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虹 韓健
明清佛山園林考
霍艷虹 韓健
通過對佛山史志類文獻的考證,對明清佛山文人園林的發(fā)展脈絡(luò)及其特征進行了梳理和總結(jié)。佛山園林大部分是由回鄉(xiāng)士族、文人雅士建造的文人園。明清時期佛山經(jīng)濟發(fā)達、文風(fēng)丕盛,其園林注重文化氛圍及閑情逸致的營造,再加之佛山具有獨特的水鄉(xiāng)特點,在融合全國園林的特色并結(jié)合自身客觀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佛山文人園林形成了以水為主、崇尚自然、喜建亭臺、注重實用的特點。
風(fēng)景園林;嶺南園林;文人園林;近代公園;佛山;史志考證
佛山是嶺南園林的發(fā)祥地之一。明清時期,佛山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達,士民富庶,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一①。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佛山的教育、文化、娛樂等多個方面也隨之興盛,推動了造園活動的開展?!兜拦夥鹕街伊x鄉(xiāng)志》、《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中都特辟“園林”一欄來記錄佛山園林的盛況,隨著社會變遷和城市發(fā)展,許多名園如今已難尋蹤跡,僅余梁園為世人所知,被稱為嶺南“四大名園”之一,得到學(xué)界的廣泛重視和研究②。因碩果僅存,梁園也被誤解為佛山園林藝術(shù)的全部。依作者之見,明清時期的佛山城園事高度繁榮,造園手法豐富多樣,遠非一園所能概括。從某種程度來看,佛山園林是嶺南園林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從地方史志出發(fā),廓清其發(fā)展全貌,對地方園林史乃至嶺南園林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明清佛山園林的發(fā)展是自然條件、人文環(huán)境與社會風(fēng)尚共同推動的結(jié)果。“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構(gòu)成了佛山園林發(fā)展的社會條件與背景。
在“天時”方面,佛山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嶺南地區(qū)的商業(yè)巨鎮(zhèn),因當時其地“控羊城上游,當西北之沖要”,北江流域的南雄、韶關(guān)、連州、英德、清遠、三水等地,西江流域的肇慶、封開、梧州、桂平、貴縣、南寧等地均與佛山有直接的貿(mào)易關(guān)系,“七省貨物皆取道佛山,然后運出各省”??梢哉f以佛山為中心,已形成了遍布嶺南,輻射全國的商業(yè)網(wǎng)絡(luò)。據(jù)《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所載,
截止清末,佛山工商行業(yè)共有250余種,涉及衣服、居住、飲食、五金、竹木工、紙業(yè)、文具、雜工、銀業(yè)、雜貨等十個大類。而正因為此,佛山被時人列為全國四大鎮(zhèn)(其他三鎮(zhèn)為河南朱仙鎮(zhèn)、湖北漢口鎮(zhèn)、江西景德鎮(zhèn))和四大聚(其他三聚為北京、漢口、蘇州)之一[1]249-250。繁盛的商貿(mào)往來除了帶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促成了有閑階級的誕生。明清時期,佛山鎮(zhèn)先后孕育了冼氏、陳氏、李氏、吳氏、梁氏等富家大族,他們或通過冶鐵、或通過業(yè)鹽、或通過海外貿(mào)易,集聚了大量財富。這為他們在此后的歲月中興土木、筑園林,提供了必要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在“地利”方面,發(fā)達的水系為明清佛山園林的景觀建設(shè)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北宋之后,隨著三水蘆苞涌及西南涌的淤淺,北江之流佛山涌成為西、北江通往廣州的重要水道,而佛山也隨即成為嶺南的重要交通樞紐③,這既為明清時期佛山經(jīng)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chǔ),也促進了佛山水系網(wǎng)絡(luò)的發(fā)達。據(jù)《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記載,明清時期佛山共有11條涌(西、北江之流水系)貫穿于佛山全鎮(zhèn)④,同時又有旗帶水、靈應(yīng)祠渠道、七鋪渠道、舍人十三街渠道、正仁里渠道、模岡里渠道、觀音堂大坑渠道、三界渠道、松桂里渠道等9條主要渠道布滿各主要街區(qū)。這些渠道為人工修建,其主要目的為排泄佛山市鎮(zhèn)的雨水,以防止街巷路面積水。同時,這些渠道又大都通過佛山的大戶宅院,如舍人十三街渠道通過駱家花園(清代名臣駱秉章的宅?。⒄世锴劳ㄟ^春草園、觀音堂大坑渠道通過吳氏大樹堂(清代著名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吳榮光宅邸),其他渠道也大都通過當?shù)孛T望族的祠堂、家塾等地⑤,其作用除排水外,更能為其宅院提供景觀用水。因此,以江、涌、渠、池為主要元素的水系,不僅使佛山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鄉(xiāng),更為明清時期佛山園林景觀的布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
