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亨+周程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的提名人與被提名人的情況。中國本土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提名人為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吳憲(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約翰·諾斯羅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薩姆納(James B Sumner)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候選人。而最早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提名的中國人乃中國檢疫和防疫事業(yè)先驅(qū),公共衛(wèi)生學家、中華醫(yī)學會首任會長伍連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發(fā)現(xiàn)土撥鼠在鼠疫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關鍵詞:諾貝爾科學獎;提名人;被提名人;吳憲;伍連德
中圖文獻號:N19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5.001
諾貝爾獎是一項面向全球的獎項,不管是在各國科學家中還是在普通民眾心中都享有崇高的聲望。從1901-2015年,諾貝爾科學獎總共頒發(fā)了322次,分別授予了581位科學家。其中物理學獎109次,200人獲獎;化學獎107次,172人獲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06次,210人獲獎。1
什么樣的人能夠有資格得諾貝爾獎呢?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沒有特別具體的標準,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中的原話是“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1]然而,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中并沒有詳細說明什么才算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人”。同時,《章程》規(guī)定,評獎過程不接受自我提名。[2]因此,通往斯德哥爾摩的第一步就取決于是否能獲得具備資格的提名人的推薦??梢韵胂?,提名人個人意見在諾獎得主的產(chǎn)生過程中占據(jù)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整個過程并不像一套自動程序那樣,只要輸入各個候選人就可以自動、客觀地輸出符合要求的獲獎人。
那么,誰有資格來推薦候選人?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寫到,各獎項的候選人資格由相應的頒獎機構規(guī)定。
在由皇家科學院決定的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子章程中,如下人員有資格提名候選人[2]:
1. 皇家科學院的瑞典籍與外籍院士;
2. 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委員會的委員;
3. 曾經(jīng)被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或化學獎的科學家;
4. 來自以下機構的終身教授和助理教授:瑞典、丹麥、芬蘭、冰島和挪威的大學中的物理學和化學科系、技術研究所和卡羅林醫(yī)學院;
5. 通過對委員會成員在國別及研究機構上進行適宜的分配后,由皇家科學院所指定的來自至少六個國家的大學或?qū)W院的物理學系或化學系的主任;
6. 其他皇家科學院認為合適的、特別邀請的科學家。
而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子章程中,卡羅林醫(yī)學院規(guī)定,提名者有如下幾類[2]:
1. 諾貝爾大會成員(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Institutet, 由50人組成,負責投票事宜。);
2. 皇家科學院醫(yī)學組的瑞典籍和外籍院士;
3. 此前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4.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Nobel Committee,負責為投票起草意見和產(chǎn)生主要候選人。);
5. 瑞典醫(yī)學院系中的擁有教授及相當職位者,及丹麥、芬蘭、冰島和挪威的醫(yī)學院系或類似研究所中擔任相當職位者;
6. 通過對參與授獎工作的科學家在國別及研究機構上進行適宜的分配后,由諾貝爾大會所指定的來自至少六個其他醫(yī)學院系中擔任相當職位者;
7. 由大會特別制定的、認為適宜參與提名工作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者。
以上列出的提名人中,部分人擁有永久提名資格,而且還擁有評審和最終的投票資格,比如皇家科學院的院士們和諾貝爾大會的成員們。而其他人則只是臨時的提名人,其對最終評獎結果也僅限于推薦候選人。不難看出,在提名這個環(huán)節(jié),擁有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越多的國家相對越有利。
諾貝爾獎提名檔案資料會在該屆諾獎頒發(fā)50年之后公布,公開之后人們可以查閱到哪些人得到了提名以及誰是其提名者。查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wǎng)站上的數(shù)據(jù)庫后發(fā)現(xiàn),諾貝爾獎設立最初的十年間,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提名每年大多保持在20-30人次,而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則常常達到100多人次。1901-1964年,化學獎和物理學獎每年的平均提名人次分別為40、42人次,而1901-1953年間,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則為96人次,比前者的兩倍還多。[4]這與評審機構和提名人規(guī)模不無關系。
