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謹之
編者按 今天,傳統(tǒng)媒體中有想法的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如何堅守,如何應對各方面壓力、淡定從容地直面轉(zhuǎn)型大潮,執(zhí)著無悔地踐行新聞理想?本刊陸續(xù)約請一些采編一線的媒體人談談心里話。
當我端坐在電腦屏幕前,寫下這段開頭時,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南美大陸,傳來了中國女排奧運奪冠的特大喜訊。此次消息傳遞,騰訊彈窗并未拔得頭籌,第一時間告知我的,是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各路公眾號。
報紙、電視、PC端、手機客戶端,文字傳播的平臺越來越大,這為傳統(tǒng)媒體帶來拓土開疆的絕佳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網(wǎng)絡媒體、自媒體等強大的競爭對手。
窗外,蟬噪聲聲。雖已入秋,杭州的空氣依舊灼熱,像極了媒體轉(zhuǎn)型中從業(yè)者緊張焦灼的心情:急于求變,卻又害怕碰壁;蓄力待發(fā),卻不知路在何方。
與日俱增的經(jīng)營壓力、粉轉(zhuǎn)路人的讀者群體,“你自己信嗎”的責問發(fā)難,迫使我們“自省吾身”:言論場中,我們身處什么位置?筆下的報道是否有人喝彩,是否符合時代需求?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場中,傳統(tǒng)媒體人該對市場擺出什么“表情”?
一、沒有夢想。談何堅持
今年7月1日后,“初心”這個詞,火了一把。但我卻對它有些畏懼,也害怕招來哂笑。
怕談夢想,仿佛是中國人的性格。說得高了,怕人覺得此乃癡人說夢,說得低了,又恐人指摘胸無大志。其實,夢想對于記者而言,不可或缺。因為容易碰壁和遭受誘惑的事業(yè),往往需要更有力的精神支撐。
“七·一”建黨紀念目前后,身為《浙江日報》政治新聞部的一員,我度過了繁忙的工作季。在“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的現(xiàn)實語境中,我也拷問著自己的初心?我為何做記者?這3年的記者生涯,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還在堅持初心嗎?我還能堅持初心嗎?
坦白地說,非科班出身的我,入行是源于偶然的求職經(jīng)歷。但當我意識到手中這支筆的分量,便是要求自己擔起社會責任之時。
3年來,發(fā)稿不計其數(shù),也曾拿過不少獎項。但入行不滿1年,參與的一組報道,最令我記憶深刻。
2013年起,浙江在全省范圍內(nèi)啟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墩憬請蟆纷鳛槭〖夵h報,開設了“治水拆違大查訪”欄目,派遣記者跟隨省委督查組赴全省所有市、縣進行明察暗訪,并通過新聞曝光,推動工作。
我跟隨督查組先后前往金華婺城區(qū)、溫州樂清市等地,刊發(fā)9篇稿件,報道涉及的雁蕩山景區(qū)違建、城中村改造等問題均得到有效整改。期間,還曾數(shù)度收到舉報信件、接聽舉報電話。
我想,正是當?shù)厝罕姷男湃?、立竿見影的成效,讓我真正明白,盡管當下輿論場中,信息重復、爆炸,但黨報記者依然手握“金話筒”。我們的發(fā)言權,具有推動社會事件向上、向善發(fā)展的正能量。
我曾報道6歲紹興男童王劍宇照顧病重父親的故事,見報后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共募得愛心捐款20余萬元;我曾參與麗水里東山體滑坡災害主題報道,寫作的兩篇大通訊,為救災重建凝聚起浙江力量。