在“人和”方面,明清文人團體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佛山園林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明中后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南海一帶的士人階層也逐步形成,其中的佼佼者已躋身國家高層,如梁儲、方獻夫、霍韜,被后世學(xué)者稱為“南海士大夫集團”[1]。而在同一時期,佛山一地的冼桂奇、李陞問及其宗族成員也相繼考取功名,文風(fēng)丕盛。及至清代,佛山文人團體的力量更加壯大,乾隆年間,陳炎宗與李因齋、吳竹屏、左肖軒結(jié)社汾江,稱“懶圈四子”,他們“流連文酒無虛日”,并與當時廣東知名文士何夢瑤、羅天尺、蘇珥、勞效輿等詩酒唱和⑥,開創(chuàng)了佛山詩風(fēng)之濫觴。其后的嘉慶、道光年間,以吳榮光為首的吳氏家族更是“一門之內(nèi)甲第聯(lián)翩,群從兄弟幾于人人有集,不愧簪纓之族、詩禮之家矣”⑦。特別是吳榮光,他集書法家、詩人、金石書畫鑒定家、封疆大吏于一身,成為佛山文化的中堅。而稍后的梁九圖,在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方面頗有造詣,撰寫了《十二石齋詩話》、《十二石齋詩集》、《嶺表詩傳》(與佛山文人吳炳南合作編寫)、《紫藤館詩抄》等多部詩歌及詩歌理論著作⑧,儼然成為佛山詩壇領(lǐng)袖。直至清末民初時期,佛山詩風(fēng)依然不衰,吳光榮侄孫吳荃選于民國三年(1914)創(chuàng)立龍?zhí)猎娚?,與當?shù)厥孔踊粜≤?、張少圖、陳鐵遒等四十余人唱和期間,“亦一時嘉會”⑨。
興盛的文風(fēng)與詩風(fēng)造就了一代代的文人團體,影響了明清佛山造園的文化趣味。尤其是在清乾隆之后,這些文人或為志仕歸隱,或為不樂仕進,其情懷與志趣都摻雜了不少“魏晉風(fēng)度”,即“雖處城市之中,輒作山林之想”。追求一種“大隱隱于市”或者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而園林正是這種“隱逸文化”的最重要載體[2]210-264。同時,這些文人、詩人為了雅集、會文和唱和,也亟需一個具有浪漫情趣與山林韻味的佳地,于是他們紛紛在喧鬧的佛山市鎮(zhèn)中建立自己的一片凈土,而這正是明清時期佛山園林發(fā)展的最直接原因。
有關(guān)明清佛山園林的史料多集中于《道光佛山忠義鄉(xiāng)志·鄉(xiāng)俗·園林》、《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風(fēng)土二·園林》及地方文人著作中,雖有鄉(xiāng)志編纂者的初步整理,但還是存在歷史年代不明、前后顛倒、記載不詳?shù)葐栴}。為此,經(jīng)相關(guān)史料考證,現(xiàn)將明清佛山園林尤其是文人園林的發(fā)展脈絡(luò)進行初步梳理。
佛山最早的文人園林當屬冼灝通所建的鶴園。冼灝通為佛山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因在明正統(tǒng)己巳年(1449)抗擊黃蕭養(yǎng),保衛(wèi)佛山而有功于當?shù)?,被朝廷封為忠義官。其人生卒年史載不詳,只知正統(tǒng)己巳年時,他已為佛山鄉(xiāng)長⑩,年紀當處中年,由此推算其所筑鶴園也當在宣德、正統(tǒng)年間(1426-1449)。后由其后人、明工部主事冼桂奇増拓,“園名益著”。冼桂奇嘉靖乙未(1535)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后與權(quán)臣不和,即以“迎母就養(yǎng)”為辭,于嘉靖十九年南下入羅浮山靜修,從理學(xué)大師湛若水游。逾年歸里,“筑室古洛(佛山河流之名)之濱,屏跡城市”???梢娖浠剜l(xiāng)筑園也當在嘉靖二十年(1541)。在冼灝通時期,鶴園大概有50畝(3.33hm2),至冼桂奇時有所增加,其內(nèi)部景致可以從湛若水《鶴園記》中有所管窺:
“冼子居之有樓焉,曰鳴鶴之樓,以安親也。樓之前有內(nèi)堂焉,曰榮養(yǎng)之堂,以善養(yǎng)也。其前為廣居之堂,以體仁也?!瓘V居之堂前為兩廂,又前為牌坊,又前為浴鶴池,
又前為自然池,池中為無極墪。前之右為祖祠,左為望樵閣。故兄古洛子治之,遂為兄祠。”?
