后,讀書就像欣賞窗外四季景致的變化一樣,充滿樂趣[11]?!暗畲汉m”書齋在美景和人文的共同作用之下,顯然已成為園主人擺脫塵世浮華的精神寄托。
2.6 網(wǎng)師寄意 “殿春簃”小院的院落鋪裝從細節(jié)上反映了“網(wǎng)師”二字的寓意。地面鋪裝呈交織的網(wǎng)狀,用礫石和瓦片進行分割與填充,并在“涵碧泉”和“冷泉亭”附近的地面鋪裝上利用瓦片、瓷片制作出裝飾魚、蝦的圖案。與中部核心院落“彩霞池”里的觀賞魚蝦形成呼應,一個是有生命的活體觀賞魚,一個是抽象的裝飾魚圖案。雖然兩種“魚”一實一虛擁有著不同的外在形式,但卻富含韻味,并為網(wǎng)師園增加了不少樂趣[12]。地面鋪磚也以“魚”這一點睛之筆在形式元素上與“網(wǎng)師”的“捕魚”行為呼應,打造出富有情趣的漁夫主題(圖8)。
圖8 “涵碧泉”旁魚蝦鋪裝圖案Fig.8 Fish paving pattern next to Hanbiquan
圖9 “殿春簃”小院整體意境意向Fig.9 Overall artistic conception intention of the Peony Study
正所謂景有盡而意無窮,“殿春簃”小院通過藝術(shù)處理手法的應用、匾額及詩書的點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集中地體現(xiàn)了整個網(wǎng)師園所要表達的“放浪于江湖,隱逸世事之外”的漁夫主題。于本身面積狹小的網(wǎng)師園之中創(chuàng)造性地營造出“園中園”,并以之對整個網(wǎng)師園進行概括與總結(jié),仿佛讓人看到了潺潺流水自“涵碧泉”涌出,周圍山脈綿延,綠樹蔥蔥,園主人暢游其中盡享“漁夫”之樂的情景(圖9),從而為后世造園家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經(jīng)典江南私家園林范本,也為風景園林學科的理論發(fā)展留下了珍貴的遺產(chǎn)[13]。
。
[1] 施韻.淺談中國古代文人造園的意境表達:以拙政園為例[J].美術(shù)教育研究,2011(9):175-176.
[2] 吳朝霞.山水詩畫和文人造園[J].藝術(shù)·生活,2007(2):53-54.
[3] 安琪.網(wǎng)師園歷史進程中的空間表現(xiàn)[J].中外建筑,2014(7):61-63.
[4] 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79.
[5] 薛立堯,張沛.江南私家園林布局與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園與網(wǎng)師園的比較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4(7):107-109.
[6] 賀評.游精品園林 品吳地文化:網(wǎng)師園藝術(shù)特色淺析[C]//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1998.
[7] 計成.古刻新韻:園冶[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
[8] 楊可涵.山水有清音:從江南古典園林匾額看文人造園心境[J].中國美術(shù),2015(6):112-114.
[9] 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10]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11] 張俊玲,姚琳.網(wǎng)師園的園林文化氣息[J].山西建筑,2010,36(27):347-349.
[12] 董則奉,關(guān)文靈,李東徽,等.網(wǎng)師園中的“魚”及其象征意義[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26(4):356-360.
[13] 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Analysis of Literati’s Poetic Gardening Conceptions with the Peony Study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as a Case Study
CHEN Hang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ts theories, does a research on the poetic conception of the Peony Study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from six aspects: inscriptions on the plaques, the windows, the tranquil and winding paths, the water-designing, sentiment sustenance study the study structures with whole Master-of-nets Garden.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expects to summarize the ways of creating the poetic world in the Peony Study so as to enrich and perfect the researches on theor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terati garden; Poetic conceptio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Peony Study
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學生課外學術(shù)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2015YC025)。
陳行(1991-),男,云南建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設計及其理論。
2016-10-14
TU 986
A
0517-6611(2016)31-01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