作為一名中國人,最為關心的恐怕還是,哪些中國人參與了提名?又有哪些中國人被提名?囿于篇幅,以下只考察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的提名人與被提名人的情況。
1 中國首位諾貝爾科學獎提名人——吳憲
截止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本土唯一一位諾貝爾科學獎提名人為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吳憲(1893~1959)。
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wǎng)站顯示,吳憲1932年以北京大學生物化學教授的身份(已有資料顯示,吳憲當時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執(zhí)教)提名了約翰·諾斯羅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薩姆納(James B Sumner)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候選人。[5]兩人分別分離出胃蛋白酶結晶和尿素酶結晶,不過他們當年并未獲獎,而是共享了194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此外,還有數(shù)位在中國境內(nèi)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任教的外國教授,譬如A B Fortuyn(北京大學解剖學教授,1932年)、W W Cadbury(廣東嶺南大學醫(yī)學教授,1935年)、J H Raynal(上海市實驗室主任、教授,1937年)、Jean A Bussière(北京大學醫(yī)學教授,1937年)、M Sayama(偽滿洲醫(yī)學院齒科學教授,1938年)、Theodore C Greene(濟南放射學教授,1938年)、A B Droogleever Fortuyn(北京大學解剖學教授,1939年)、Chester Frazier(北京大學皮膚學和梅毒性眼炎教授,1939年)、R Hoeppli(北京大學寄生蟲學教授,1939年)等分別于1932、1935、1937、1938、1939年受邀提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6]
吳憲于189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福州。他六歲進入私塾讀經(jīng),以舊學啟蒙,并于1904年參加全國科舉考試。1906年,他開始在全閩高等學堂預科班(今福州第一中學前身)接受新學教育。1910年,吳憲完成學業(yè)并通過了清政府組織的庚子賠款留美考試,于次年春天進入留美預備班。一學期之后,18歲的吳憲同其他61名學生乘船赴美留學,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海軍造船工程。不過不久之后他的興趣和志向轉(zhuǎn)向了生物化學,并于1913年9月將專業(yè)改為主修化學,輔修生物學。[7]
作為受邀提名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吳憲在生物化學領域的國際名聲早在博士期間就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他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血液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zhì)的平衡、蛋白質(zhì)化學、免疫化學、營養(yǎng)學和氨基酸的代謝等。[8]1917年秋,吳憲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著名生化學家奧托·福林(Otto Folin)研究血液化學,兩年之內(nèi)就完成了博士論文《一種血液分析系統(tǒng)》。該文發(fā)表后,引起了生物化學和臨床化學界的重視,被認為“引發(fā)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7]在接下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間,他又進一步完成了一系列血液化學分析的研究,其中就包含血糖定量分析的改進方法——“福林-吳血糖測定法”。該方法用血量少,操作簡便,數(shù)據(jù)準確,受到學術界的大力推崇。
1920-1942年間,吳憲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先后任助教、襄教、襄教授、教授和系主任,其間還曾前往美國洛克菲勒醫(yī)學研究所從事研究,也曾赴歐洲諸國參觀有關實驗室,拜訪生化學家。據(jù)饒毅教授介紹,吳憲在協(xié)和期間,分析了蛋白質(zhì)變性的化學本質(zhì),理解蛋白質(zhì)一級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只要高級結構變化就可以失去活性。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生物化學研究貢獻。
1944年7月,他被派往美國,作為代表中國的營養(yǎng)學家參加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UNRRA)的戰(zhàn)后經(jīng)濟恢復與重建會議。1947年5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邀請吳憲參加在英國牛津舉行的第17屆國際生理學大會,并在大會上宣讀題為《脂醇類對蛋白質(zhì)的變形率》的論文。會后吳憲回到美國,被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聘為訪問學者,同時在那里為日后在中國建立一所“人類生物學研究所”做籌備工作。1948年被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聘為訪問教授,1949年9月被聘為亞拉巴馬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訪問教授。此外,吳憲還是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學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與醫(y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會委員、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聯(lián)合國糧食農(nóng)業(yè)組織營養(yǎng)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以及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7]
