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珊(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
網絡侵權視角下的地域管轄權問題
張育珊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網絡侵權案件越來越多,對法院管轄權造成的沖擊也越來越明顯。本文擬通過分析有關網絡侵權案的背景及現(xiàn)狀分析,并比較分析相關名家觀點,從而提出解決網絡侵權案管轄權沖突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侵權;地域管轄;現(xiàn)狀;對策
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方面,我國關于網絡侵權案件的明文法律規(guī)定目前包括兩個司法解釋:《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于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兩個解釋使得我國網絡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有法可依,雖然條文比較原則且不成熟,但至少彌補了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有關網絡侵權案件管轄權的空白。通過閱讀這兩個解釋,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第一: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對于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fā)現(xiàn)侵權內容時的計算機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第二:涉及域名的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對于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fā)現(xiàn)該域名時的計算機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方面。第一,網絡侵權案件地域管轄方面的專門性規(guī)定,只包括著作權糾紛和域名糾紛,也就說,對于網絡上侵犯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方面,沒有一個專門性的規(guī)定,而是仍然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第二,“對于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fā)現(xiàn)該侵權內容時或該域名時的計算機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筆者的疑問是,在某個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網絡侵權案件中,則適用“發(fā)現(xiàn)侵權內容或域名時計算機設備所在地視為侵權行為地”,此時,若存在多個原告在多個不同地域,應如何確定管轄權?
一是對傳統(tǒng)地域管轄確立原則的沖擊。傳統(tǒng)的地域管轄理論認為,與當事人有關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成為法院具備管轄權的依據,但必須包括兩個條件:一個是這個“因素”,其自身須具有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相對穩(wěn)定性,也就說,它的存在至少是可以現(xiàn)實確定的,即確定性;二是這個“因素”與法院所及的管轄區(qū)域之間是存在一定關聯(lián)度的,即關聯(lián)性。但是,網絡侵權的興起,使得傳統(tǒng)的管轄基礎產生動搖,具體包括三點:第一點是針對法院來說,法院管轄區(qū)域界線變得模糊。在網絡中,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全球性,而無法劃分一個明確地管轄區(qū)域。人們在網絡上的交往借助于數字傳輸可以在瞬息之間往返于千里之外甚至跨越數國,而其本人卻無需發(fā)生空間上的位移變化。如何在這樣的虛擬空間中劃定法院的管轄界限,是傳統(tǒng)管轄基礎理論面臨的重大困難。第二點是侵權行為地難以確定。對于網絡世界來說,它是無邊界的,是一個全球性的虛擬空間,不能與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產生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侵權行為地”中的“地域”對網絡空間來說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第三點是“原告就被告”原則的困境。傳統(tǒng)民事訴訟中,由原告向被告人民法院起訴是被認為理所當然而被優(yōu)先考慮的管轄原則。但在網絡侵權案件中,由于網絡本身是一個虛擬的系統(tǒng),上網者也無需通過真實身份認證,使得行為人住所地的確定無法像傳統(tǒng)條件下那樣容易確定。
網絡世界瞬息萬變,網絡侵權案例紛繁復雜,我國目前在網絡侵權地域管轄方面的法律條文也不盡完善,因此,有必要針對現(xiàn)狀進行相關性的立法或修法。
第一:增加并確定原告住所地優(yōu)先管轄原則。我們都知道,確定管轄權歸屬問題,其目的在于方便當事人訴訟和最大限度保障當事人權利等方面,尋求一個良好的平衡點。因此筆者認為,原告住所地在眾多影響管轄權歸屬方面的因素中,屬于最佳平衡點。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理由:1、在瞬息萬變的虛擬網絡社會里,作為受害者的原告是具體而確定的人,無論原告數量增加或減少,他都是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人而存在,具有確定性;2、原告住所地與網絡侵權具有最密切的聯(lián)系。由于網絡影響力十分巨大,被告對原告的侵權行為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在網絡上擴散,同時因為原告的社會關系大都在其住所地范圍內,因此網絡侵權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對原告的名譽、社會評價或者生活水平等方面,在其住所地范圍內產生明顯的影響;3、原告住所地容易確定。相對于網絡侵權案件中其他了結因素來說,即使存在多個原告,原告住所地比較容易確定,不會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對原告住所低如何確定的爭議。
第二:取消侵權行為地作為管轄權基礎。在我國有很多學者一直致力于尋找并確定網絡侵權案中侵權行為地的具體地點,從而希望以此解決地域管轄問題。但筆者認為應當取消侵權行為地作為網絡侵權案件地域管轄權的基礎,理由有二:1、無論是網址、網絡IP地址、服務器所在地,都無法在侵權案件與管轄法院之間尋求到兩者之間的確定性和關聯(lián)性,可以說,侵權行為地幾乎無法具體確定。2、從侵權行為地的立法目的來說,選擇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目的是為了在侵權行為之后,消除該區(qū)域范圍內因侵權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包括彌補當事人損失、減少或消除對當地秩序的破壞,以及教育和警戒當地居民。但是,網絡侵權行為,侵權人侵犯的是受害者的名譽權、隱私權、著作權等,并沒有對當地社會秩序和當地居民帶來任何物理上的不良影響,也就是說,侵權行為地在網絡侵權管轄上并沒有實質意義。
第三:確立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是國際私法里面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某一涉外民商事案件時,權衡各種與該案當事人具有聯(lián)系的因素,從中找出與該案具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因素,根據該因素的指引,適用解決該案件的與當事人有最密切聯(lián)系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律原則。
運用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確立連接點,需要考慮的具體因素應當包括傳統(tǒng)管轄原則中的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網絡服務器所在地、設備終端所在地等等。法院在判斷是否具有最密切聯(lián)系因素時,應當充分考慮了解案情,綜合比較各連接點與案件的密切程度,根據法律的立法宗旨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最終確定案件的地域管轄權歸屬。
參考文獻
[1]崔明健.網絡侵權案件的侵權行為地管轄的依據評析[J].河北法學,2012。
[2]王娟娟.網絡侵權案件司法管轄權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72-01
作者簡介:張育珊(1992.02-)男,漢族,廣東梅州人,廣東財經大學訴訟法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