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忠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研究院,合肥 230088)
?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金礦床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
楊本忠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研究院,合肥 230088)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處于中亞板塊的核心位置,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金礦產地。該區(qū)金礦成礦類型多樣,控礦條件復雜,礦床伴生組分多。文章對該區(qū)金成礦地質特征、主要金礦類型進行了闡述,劃分了金成礦區(qū)帶,對本區(qū)原生金礦的找礦方向進行分析,為阿勒泰地區(qū)的金礦勘探開發(fā)提供科學依據(jù)。
阿勒泰地區(qū);金礦床;礦床類型;地質特征;找礦方向;新疆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位于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兩大構造單元結合部位,處在阿爾泰山南麓。該區(qū)以盛產黃金聞名于世,有“七十二道溝,溝溝有金礦”之說,產有眾多大中型金礦,該區(qū)金礦產量曾長期占據(jù)新疆地區(qū)一半以上,倍受國內外地質學家關注。前人在該區(qū)開展了大量勘查研究工作,對該區(qū)地殼結構、構造演化、成礦時代、古生物、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蝕變種類分帶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1-5]。
本文在簡述阿勒泰地區(qū)金礦成礦地質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找礦勘查闡述金礦的礦床類型,劃分原生金礦的主要成礦區(qū)帶,并指出該區(qū)原生金礦的找礦方向,力圖為該區(qū)金礦的勘查開發(fā)提供依據(jù)。
1.1 地層
阿勒泰地區(qū)地層主要由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及沉積蓋層組成(圖1)。
圖1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金礦地質圖Fig.1 Geological map of gold deposits in Aletai area, Xinjiang1.早古生代花崗巖;2.晚古生代花崗巖;3.晚石炭世火山巖;4.泥盆紀火山巖;5.志留紀火山巖;6.奧陶紀:片巖;7.元古宇—奧陶系:片麻巖-片巖;8.震旦-寒武系:變質沉積巖;9.斷裂;10.蛇綠巖;11.金礦床(點)
阿勒泰地區(qū)基底主要由元古宇構成,元古宇劃分為古元古界克木齊巖群和中元古界蘇普特巖群,基底巖系的精確同位素定年給出區(qū)域早期地殼活動的時代信息,如富蘊一帶石榴石片麻巖的鋯石U-Pb上交點年齡為(2 349±226)Ma[8];最近對青河縣蘇普特巖群的冬格列克希里克石英巖LA-ICPMS 法定年,其鋯石U-Pb年齡為2 600 Ma(相當于新太古代)[9],這是阿勒泰地區(qū)最古老的巖石年代記錄,證明該區(qū)確實存在一套古老結晶基底巖系??四君R巖群由片麻巖、變粒巖、混合巖等構成,變質程度達高角閃巖相,蘇普特巖群為一套以云母石英片巖、角閃石英片巖為主的片巖建造,變質程度為低角閃巖相。區(qū)域蓋層則始于震旦系喀納斯群,為被動大陸邊緣淺海沉積的綠片巖相淺變質碎屑巖建造,同位素年齡550~523 Ma[10];奧陶系為地槽沉積的中深變質類復理石建造及部分中-酸性火山巖;志留系為變質碎屑巖夾中-酸性火山巖;泥盆系的巖相復雜,主為深海相、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的沉積;石炭系主要為淺海相碎屑巖沉積;廣泛發(fā)育的第四系為風積、冰磧、湖積、沖洪積砂礫泥質粉砂堆積。
1.2 巖漿巖
1.2.1 侵入巖