整個園林以鶴為重點,前有浴鶴池(為冼桂奇養(yǎng)鶴之所),后有鳴鶴樓。主人視鶴為“天下之至靜至潔者也”?,以鶴為榜樣,清凈身心。同時園林景觀的名稱也多含理學(xué)思想,使整個園林少了幾許性情,多了幾分莊重。
鶴園到清乾隆時期已不復(fù)往日風(fēng)光。雖還具園林規(guī)模,但只能稱為“鶴園遺址”?。至清末,面積更為縮小,且較為荒落,只?!熬G野兩畦、方塘半畝,森森喬木,上可巢云”?。
比鶴園稍后的著名園林為東林園。東林位于佛山東部,原為一片樹林,后東頭冼氏于南宋理宗八年遷居于此,不斷開發(fā),使其地成為著名的佛山八景之一——東林擁翠。作為東頭冼氏的祖居地,東林的歷史較為悠久,但真正成為典型的私家園林,還是從東頭冼氏八世祖冼效開始。冼效(1531-1599),字衍孔,號一吾。少聰穎,后于隆慶丁卯年(1567)中舉,先后出任福建羅源縣教諭、閩清縣知縣、廣西永安州知州、平樂府知府,多有惠政。后以病告歸?。冼效是東頭冼氏第一位以科舉進入仕途的家族成員,其對家族貢獻頗多,曾于隆慶年間出資對冼氏宗祠進行了重修,史稱“規(guī)模增巨、猗歟美哉”。冼效晚年手不釋卷,“縱情山水,吟詠甚多”。而東林園正是其“觴詠地”,他曾為此園題寫“東林”二字??!睹駠鹕街伊x鄉(xiāng)志》中也寫明此園為“明知州冼效筑”?,可知東林園的最終成型還是在冼效手中完成的,可以說,冼效之前的東林一地還是因祖居地而彰顯,冼效之后的東林才真正成為具有文人品味的私家園林。據(jù)此推算,東林的真正形成年代是在冼效退居鄉(xiāng)里時期,即萬歷中期。后經(jīng)冼氏十世祖、知名文士冼士鑑“多所點綴”?,東林園的文人趣味更加明顯。有記為證:
“林周廣約里許,林外柳堤夾岸,堤名試馬,旁為射圃,即忠義官東潭公與鄉(xiāng)人較獵處也。內(nèi)有小溪,通大河,引水為湖,湖滿萏菡,游魚可數(shù)。湖心為榭,虹橋跨焉。湖之旁,分植芙蓉、桃李、荔枝,四時佳氣,可于湖中得之。去湖之南,為集雅堂,賓客游宴之盛,擬于輞川。堂前紫藤數(shù)架,琳瑯千個,怪石參錯于竹林間,曲徑通幽。有大院落,老松參天,古榆蔽日。中構(gòu)書齋,為太守一吾公讀書處。齋右有松七株,徵君崑華公復(fù)筑精舍其旁,額曰七松軒,因以名其集云。去東培土為山,高樓翼然,旁筑二亭,磴道相接,棋枰石幾,綠滿苔痕,每當斜陽欲下,微雨初晴,觴詠其中,俯瞰湖光,蔚藍一色,令人作濠濮間想矣。西去數(shù)十步,多竹籬茅舍,黃花滿徑,楓葉成林,豆棚瓜架,與對坼樓臺相掩映。山林趣味,館閣風(fēng)流,兼而有之。北則綠野盈疇,湖光灌注,自成汊港,拓草坪檻之為囿,囿外遍植梅樹,仙鶴翱翔于上,麀鹿出沒于下,桃園仙境不是過也?!?