1952年10月,吳憲突發(fā)心肌梗塞,難以繼續(xù)從事緊張的研究工作。在家人的勸說下,他于次年退休并移居波士頓,退休生活以高等數(shù)學、西班牙語和著書寫作為樂。
吳憲是國際上聲名卓著的生物化學家,也是中國生物化學的開拓者。他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工作期間,非常重視教學和培養(yǎng)青年學者。為了促進生物化學的發(fā)展,他還創(chuàng)立或協(xié)助創(chuàng)辦了國內(nèi)許多學術團體或期刊并擔任重要職務,如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生理學雜志》、中國化學會、中華醫(yī)學會特組營養(yǎng)委員會等等。在抗戰(zhàn)期間,吳憲也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發(fā)展中國科學事業(yè),爭取國際上的支持,籌建和領導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營養(yǎng)研究所。抗戰(zhàn)勝利后,又負責籌建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北平分院、人類生物學研究所等等。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Reardom Anderson)曾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fā)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钡搅?949年,“化學研究已發(fā)展到全國時,對這一事業(yè),沒有人比吳憲貢獻得更多”。[9]他被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名字被收入《國際醫(y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in Science)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
正如安德森所說,“吳憲國際聲望建立得很早并且由他后來的工作所維持著,這使他得到參加國際會議的邀請,成為西方科學團體的成員,并在各種知名科學家的名單中。頻繁的訪學和同外國科學家之間的密切合作,幫助他成為來中西文化之間的橋梁”。[9]在當時中國科學事業(yè)一窮二白、剛剛起步的情況下,吳憲作為唯一一位有資格提名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可以說當之無愧。
2 最早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提名的中國人——伍連德
最早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提名的中國人乃中國檢疫和防疫事業(yè)先驅(qū)、公共衛(wèi)生學家、中華醫(yī)學會首任會長伍連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發(fā)現(xiàn)土撥鼠在鼠疫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wǎng)站上伍連德的相關信息為[10]:
年份:1935
編號:48-0
被提名人:
姓名:伍連德
性別:男
職業(yè):醫(yī)生
大學:上海大學
城市:上海
國家:中國
提名伍連德的是美國人嘉惠霖(William Warder Cadbury)曾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醫(yī)學博士,是一名活躍在廣東的醫(yī)學傳教士。他于1909年來到嶺南大學任教授,開始其醫(yī)學傳教事業(yè),1930年任廣東省總醫(yī)院的主管、1935~1937年任中華醫(yī)學會副會長、1938~1941任廣東國際紅十字會主席。評審伍連德提名的瑞典著名病理學家韓森(FolkeHenschen),曾于1942~1946年擔任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評審主席。[11]
伍連德于1879年出生于英屬馬來亞檳榔嶼,為“海峽華人三杰”之一。其父伍祺學為廣東新寧人,16歲赴馬來亞(Malaya,位于馬來半島,又稱西馬來西亞。)打拼,其母林彩繁為第二代馬來亞華人。值得注意的是,諾貝爾基金會的公開資料顯示伍連德的“國家”(country)為中國,不過他實際上是英、中雙重國籍。[12]
伍連德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前期(1879~1908)在南洋和歐洲成長和接受教育,中期(1908~1937)在中國度過人生事業(yè)的巔峰期,后期(1937~1960)回到馬來亞過上了相對比較平淡的晚年生活。[13]
作為首位代表“中國人”出現(xiàn)在諾貝爾科學獎候選人名單中的伍連德,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其母語是一種既不是中國國語也不是中國地方方言的馬來語方言,而且他從小就開始接受英文教育。7歲時,他開始進入英文學校大英義塾學習。17歲時考取了海峽殖民地最負盛名的英女皇獎學金(Queens Scholarship),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的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學習醫(yī)學。1903年順利取得劍橋的博士學位后,便回到了南洋。
