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李云霞 袁玥
?
·護理研究·
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影響
張小娟 李云霞 袁玥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影響。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8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成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組,對患者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進行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內容和護理目標。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臨床護士實施具體的康復措施,開辟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宣傳欄,發(fā)放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知識手冊,內容包括合理飲食、用藥指導、康復訓練、預防便秘以及心理指導和社會支持等。觀察2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結果 觀察組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和治療依存性;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患者住院天數(shù),并發(fā)癥和病死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信任和認可,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預防復發(fā)和并發(fā)癥達到提高生命質量和延長壽命的目的。
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影響
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者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導致心肌壞死[1]。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fā)熱、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和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砂l(fā)生嚴重的心力衰竭、休克或心律失常。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并且年輕化,成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隨著急性心肌梗死先進的搶救和治療手段的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但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仍然會因情緒激動、過度勞累、不合理飲食、不按醫(yī)囑服藥、便秘等因素發(fā)生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主要內容,也是整體護理實踐中最成功的環(huán)節(jié)之一[3],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配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和管理能力,進而影響其對健康的態(tài)度,自覺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達到預防病情復發(fā),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病死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我科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了系統(tǒng)的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取得了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至2014年12我科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46.18±12.16)歲;梗死部位:下壁16例,前壁40例,前間壁24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2組一般資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試驗組采用健康教育:首先成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組,由責任護士1名和臨床護士2名組成。對患者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進行評估,然后根據(jù)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內容和護理目標。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臨床護士實施具體的康復措施??剖议_辟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宣傳欄,向患者印發(fā)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知識手冊,全方位地進行健康知識宣傳。采用科室自行設計的健康教育調查問卷,讓患者對每一個問題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護士對各項指標進行測算作出評估。健康教育內容如下。
1.2.1 心理指導和社會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由于心理活動耐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對疾病預后、今后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的擔心,常常伴有焦慮和抑郁心理,不良情緒會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復。護士要充分理解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讓其了解心理健康對疾病的重要性,加強自我的心理調解能力[4]。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態(tài)度親切和藹、耐心細致,認真傾聽患者的心理需求,安慰、鼓勵、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和治療護理配合,使患者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情,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家屬在生活上關心體貼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5],最大限度地為患者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對于一些盲目樂觀的恢復期患者,要告知其疾病的危害性,不可麻痹大意。
1.2.2 用藥指導: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需要堅持藥物治療,患者用藥種類多,藥物服用時間不一致,護士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治療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藥物的作用以及在使用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教會患者定時測脈搏,嚴密監(jiān)測藥物的不良反應,以便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或發(fā)生病情變化時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知識和藥物知識教育,加強對患者和家屬服藥依從性教育,服藥依存性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告知患者堅持服藥和按時服藥對疾病控制和預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導患者嚴格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可自行減藥和停藥,幫助患者建立長期服藥的依存性[6]。
1.2.3 合理飲食:飲食習慣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個可以糾正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臨床治療的基礎,根據(jù)患者的體重、血脂的高低、并發(fā)癥等情況制定個體化食譜,給予低脂低膽固醇清淡易消化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控制體重和血脂,防止便秘。少量多餐,避免過飽,禁煙忌酒。
1.2.4 預防便秘: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預防便秘,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除便秘仍然是我們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用力排便可明顯加重心臟負擔,誘發(fā)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并發(fā)癥[7],是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病情復發(fā)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養(yǎng)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為主,適當活動,增強胃腸功能和腸蠕動,必要時可使用緩瀉劑,防止便秘的發(fā)生。每日詢問患者排便情況,包括次數(shù)、形狀以及排便的難易程度,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便秘,及時處理。囑患者排便時不可過于用力,患者排便困難時,由護士或指導家屬幫患者環(huán)形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促使糞便排出。必要時給予肛門栓劑或低壓灌腸。
