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中第一單元的第三課和第四課分別是“宋明理學”和“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從教材的角度來看,其敘述邏輯是君權(quán)專制的加強以及政府吏治的敗壞,致使宋明理學日趨僵化,再加上明清之際民族矛盾的激化,民間資本主義萌芽的刺激和市民工商業(yè)者的推動,時人對理學展開了多層次的批判。在這種批判之中,儒家思想重新整合了時代的因素,對紛繁的社會問題開出了新的藥方,從而衍生出一系列活躍的新儒家思想。從史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一敘事邏輯基本上沿襲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敘事邏輯,強調(diào)社會因素對思想演變的決定因素。這一邏輯其實并不是不能說明問題。只不過,如果細細推敲一下,在這一邏輯之外,仍然會產(chǎn)生一系列疑問。那就是“宋明理學”和“明清儒學”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理學在明清消失了嗎?明清儒學是在拋棄了宋明理學之后的另起爐灶,抑或是對宋明理學的延續(xù),還是在宋明理學的基礎(chǔ)之上實現(xiàn)了儒家思想本身的自我揚棄?以上問題總結(jié)成一個問題,那就是除了外在的因素,思想本身的內(nèi)在邏輯是什么?這一問題是相當重要的。其重要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思想史學理的層面,而且對中學歷史教學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客觀地說,我們?nèi)绻矫魃衔乃岢鰜淼膯栴},那么就必須涉及大量對陽明心學——甚至還包括程朱理學——以及明清儒學本身思想內(nèi)涵的剖析和解讀。筆者認為,如果不先論述理清思想史內(nèi)在邏輯的必要性,那么之后所有的具體探討將無法自洽。下面,筆者將從兩個角度說明自己的觀點。
1.現(xiàn)行課程標準的角度
現(xiàn)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一課的學習要點是這樣敘述的:“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睂τ谶@條課程標準,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解。其一是“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這包含對這四位思想家生平、思想的了解。其二是“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理清從王陽明到李贄,再到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內(nèi)在脈絡(luò),盡量將思想演變的過程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弄清所謂“明清之際儒學思想的發(fā)展”的應(yīng)有之義。
2.高考評價的角度
中學教學雖然并不完全為了高考評價,但其最終一定指向它。因此,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和教學立意的設(shè)定也不能忽略高考的理念和要求。通過查閱近三年來江蘇省歷史高考考試說明,發(fā)現(xiàn)本省高考關(guān)于本課的要求沒有發(fā)生改變。從2014年至今,要求都是“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張;明清時期儒家思想的發(fā)展”。細細琢磨一下,考試要求背后所蘊含的空間完全大于課程標準??荚囈蟾用鞔_具體,也更具有張力,“理解”“認識”和“運用”諸如此類的較高層次能力均進入了命題者的視野。相對于江蘇省高考考試說明,全國卷考試說明對本課的考查要求更高。近三年來,要求均是“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這樣一來,全國卷命題者的操作空間更大。
從歷年高考試題來看,命題者對思想史的考查也越來越深化。
例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jīng)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鬃觽髦陷V。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fā)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1)結(jié)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fā)展。(10分)
例2:(2015·江蘇單科·21)(12分)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對保持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2: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xiàn)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回轉(zhuǎn)世之說,而力求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據(jù)材料二,指出理學的積極作用。結(jié)合所學知識,簡析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