當然,作為記者,誰都有幾篇最終無法見報的稿件。我也曾有過,也曾因此懊喪、惶惑和懷疑。
“書生救國無長物,唯有手中筆如刀”
盡管,我們面對的諸如環(huán)境污染、司法不公、貪污腐敗等問題無法一蹴而就得到解決,但至少,通過我們的筆,能讓它們變得好一些?;蛟S有朝一目,當我變得更加成熟、強大,或許可以改變更多。
我是一名無限接近90后的80后記者。在辦公室起身四顧,目之所及幾乎都是年輕面龐,我敬佩“戰(zhàn)友”們的勤勉與進取。即便那些年齡與父輩相仿的師長,他們眼中仍未淡去揭露時弊的銳氣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果敢。他們俯身改稿、帶隊采寫的身影,我終不能忘。
他們的初心,也敲打我的初心。讓我覺得有所背負,讓我覺得不可辜負。
這個時代,冗余的是苛刻的指責,缺失的是理性的自問。人們總批判中國社會的禮崩樂壞、道德失守,但中國人能否保持理想中“中國人”的樣子,取決于當下的文化氣候和社會氛圍。這與教育、輿論、宣傳息息相關,也正與新聞從業(yè)者密切相關。
有位前輩曾言,如果你想發(fā)大財。就請離開報社。堅守新聞崗位的價值,是用文字記錄每個可能被稱為“歷史現(xiàn)場”的時刻,揭示掩藏在新聞事件背后的哲理與規(guī)律。
有夢想,才有遠方,也才能燃起探求真相、叩問真理的無限熱枕。
你說,夢想有多重要?
二、講故事,是我們的本分
今年,浙報集團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改革——三端融合。
前期座談會中,入耳最多的高頻詞當屬“本領恐慌”??只攀裁??同事的解釋是——擔心適應不了新媒體需求。
聽聞此語,我反倒是有種“不怕天塌”的安定。新媒體并非洪水猛獸。記者,還該是那個講故事的人呀!只是,曾經(jīng)的自我設限,令報道囿于材料文件,陷入了“沒有素材,無法寫稿”的怪圈。
憂慮讀者流失,不妨反求諸己:你寫故事了嗎?其實,沒有一個新聞主題,無法用故事演繹,我們丟失的,是說故事的意識。
今年,我采寫的長篇人物通訊《“老炮兒”書記》,滿足了自己說故事的欲望,也意外獲得了省委書記的批示。對我是鼓勵,更是啟迪。
2月16日,猴年我頭次下基層。地點不遠,杭州轉(zhuǎn)塘。行前,我有些忐忑,這個傳說中為遷一座祖墳、不惜上門游說27次的社區(qū)書記,好不好說話?會不會三言兩語就打發(fā)了我?
上任不滿3年,收獲整整一面金燦燦的獎牌墻;辦公室墻上,他的書法作品筆力雄?。晦k公桌下,一雙爛皮鞋磨得快破了底。這個企業(yè)家出身的社區(qū)書記,哪能不傳奇?但這長約1000天的治村故事,又該從何說
與父輩相仿的年紀,陳宏偉已在商海摸爬滾打多年,而我僅是年輕記者,如何盡快對接他的話語體系,令他感受到我的專業(yè)?略一思忖,我便接過他的話頭,穿插說起之前采訪過的那些基層書記的酸甜苦辣,“治水拆違大查訪”中的所見所聞。
“當時我去批那塊臨時用地,他們怕我房子到期了不肯拆……”“是啊,臨時用地2+2,最多4年?!边@時,我捕捉到他眼中閃過的詫異。我猜,他大概思忖著,“這個丫頭倒也不是什么都不曉得”。
共鳴,也許,就從這里開始。
頭回見面,我并未深究細問,只請他談困惑、談難處、談得意、談懊惱,而我則作為旁觀者,竭力找尋他的特點?;爻毯?,再細細梳理筆記,歸納出若干角度:“講規(guī)矩”“敢作為”“重感情”……這時,他的形象不由與前段時間熱映的“老炮兒”重合在一起,由此確定了之后的采訪方向。
第二次,我?guī)е鴮懽骺蚣苌下?,并在交談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我請他各講一個故事,同時重點記錄其中細節(jié)、矛盾與沖突,一直盤問到他言無不盡,才“鳴金收兵”。我始終堅信,自己好奇的,讀者也好奇;自己覺得無味的,讀者更不愿看。
