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蓓,張麗麗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400053)
?
·臨床研究·
重慶某二甲醫(yī)院銅綠假單胞菌耐藥分析
姚 蓓,張麗麗△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400053)
目的 分析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yī)院2013~2015年期間分離出銅綠假單胞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變遷,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 對2013~2015年期間分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進行藥敏結果分析。結果 2015年比較2013年,分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啶、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頭孢哌酮的耐藥率分別由25.3%、18.7%、28.6%、69.2%降至16.1%、15.2%、20.5%、33.0%,對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復合物、亞胺培南的耐藥率由2013年的8.8%、14.3%升至2015年的14.2%、25.0%。結論 2015年比較2013年,該院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對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復合物、亞胺培南的耐藥率顯著上升,為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控制減少細菌耐藥的發(fā)生,必須要加強耐藥監(jiān)測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
銅綠假單胞菌; 耐藥性; 抗菌藥物
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最常見醫(yī)院感染條件致病菌[1-2],有資料顯示其引起院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大于3.0%[3]。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復雜,治療困難,為研究本院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特征變遷,本研究收集2013~2015年分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藥敏結果,并進行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標本來源于本院2013~2015年患者,包括痰液、尿液、膿液、分泌物和其他體液標本,共培養(yǎng)出287株銅綠假單胞菌。常規(guī)分離菌株采用MicroScan WalkAway plus40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鑒定。
1.2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培養(yǎng)基MH瓊脂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藥敏紙片北京天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運用抗菌藥物包括頭孢他啶、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頭孢哌酮、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質(zhì)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藥敏試驗方法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2010年推薦的紙片瓊脂擴散法測試 。
1.3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篩選 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氟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β-內(nèi)酰胺類、碳青霉烯類中3類或以上藥物同時耐藥判斷為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WHONET5.6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1 菌株標本來源分布情況 2013~2015年本院分離的287株銅綠假單胞菌中,痰標本分離最多216株,占75.3%;其次為分泌物28株,占9.8%;尿液20株,占6.9%;膿液18株,占6.3%;其他體液標本5株,占1.7%。見表1。
表1 2013~2015年銅綠假單胞菌臨床標本來源及構成比例[n(%)]
2.2 2013~2015年本院銅綠假單胞菌耐藥變化 2013~2015年分離的287株銅綠假單胞菌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發(fā)生變化:對頭孢他啶、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頭孢哌酮的耐藥率有所降低;對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的耐藥率有所上升。見表 2。
表2 2013~2015年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分析[n(%)]
銅綠假單胞菌不僅是引起菌血癥、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多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4]、醫(yī)院獲得性感染居首位的革蘭陰性桿菌病原[5]。據(jù)報道,在醫(yī)院感染中,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在肺部感染中占第2位,在泌尿系感染中占第3位[6]。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復雜,合理的抗菌藥物劑量和給藥間隔時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2013~2015年,本院分離出的287株銅綠假單胞菌中檢出率最高為痰液標本,占75.3%,說明呼吸道是銅綠假單胞菌院內(nèi)感染的主要部位。
從數(shù)據(jù)可分析出,本院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有所下降。其對阿米卡星的耐藥率最低,為16.7%,與文獻報道接近[7],提示阿米卡星可用于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治療[8]。而亞胺培南耐藥率有所上升,可能和本院對此藥使用比例增高有關。建議臨床醫(yī)師在只有在銅綠假單胞菌對其他抗菌藥物耐藥時,才考慮使用亞胺培南[9],且用藥前需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對多種抗菌藥物快速產(chǎn)生耐藥性[10],筆者通過此研究希望為本院臨床醫(yī)師提供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治療依據(jù),盡量減少銅綠假單胞菌對抗菌藥物的廣泛耐藥性。
[1]羅甫花,蔣曉軍,姜維.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42株耐藥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3,29(16):2496-2497.
[2]余建華,唐永明,穆琪,等.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22):2453-2454.
[3]楊政,袁喆,李崇智,等.2009~2011年重慶某三甲醫(yī)院銅綠假單胞菌耐藥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21):2191-2194.
[4]馬穎,桓新.臨床標本中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的分離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5):107.
[5]劉慧慧.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及耐藥性變遷研究進展[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4,21(3):171-173.
[6]謝朝云,熊蕓,孫靜,等.某醫(yī)院外科住院患者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特點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5,32(7):664-666.
[7]田文廣,黃文祥,賈蓓,等.腹腔感染革蘭陰性細菌耐藥性臨床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3(21):2235-2239.
[8]張祎博,倪語星,孫景勇,等.2010年中國CHINET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2(3):161-166.
[9]李杰,蘇維奇.耐亞胺培南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特征及其耐藥機制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3):475-477.
[10]吳娟,胡昌東.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2,23(4):93-94.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1.037
A
1673-4130(2016)21-3047-02
2016-04-03
2016-06-12)
△通訊作者,E-mail:4205508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