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chuàng)立了“生活教育”學說,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主張“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學說所闡述的觀點,既強調了教育的現(xiàn)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與當前新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基礎英語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很多共同之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多啟示。
一、立足學生生活,不局限于教材
中小學英語教材,與學生生活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英語教學不應被教材所限制,而應立足于學生生活,“用生活來教育(education by life)”。
1.不局限于英語教材的選用
目前,基礎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有多個版本。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些教材已經(jīng)歷多次改版,從時代特征和生活特點考慮,教材的內(nèi)容會繼續(xù)改變,但不可能過于頻繁地更換,某一時間內(nèi),對某一群體的學生來說,其內(nèi)容必然會與學生生活存在一些差異。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學校結合當?shù)?、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了校本教材,很受學生歡迎。
有人認為基礎英語教學,應采用英語語言國家的教材,以實現(xiàn)英語教育的文化目標。但正如張正東指出:在學習跨文化交際時,如果只注重英語民族、國家的習俗,就有可能損傷中國學生的審美觀和自尊心,從而損傷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人文內(nèi)容。所以用英語國家教材有悖于中國學生的實際生活。其實世界上使用英語的人近80%來自于非英語國家,用所學語言的國家觀念界定“文化”早已落伍。單一文化規(guī)范的理念不符合當今全球多元化的形勢。
2.不局限于教材的內(nèi)容
根據(jù)生活教育學說,無論用什么樣的教材,都不應局限于教材的內(nèi)容。而應關注學生生活,找準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契合點,綜合而具體地“考慮到學生能夠做、學生應該做、學生喜歡做的事情(即3個情態(tài)動詞:can,should,will)”。要把學生實際生活的經(jīng)歷、身邊的人和事、社會的關注點變成鮮活的課程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強學習的場效應。
例如,在講解The environment單元時,筆者呈現(xiàn)了CCTV-9新聞播報的華北等地區(qū)沙塵暴的畫面和文字材料,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印象、深刻的感受與思考,使課文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及內(nèi)心世界距離拉近了,難度大大降低了。學生對環(huán)境話題產(chǎn)生了興趣,學會了借用文中語句表達。有了現(xiàn)實生活基礎,學生的表達具有了思想的真實性,在交流時言之有物,不是背誦交際套話,并能夠由此延伸,在交流中拓展思想深度和視野。思考來自實際的問題,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人文意識都得到了提升。
二、緊貼學生生活,選擇教學方法
機械的記憶、背誦、操練很枯燥,而且效率不高;最好的教學方法還是來源于生活,比如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或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可以借鑒。
1.讓活動進入英語課堂
學生在符合他們生活的活動中會更活潑,感情更豐富,更樂于嘗試,比較積極。分組對抗賽、個人挑戰(zhàn)賽、演講賽、辯論賽、講故事比賽、英語歌曲比賽、海報制作、課本劇表演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學生在主動而愉快的參與過程中,理解、掌握并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避免了簡單的灌輸和移植,避免了英語課堂上師生間“我說你聽、我寫你抄、我問你答”的單調模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積極參與和親身體驗,學生學會了自主查找和閱讀所需要的材料、合作完成集體任務、探究解決問題的各種可選策略,提升了綜合素質。
以牛津高中英語為例,在教學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時,教師聯(lián)系學校的主題辯論活動,把其中關于如何與人相處的話題延伸到英語課堂,讓大家聯(lián)系實際,選擇一個與自己的關系有過起伏的朋友,談談彼此之間的相處,并鼓勵其他同學提問或提出自己的見解。由于話題與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學生們饒有興趣地借用文中語句表達觀點,自然地促進了英語交流水平的提高。
2.把藝術融入英語教學
呂型偉先生說:“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鄙钪械乃囆g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融入英語教學,形成獨特的英語教學藝術。
把幽默融入英語教學,能夠讓英語學習充滿快樂。俞敏洪老師在這方面的做法很有特色。例如,在講解“at stake(瀕于險境)”這個詞組的時候,他幽默地解釋道:“stake是股份的意思,現(xiàn)在買股票經(jīng)常被套牢,所以買了股票就等于‘處在危險中?!边@種幽默很吸引學生,教學效果很好。把演講藝術融入英語教學,可以讓英語學習充滿激情。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奧巴馬的Yes, we can等都是激情洋溢的演講,很值得教師借鑒。把心理咨詢師的談話藝術融入英語教學,可以和風細雨地滋潤學生的心田。例如,將“三明治”式的談話藝術應用于學生作文的面批。首先肯定學生的作文,接著委婉地指出個別地方存在的不足,然后中肯地建議如何修改。青少年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
三、聯(lián)系學生生活,檢測教學效果
生活教育學說主張“為生活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英語教學效果的檢測,不應該只通過傳統(tǒng)考試卷,而更應該看學生能夠用英語“做”到什么。
比如,在學習了Growing pains之后,為檢測教學效果,教師要求就同學之間因生活習慣不同而產(chǎn)生矛盾的事,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檢測語言交流目標(communication goals)、認知思維目標(cognition & thinking goals)和社會人文目標(social-cultural goals)的達成情況。
密切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生活,有利于促進英語和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情趣、創(chuàng)新能力等都得到發(fā)展;體現(xiàn)了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培養(yǎng)的目標。
綜上所述,生活教育學說所闡述的觀點,為基礎英語教學和教改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需要英語教師擁有熱愛生活的心靈、發(fā)現(xiàn)美好生活的眼睛,才能夠悟出“生活教育”的道理。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