阿勒泰地區(qū)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分布廣泛,巖性復雜,巖石類型以花崗質巖石為主。根據(jù)同位素測年數(shù)據(jù)可將這些巖體大致分為中-晚奧陶世(470~440 Ma)、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5~390 Ma)、晚泥盆世(380~360 Ma)、早石炭世(355~318 Ma)、早二疊世(290~270 Ma)和中三疊世—早侏羅世(245~190 Ma)等6個主要侵入時期[11]。
加里東期花崗巖主要分布于中阿爾泰單元(喀納斯—可可托海)中,如可可托?!獛煨l(wèi)一帶的變輝長巖等基性-超基性巖體、大青格里河一帶的片麻狀英云閃長巖和喀那斯湖一帶的斜長花崗巖。巖體主要為鈣堿性I型,普遍遭受了后期變質作用改造,巖石多具變質-變形特征。中-晚奧陶世侵入巖的巖石類型主要為(含角閃石)黑云母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以富鈉質為特點;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侵入巖的主要巖石類型為黑云母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伴生閃長巖、輝長巖等基性巖;晚泥盆世侵入巖的主要巖石類型為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以鈣堿性、高鉀鈣堿性I型為主,出現(xiàn)少量的A型花崗巖。
華力西期花崗巖一般沒有變質與變形,主要分布于南阿爾泰單元。早石炭世巖體多為堿性花崗巖,并與黑云母花崗巖構成巖石組合;早二疊世巖體除了產于造山帶南部外,在造山帶內部也有少量分布,巖石類型有黑云母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并伴有同期基性巖體或巖脈,成因類型為I型和A型,在額爾齊斯構造帶中見到少量變形的早二疊世花崗巖。
早中生代巖體未遭受變形,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狀,具有高分異I型和S型花崗巖特征,反映板內花崗巖的環(huán)境特點。
1.2.2 火山巖
阿勒泰地區(qū)從元古宙到新生代均有火山巖類產出,其中最為發(fā)育的是古生代火山巖。古生代火山作用發(fā)生于晚奧陶世、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石炭紀和早二疊世等5個時期[12]。
晚奧陶世火山巖:主要分布在中阿爾泰單元的西部,沿白哈巴—阿勒泰鎮(zhèn)北一線斷續(xù)分布,火山巖為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組合,鈣堿性系列巖石,主要屬于活動陸緣環(huán)境產物。
中-晚志留世火山巖:分布在中阿爾泰單元中段的庫木圖群中,呈夾層或透鏡體產出,巖石為玄武巖-安山巖組合,后變質為角閃斜長片麻巖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科依來普溝一帶見有少量變質霏細斑巖流紋巖、石英斑巖等;火山巖屬于鈣堿性和拉斑玄武巖系列,反映活動陸緣分裂演化而成的島弧帶-邊緣海環(huán)境。
泥盆紀火山巖:早泥盆世火山巖產于康布鐵堡組的中下部,巖石為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組合及角斑巖-石英角斑巖組合;中泥盆世火山巖為玄武巖-安山巖-流紋巖組合(阿勒泰組)或安山巖-英安巖組合(忙代恰群下部)。
石炭紀火山巖:早石炭世火山巖主要分布在北阿爾泰單元下石炭統(tǒng)紅山嘴組的中下部和哈巴河縣西北區(qū)域,巖石均為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組合;晚石炭世火山巖僅在錫伯渡一帶上石炭統(tǒng)拉額爾齊斯組中下部見到,為玄武巖-安山巖-流紋巖組合。
早二疊世火山巖:僅在富蘊庫爾提南和青河哈拉喬拉等地有少量分布,均為陸相火山巖,巖石為玄武巖-安山巖組合。
1.3 構造
1.3.1 構造單元劃分
阿勒泰地區(qū)的大地構造單元主要為西伯利亞板塊西南緣的阿爾泰陸緣活動帶,區(qū)域主構造線為NW-SE向,區(qū)內大地構造演化和構造單元劃分的研究有多種方案,認識不盡一致,但宏觀的弧-盆-山框架已經構建起來。本文暫將阿勒泰地區(qū)由北東向南西劃分了4個構造單元[13],依次為北阿爾泰單元、中阿爾泰單元、南阿爾泰單元和額爾齊斯構造帶。