1.2.5 康復護理:研究表明,早期活動可使血流加速,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有利于心肌梗死恢復,證實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護理是安全可行的[8]。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提高患者活動耐力,減輕壓力,改善焦慮和抑郁癥狀,使患者體力恢復、生活自理并適應部分社會活動,減輕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知識宣傳,使其了解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安全性,說明活動耐力恢復要循序漸進,體力活動既不可過早或過度,也不應擔心病情不敢活動。根據(jù)患者年齡、病情進展、心肌梗死面積、有無并發(fā)癥、生命體征、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結果制定早期康復運動[9]。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須在護理人員的監(jiān)測和指導下地進行康復訓練,無并發(fā)癥的患者先在床上活動四肢,床邊小坐,逐漸過渡到下床活動,日常生活自理,平地行走無氣短和心前區(qū)不適,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引起任何不適為度。經(jīng)過2~4個月的體力活動鍛煉,酌情恢復部分輕工作,部分患者可恢復全天工作,但對于精神緊張或工作量過大的工種應予以更換。
1.3 評價方法 患者出院前進行:①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和治療依存性的調查;②患者和家屬滿意度調查,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③患者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情況的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和治療依存性比較 試驗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治療依存性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和治療依從性比較 n=40,例(%)
2.2 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由85%提高到97.5%,提高了1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住院日數(shù)、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住院日數(shù)縮短,并發(fā)癥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和家屬滿意度比較 n=40,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因情緒激動、過度勞累、不合理飲食、不按醫(yī)囑服藥、便秘等因素可發(fā)生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系統(tǒng)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更多的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了解治療護理的過程、預期目標,使患者充分認識到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用藥、情緒、康復訓練對疾病控制和預后的重要意義。加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主動參與到臨床治療護理中來,避免疾病的誘發(fā)因素,主動采納健康的合理的飲食結構,禁煙忌酒,控制體重和血脂,避免便秘。認識到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提高自我的心理調解能力,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淡定處理各種不良事件,保持樂觀愉快心態(tài)[10],以積極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了解治療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主動監(jiān)測藥物不良反應,有效地預防了嚴重意外事件的發(fā)生,認識到按時服藥和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服藥的自我管理,嚴格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避免出現(xiàn)漏服、自行減量和停藥等問題。了解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明白活動耐力恢復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體力活動既不可過早或過度,也不應擔心病情不敢活動。主動參與康復訓練。試驗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和治療依存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患者并發(fā)癥和平均住院日比較 n=40
個體化健康教育可以促進醫(yī)患更好的溝通,拉近護士與患者的距離,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信任和認可?;颊咴谡莆樟思膊〉南嚓P知識和藥物知識后,能夠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護士的監(jiān)測和指導下積極參加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活動耐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增加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試驗組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
冠心病康復的目的在于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癥狀和痛苦,盡可能使患者恢復和適應某種社會活動,減輕致殘率,通過一系列措施減少各種易患因素,減慢或終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程,減少冠心病事件發(fā)生,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11]。急性心肌梗死的誘發(fā)原因包括過度的勞累、緊張或興奮等情緒波動和不良的生活習慣[12]。健康教育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對疾病知識和藥物知識的掌握程度,認識到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緒、便秘、體育鍛煉對健康的影響,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增強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自覺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減少或消除了疾病的危險因素,改善心臟功能,預防病情復發(fā),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病死率??祻陀柧毷够颊呋顒幽土υ黾?,體力恢復、生活自理并適應部分社會活動,減輕致殘率,達到提高生命質量和延長壽命的目的。
1 陸再英,鐘南山主編.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86.
2 吳建紅.個體化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復的效果觀察.全科護理,2011,9:1684.
3 王璐,陶建雙,周瑞蓮.健康教育路徑對冠狀動脈搭橋術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護理研究,2014,28:3380.
4 曹松梅,趙慶華.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62-263.
5 惠華.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負性情緒及生命質量的影響.全科護理,2011,9:3053-3054.
6 李云霞,張春云.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藥的影響.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143.
7 朱翔.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便秘的影響.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8:128.
8 朱愛霞.早期康復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7-18.
9 樂蕾,陳桂云.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預后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07,13:6-7.
10 黎玉芬,蔣麗君,陶源,等.慢走運動與持續(xù)健康教育對預防銀屑病復發(fā)的效果研究 .護理管理雜志,2015,15:294-296.
11 張靜平,李秀敏主編.內科護理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95.
12 蔣彩霞,張梓桐,周細銀,等.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護理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5-236.
10.3969/j.issn.1002-7386.2016.22.046
075000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六醫(yī)院內一科
R 473.5
A
1002-7386(2016)22-3512-03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