盡管伍連德幼年時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熏陶,但他赴英國留學之前,對中國的民族認同仍有些許矛盾。他在晚年的自傳中描述了自己在赴英的輪船上剪掉辮子的經(jīng)歷,“在未到直布羅陀之前,我就把我的辮子剪去,因為在輪中,這已成為逗人嬉笑的工具。我付了理發(fā)匠五個先令,一面把剪下之辮保存起來,作為紀念。不知道什么緣故,我自從剪辮之后,不愉快了好幾日,好像是失去了我的頭的一部分。這是因為我從小與它為伴,同時也受教導,說這是真正中國人的象征,事實上,這不過是滿清加于一般人民的屈辱而已?!盵12]
1903年回到南洋后,伍連德在吉隆坡的醫(yī)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一年后回到檳城開設診所,同時投身社會風氣改良運動,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禁煙運動。到了1907年,伍連德召集了馬來亞地區(qū)的禁煙大會,吸引了三千多名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呼吁殖民地政府和民間社會合力推行禁煙運動。由于這場聲勢浩大的禁煙大會阻礙了殖民地政府和一些富商的財路,伍連德因此受到不少恐嚇和威脅。[12]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袁世凱的邀請,禮聘其擔任天津陸軍軍醫(yī)學堂副監(jiān)督。慎重考慮之后,他決定接受邀請。1908年5月,伍連德啟程前往中國大陸開展新事業(yè)。
這番新事業(yè)的第一個高峰的契機是1910年9月開始的東北大瘟疫。經(jīng)外務部施肇基的舉薦,伍連德于1910年底奉命前往哈爾濱抗疫。他深入疫區(qū)研究瘟疫流行情況,通過尸體解剖檢驗發(fā)現(xiàn)了鼠疫桿菌。他果斷采取各項有效的隔離和檢疫措施,并開創(chuàng)性地火化了染病而死的尸體,有效地抑制了病原的傳播。到了1911年3月初,疫情得到了完全的控制。作為撲滅這場大瘟疫的總指揮,伍連德顯示了精湛的公共衛(wèi)生知識和高超的醫(yī)術,而且也表現(xiàn)出非凡的組織調(diào)度能力。這場歷時約七個月的瘟疫,總共導致六萬多人喪生。若不是伍連德采取得當?shù)拇胧⑵浼皶r撲滅,這場瘟疫的持續(xù)時間和波及范圍將遠不止如此,后果不堪設想。由于在抗疫中的表現(xiàn),伍連德受到清廷攝政王載灃的親自召見,并被賜封為陸軍藍翎(少校)軍銜和醫(yī)科進士。
如果說諾貝爾獎要獎勵那些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那么撲滅這場大鼠疫的功績已足以載入史冊。不過,合格的諾貝爾獎候選人不僅要對人類有突出貢獻,還必須要在科學領域做出重大發(fā)現(xiàn)。通過染疫者的診斷和對疫死者尸體的解剖,伍連德確定了這場傳染病實為肺鼠疫,使得人們對鼠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是自1894年發(fā)現(xiàn)鼠疫桿菌之后,首次區(qū)分了肺鼠疫(Pneumonic Plague)和腺鼠疫(Bubonic Plague)。[11]
清政府在1911年4月發(fā)起了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來自中、美、英、俄、法、日等11個國家的醫(yī)學專家參加了會議,時年32歲的伍連德被推舉為大會主席。會議以東北鼠疫為出發(fā)點,討論鼠疫的起源、傳播途徑、病狀的診斷、微生物研究、鼠疫的防疫措施等,各國專家交流了防治鼠疫及其他傳染病的經(jīng)驗和成果,并在鼠疫的研究上達成了多項共識。伍連德的“肺鼠疫”理論也在這次會議上得到認可,再加上他精辟的病理見解和得力的防治措施,一時被國內(nèi)外贊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14]
自此之后,伍連德對鼠疫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以中國人的身份在鼠疫研究和防治領域取得了國際聲譽。1911年7-8月,伍連德帶領兩名助手與俄國專家薩伯羅尼(Zabolotny)等組成中俄聯(lián)合考察隊,前往中俄邊境一帶考察鼠疫在旱獺中的流行情況。伍連德將這次考察的結果寫成了學術論文在著名的英國醫(yī)學期刊《柳葉刀》發(fā)表。[15]
1923年6月,伍連德再次帶領助手同俄國專家一起赴中俄邊境考察,并捕捉到野外染疫和疫死的旱獺,首次揭示出旱獺間存在自然鼠疫,從而確定了鼠疫菌宿主動物不僅是家鼠、野鼠,而且也包括其他野生嚙齒類動物?;氐焦枮I濱江醫(yī)院實驗室之后,伍連德繼續(xù)進行他所設計的“旱獺鼠疫菌吸入性實驗”,證實疫菌可經(jīng)呼吸道傳染。傳統(tǒng)上認為,鼠疫是由宿主動物經(jīng)由蚤類再傳播到人,而伍連德則揭示了由人到人經(jīng)飛沫傳播的方式,為控制肺鼠疫流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11]
1926年,伍連德的專著《論肺鼠疫》(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由日內(nèi)瓦國際聯(lián)盟衛(wèi)生組織出版。該書對肺鼠疫的流行病學、病理學和臨床特征等的論述被奉為經(jīng)典,出版之后的第二年就使伍連德獲得了日內(nèi)瓦國際聯(lián)盟衛(wèi)生處授予的“鼠疫專家”的稱號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
不管是科學領域還是外事領域,從1908到1937這三十年在華服務期間,伍連德都是以中國人的身份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伍連德早年生活的馬來亞地區(qū)很早就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檳榔嶼和新加坡分別于1786年和1819年成為殖民地),出生于當?shù)氐耐辽A人雖擁有英國國籍,但并不等同于英國公民。那個時候馬來亞也并沒有獨立,土生華人們自稱“海峽華人”或“英籍華人”。
1927年,伍連德受國際聯(lián)盟衛(wèi)生組織的邀請到一些國家考察,并代表中國出席國際聯(lián)盟在印度召開的遠東熱帶病學會議,擔任大會副主席。1930年5月,伍連德前往上?;I備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的接管工作,7月被任命為海港檢疫管理處處長并代表中國首先從外國人手中收回海港檢疫權。