(1)北阿爾泰單元。位于庫魯特克斷裂(即紅山嘴斷裂)以北,是一個晚古生代上疊式火山-沉積盆地,主要沉積了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火山-沉積巖;花崗巖廣泛分布,巖性為晚石炭世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石英斑巖、閃長巖和早二疊世斑狀二長花崗巖;斷裂以NW向、NWW向為主,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庫魯克特斷裂控制了盆地南界,對區(qū)內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及礦產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斷裂以北廣泛發(fā)育次級斷裂,諾爾特地區(qū)的金、銅多金屬礦化帶基本上沿斷裂及其兩側分布。
(2)中阿爾泰單元。呈NW向展布于喀納斯—可可托海一帶,位于庫魯特克斷裂和阿巴宮斷裂之間,主要為早古生代變質巖系,出露地層主要有震旦紀—中奧陶世淺變質巨厚陸源復理石建造、晚奧陶世的火山-碎屑巖建造和中-晚志留世變質砂巖。
(3)南阿爾泰單元。位于阿巴宮斷裂、克茲加爾—特斯巴汗斷裂與額爾齊斯河斷裂之間,主要由泥盆系的康布鐵堡組和阿勒泰鎮(zhèn)組變質火山-沉積巖系、下石炭統(tǒng)火山-沉積巖系和中-上志留統(tǒng)片巖、片麻巖、變粒巖組成;變質火山-沉積巖系分布在阿舍勒、沖乎爾、克蘭和麥茲等4個盆地中;區(qū)內花崗巖類以早泥盆世侵入為主,且已變質-變形,次為晚石炭世—二疊紀巖體,另有少量奧陶紀、三疊紀和侏羅紀花崗巖體。
(4)額爾齊斯構造帶。位于額爾齊斯斷裂與布爾津—阿爾曼太斷裂之間,主要出露:①深變質的片麻巖、混合巖及片巖等,巖石擠壓變形強烈;②泥盆紀—石炭紀島弧型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含化石砂礫巖和石灰?guī)r,巖石變質輕微、變形不強;③海西中晚期侵入的花崗巖小巖株和鎂鐵質雜巖體,由于地表出露不佳,為地質研究帶來一定困難。
1.3.2 主要斷裂特征
(1)庫魯特克(紅山嘴)斷裂。斷裂總體呈NW向,在中國境內延伸230 km,兩端延入蒙古國境內,走向320°,傾向NE,傾角80°~85°,具有寬為200~300 m的韌-脆性變形帶。泥盆紀—早石炭世,斷裂北側的上古生界發(fā)生大規(guī)模斷陷,形成諾爾特—庫馬蘇火山-沉積盆地,火山巖層中形成了鉛鋅多金屬礦化,并在其后疊加了斷裂活動,形成金的礦化。
(2)巴寨斷裂。介于中阿爾泰和南阿爾泰之間,西端起自烏齊里克他烏,東至巴寨一帶,斷裂走向310°~320°,傾向NE,傾角70°~80°,長度超過200 km;沿斷裂帶發(fā)育約200 m寬的韌性剪切帶,斷裂性質為逆斷層,上盤中-上志留統(tǒng)庫魯姆提組片巖被逆沖于下泥盆統(tǒng)之上;巴寨斷裂對麥茲火山-沉積盆地、海西晚期花崗巖具有控制作用。
(3)阿巴宮—庫爾提斷裂。與北部的巴寨斷裂平行展布,全長160 km,走向310°~315°,傾向NE,傾角70°~80°,局部變緩;沿斷裂有寬幾百米的碎裂巖-糜棱巖帶。斷裂逆沖特點明顯,上志留-下泥盆統(tǒng)逆沖于中泥盆統(tǒng)之上,上元古界逆沖到下-中泥盆統(tǒng)之上,兼有右行平移,屬于壓扭性逆斷層,斷裂的東段被卡拉先格爾斷裂所截。
(4)克茲加爾—特斯巴汗斷裂。斷裂延長約200余km,但大部分區(qū)段出露不全,走向約為300°,傾向NE,傾角70°~80°,斷裂中的碎裂-糜棱巖帶寬100~200 m;北東盤的元古代片麻巖-片巖-混合巖逆沖于南西盤的片巖之上,顯示逆斷層特點,沿斷裂有基性巖和酸性巖脈出露。
(5)額爾齊斯河斷裂。斷裂在中國境內長度為400 km,其東段(卡拉先格爾斷裂以東)稱瑪因鄂博斷裂,中段稱富蘊—錫泊渡斷裂,在錫泊渡以西,地表被第四系覆蓋,斷裂的具體位置尚未確定。額爾齊斯河斷裂的東段走向280°~310°,傾向NE,傾角變化較大;斷裂帶發(fā)育寬80~100 m的碎裂-糜棱巖帶。電磁測深資料顯示,該斷裂深度超過100 km,地表斷裂的傾角較大(70°~80°),在20 km深度斷裂分為2支,一支呈高角度向深部切穿巖石圈,另一支以較低角度在地殼中延伸,是阿勒泰地區(qū)的大型超殼斷裂。
(6)阿爾曼太(烏倫古河)斷裂。一些文獻將其稱之為準噶爾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的拼接帶斷裂,斷裂總體呈NW-SE走向,沿烏倫古河南側一線展布;該斷裂在中國境內延長約400 km,兩端分別延至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斷裂走向290°~320°,傾向NE,傾角60°~70°,破碎帶寬度約800 m;沿斷裂帶出露有大量的鐵鎂-超鐵鎂質巖,并與含放射蟲硅質巖、中基性火山巖(枕狀玄武巖)共同構成蛇綠混雜巖。
