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中交遠洲交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050000)
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浦西接線段工程總體方案設計研究
張亮
(中交遠洲交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050000)
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浦西接線段是上海市重點項目,通過對工程現狀,控制性因素的分析,綜合考慮諸多因素,提出總體設計方案。以期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和借鑒。
沿江通道;雙系統(tǒng)合并;雙系統(tǒng)分離
【DOI】10.13616/j.cnki.gcjsysj.2016.08.076
根據上海市相關規(guī)劃,沿江通道是由多條路段組成的非實質性道路,其整體功能是對S4南段、郊環(huán)東段、S16、G15等多條公路共性功能的整合,構建了新浦東與長三角快速聯系通道。此外還作為上海市郊環(huá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分流外環(huán)線長距離過境交通以及市北部區(qū)域的越江交通的重要作用。本次沿江通道浦西接線段工程研究起點為牡丹江路,向西至終點江楊北路,全長約3.7km。
該工程全線與富錦路或郊環(huán)線走向相同。沿線現狀十分復雜。自起點處向西,需經同濟路高架、地鐵3號線、克山路—鐵力路地道、寶鋼鐵路、郊環(huán)收費站、江楊北路跨線橋等主要構筑物;此外還面臨跨越北泗塘河、臨近加油站、五冶集團辦公樓與貨物堆場等其他不利因素。
(1)根據路網規(guī)劃及現狀交通功能,接線段在研究范圍內需與S16、同濟路快速路銜接,合理解決短距離范圍大流量、多系統(tǒng)的交通轉換問題。(2)施工期間主線與富錦路必須能維持現有雙向4車道規(guī)模通行。(3)妥善處理與現狀高架、地道、鐵路、站場等構筑物的關系。(4)減少對周邊的景觀環(huán)境影響,管線翻改少、臨時占地少。(5)盡量控制在規(guī)劃紅線范圍內,盡量減少建筑物動拆遷及征地。
工程沿線控制性因素眾多,主要有同濟路高架、郊環(huán)收費站、地鐵3號線、寶鋼鐵路支線、江楊北路跨線橋、克東路及鐵力路立體交叉、五冶辦公樓等,按照工程特點及控制條件可分為以下4段。
(1)牡丹江路至同濟路段,主要控制因素為受起點越江隧道接線段制約,只能采用高架形式。(2)同濟路至克山路段,控制因素為同濟路高架與主線的銜接方式、出入口匝道和收費站的布設。(3)克山路至寶鋼鐵路段,控制因素為與寶鋼鐵路的交叉形式以及考慮對地鐵3號線、克山路—鐵力路地道、五冶辦公樓的影響。(4)寶鋼鐵路至江楊北路段,控制因素為江楊北路的立交形式、出入口匝道和收費站的布設形式。
該項目建設廊帶內遠期將存在2個高(快)速系統(tǒng)和1個地面系統(tǒng),即同濟路高架、富錦路地道、郊環(huán)、S16形成的快速系統(tǒng),簡稱同濟路系統(tǒng);另一個為沿江通道、郊環(huán)北環(huán)或S16形成的高速系統(tǒng),簡稱沿江通道系統(tǒng)(見圖1)。
通過對上述雙系統(tǒng)的前期研究,采用雙系統(tǒng)分離的總體方案存在占地大、需拆遷敏感建筑物等不利因素,而雙系統(tǒng)合并方案具有交織距離短、占地少等優(yōu)點,因此,本次僅對雙系統(tǒng)合并系統(tǒng)方案進行重點研究,該總體方案對同濟路、江楊北路節(jié)點等處理方式較一致,重點在克山路—寶鋼鐵路段節(jié)點的處理方式上。
圖1 總體設計方案(雙系統(tǒng)合并)
6.1 克山路—寶鋼鐵路段節(jié)點
該段現狀富錦路地道平縱橫指標滿足城市快速路技術標準,適當改造后可滿足高速公路的技術標準,從減小工程規(guī)模、節(jié)約投資和施工期間保通的角度考慮,建議利用現狀地道。該段內按系統(tǒng)合并方案的改建形式有如下幾種。
1)北半幅地道利用,南半幅新建高架。該方案保留富錦路地道作為合并后北半幅東西向主線,在富錦路地道南側新建高架橋作為南半幅東西向主線。沿江通道主線起點接越江隧道接線段高架橋,以整幅高架橋形式向西跨越同濟路、同濟路定向匝道后分離成南、北兩半幅。
北半幅在北泗塘橋西側落地,以地面道路形式上跨地鐵3號線后接現狀富錦路地道。南半幅主線以高架橋形式向西延伸,在現狀富錦路地道南側上跨克山路、地鐵3號線(暗埋段)、克東路、鐵力路、寶鋼鐵路后落地與抬升后的富錦路地道合并形成整體式主線接入郊環(huán)北環(huán)?,F狀收費站拆除,在匝道進出口處新建匝道收費站。富錦路北側輔道及人非混行車道完全利用,在南側高架橋下改建南側輔道,南側輔道與寶鋼鐵路相交時仍利用現狀下穿地道。
2)北半幅地道利用,南半幅新建主線地道。仍保留富錦路地道作為合并后北半幅東向西主線,在現狀富錦路地道南側新建敞開段地道作為南半幅西向東主線。
沿江通道主線北半幅布置與上述相同;南半幅橋梁在地鐵3號線(高架段)與現狀富錦路地道之間向西延伸,在現狀富錦路地道南側上跨克山路和地鐵3號線(暗埋段)后在克東路前落地并入地形成敞開段地道,南半幅主線下穿克東路、鐵力路、寶鋼鐵路處采用暗埋段地道形式。南半幅主線在寶鋼鐵路西側與現狀富錦路地道一起抬升后接地并形成整體式主線接入郊環(huán)北環(huán)。南側地道與寶鋼鐵路相交時拆除原南側輔道的下穿地道后新建單向四車道主線地道。收費站、富錦路北側輔道及人非混行車道處理方式同上,在南側敞開段主線外側新建南側輔道,南側輔道與寶鋼鐵路相交時新建單向兩車道輔道地道。