表1 梁氏家族鼎盛時期園林構(gòu)成一覽表(23)Tab. 1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while the Golden age of Liang family
時至明末清初,廣東一帶戰(zhàn)亂頻仍,東林園迭遭兵焚,“木頹花謝,風(fēng)景全非”,后再未恢復(fù)其舊景。
進入清代,特別是乾隆之后,佛山園林出現(xiàn)了發(fā)展高峰。各大家族紛紛建造園林,佛山大樹堂吳氏六世祖吳恒孚購買了鶴園冼氏10畝(0.67hm2)園地,建造大樹堂,分給10個兒子居住。堂中房屋70余間,全盛時有200余人,為佛山最有名的園林式宅院[3]。其兄吳思誠筑西華草堂。后諸子孫紛紛在周邊筑園,如學(xué)為圃(七世吳昇運筑)、鑑幃別墅(七世吳清運筑)、守拙園(七世吳澍運筑)西園(七世吳濟運筑)、陸沈園(十世吳荃選筑)等?。佛山松桂里梁氏兄弟所筑園林更為著名,有寒香館(梁九章筑)、群星草堂(梁九華筑)、十二石山齋(梁九圖筑)、汾江草廬(梁九圖筑),被后人統(tǒng)稱為“梁園”(表1),其中以十二石山齋最為著名,與番禺余蔭山房、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并稱為“廣東四大名園”。
清末西風(fēng)東漸,公園作為一種新的園林形態(tài)也出現(xiàn)在佛山。光緒三十二年(1906),
出洋考察歸來的端方、戴鴻慈在《陳各國導(dǎo)民善法請次第舉辦折》中,將圖書館、博物院、萬牲園(即動物園)、公園四事看做西方導(dǎo)民的善法,懇請清廷“先就京師首善之區(qū),次第籌辦,為天下倡”,從而為各地公園的興建提供了一個契機[4]。戴鴻慈(1853—1910)字光孺,號少懷,晚號毅庵,廣東佛山人,清末出國考察五大臣之一,也是清朝二百余年廣東省籍任職最高的官員。其人具有新政思想,出洋考察后撰《列國政要》、《出使九國日記》等書,倡言君主立憲,力主在中國推行新政,是清末具有一定的開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戴鴻慈一生在外為官,回家鄉(xiāng)的機會很少,但與其兄弟戴鴻憲、戴鴻惠一直保持書信往來,并以此傳達中央精神。1905年,作為新政舉措之一,清政府鼓勵各地編纂鄉(xiāng)土志,時任戶部右侍郎的戴鴻慈就曾致書佛山堂局(大魁堂),認為家鄉(xiāng)自道光后久未續(xù)志,可啟動續(xù)修鄉(xiāng)志的工作。在其建議下,佛山鄉(xiāng)志撰寫的籌備工作啟動,其弟戴鴻惠就是主事之人?。據(jù)此推測,以當朝大員的影響力,戴鴻慈向西方學(xué)習(xí),創(chuàng)建公園的思想必定最先傳播到佛山紳士中,因此,佛山成為全國較早由中國人創(chuàng)建近代公園的地方之一。宣統(tǒng)元年(1909)十月,佛山本地紳士黃棣華、楊占彪、孔廣策等人發(fā)起成立尊孔會,并積極募捐資金籌建尊孔會堂及尊孔會公園。宣統(tǒng)二年(1910)十二月,黃棣華等人募集款項達1萬元,遂破土動工,“開辟道路、修治公園、鳩工庀材,筑會堂于園中,建兩亭于崗上?!?宣統(tǒng)三年(1911)七月會堂及公園落成,成為佛山有史以來第一所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園。該園“依山面水,頗占形勝,前引洛水,匯為池沼,環(huán)植竹木。左為辦事所,右為招待室,迤北有樓翼然,其南建亭崗頂,與樓相望,層巒叢翠,磴道行回,近市不囂,在野不僿”?。從此,佛山園林開始從古典走向現(xiàn)代,從私家走向公共,其面貌與特點隨之而變(表2)。
佛山由于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使其園林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與其他地區(qū)比較起來獨具特色。
3.1 以水為主、崇尚自然
由于明清時期佛山水系水網(wǎng)發(fā)達,河網(wǎng)密布,地下水位高,是典型的嶺南水鄉(xiāng)。因此水不再是單一的園林造景要素,而是成為佛山人生產(chǎn)、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園林功能的要求也不斷變化著,由最初單純的“游于園”發(fā)展為“娛于園”,進而又向著生活世俗性方向發(fā)展,