(7)卡拉先格爾斷裂。位于阿勒泰地區(qū)東部,呈NNW向延伸,斜切NW向主構造線,為形成相對較晚的一條大型活動性斷裂。斷裂帶走向345°~350°,傾向NEE,傾角約為80°,延長約170 km,構造破碎帶寬100~500 m,退色蝕變普遍發(fā)育。水平錯距數(shù)千米,兼具右行平移和正斷的性質,切割了早期形成的褶皺、斷裂和海西期—燕山期花崗巖體。
阿勒泰地區(qū)的金礦分為砂金礦和原生金礦兩大類。原生金礦可分為與構造破碎帶有關的金礦、與淺成-超淺成侵入巖體有關的金礦和與鐵鎂-超鐵鎂質巖有關的巖漿硫化物(伴生金)礦床。
2.1 砂金礦類型及地質特征
砂金礦曾是阿勒泰地區(qū)金礦開采的主要類型,也是我國著名的砂金產區(qū)之一。阿爾泰山的獨特氣候環(huán)境帶來了豐灃的降水,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兩河流域構成了多級梳狀水系,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形成多級階地,不同高度的山間匯水盆地、構造型谷地、構造山結及放射狀水系都是砂金礦成礦的有利地貌類型;原生金礦和賦金的基巖為砂金礦成礦提供了足量的成礦物質;金質在斷裂和裂隙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而匯水溪流河道往往沿著構造薄弱帶發(fā)育,在河溪侵蝕切割的過程中將含金巖石破碎、分選,金質得到解離,在河溪適宜的部位停積、富集,形成砂金礦。按砂金的成礦特點主要分為沖積型、殘坡積型、洪積型、冰川-冰水沉積型、風積型和復合型等6個礦床類型,其中以沖積型和沖洪積型砂金礦為主(約占85%)[14]。
(1)殘積型砂金礦。阿爾泰山在中新生代準平原化過程中,遭受了強烈的風化,殘積作用廣泛,風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水營力作用是殘積發(fā)生的主要因素。阿勒泰地區(qū)的殘積砂金礦規(guī)模較小,品位貧富不均,礦體的形態(tài)和厚度多受地質體形態(tài)、微地貌和風化強度的控制,說明該區(qū)的風化作用具有以化學風化為主、機械風化為輔的特點。
(2)沖積型砂金礦。這是阿勒泰地區(qū)分布最廣、占比最大(約占砂金礦總量的48%)的砂金礦類型。在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兩大水系中,大部分二級水系中都發(fā)育有沖積型砂金。河水是砂金運移和分選的主要營力,水動力的變化也是砂金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所以砂金礦體往往沿河呈條帶狀分布。砂粒多分布在砂礫層的下部、基巖裂隙或風化層中;金粒多呈片狀,也有板狀或粒狀者,成色多>940;金的粒度大小多與物源和水動力作用有關。據(jù)砂金礦產出地貌部位的不同,沖積砂金礦分為2類。①現(xiàn)代河谷砂金礦:分為現(xiàn)代河床和河漫灘兩部分,河床相沉積物分選差,礫石磨圓度高,砂金含量高,粒徑多>0.5 mm,河床砂金礦多產于河流的中上游;河漫灘砂金礦常在寬闊河段與河床砂金礦伴生,沉積分選程度較高,礫石較小,形成于低能水流環(huán)境,砂金品位低,金的粒度細;②階地砂金礦:主要分布在河流中游區(qū)段,是前期的河谷砂金礦被侵蝕的產物;沉積特點與現(xiàn)代河谷砂金礦相似,額爾齊斯河一級支流多發(fā)育2~3級階地,各級階地的金品位不一。
(3)洪積砂金礦。區(qū)內洪積砂金礦均為礦點,金的富集以洪水沖積作用為主,常與殘積、坡積砂金礦伴生,在原生賦金地質體的附近形成砂金礦組合,許多殘積砂金礦區(qū)都有規(guī)模不等的洪積砂金礦發(fā)育。沉積物無分選,礫石呈棱角狀,向下游方向沉積的厚度逐漸加大;金礦層主產于洪積物下部的砂礫層及基巖裂隙中,金呈粒狀,磨圓分選程度差,重礦物多為磁鐵礦-鈦鐵礦-綠簾石-黝簾石-石榴石組合。
(4)冰川-冰水砂金礦。阿勒泰地區(qū)冰川作用極為發(fā)育,在北東部的高山區(qū)河流上游和西岔河、阿克薩拉等地都有發(fā)育。冰川作用主要為侵蝕和堆積作用,而冰水會促使砂金富集。砂金的成礦與冰蝕地貌條件緊密相關,沉積物具有冰磧特征,沉積物多位于冰川U形谷的底部,富含粉砂和黏土,碎屑的分選差,礫石為棱角或次棱角狀,表層往往發(fā)育有漂礫層,砂金礦體呈長條狀,連續(xù)性好,金品位較高(0.3~0.78 g/m3),金的成色較高,形態(tài)多樣,粒度為中粗粒,向河流的下游方向礦體厚度有增大趨勢,最大厚度可達10 m。
2.2 原生金礦類型及地質特征
