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力小記者團
“身邊的氣象”主題優(yōu)秀征文
氣象與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都是在氣候環(huán)境下進行的。早在遠古,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實踐中,就開始摸索認知氣候、利用氣候;氣象諺語就是祖先認知氣象的好例子。
如今我們更是實現(xiàn)了通過人工來“改造”氣象。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與氣候產(chǎn)生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本期我們的小記者們以身邊親歷的氣象故事為主題,為我們呈現(xiàn)了他們眼中對氣候現(xiàn)象的看法以及所引發(fā)的科學探究。
駕天作長橋—“雙彩虹”
北京市第一中學高二(5)班 賈雨濤
古語云:“長橋駕彩虹,往來便市井”??扇缃?,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見到彩虹的機會真的挺少的。然而今年5月23日的北京,卻出現(xiàn)了一次持續(xù)了50多分鐘的雙彩虹,這對于我們來說,可算得上是極其難得的“驚喜”了。
雙彩虹是在平常彩虹外邊又出現(xiàn)了同心的副虹,它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太陽光被反射兩次所導致。雨后,當陽光經(jīng)過水滴時會被折射、反射后再折射出來。在水滴內(nèi)經(jīng)過一次反射的光線,便形成我們常見的彩虹(主虹)。但若光線在水滴內(nèi)進行了兩次反射,便會產(chǎn)生第二道彩虹。于是,當兩道彩虹同時出現(xiàn)時,各種顏色交織在一起相映生輝,就像兩座遠近相宜的彩橋,氣勢雄偉地橫臥于碧空中。
這次能在北京出現(xiàn)雙彩虹,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因為北京在人們印象中,是一個霧霾很重的地方,這次雙彩虹的出現(xiàn),無疑為北京“洗白城市名片”提供了好機會,更為這繁忙的都市生活送上了一份大自然的“饋贈”。
綺色滿云端—“火燒云”
北京市日壇中學高二(2)班 牛雨辰
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
霞光給大地披上一件錦衣,使它從灰姑娘瞬間變成一位美若天仙的公主。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映得行人的臉也紅艷艷的,仿佛是被這片美景“灌醉”了。
其實,火燒云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氣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夏季。夏季地面炎熱,蒸發(fā)旺盛,空氣里飄浮著無數(shù)細小的灰塵和水滴,它們將各色太陽光分散開來,形成一種散射現(xiàn)象。
早晨或傍晚,太陽光由于斜射的緣故,通過空氣層的路程較長,受到的散射就會減弱。而太陽光中如紅色、橙色這類光的光波較長,不容易被散射,于是這些光照射在云層上,便形成了鮮艷奪目的“火燒云”景象。
自古以來,人們都視火燒云為天氣的“晴雨表”。民諺“早燒不出門,晚燒行千里”就是說,火燒云如果出現(xiàn)在早晨,天氣可能變壞;出現(xiàn)在傍晚,第二天準是晴天。通過觀察火燒云,不僅豐富了我的科學知識儲備,還讓我懂得一個道理:只要做個有心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充滿了科學的樂趣。
萬國如在洪爐中—“熱島效應”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早培七(3)班 王潤前
前不久,我到赤峰游玩,當?shù)貧鉁?6攝氏度左右,天空通透,風輕云淡,非常舒適。
然而,3天后返京時,剛下飛機就被熱乎乎的空氣“裹”住了。此時氣溫是31攝氏度,天空灰蒙蒙的,黏稠的空氣中混雜著各種氣味,讓人胸悶。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城市熱島效應”了吧。
“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于外圍地區(qū)的現(xiàn)象。在近地面等溫線圖上,郊區(qū)氣溫相對較低,而市區(qū)則形成一個明顯的高溫區(qū),如同露出水面的島嶼,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熱島”。
該效應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里有大量混凝土高樓、柏油馬路等建筑物,在陽光照射下升溫快,表面溫度高,其周圍空氣得到更多熱量;二是城市的工業(yè)設備、生活設備、車輛等使用的多,這些設備消耗能源的同時還向大氣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物質(zhì),導致大氣升溫。
近年來,“熱島效應”極大危害了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要緩解這一狀況,我想一是要呼吁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城市綠化面積;二是應從自身做起,一點一滴地支持低碳行動,將環(huán)保進行到底。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為了自己,也為了大家,我們就立即行動起來吧!從自身做起,愛護身邊的每一棵綠樹,珍惜頭頂?shù)哪且黄{天,善待每一條河流,為地球母親創(chuàng)造更美的未來!
相見不如不見—“霧霾”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二(4)班 陳宇馨
還記得去年的此時,霧霾正在北京肆虐。經(jīng)一年的治理,成效似乎并不明顯。近期,它又回來了。
其實,去年的“霾問題”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為此,我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調(diào)查。經(jīng)了解,原來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對“霾”的詳細的記錄;后至春秋時代的《詩經(jīng)》中,也有“終風且霾”的詩句。而在歷代的史書,如《晉書》《元史》《清史稿》中,對“霾”的提及更是屢見不鮮??梢姟蚌病辈⒉恢皇乾F(xiàn)代的“產(chǎn)物”。
但由歷史記載中得知,似乎從未有哪個時代對“霾”的態(tài)度,能像如今一樣敏感。從該角度看,我想我們還是應該爭取讓它在以后的歷史中不再“露面”。
有人說霧霾是“天災”而非“人禍”。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是謬誤的。如今北京的街頭,露天燒烤、車隊成行的景象無處不在,這何嘗不是人為的給地球造成了巨大的環(huán)境負擔?“解鈴還須系鈴人”,大霧遮住了人們的視線,卻也該喚醒人們的意識。我們頭上天空的顏色,取決于我們的選擇和行為,只有共同行動起來,才能告別霧霾,還給天空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