這一時期,伍連德對中國懷著較強的民族主義觀念,除了兒時受到華人社會里中國習俗和文化的熏陶,在中國大陸開創(chuàng)的人生事業(yè)也加強了他對中國人這一身份的認同。他1937 年在兒時就讀的大英義學的一次演講中提到, “至中國, 所最感困難者, 則不能說國語。1908 年有高級官員對余稱:‘閣下不知言華語, 安能稱為華人?余無以答。余雖能操閩粵語,惟不能說國語。”[12]此后他認真學習中文,幾乎可以將其當做母語來使用。他1959年出版的自傳標題為《鼠疫斗士——一位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的自傳》(Plague Fight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盡管標題中的“中國”也可以譯為“華人”,這仍體現(xiàn)了伍連德自我認同中基本的民族主義傾向。
與同樣來自檳城、回到中國便一直留了下來的辜鴻銘不同,伍連德于1937選擇回到故鄉(xiāng),度過其晚年生活。盡管如此,可以說正是在中國的這三十年成就了伍連德的卓著成績和國際聲譽。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國際社會上,他既不被當做馬來西亞人,也不被認為是英國人,而更多以中國人的身份出現(xiàn)。他不單是以中國人的身份被提名為諾貝爾獎,而且在當代著名的流行病學家拉斯特(J. M. Last)1983年主編的《流行病學詞典》中,伍連德也作為唯一的中國人被收錄其中。[11]當時的中國雖然動蕩不安,科研條件極為落后,但伍連德憑借其扎實的學術訓練功底和頻繁的國際交流,把握住各種機遇,為中國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同時,也贏得了國際聲譽。
3 結語
二戰(zhàn)時期的駐華美軍指揮官魏德邁將軍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演講時說到:“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jīng)濟穩(wěn)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16]若就魏德邁所提到的交通進步、經(jīng)濟穩(wěn)定、教育推廣這三項事務而言,將1927~1937年稱作為“黃金十年”似乎并不為過。
以教育為例,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從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到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終于搭建起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教育研究體系。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政府大力加強實用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人數(shù)在1930~1937年間增長了將近一倍,而且還將文科和理工科畢業(yè)生數(shù)之比由1930年的2:1矯正到了1937年的1:1。[17]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完全可以將1927~1937年視為我國邁向現(xiàn)代科學研究扎根與發(fā)軔的重要時期。
吳憲成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提名人和伍連德成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獎被提名人都發(fā)生在這一重要時期。
在這一時期,吳憲對蛋白質(zhì)變性的化學本質(zhì)的探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不僅有助于擴大他在國際科學共同體內(nèi)的影響,而且還有助于提升他的科學鑒賞力。他1932年推薦的兩名美國學者--約翰·諾斯羅普和詹姆士·薩姆納,雖然在那個風雨如晦的特殊年代沒有及時獲諾獎,但在二戰(zhàn)結束后馬上就被同時授予諾貝爾化學獎。推薦兩人,兩人最終都獲獎,這不是一般科學家能夠做得到的。
伍連德早在清末就已在鼠疫防治和研究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1926年在歐洲出版《論肺鼠疫》(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之后,又于1927年獲得日內(nèi)瓦國際聯(lián)盟衛(wèi)生處授予的“鼠疫專家”稱號。這對擴大他在國際科學共同體中的影響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他1935年被美國學者嘉惠霖提名為諾獎候選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不過,伍連德并沒有分離出引起人體罹患肺鼠疫的病原體,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鼠疫傳播渠道而已,所以在鼠疫防治領域均無人獲諾獎的情況下,他沒有獲頒諾貝爾獎談不上委屈。畢竟諾貝爾科學獎重在獎勵科學成就,其次才是社會貢獻。
注釋:
1 由于戰(zhàn)爭等原因,有一些年份的諾貝爾獎未能正常頒發(fā),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 1931, 1934, 1940, 1941和1942年;化學獎分別是1916, 1917, 1919, 1924, 1933, 1940, 1941和1942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分別是1915, 1916, 1917, 1918, 1921, 1925, 1940, 1941和1942年。另外,John Bardeen于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F(xiàn)rederick Sanger于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Marie Curie于1903年和1911年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因此實際獲獎人數(shù)比獲獎人次要略少。關于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總體信息,詳見: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facts/index.html#multiple.