阿勒泰地區(qū)雖然砂金礦分布廣泛,但原生金礦的找礦勘探工作曾經長期滯后,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fā)現(xiàn)多拉納薩依金礦后,這種局面才得以轉變。目前原生金礦資源規(guī)模和生產能力已經超過砂金礦,成為該區(qū)黃金生產的主要資源類型。
關于阿勒泰地區(qū)原生金礦的礦床類型,許多研究者提出多種金礦分類方案。如依據(jù)賦金建造特征劃分金礦類型、按照成礦元素組合特征分為伴生金礦和獨立金礦,按區(qū)域構造屬性提出造山帶金礦的意見。在對區(qū)內金礦地質特征的綜合研究后認為,阿勒泰地區(qū)的金礦絕大部分屬于熱液型金礦,按金礦與直接圍巖的關系,可分為與構造破碎帶有關的金礦和與淺成-超淺成侵入體(斑巖-次火山巖-火山機構)有關的金礦。盡管這種分類似乎“缺少新意”,但從找礦勘探的角度來看,這種分類更具針對性,找礦的目標更為具體明確。
(1)與斷裂破碎帶有關的金礦??梢苑譃?種類型,即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和石英脈型金礦。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以托庫孜巴依金礦、多拉那薩依金礦、科克薩依金礦為代表;石英脈型金礦以恰奔布拉克金礦、馬勒熱鐵金礦為代表[15-22](表1)。
阿爾泰山位于兩大板塊的碰撞帶附近,經歷了多期強烈的構造-巖漿作用,數(shù)條殼型、超殼型斷裂平行展布,構造帶中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變形與變質現(xiàn)象,形成規(guī)模不等的韌性剪切帶,卷入的巖石產生局部變質作用,金礦床(點)沿韌性剪切帶呈NW向展布,成礦受剪切帶或破碎蝕變帶的控制;金礦化主要產生于剪切帶的脆性變形階段,破碎帶蝕變巖型礦化與石英脈型礦化經常在一個礦區(qū)同時出現(xiàn),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礦石中金屬礦物相對簡單,主要為黃鐵礦、毒砂、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圍巖蝕變?yōu)楣杌?、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在部分礦化集中區(qū)(帶)中,金礦化與火山-沉積型鐵-銅-鉛鋅礦化相伴生,但金的礦化時代往往比其他金屬元素具有明顯的滯后性[23-25]。
(2)與淺成-超淺成侵入體有關的金礦。代表性的礦床有哈臘蘇銅金(鉬)礦、老山口鐵銅金礦、索爾庫都克銅鉬(金)礦、希勒庫都克鉬銅金礦、喬夏哈拉鐵銅金礦等[26-30](表2)。淺成-超淺成侵入體可以是同構造期中酸性巖體,也可能是與古生代火山活動同源的次火山侵入體及火山機構的根部侵入體;目前發(fā)現(xiàn)的這類斑巖體都集中分布在額爾齊斯—瑪因鄂博大斷裂與卡拉先格爾右行走滑斷裂交匯處的附近,控礦巖體的規(guī)模通常不大,以中酸性的斑巖體為主,斑巖體的侵位均晚于火山-巖漿活動的主期;巖體周圍均分布有中泥盆統(tǒng)或中石炭統(tǒng)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建造;巖體中往往裂隙發(fā)育,或有韌性剪切構造的疊加,具有充分的容礦空間;該類礦床中Au元素往往與Cu,Mo,F(xiàn)e,Pb,Zn元素伴生,尚未見到獨立的斑巖型金礦床。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和磁鐵礦,有時出現(xiàn)斑銅礦、輝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礦石構造以細脈浸染狀和稀疏浸染狀為主;主要的圍巖蝕變有夕卡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其中與金礦有關的蝕變?yōu)楣杌?、絹云母化和碳酸鹽化。金的成礦晚于夕卡巖成礦階段,主要形成于石英-硫化物階段。
(1)諾爾特金成礦帶。該帶相當于大地構造的北阿爾泰構造單元,呈狹長的NWW向帶狀展布,其東北方延入蒙古國境內,南以紅山嘴大斷裂為界。帶中以下古生界為基底,其上疊置了上古生界,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火山-沉積巖產于其中。帶內海西期及燕山期巖漿活動強烈,侵入了輝長巖、閃長巖和花崗巖類巖體。帶中沿紅山嘴—諾爾特斷裂發(fā)現(xiàn)多處金、鉛鋅多金屬礦化,托格爾托別金礦、塔孜比金礦、庫馬蘇鉛鋅金礦均產于其中。泥盆紀和石炭紀的火山活動、強烈的韌-脆性斷裂活動為金的成礦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研究表明,金礦化產于較晚形成的構造破碎帶中。