綜合對比以上兩道試題,可以看到他們的共同點。其一,它們考查的范圍都超出了教材的范圍,如江蘇卷出現(xiàn)了對“理學作用”的考查。因此,命題人補充了材料,以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其二,命題人已經(jīng)開始初步地考查學生對思想史內(nèi)在邏輯的認識。上文所節(jié)選的全國卷試題考查漢代儒學和先秦儒學的不同,并在此基礎(chǔ)上考查宋代理學對先代儒學的發(fā)展。思想史的脈絡(luò)在這道題目中逐漸展現(xiàn)出來。命題的思路有沒有可能沿著這條脈絡(luò)往明清時期繼續(xù)衍伸呢?筆者不敢說一定會,但至少可以推測命題有可能涉及于此。因為考試說明中白紙黑字地書寫著該知識點。
由此看來,無論從當前高考的立意方向,還是從試題的考查內(nèi)容和命題風格來看,探明思想史的內(nèi)在邏輯是符合高考的考查要求的。
1.心學于晚明時期的狂飆突進——從王陽明到李贄。
人教版第三課“宋明理學”的結(jié)尾概括性提到了陽明心學在明朝中后期的普及。隨之,教科書便進入了第四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對李贄的敘述。那么李贄的思想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除了書中所敘述的社會原因之外,我們看不到思想本身運動的軌跡。不過,我們?nèi)绻麑﹃柮餍膶W的思想做一點深入解析,那么一條從陽明心學到李贄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便會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不過其核心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王陽明于晚年時提出的“四句教”之中。侯外廬先生在《宋明理學史》將此句視作王陽明對自身思想的總結(jié),葛兆光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中亦傾向于贊同此觀點?!八木浣獭钡脑氖牵骸盁o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①這四句簡明扼要地展示著王陽明心學的內(nèi)在邏輯,即人要關(guān)注自身的心靈修養(yǎng),通過經(jīng)年累月堅持不懈地“致良知”,達到圣人的完滿境界。不過這一看似圓滿的理論在這兩位傳人身上就發(fā)生了分歧。一為錢德洪,強調(diào)“良知”中的“知”。他主張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求知,以及儒家提出的“慎獨”思想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最終去除內(nèi)心中的不良欲望,獲得智慧。另一為王畿,強調(diào)“良知”中的“良”。他從“心即理”這個心學的理論根基出發(fā),推導出了人的內(nèi)心具有一切合理性這一結(jié)論。既然“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那么這個無善無惡的心為什么還要借助外在的道德力量或知識來獲取善呢?因此,在他看來,既然心就是天理,而天理又代表絕對的善,那么心靈中的全部思慮、活動和欲望也都是合理的了。因此,他主張人沒必要完全知性的訓導,只要認清自己的本心,就可以獲得智慧和善性。
從理論上看,錢德洪和王畿的理論推導在邏輯上都可以實現(xiàn)自洽。因此縱然王陽明在世時,對他的這兩位弟子之間的爭論也只能采取調(diào)和主義的態(tài)度。他說:“二君之見,正如相去,不可相病?!彼o接著告誡王畿“需用德洪功夫”,同時又叮囑錢德洪“需透(王畿)中本體”,這樣才能達成“二君想取為益,吾學更無遺念矣”②的愿望。不過歷史的演變并沒有遂王陽明生前之愿。在實踐中,想要做到不偏不倚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自王陽明之后,心學便分化為兩種傾向。以錢德洪為代表的一種傾向堅守著傳統(tǒng)理學的道德底線,于格物求知中時刻警醒著心猿意馬。其派追隨者并不在少數(shù),然而,若與王畿所代表的另一種傾向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了。王畿對陽明心學的解釋實際上肯定了人心的絕對自由性。那么,由于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宣稱自己已經(jīng)發(fā)明了本心。這就為長期受到僵化的程朱理學壓制的晚明知識分子提供了一把打開內(nèi)心欲望大門的鑰匙,并極易獲得市民工商業(yè)者與社會大眾的追捧。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陽明心學自誕生之初,其理論中對“心”的肯定實際上就已經(jīng)在心學內(nèi)部種下了個人絕對自由主義的種子。在此之后,外在社會條件不斷成熟,為其提供著成長所必需的各種條件。時機一到,這顆種子經(jīng)由王畿的催發(fā),不斷茁壯成長,漸成參天大樹。而教科書中所言之李贄,則是這棵參天大樹上所結(jié)的一顆比較另類的碩果。在這一大樹的蔭蔽之下,晚明時期一大批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成長起來,他們追求自由解放,主張人情人欲。其中的湯顯祖,因其戲劇之通俗易懂得以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2.理學與心學于明清之際的妥協(xié)——從李贄到黃宗羲、顧炎武。
