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韶言
肖家巷:在古巷里遇見時光
記者韶言
肖家巷,一條不足五百米長得古巷,位于臨頓路南段東側(cè),西起臨頓路,東至平江路。巷內(nèi)有蕭氏雙節(jié)堂,宅邸高深,堂后有臺,四周種植古桂樹千株,名曰“凌霜”。宅內(nèi)有陂陀,建亭其上,名曰“已高”,故稱“九曲墻巷”,是繪制《平江圖》時就存在的一條老巷子。
肖家巷,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曾有兩位周姓將軍居于此巷之內(nèi)。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周瑜的故宅在此。后來為南宋慶元年間武狀元周虎所得,重建宅第,易名為閑貴堂,巷稱“周將軍巷”。南朝齊梁時,又有蕭氏皇族居此,曾稱蕭家巷。《吳門表隱》記載:“蕭王墓,在蕭家巷中蕭氏雙節(jié)堂下?!?蕭,肖同音,現(xiàn)在則統(tǒng)稱肖家巷。
如今,于觀前街和平江路的繁華之間,肖家巷存有一份悠然自在,在粉墻黛瓦石板路構(gòu)成的黑白灰的小巷空間里,構(gòu)成一幅頗具煙火氣息的江南市井生活圖。隨著晨昏交替、斗轉(zhuǎn)星移,在這里,我們仿佛能遇見時光。
看到有人端著相機拍照,圍在一起曬太陽的阿公阿婆相互之間以吳儂軟語小聲議論著過往行人,意思大抵是:“瞧瞧呢,又有拍照的人啦!哦喲,這里拍照的人多了去了,看都看煩了?!本幼≡谶@條巷子里的老蘇州,早已練就了在景點和市井生活之間自由切換的本事,看多了外來客的獵奇和興奮,還真是見怪不怪了。
巷內(nèi)15號是中醫(yī)名家艾步蟾的故居。他師從李璞仁學醫(yī),盡得師傳,療效顯著,因而就診者眾多。故居是一座清末建筑,現(xiàn)今存留下2路3進,坐南朝北,正路為門廳、大廳和樓廳,大廳匾額上書“飴德堂”。西路為花廳和書房相對照。東路建筑因為歷史原因,房屋搭建較多,面貌改變不少,而南面的二層小樓因為年代久遠已是呈岌岌可危之態(tài)。
門廳里坐著幾位上了歲數(shù)的阿公阿婆在閑聊,本以為是艾氏后人。后來,經(jīng)過一番攀談才得知他們不過是租住于此幾十年的老房客。真正的艾氏后人,也就是房東已經(jīng)是80多歲高齡,那日剛好出門,未能得以一見。
再向東不遠處的肖家巷30號,明顯是經(jīng)過一番修繕,雪白色的墻面在一排老房子中尤為顯眼。仔細一瞧,是家私人畫廊,在寬敞、明亮、整潔的古式廳堂里,有旅居澳洲的畫家個人作品展,展出的每幅畫都絢麗多彩,與姑蘇城里的墨白元素形成鮮明的對比,卻蘊含著一種新的生機和活力。據(jù)畫廊的人介紹,這是畫家辦在家里的一個畫展,免費對游客開放參觀。
位于巷內(nèi)53號的王宅,建于明代,清代增補建筑?,F(xiàn)存朝南5進,依次為門廳、大廳和三進樓廳。明建大廳面闊五間14.6米,進深9.8米,梁枋粗壯,山霧云雕刻渾樸,有木柱礎(chǔ)。第三進樓廳面闊三間,后兩進樓均為五開間。
84號原為丁晉公祠,后來成為了土榖神祠。清朝雍正時期設元和縣,改為元和縣城隍廟,俗稱“陰元和堂”,內(nèi)有董其昌、唐寅書法條石。
民國年間,肖家巷中還住過一位大畫家——蔣宜安,擅畫人物走獸,尤精花鳥仕女,與顏純生、劉臨川并稱為蘇州“畫壇三老”。
越向東走,靠近平江路的巷子那頭,逐漸開始有了商業(yè)氣息。好多人家的老宅或是出租或是自營著一家小店,門臉不大,裝修得卻很有腔調(diào)。隨意走進一家小店,門口的風鈴聲驚醒了坐在角落里的老阿姨,眼神從支在桌上的ipad抽離開,并沒有過多熱情地招呼客人,“隨意看看,啊要試試旗袍?”看著客人沒有想買的意思,便不再寒暄,繼續(xù)看她的電視劇去了。
老房子的墻面剝落處,攀生出許多的藤蘿蔓草,隨風搖曳。河道婉轉(zhuǎn),房屋便靠著回廊。樓閣、小橋、花木之間彼此借景掩映,始終如畫。流水默默無語如小街和房子那樣一派深沉,商鋪小吃連綿不絕,站在小巷子中,看著現(xiàn)實中奔忙的人們,有種時光交錯的恍惚,時光雖然淡去了昔日的煙火氣,而現(xiàn)實中平常人家的日子何嘗不是它的延續(xù)。在一個又一個時光輪回里,永遠都有一種歷久彌新的東西橫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