(2)大羅壩—鐵木里克—蒙庫金成礦帶。位于南阿爾泰構造單元的北帶,南東延伸到卡拉先格爾斷裂附近,與南阿爾泰晚古生代弧后盆地的范圍大體一致,哈薩克斯坦境內稱為薩克塔成礦帶。帶內的賦金建造主要為下泥盆統(tǒng)康布鐵堡組的中酸性火山-沉積巖系,發(fā)育與火山作用有關的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和火山沉積型鐵礦,并在后期疊加了與構造破碎帶有關的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化,構成阿勒泰重要的金-鐵-鉛鋅多金屬成礦帶。成礦帶中有礦床(點)上百處,許多鐵礦和多金屬礦中都伴生有金(銅)礦。已知金礦為薩熱闊布金礦。在礦帶西段找到大規(guī)模獨立金礦的可能性很大。
表1 阿勒泰地區(qū)與斷裂破碎帶有關的金礦床地質特征Table 1 Geological charac 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relared to the fault fracture zone in Altay region
(3)哈巴河金成礦帶。該帶位于南阿爾泰構造單元南帶的西段,額爾齊斯大斷裂的北側,向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境內。區(qū)內出露古生代地層為泥盆系和下石炭統(tǒng)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建造,中-酸性侵入巖十分發(fā)育,因靠近額爾齊斯構造帶,不同規(guī)模的韌-脆性斷裂直接控制著金礦化,金礦化有沿哈巴河花崗巖和東格勒花崗巖邊部分布的趨勢,但部分金礦產于巖體內破碎帶中的實例則顯示金礦化明顯晚于花崗巖的侵位,且呈現(xiàn)韌性剪切帶控礦的地質特征,以多拉納薩依金礦、賽都金礦、恰奔克拉克金礦和阿希勒金礦為代表。帶中的阿舍勒銅鋅礦中亦含金,
表2 阿勒泰地區(qū)與淺成-超淺成巖體有關的金礦床地質特征Table 2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hypabyssal-ultra hypabyssal rock in Altay region
而銅鋅礦的成礦特點更多地顯示出火山沉積-噴流型礦床的特征,推測金與銅鋅礦可能是不同時期形成的。
(4)薩爾克拉克—喬夏哈拉—馬熱勒鐵金成礦帶。該帶為額爾齊斯構造雜巖帶的東段,北界為額爾齊斯河—瑪因鄂博深大斷裂,南界大致為烏倫古河斷裂,卡拉先格爾右行走滑斷裂斜貫全區(qū),金礦帶向東延入蒙古境內。帶內地層以泥盆系和石炭系為主體,其中包括中基性火山巖建造,在富蘊附近和扎河壩一帶有蛇綠巖的產出,侵入巖具有種類多樣、巖性復雜、期次不一的特點,巖石類型從超基性巖到酸性巖,侵入深度從深成巖到超淺成巖,形成時代從華力西期到燕山期的侵入體在本區(qū)均有見及。金礦的礦床類型也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表1和表2中的大部分礦床類型均在帶中均有所見及,薩爾克拉克金礦是破碎帶蝕變巖型的代表性礦床,馬熱勒鐵金礦是石英脈型的代表性礦床;喬夏哈拉鐵銅金礦、老山口鐵銅金礦是斑巖-火山熱液型的代表性礦床,希勒庫都克鉬銅(金)礦和索爾庫都克銅鉬金礦則是斑巖型和斑巖-夕卡巖型的代表性礦床,與鐵鎂-超鐵鎂質巖有關的喀拉通克銅鎳礦床也產于該帶。帶中的復成因礦床都受到兩個或更多成礦因素的制約,在哈臘蘇銅金礦區(qū),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和印支期的巖漿活動和構造變形作用共同控制著疊加型銅金礦的成礦。該區(qū)構造-巖漿活動的復雜性為成礦提供了眾多有利因素,區(qū)內的找礦潛力巨大。
(1)多組斷裂或不同形式構造的交匯部位(又稱“構造結點”)控礦的理論在找礦預測的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國內外許多重要礦產的礦集區(qū)都產于構造結點附近。阿勒泰地區(qū)最為顯著的構造結點就是額爾齊斯構造帶東段多條平行的NW向斷裂與NNW向卡拉先格爾斷裂帶構成的交匯區(qū),在這一區(qū)域中,金礦與鐵銅鉬多金屬礦床(點)數(shù)量眾多,礦床類型復雜,礦種多樣,雖然目前礦床規(guī)模有限,但已經展現(xiàn)出礦集區(qū)的雛形。該區(qū)的金礦找礦遠景廣闊,具備尋找大型礦床的地質條件。同時,阿勒泰地區(qū)還有一些與主構造線相交的NE向、近SN向斷裂構造帶,注意分析它們與NW向斷裂交匯部位的成礦信息,有助于今后的勘查選區(qū)工作。