參考文獻:
[1] 伊什特萬·豪爾吉陶伊. 通往斯德哥爾摩之路:諾貝爾獎、科學和科學家[M]. 節(jié)艷麗譯.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8.3.
[2] Nobel Foundation. Statutes of the Nobel Foundation[EB/OL].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organizations/nobelfoundation/statutes.html, 2016-10-13.
[3] 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后[M].楊建軍譯.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ⅵ.
[4] Nobel Foundation. Nomination Archive[EB/OL]. http://www. 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 2016-10-13.
[5] Nobel Foundation. Nomination Database Hsien Wu [EB/OL]. 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show_people.php?id=10324, 2016-10-13.
[6] Nobel Foundation. Nomination Database Nominators from China [EB/OL].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country-people.php?country=44&person=nominator, 2016-10-13.
[7] 曹育. 杰出的生物化學家吳憲博士[J]. 中國科技史料,1993,14(4):30-42.
[8] 劉思職,張昌穎,劉培楠,周啓源. 我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吳憲[J]. 化學通報,1981(04):57-63.
[9] J. Reardom-Anderson, The Study of Change: Chemistry in China 1980-1949[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140-141.
[10]Nobel Foundation. Nomination Database[EB/OL]. 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show.php?id=11153, 2016-10-13.
[11]楊薇,李志平. 諾貝爾獎(1935)候選人伍連德及其學說[J]. 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10,31(10):76-77.
[12]李叔飛. 海峽華人知識精英的民族主義觀念——伍連德與林文慶的比較研究[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4):42-51.
[13]黃賢強. 時空、史料與史觀——伍連德傳的比較研究[J]. 現(xiàn)代傳記研究,2014(01):269-288.
[14]馬伯英. 中國近代醫(yī)學衛(wèi)生事業(yè)的先驅(qū)者伍連德[J]. 中國科技史料,1995,16(01):30-42.
[15]Wu Lien- teh et 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tarabagan (Mongolia marmot) to plague[J].Lancet.1913, 182 (4695): 529-535.
[16]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會. 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第一冊:國民革命史[C]. 臺北: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編輯委員,1984. 367.
[17]費正清,費維愷.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下)[C]. 劉敬坤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443.
(責任編輯:姚 英)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iographi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first Chinese nominator and nominee for the Nobel Prizes in natural sciences. As the first Chinese scientist invited to nominate Nobel Laureates, WU Xian,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biochemist, recommended John H Northrop and James B Sumner as candidates for the 1932 Nobel Prize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hereas WU Liande, a pioneer of Chinas quarantine system and an outstanding sanitarian,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nominee, who was nominated for the 193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his work of revealing the role of marmot in the spread of plague.
Keywords:Nobel Prize in natural sciences; Nominee; Nominator; WU Xian; WU Lia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