教科書中用了很多筆墨介紹了李贄追求個性和解放的思想,但對其思想和舉動中近乎荒唐和偏執(zhí)的成分著墨不多。但我們?nèi)绻麅H從教科書所敘述的這個方面處理其思想,那是否會將學生引入其思想完美無缺這一誤區(qū)呢?其實,李贄很多荒唐的舉動即使放在今天恐怕也不會得到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觀的認可,如他帶著妓女一起在白天洗澡等。這正如顧炎武所說:“自古以來,小人之無忌憚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贄?!雹鬯?,我們到底應(yīng)該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李贄?這是一個很值得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
1602年,李贄于獄中自盡。隨后,明朝官方知識分子試圖用程朱理學來調(diào)和陽明心學,不過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如果兩者在實踐層面能調(diào)和,當年的鵝湖之會也就不會發(fā)生了。這種嘗試失效之后,政府只能再次重新走回思想控制的老路子。這一系列事件固然反映朝廷對李贄思想的壓制以及其重整社會人心的意圖,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當時以及后來的民間知識分子界亦出現(xiàn)了對絕對自由主義心學的修正。除了官方壓力之外,他們自身也認識到了絕對自由主義對社會秩序和人心的極大破壞作用。正如全祖望所言:“自明中葉以后,講學之風,已為極弊,高談性命,直入禪障,束書不觀,其稍平者則為學究,皆無根之徒耳。”①于是,一大批民間知識分子開始試圖糾正心學。教科書中所提到的黃宗羲就是其中一員。
教科書主要從民族主義和對專制反思的角度引入對黃宗羲等人的敘述。這一敘事邏輯固然沒有太大問題。但僅強調(diào)社會局勢的變動,如何理解黃宗羲等人對儒學的新貢獻呢?況且,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黃宗羲的思想是否為資本主義萌芽刺激所產(chǎn)生的民主思想?諸如此類關(guān)乎定性的問題,學術(shù)界爭議已久。即使在現(xiàn)行不同版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所下結(jié)論都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中還是盡量回避為好。但其實,我們?nèi)绻麖乃枷胧纷陨戆l(fā)展的脈絡(luò)來看,黃宗羲的出現(xiàn)應(yīng)是對以李贄為代表的絕對自由主義傾向的心學的一次修正。
這首先是因為黃宗羲對王陽明的心學依然是服膺的。黃宗羲贊王陽明:“良知為知,見知不囿于聞見,致良知為行,見行不滯與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動即靜,即體即用,即功夫即本體,即下即上,無之不一,以救學者支離眩騖,務(wù)華而絕根之病??芍^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②這足見黃宗羲對心學的態(tài)度。他又說:“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雹圻@旗幟鮮明地表現(xiàn)了他的心學立場。不過在具體的為學做人之法上,黃宗羲反對絕對個人主義對心學的解釋,不認為僅需發(fā)明本心既能增長智慧的說法,他說:“故窮理者,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也。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多而不求于心,則為俗學?!雹苡纱丝梢姡S宗羲試圖對當時已走向極端化個人主義的心學進行正本清源和撥亂反正。而他所采用的方法即是將“讀書”和“求于心”統(tǒng)一起來。實踐上,他訴諸追溯歷史,寫下了《原君》《原法》等文,后集為《明夷待訪錄》一書?!霸闭撸疤骄?、窮盡”之義也。黃宗羲希望通過對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的考證,探明“君主”和“法”的本質(zhì),此為“讀書”。而所讀之書,所作之文皆出自當時實務(wù),摒棄空談,此為“求于心”。黃宗羲相信自己這樣做才符合王陽明“致良知”的本義。在《原君》中,黃宗羲談到了上古之君和今日之君產(chǎn)生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并對今日之君進行了猛烈地批判,最終抒發(fā)了自身對明君的期待。在《原法》中,黃宗羲溯源了“法”在中國演變的歷史,最終得出今日之法為“非法之法”。因為該“法”并不像“三代之法”那樣代表天下人的利益,而只是為了一姓之私利而已。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黃宗羲試圖以正心讀書來扭轉(zhuǎn)明清之際心學單純追求“正心誠意”從而導致的“空談心性”之弊端。