(2)額爾齊斯構造帶地處山前地帶,地表的第四系覆蓋較為普遍,基礎地質的研究程度受限,也影響了礦產勘查工作的開展。從目前掌握的信息分析,該帶東段礦產發(fā)現(xiàn)較多,西段的勘查明顯滯后。建議加強額爾齊斯構造帶金礦勘查及綜合研究工作,通過高層次的遙感、化探、物探與地質相結合,快速對該區(qū)的金礦找礦前景作出預測。
(3)北阿爾泰單元位于高山地帶,勘查環(huán)境相對較差。但由于工作程度較低,找礦潛力同樣也會很大;由于地形高度的差別,對礦體的剝蝕程度相對較低,有利于礦體的保存,找礦深度比其他地區(qū)更大。在諾爾特地區(qū),斷裂的轉折部位、斷裂交匯部位、斑巖-次火山巖-火山構造產出部位,都是金礦化的有利部位。
(4)從目前阿勒泰地區(qū)金礦床的勘探深度分析,已知金礦床的勘探深度多<500 m,許多礦床的工作程度還處于普查階段,主要是對近地表和淺部的金礦化進行了地質評價。從整體上看,全區(qū)的勘查深度還是很有限的。對比東部地區(qū)目前勘查工作已經進入第二富集帶,而且深部的成礦前景極為樂觀的現(xiàn)狀,阿勒泰地區(qū)應當具有很大的深部找礦潛力。
(5)綜合研究阿勒泰地區(qū)金礦地質資料,發(fā)現(xiàn)該區(qū)金礦的成礦存在“三多”特點,即礦床伴生元素多種、礦床控礦因素多樣、成礦時代多期(階段)。在該區(qū)金礦中,多礦種(伴生)礦床的數(shù)量很大,許多礦床中金與鐵、銅、鉬、鉛鋅、鎳等相伴產出。礦床的主要控礦因素中,層位、巖漿巖、斷裂可以共同作為考慮的因素,如哈臘蘇銅金礦(鉬)礦床的成因復雜,斑巖、剪切帶和層位都對成礦有所貢獻。多礦種礦床中往往存在多階段成礦或多期成礦,如金一般生成于石英-硫化物階段,而相應的鐵礦多為噴流-沉積階段或夕卡巖階段形成,有些礦床明顯存在華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成礦的證據(jù)。這些特點使人們很難用單一成因模式套用于一個礦床的地質勘查工作,“三多”的成礦特點是復成因礦床的基本特征,也說明阿勒泰地區(qū)金礦成礦的多樣性。
(6)阿爾泰山跨越中國、俄羅斯、蒙古國和哈薩克斯坦4國,為了更好地實施阿勒泰地區(qū)金礦找礦的目標,有必要加強阿爾泰山成礦規(guī)律的國際對比研究工作,借鑒國外的成礦規(guī)律、礦床實例的勘查經驗,促進我國阿勒泰地區(qū)的金礦勘查和研究工作。
致謝:在成文過程中,閱讀和參考了大量地質文獻,對作者的思路開拓具有啟示作用。由于篇幅所限,參考文獻中列出的僅是一小部分,謹對所有文獻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1] 張傳林, 董永觀. 新疆阿勒泰南緣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及其對金成礦的制約[C]∥中國地質學會. 全國貴金屬和分散元素礦床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0.
[2] 張曉暉, 李鐵勝, 張福勤. 新疆東準噶爾喀姆斯特地區(qū)晚古生代濁積巖沉積構造環(huán)境分析[J]. 中國科學, 2001, 31(7): 591-600.
[3] 劉斌. 新疆阿勒泰海相火山巖鐵礦帶流體成礦熱力學條件的計算:流體包裹體氧逸度的限定[J]. 礦物學報, 2009, 29(S1): 224-225.
[4] 張連昌, 夏斌, 牛賀才,等. 新疆晚古生代大陸邊緣成礦系統(tǒng)與成礦區(qū)帶初步探討[J]. 巖石學報, 2006, 22(5): 1387-1398.
[5] 杜興旺. 新疆哈巴河縣科克塔斯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J]. 新疆有色金屬, 2011, 34(2): 30-33.
[6] 何國琦. 中國新疆古生代地殼演化及成礦[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 李天德, 吳柏青.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阿爾泰地質及成礦研究的新進展[C]∥中國地質學會. “八五”地質科技重要成果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選集,1995.
[8] 胡靄琴,張國新,張前鋒,等. 阿爾泰造山帶變質巖系時代問題的討論[J]. 地質科學,2002,37(2):129-142.