如果說,面對媒體轉(zhuǎn)型,傳統(tǒng)媒體的從業(yè)者直呼“壓力山大”,是因為我們曾太依賴于所謂的“套路”,令新聞變得千篇一律。轉(zhuǎn)型,對于我們而言,是挑戰(zhàn),也是自我提升的機遇。
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身邊有人跳槽,也有人開起了公眾號。但只要還從事媒體工作,說故事總是不變的大前提。如此看來。轉(zhuǎn)行,也很簡單,就是揮別“高大上”的“強調(diào)”與“指出”,感受表達人類共通的喜怒哀樂。
或許,不是所有人物,都那么有故事。但最吸引入的故事,絕不會出現(xiàn)在別人提供的簡單素材里,不會現(xiàn)身在通過“度娘”查尋到的已發(fā)表的報道里,不會躍動在部門上報信息的事例里。
它在阡陌田間,需要尋找;它是有效信息,絕非套話;它有血有肉,滿是情懷。
三、唯有情懷能動人
記者,與作家不同,多了些道義擔當?shù)呢熑?。但記者,也與作家有著相同點,需要觸及人性深處的靈魂。
我時常思考,一本好書,該是什么模樣——應當能說出讀者說不出的話,令人閱后有直拍大腿,大喊一句“懂我”的沖動。那么,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又該是什么模樣?黨報該如何回應讀者的期待?
為黨的事業(yè)鼓與呼,是我們不變的使命。白熱化的媒體競爭中,浙報提出解困與革新的要求,因此每篇報道都應是一份答卷,適應全新的閱讀需求,積極投身于新聞內(nèi)容生產(chǎn)的供給側改革。
形式或許很多,但離不開有效信息的傳遞:展現(xiàn)新聞人物和事件不為人知的真實側面,帶來人文的溫情、安靜的力量。
文以載道。無“文”無以載道,自媒體時代,黨報要引導輿論,必須重建具有閱讀吸引力的話語體系。這并非指全盤網(wǎng)絡化,或一味追求文采斐然,而是語言的“在場”,社會生活的在場、輿論討論的在場。寫作中,我著意追求有別于以往的語言特色,多用短句、方言,還原基層人物的詼諧本色。
我也曾思考:面對讀者,我該展現(xiàn)一個怎樣的“老炮兒”,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是敢為人先的模范?還是至情至性的小人物?著墨之處,除了他的嬉笑怒罵、治村故事,是不是還應有更多信息?
小人物也能反映大時代。我們筆下的是個人,但也是時代洪流中有困境、有理想的每個分子;記錄的是事件,也正是社會變革中生長與進步的每個腳步。
文以載道。有生動的故事、有創(chuàng)新的表達,還要有“道”。關于“老炮兒”,我試圖讓讀者看到的,不僅是他的笑容與汗水、他治村的曲折情節(jié),更是對信念的執(zhí)著、對底線的堅守、對群眾的深情……那才是對人最本質(zhì)的關懷,對社會最深刻的責任。
于是,我努力揭示當下農(nóng)村基層面臨的普遍情況:基層干部必須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才能為群眾謀福利,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干部想讓群眾信服,辦事必須公正、公平;基層人情關系復雜,光埋頭苦干不夠,還要善于借力使力,調(diào)動社會資源……
當然,我也想通過一個“老炮兒”,讓讀者看到一群奮戰(zhàn)在浙江各地的基層干部,從他們的恪盡職守中,從他們的默默奉獻中,看到美好未來的曙光。
若讀者讀著“老炮兒”的故事會心一笑,若讀者看完“老炮兒”的故事,不由得想起自家村頭那個略帶“匪氣”的村書記,便不枉我費過這番思量。
用人生詮釋時代的信念,用平凡找尋生活的尊嚴?;蛟S懷抱這般愿景,媒體人便能在充滿喧囂的變革轉(zhuǎn)型期,從容應對。
樹夢想、說故事、講情懷,哪里會錯呢?
編輯 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