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成(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
略論子貢
康子成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子貢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是孔門的“十哲”之一。他兼具多重身份,他聰穎好學,是孔子得意的好學生;他講究誠信,頗有經(jīng)濟頭腦,是一名言符其實的儒商;他游說諸侯,縱橫捭闔,是一位才華橫溢,能言善辯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關(guān)鍵詞:子貢;儒商;外交家;政治家
子貢,名賜,復姓端木,又字子贛,春秋末期衛(wèi)國人,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孔門的“十哲”之一?!墩撜Z》中,學生子路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緊接著就是子貢,據(jù)統(tǒng)計有44次,“賜”就出現(xiàn)了13次,二者總共出現(xiàn)57次。在司馬遷所著的《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了72位孔子著名的弟子,而子貢是出場次數(shù)最多,是司馬遷最為欣賞的人物,他不吝筆墨,濃墨重彩地勾勒子貢完美的人物形象。
子貢是孔子比較滿意的學生,他聰穎睿智,善于學習,勤于思考。但初入孔門,難免沾染社會惡習,容易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子貢在孔門學習了一年后,“自謂過孔子”,待第二年,“自謂與孔子同”,等到第三年的學習后,“三年自知不及孔子”。三年的時間讓子貢領(lǐng)略到了老師學問的博大精深,從而深深地折服孔子門下,虛心學習?!墩撜Z》中有不少的地方記載了子貢勤奮好學,如子貢對“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論語·顏淵》),但他不能真正領(lǐng)悟“文”的內(nèi)涵,不清楚該如何下功夫?qū)W習??鬃痈嬖V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治長》)孔子一則教會了子貢要敏而好學,把先天的優(yōu)勢、條件和后天的勤奮努力結(jié)合起來,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文”。除此之外,在《論語》中還可以看到子貢問老師如何成為君子,如何為政,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為士等為人處事,治國為政的方法。在融會貫通老師傳授的知識、道理后,子貢在以后的生命軌跡中加以應(yīng)用和發(fā)揮,為他成為一名出使列國、游說諸侯的縱橫家奠定了基礎(chǔ)。
子貢在孔門學習了幾年后,知道點孔子的仁學思想,但又不清楚具體是什么。于是他跑去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論語·雍也》),孔子沒有直面打擊子貢,而是給子貢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孔子教導子貢連堯舜這樣達濟天下的歷史人物都做不到博施于民而濟眾的偉績,更何況其他人。要通達仁的境界很難,但卻不能放棄。他給子貢指明了一條由仁到圣的途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有所成就、發(fā)達,就要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為他人想,共同進步。子貢還問“為仁”,如何才能踐行“仁”之方??鬃記]有直面回答,子貢不甘心,他又問老師可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既有沒有一句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人生信條或格言之類的話來終身恪守。孔子回答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的回答顯然沒有觸及到“仁”的核心和實體,他回答的是“仁”之方,“仁”之用,沒有把“一以貫之”的“一”的含義教給子貢,只是告訴他把握“一”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由此也可知,在“仁”這個層面上,孔子認為子貢是稍遜于顏淵的。
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有經(jīng)濟頭腦的人,孔子說他“賜不受命,而貨殖焉,意則屢中?!?(《論語·先進》)子貢不安分守己去做買賣,既然時常猜中市場行情和走向,獲取財富。子貢獲取財富的手段是“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資”,即根據(jù)市場的走向和季節(jié)的變化隨時買入和賣出商品,賣貴買賤,囤積在市場上稀缺但有市場的商品,待時機成熟再賣出,從而獲取高額的利潤。隨著子貢生意越做越大,財力也越來越雄厚,名聲和社會地位也與日俱增,即到達能與諸侯分庭抗禮的地步,“子貢結(jié)駟于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商人,是司馬遷筆下的英雄人物,他贊譽子貢是“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保ā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p>
不同于顏淵、司馬牛等很少提錢、利,只注重道義,子貢卻具有亦儒亦商的身份。他知道孔子強調(diào)獲取財富的手段必須符合仁義的規(guī)范,若只為追求利益和財富而不擇手段、見利忘義是遭世人唾棄的。他把做生意和仁義結(jié)合起來,用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贏得財富,契合孔子所倡導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要求。子貢富可敵國,一般的人容易滋生出高傲、自滿、不思進取的情緒,子貢反而謙虛待人,修身克己,堅守信念,展現(xiàn)了一個儒者的風度和姿態(tài),做到了“富而無驕,貧而無諂”的境界,這實為難能可貴。有一回,孔子把他和顏回做比較,子貢謙虛說自己只能“聞一以知二”,不及顏回的“聞一以知十”的高度,盡顯謹言慎行的風范。因為子貢用儒家的精神和內(nèi)涵來指導商業(yè)活動,并且培養(yǎng)自己經(jīng)商的素質(zhì)和職業(yè)道德,使得他從一個商人變成了一個聞名天下的儒者,還得到了孔子的贊揚和肯定,成為了孔門儒商的第一人,并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化諸多方面都有所建樹,取得驕人的成就,影響了當時的許多人。
子貢是言語科的高材生,“言語:宰我、子貢”(《論語·先進》)。子貢爐火純青的舌辨技能為他成為一個縱橫捭闔、左右政局的政治家奠定了基礎(chǔ)??鬃釉u價子貢是“瑚璉”, 瑚璉是古代祭祀時盛粟稷的器皿,是非常尊貴的祭器??鬃佑煤鳝I形容子貢說明子貢是可以堪當大任、輔助朝廷的能人。田常欲攻打魯國,孔子非常擔憂。魯國是孔子的家鄉(xiāng),他召集弟子商討對策以保全魯國。各弟子紛紛站出來,卻一一被孔子制止。子貢請求前往,孔子欣然答應(yīng)。“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保ā对浇^書》),孔子未同意高徒顏淵和善于政事的子路,而是答應(yīng)子貢前往解救魯國,這說明了子貢有折沖樽俎的才華。子貢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機敏聰慧,善于把握當局者的心理,形成了“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史記·貨殖列傳》)的格局 ,從而保全了魯國,挽救了天下百姓。
參考文獻:
[1]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任崇岳.略論子貢.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2)
[4]臧宏.論子貢的儒商精神.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中圖分類號:H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40-01
作者簡介:康子成(1988-),男,北京人,漢族,哲學碩士,河北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