此外,明清之際,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的爭論無法再從理論上繼續(xù)下去。無論是理學家,還是心學家,他們都無法從理論上說服對方。這樣一來,他們唯有將思路轉(zhuǎn)向?qū)?jīng)典的考據(jù),從而為自身的學說找尋更多“圣人之言”的依托。顧炎武正是這一歷史潮流之中的矯健弄潮兒。通過以上思想史脈絡(luò)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呈現(xiàn)出從晚明時期的“務(wù)虛”向明清之際的“務(wù)實”發(fā)展的一條脈絡(luò)。當然,歷史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首先,即使就教科書中所涉及的黃宗羲、顧炎武與王夫之三位思想家而言,考據(jù)也不是顧炎武專有的特色。黃宗羲與王夫之的為學也頗具此色彩。只是三人相對而言,顧炎武的考據(jù)成就在當時相對突出一些,于后世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其次,明清之際的儒學發(fā)展派別眾多,脈絡(luò)繁雜,從“空談心性”走向“實學考據(jù)”并不是唯一的線索脈絡(luò)。不過歷史敘述在重視細節(jié)之余更要重視宏觀,不然無法總結(jié)歷史規(guī)律。從宏觀的層面來看,這一條線索能較大限度地串聯(lián)起明清儒學演變的紛繁歷史現(xiàn)象。
3.螺旋之上升——流星般橫空出世的王夫之。
王夫之同樣研究理學。其書中充滿了對“理”“氣”“心”“性”這些理學核心概念的探討。因此錢穆先生言道:“明末諸老,其在江南,究心理學者,浙有梨洲,湘有船山,皆卓然為大家。”①不過,所謂“道窮則變”。理學自南宋分殊以來,至明清數(shù)百年,彼此各執(zhí)一端,爭執(zhí)不休,實已走入了概念演繹的死胡同之中,令人厭煩。上文所談到的黃宗羲和顧炎武以自身之考據(jù)實學給明清儒學送來了一股“務(wù)實”的新風。不過他們二人更傾向于“形而下”的實踐工作,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形而上”的哲學理論體系。而稍后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苦心鉆研,終于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新路。
王夫之從考察歷史的角度說道:“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他還作比喻道:“未有弓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御道……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最終,他總結(jié)道:“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夫之雖然也是理學家,但其思想已經(jīng)不再受限于理學的“理在氣先”這一核心觀點。這一觀點于人類社會的好處在于,我們?nèi)绻姓J在物質(zhì)世界之前沒有一個精神實體的話,那我們便可能擺脫先天決定論對我們的束縛,也可以走出虛無主義為我們布下的迷霧,進而采用一種較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王夫之也旗幟鮮明地談到了他心中理想的人生態(tài)度:“縱其所堪,而晝夜之道,鬼神之撰,善惡之幾,吉兇之故,無慮而知,不勞而格,無遏焉而已?!雹圻@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起《周易》中“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其中的意味。
在明清之際的思想家中,王夫之的思想尤為博大精深,并且相當超前。其思慮已完全跳出了宋朝以來儒學的理論藩籬,開始叩擊近代的大門。儒學在他這似乎回到了先秦的原點,但如果我們從較長的時間尺度來看,這種回歸恰好是哲學上的“螺旋之上升”。無奈先知先覺的思想往往都是寂寞的。王夫之并沒有傳人,其在深山中寫下的那些驚艷文字在當時也鮮有人問津。王夫之如流星一般滑過明清思想界的天空,光輝璀璨,但卻轉(zhuǎn)瞬即逝。一直到晚晴時期,他的思想才開始得到人們的認可,逐漸廣為流傳起來。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睔v史又何嘗不是這樣一條大川呢?我們?nèi)绻灰I(lǐng)學生親睹河水之流動,親歷流水之迅猛,該讓他們?nèi)绾伟盐蘸铀飨颍Ⅲw會“君住長江頭”與“我住長江尾”所見之各異景色神韻呢?當然,河水之流動亦受兩岸地勢的制約。不過,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是思想史教學中,似乎有時過度強調(diào)了外界社會因素對思想的影響,從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思想史演變的內(nèi)在邏輯,致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有時好像變成了類似數(shù)學課上的“套公式”,充滿了僵化的固定套路和死板的應(yīng)試語言。當然,筆者也不認為探明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就能全盤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但是,這樣做至少有助于讓歷史活起來。
【作者簡介】鄭遠,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