[9] 董增產,陳雋璐. 新疆青河發(fā)現(xiàn)阿爾泰最古老巖石[N]. 中國國土資源報,2016-08-18:3.
[10] 劉源,楊家喜,胡健民,等. 阿爾泰構造帶喀納斯群時代的厘定及其意義[J]. 巖石學報,2012,29(3):887-898.
[11] 王濤,童英,李舢,等. 阿爾泰造山帶花崗巖時空演變、構造環(huán)境及地殼生長意義:以中國阿爾泰為例[J]. 巖石礦物學雜志,2010,29(6):595-618.
[1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地質專報區(qū)域地質第32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13] 楊富全,劉鋒,柴鳳梅,等. 新疆阿爾泰鐵礦:地質特征、時空分布及成礦作用[J]. 礦床地質,2011,30(4):575-597.
[14] 楊永強,王晉雷. 阿勒泰地區(qū)砂金礦床綜合信息找礦模型[J]. 黃金,1999,20(4):5-7.
[15] 朱韶華. 阿爾泰高山區(qū)金礦帶的確定和意義[J]. 新疆地質,1993,11(3):215-221.
[16] 姜俊. 阿爾泰薩熱闊布金礦成礦特征及控礦因素[J]. 礦產與地質,2003,17(4):511-515.
[17] 王琳琳,徐九華,孫豐月,等. 新疆阿爾泰薩熱闊布—鐵木爾特地區(qū)兩類礦化及成因[J]. 世界地質,2012,31(1):100-112.
[18] 單立華,徐九華,衛(wèi)曉鋒,等. 新疆阿希勒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遠景分析[J]. 地質與勘探,2010,46(1):24-32.
[19] 王濤,王振東,甘長福. 新疆布爾津縣托乎木臺地區(qū)金礦成礦研究[J]. 西部探礦工程,2016(6):163-166.
[20] 董永觀,芮行健,周剛,等. 新疆諾爾特地區(qū)化探特征及成礦潛力分析[J]. 地質論評,2010,56(2):215-223.
[21] 張科. 新疆薩爾布拉克金礦床控礦斷裂特征與控礦規(guī)律研究[J]. 地質找礦論叢,2007,22(1):35-43.
[22] 董永觀. 新疆阿爾泰金礦斷裂構造控礦規(guī)律研究[J]. 火山地質與礦產,2000,21(1):41-46.
[23] 李強,楊富全,柴鳳梅,等. 新疆準噶爾北緣阿克??髓F金礦流體包裹體研究[J]. 中國地質, 2014, 41(6): 1897-1913.
[24] 鄭義,李登峰,張莉,等. 新疆薩熱闊布金礦黑云母40Ar/39Ar年齡及礦床成因啟示[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3(4):10-18.
[25] 袁峰,周濤發(fā),范裕,等. 新疆阿爾泰諾爾特地區(qū)金礦成因[J]. 地質科技情報,2006,25(2):47-52.
[26] 王睿,游軍,丁汝福,等. 索爾庫都克—哈臘蘇銅鉬金多金屬礦集區(qū)成礦規(guī)律[J]. 云南地質,2011,30(3):381-386.
[27] 張志欣,楊富全,李超,等. 新疆準噶爾北緣喬夏哈拉鐵銅金礦床成巖成礦時代[J]. 礦床地質,2012,31(2): 347- 358.
[28] 相鵬,張連昌,徐興旺,等. 新疆青河縣玉勒肯哈臘蘇疊加改造型斑巖銅金(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 巖石學報,2012,28(8):2369-2380.
[29] 王玉往,王京彬,王書來,等. 新疆希勒庫都克銅鉬礦床地質特征和成因探討[J]. 新疆地質,2010,28(4):370-376.
[30] 呂書君. 新疆青河縣老山口鐵銅金礦床成礦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
Aalysis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Altai area, Xinjiang
YANG Benzhong
(TheEastchinaMetallurgicalGeologyandProspectingInstitute,Hefei)
Aletai area is at core of the Central Asian plate. It is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and is an important gold producer in China and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of gold deposit types with big reserves and complex ore-control factors. In this paper geological and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types of the gold deposit are analyzed then division of ore belts or zone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are made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development of gold in the area.
Aletai area; gold depcsits; gold ore typ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direction; Xinjiang
2016-04-07; 改回日期: 2016-08-22; 責任編輯: 余和勇
楊本忠(1969—),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及研究工作。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qū)紅楓路29號,華東冶金地質勘查研究院;郵政編碼:230088;E-mail:391547616@qq.com
10.6053/j.issn.1001-1412. 2016. 03. 009
P612;P618.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