因此佛山園林開始呈現(xiàn)出水鄉(xiāng)田園風(fēng)韻的園林意境。人們大力發(fā)揚親水生產(chǎn)和親水生活,“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盡顯嶺南水鄉(xiāng)獨特的亞熱帶休閑型農(nóng)業(yè)風(fēng)光。
表2 明清佛山園林一覽表(24)Tab, 2 Foshan Garde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善用活水是佛山園林的通則。佛山的水渠都為人工修筑,除部分為集體修建外,很大一部分為私人出資修建,其目的一是為了排水,二是在筑園之始引水入園增添園林生氣與風(fēng)水。如洛家花園、春草園、吳氏大樹堂等都有水渠穿園而過,吳荃選陸沈園中的石龍?zhí)烈灿墒埡幼⑷攵?,巧于因借,自然天成。而有些園林則直接選址于河涌池塘之畔,借景于大自然。如冼桂奇筑書室于汾江河畔,其兄冼桂魁筑慕洛亭于洛水河畔,隱居其中,桂奇有詩曰:“古洛新成一釣臺,石橋流水幾人來;相逢莫問行藏事,且看沙鷗往日回。”?乾隆九年(1744),佛山同知黃興禮捐俸建汾江亭于汾江之畔,眾人登臨,可見“紅日一窗,清風(fēng)滿座,階前綠水,四時映帶”?。后梁九章筑寒香館于汾水之畔,南北紳士來往佛山時,常過訪此園,眼前之水景又成為其賦詩作畫的絕佳素材。
佛山造園者善用活水的同時,更喜歡將自身置于水境中,于是貼水布景又成為佛山園林的一大特點。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曾言“小園用水,有貼水、依水之別。江蘇吳江同里汪氏退思園,貼水園也。因同里為水鄉(xiāng),水位高,故該園山石、橋廊、建筑皆貼水面,予人之感如在水中央……以有限之面積化無限之水面,波光若鏡,溪源不盡,能引人遐思?!盵5]205-206佛山與吳江地理情況相似,佛山造園者也常常營造貼水之意境。汾江第一樓是佛山典型的貼水建筑,整座樓置于水沼之中,名為水樓。高四丈(13.33m)余,登樓便可一覽佛山全貌。而從現(xiàn)存的佛山梁園中,也能看到這種貼水布景的方式,梁園的船廳三面環(huán)水、荷香水榭懸于水面、石舫置身水中、韻橋駕臨水上,可以說處處觀景,處處身臨水境。
3.2 喜建亭臺、便于遠望
俗話說“佛山無山、南海無海”。在明清時期,佛山境內(nèi)確實沒有高山,大都為土崗,“高不盈二丈”,如鶯崗、塔坡崗。只有一座石云山為石山,也很矮小,但已被當時佛山人所鐘愛。清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吳榮光自號為石云山人,可見其對此山的青睞。正是由于這種平坦低緩少高山的地理特點,再加上中國文人雅士喜登高遠望、抒發(fā)情懷的文化傳統(tǒng),使得佛山文人雅士特別喜歡建立高樓、高亭,或者在土崗上建亭臺,以便遠望。如冼桂奇的鳴鶴樓、吳祐官的汾江第一樓,更有黃鏞倚洛園中的高樓“可以遠眺,石灣諸山宛在目前”,而登臨汾江亭則可“肅一鎮(zhèn)之觀瞻”?。目前梁園中的半邊亭高丈余,登臨其中,遠望韻橋、近觀池魚,園林美景盡收眼底。
除在自家庭院中建立高亭外,佛山文士更是利用一些僅有的土崗造亭于上,如位于豐寧鋪的鶯崗,高五丈(16.67m)許,較其他低矮土崗高。康雍年間,當?shù)厝藚问玢懺狡浯蟀霝閳@,即甡園,高度已大為削減。但即便如此,道光年間,佛山紳士吳彌光、梁九圖等人還是在崗頂砌路,種植花草,結(jié)“觴詠社”,唱和其中?,可見其對此崗上風(fēng)景的鐘愛。而清末紳士建尊孔會公園時,也是將兩亭筑于桑崗之上,以便遠望。
3.3 由大變小、趨于精致
明清佛山園林的一個最大變化特點即是由大變小、趨于精致。明代鶴園有50畝(3.33hm2),東林園“周廣約里許”,面積都不小,而至清代漸趨于小巧,如吳恒孚建大樹堂占地10畝(0.67hm2),已屬大宅,群星草堂、李文田所筑南園也都僅為數(shù)畝,陸沈園“廳事數(shù)椽、池塘半畝”?。從面積上已有較大差別。造成這種變化主要得自于以下3個原因:
(1)清朝以來,佛山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佛山土地奇缺,形成地少人多的局面,這是造成園林縮小的一大主要原因。古代人口統(tǒng)計一向都為概數(shù),而無確切數(shù)字,關(guān)于明清佛山人口也是如此,各種版本的鄉(xiāng)志及文章對佛山人口數(shù)量的記錄相差很大,后經(jīng)學(xué)者考證分析,認為清代鴉片戰(zhàn)爭以前佛山的實際人口不會少于27萬人[1]279,這對于一個市鎮(zhèn)來說,已屬稠密,所以造成清代佛山的僑寓大族、富商、官宦即使有錢也無法隨心所欲地買地建宅。吳榮光官至湖南巡撫,位高權(quán)重,但回鄉(xiāng)建立家廟,也只能利用原來的書塾和寢室改建而成?。而佛山居士呂鏡云欲構(gòu)筑玉泉仙館,“尋覓地段,數(shù)載弗獲”???梢姺鹕酵恋刂o張。在這種客觀情況下,能建立與維持一所園林已屬不易,更無擴大的可能,而這也是佛山私家園林在近代快速消失的另一個原因。
(2)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氣候悶熱多雨,日照強烈,夏日更是臺風(fēng)頻繁。這就導(dǎo)致佛山本地園林要緊湊,以減少陽光輻射及雨水淋身,同時能更好地抵御臺風(fēng)的侵襲[6]。
(3)明清以后,中國工藝都在追求精巧細致,在園林建筑思想方面也出現(xiàn)了這種趨勢。特別是乾隆之后,很多文人雅士都在追求一種“芥子納須彌”的境界,即在很小的園林中容納更多的景物建筑,以實現(xiàn)更完備的景觀和文化體系[2]164,化有限為無限。這種思想必然影響到佛山紳士,再加之廣州府人民務(wù)實的文化特點,使他們并不以小為恥,佛山文人吳炳南在評價汾江草廬石舫時有言“舫之小,僅容五六人,觀石外,彈琴品茗,談詩讀書皆宜,豈以大為貴哉!”?而汾江草
廬的主人梁九圖更是實在,他認為:“鳳亭水榭本以怡情,即或家少園林亦何處不堪寓目。張船山絕句云‘稻香吹過水聲來,野樹無行遠近載;不費一錢風(fēng)景足,萬金何苦筑樓臺。’惜世人不足與語?!?足以見佛山園林的主人造園理念,而這與揚州鹽商的園林一味追求奢華、借以炫富的造園思想[5]114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注釋:
①“四大名鎮(zhèn)”是指河南朱仙鎮(zhèn)(版畫、年畫)、湖北漢口鎮(zhèn)(商業(yè)中心)、廣東佛山鎮(zhèn)(手工業(yè))、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并稱全國四大名鎮(zhèn),明清稱為天下四大鎮(zhèn)。
②相關(guān)研究可參見:陳志杰.佛山梁園的歷史特色及復(fù)原建設(shè)經(jīng)驗[J].廣東園林.1995,(3);陸衍杰.淺談佛山梁園的造園藝術(shù)[J].中外建筑.1997,(3);葉銘和,彭重華.嶺南明清私家園林植物配置藝術(shù)及其根源淺析——以佛山梁園為例[J].湖南林業(yè)科技.2005,(3);陸琦.佛山梁園[J].廣東園林.2006,(6);王其鈞,丁山.圖解中國園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羅哲文.中國名園[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8.
③佛山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佛山市志[Z].1994:176.
④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一輿地[M].民國十五年刊本:9-13.
⑤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二水利[M].民國十五年刊本:21-25.
⑥(清)吳榮光纂修.道光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二金石下[M].道光十一年刊本:8.
⑦(清)潘尚楫等修,(清)鄧士憲等纂.道光南海縣志,卷十三列傳[M].同治十一年刊本:21.