3)保留現狀地道為雙向主線,兩側拼寬。保留富錦路地道作為合并后雙向主線的一部分。沿江通道主線起點接越江隧道接線段高架橋,以整幅高架形式向西跨越同濟路、同濟路定向匝道后在北泗塘橋西側落地,以地面道路形式上跨地鐵3號線后接現狀富錦路地道并在現狀地道兩側各拼寬兩條車道形成雙向8車道規(guī)模的主線,主線下穿克東路、鐵力路、寶鋼鐵路后在現狀收費站東側抬升接地后接入郊環(huán)主線?,F狀收費站拆除,在匝道進出口處新建匝道收費站。地道拼寬時拆除現狀富錦路地道U型槽兩側側墻,在兩側各新建L型敞開段地道,當用地受限時或為減少拆遷時,兩側拼寬部分采用單懸臂框架結構,主線敷設在框架內,輔道敷設在上層懸臂上。主線在下穿克東路、鐵力路時在現狀暗埋段地道兩側新建兩車道暗埋地道;主線在下穿寶鋼鐵路時拆除兩側現狀輔道下穿地道后新建兩車道主線下穿地道,并在新建的主線地道兩側另新建單向兩車道地道供改建后輔道通行。
6.2 同濟路節(jié)點
根據路網功能梳理和服務水平分析結果,同濟路高架功能之一為上海城區(qū)向北的射線,應以主線匝道形式快速接入沿江通道完成系統(tǒng)合并。定向匝道接入方式有直接接入主線和先接入富錦路輔道、再通過輔道接入主線2種方式。由于同濟路高架為不收費道路,無論以何種方式接入主線均需通過匝道收費站,無法與主線快速連接,且收費站設置在輔道上可以同時滿足地面道路車輛進入主線的需求,故該系統(tǒng)在同濟路西側設置一對向西的進出口,同濟路主線匝道接入富錦路輔道后通過匝道收費站與主線連接,進出口及主線匝道均為雙向兩車道規(guī)模,設計速度40km/h。(見圖2)
6.3 江楊北路節(jié)點
近期S16高速實施前,該節(jié)點無法實現主線與上海以北地區(qū)的快速溝通,只需考慮江楊北路沿線與浦東地區(qū)的貨運溝通的需要,在江楊北路東側設置一對出入口匝道并設置收費站。
遠期S16實施后,江楊北路節(jié)點需滿足合并后系統(tǒng)向北的快速轉換功能和向北的出省需求。另根據流量預測,江楊北路與郊環(huán)北環(huán)、江楊北路與沿江通道、S16與郊環(huán)北環(huán)3個方向的轉向交通量均較小,可不設置這3個方向的匝道,該部分交通量可通過周邊路網轉換。綜合考慮上述功能需求后,該節(jié)點遠期設置2條主線匝道連接合并主線與S16;在江楊北路上設置一對南北向平行匝道連接S16與江楊北路北段,在江楊北路東側設置一對匝道承擔江楊北路沿線與浦東地區(qū)的溝通(見圖3)。
圖2 系統(tǒng)合并方案同濟路節(jié)點方案圖
圖3 江楊北路遠期節(jié)點方案圖
系統(tǒng)合并的總體方案的幾種改建形式各具優(yōu)點。南側高架方案的線型標準較高、技術成熟、經濟性較好,但與寶鋼的意見相悖,因而實施難度較大,可作為備選方案。
兩側拼寬地道方案線型指標最好、技術成熟、經濟性最好,但需拆除并新建下穿地道,占地較多,因而也可作為備選方案。
南側地道方案線型指標較好、技術成熟、經濟性較好,但需拆除并新建下穿地道,占地略少。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及技術經濟、社會影響、施工難度等因素后,總體方案推薦系統(tǒng)合并南側地道方案,兩側拼寬高架及地道方案均作為備選方案。但是,如果經協調后寶鋼能夠接受高架橋方案,則本項目首推系統(tǒng)合并南側高架方案。
本項目系統(tǒng)性強,影響控制因素多,如何處理好新老系統(tǒng)的銜接以及重要節(jié)點處理、與周邊建構筑物關系是設計中需重點考慮的因素。本文通過對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浦西接線段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上設計思路和理念,供本項目后續(xù)設計及類似工程參考。
【1】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骨干道路網深化規(guī)劃[R].2009.
【2】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國省道布局規(guī)劃[R].2011.
【3】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1999-2020)[R]. 1999.
【4】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實施跟蹤總報告[R].2008.
Overall Project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e Puxi Connection Segment in Channel Along the River of Huangpu River Tunnel
ZHANG Liang
(Chinaroads Traffic Science&Technology Group Co.Ltd.,China)
Puxi connection segment in the channel along the river of Huangpu River tunnel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of Shanghai.T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the paper combines many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design scheme,so as to offer reference to similar projects.
the channel along the river;dual system combination;dual system separation
U459
A
1007-9467(2016)08-0140-02
2016-08-05
張亮(1983~),男,江蘇宿遷人,工程師,從事道路工程設計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