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上帝的曲線天堂的水波
文/本刊編輯部
她,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
從此,建筑界少了一個“女魔頭”,天堂多了一位令人驚艷的建筑師。
2016年3月30日(美國當地時間),伊拉克裔著名建筑師、第一位獲得普里茲克獎的女性——扎哈·哈迪德因心臟病發(fā)逝世。
業(yè)界扼腕,同行嘆息。你或許并不知道她是誰,但她設計的作品你肯定不會陌生。那濃濃的浪漫氣息、強烈的扎哈味道,張揚、霸氣。
也有人對她的設計不敢茍同,但就算你再不喜歡她的風格,你也不得不被她那驚人的曲線所折服,她的設計不僅僅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格,更影響了當代設計美學,讓我們領悟著世界上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這個被人稱之為建筑界“女魔頭”的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yè)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筑學府——倫敦建筑聯盟攻讀研究生。她最負盛名的作品包括米蘭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廈、迪拜舞蹈大廈、北京銀河SOHO建筑群、廣州大劇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建筑樓……
對于每個建筑師來說,大多數的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但對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則是個例外。她的那些看似不真切卻美輪美奐的設計方案一次次被付諸實踐,也一次次打動著在她作品下駐足的觀者。她的設計一向以大膽的造型出名,被稱為建筑界的“解構主義大師”。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卻大膽運用空間和幾何結構,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復的特質。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zhèn)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臺但尚未實施之際,由于其充滿幻想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而名噪一時。哈迪德通過營造建筑物優(yōu)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以“打破建筑傳統(tǒng)”為目標的哈迪德,一直在實踐著讓“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會有超出現實思維模式的、突破式的新穎作品。
廣州歌劇院。廣州市歌劇院位于珠江新城J4地塊。其外形如“圓潤雙礫”,就像置于平緩山丘上的兩塊礫石,在珠江邊顯得十分特別。在規(guī)劃設計中,廣州歌劇院、博物館分別位于新城軸線起點的兩側,與中央廣場、濱江綠帶共同形成文化藝術廣場,成為一個開放、自信的國際都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臺。北京銀河SOHO。建筑白色的曲線形塔樓與天際線完美融合,四個螺旋形體量之間由一系列天橋連接,人們可以通過室內交通空間在四座建筑物之間穿梭。
從哈迪德的多項設計作品的構思和表達方面來看,她與眾不同的伊斯蘭文化背景顯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國式傳統(tǒng)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性格之中還有著強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許多設計手法和觀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統(tǒng)中的剛勁精神熱烈地鼓舞著勇往直前。與此同時,她也在一些“隨形”和流動的建筑設計方案之中流露出貼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很多人都驚嘆她的作品:“上帝的曲線,天堂的水波”。
銘記這一天,霸氣的扎哈·哈迪德,優(yōu)雅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