⑧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四人物四[M].民國十五年刊本:9.
⑨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五教育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16.
⑩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四人物五[M].民國十五年刊本:3.
?冼寶干續(xù)修.嶺南冼氏宗譜,卷四之一[M].宣統(tǒng)二年刊本:14.
?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17.
?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17.
?(清)吳榮光纂修.道光佛山忠義鄉(xiāng)志[M].卷九人物,道光十一年刊本:27.
?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九氏族[M].民國十五年刊本:21.
?(清)吳榮光纂修.道光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九人物[M].道光十一年刊本:12.
?冼寶干續(xù)修.嶺南冼氏宗譜,卷三之六[M].宣統(tǒng)二年刊本:1.
?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22.
?冼寶干續(xù)修.嶺南冼氏宗譜,卷三之六[M].宣統(tǒng)二年刊本:4.
?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四人物五[M].民國十五年刊本:22.
(21)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20-21.
(22)表1系參照葉蔚標,韓健.佛山梁園[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1.相關(guān)內(nèi)容由作者自繪。
(23)(民國)汪宗準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序文一[M].//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工作委員會.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影印本,第30冊:289.
(24)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八祠祀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6.
(25)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八祠祀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1.
(26)表2系作者整理自繪。表中這些園林的建造年代多不明確,均系作者根據(jù)建造者活動年代及其他旁證,對其年代進行了大致推算,明清佛山園林除表中所列之外,還有黑樓、知津亭、晚翠亭、浴日閣、印月亭、云龍別墅、濠濮山房等,但這些園林的年代、主人經(jīng)歷、園林式樣都不可考,故從略,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
(27)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18.
(28)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20.
(29)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19.
(30)(清)梁九圖.十二石山齋詩話,卷三[M].道光二十六年刊本:43.
(31)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28.
(32)(清)吳榮光.石云山人文集,卷二[M].道光二十一年刊本:49.
(33)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八祠祀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27.
(34)冼寶干纂修.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風(fēng)土二[M].民國十五年刊本:26.
(35)(清)梁九圖.十二石山齋詩話,卷二[M].道光二十六年刊本:25.
[1]羅一星.明清佛山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Luo Yixing.Fosh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ress, 1994.
[2]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Wang Yi. Culture History of Chinese Garden[M].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2004.
[3]任百強.佛山大樹堂《吳氏族譜》的新發(fā)現(xiàn)[J].明清小說研究,2003,68(2):240-248.
Ren Baiqiang. Wu genealogy of Foshan Tree Tang’s New Found[J].The Research 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s,2003,68(2):240-248
[4]彭雷霆.娛樂與教化:近代公園的中國變遷[J].江淮論壇,2007,(4):184-188.
Peng Leiting. Recreation and Education: The Change of Modern Park in China[J].Jianghuai Tribune, 2007(4):184-188.
[5]陳從周.梓翁說園[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Chen Congzhou. Zi weng Said the Park[M].Beijing: Beijing Press,2004.
[6]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8:687.
Zhou Weiquan.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687.
Foshan Garde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O Yan-hong HAN Jian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literati garden’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sha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shan gardens are mostly built by their hometowns Nobles and literati.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shan developed economy fast and designers focused on creating a cultural and leisured environment with the unique regional rivers and lakes. Based on the garden features fusion and combined with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Foshan literati garden are arranged well in the water and near-water zones. To advocate nature elements, build pavilion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issu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ngnan Garden; Literator Landscape; Modern Park; Foshan City; Historical Research
TU986
A
1673-1530(2016)06-0024-06
10.14085/j.fjyl.2016.06.0024.06
2016-02-18
霍艷虹/1980年/女/湖南人/天津大學(xué)建筑學(xué)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風(fēng)景園林遺產(chǎn)保護(天津 300072)
HUO Yan-hong, who was born in 1980 in Hunan, holds a Ph.D. degree 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he majors in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Tianjin 300072)
韓健/1983年/男/河北人/廣東佛山市禪城區(qū)博物館/暨南大學(xué)歷史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佛山地域歷史及文化(廣東 528000)
HAN Jian, who was born in 1983 in Tangshan, works in Guangdong Foshan Chancheng Museum. He holds aMaster of history degree from Jinan University and focuses on Foshan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Guangdong 528000)
修回日期: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