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學院法學院 楊樹林
論知識產權裁判文書在訴訟法教學中的應用
中原工學院法學院 楊樹林
所謂法院裁判,是指審判組織(合議庭或獨任法官)代表法院對案件的實體問題、程序事項以及訴訟上指揮需要處理的事項,作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書。法院裁判是法院依職權作出的,是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的結果,體現了司法審判的權威。根據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內容的不同,法院裁判可以分為四種,即判決、裁定、決定和命令。裁判文書運用于法律教學之中有判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稱謂。所謂“判例教學法”是19世紀下半葉時任哈佛法學院院長的蘭德爾開創(chuàng)的一種法學專業(yè)教學方法,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法院的真實判例為講授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分析案件的能力。判例教學法將法院判例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以判例作為考試題目。判例即是先前的判決,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為英美法系所特有。我國雖無判例制度,但法院裁決書亦是由法官作出,同樣可以成為訴訟法學教學的內容。在訴訟法教學中導入知識產權裁判文書,對于培養(yǎng)法科學生的知識產權專長,乃至培養(yǎng)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律人才,不無意義。
傳統(tǒng)的訴訟法教學重課堂講解,忽視將裁判文書的介入理論教學;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同樣也是教學的主體。由于課時和授課時間的限制,教師忙于基本理論的知識灌輸,疏于關注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發(fā)揮,不能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裁判文書要素以養(yǎng)成法律思維。訴訟法的教學還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恍然如坐云霧之中。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對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并無較深的理解,往往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不知證據為何物,不知何為證據鏈條的構成,不知裁判結果何以達成,達不到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目的。許多學生通常在畢業(yè)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大多數人還需要自己摸索一個時期,因而走了不少彎路。
在西方法學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實踐教學引入了訴訟法的教學之中,比如幾乎所有開設法學專業(yè)的學校都開設有模擬法庭、司法文書、辯論與口才、法律診所等課程,以養(yǎng)成學生運用法律解決法律實務問題的能力。但教學實踐中,出現兩種不正常的現象:一是教師模擬演示,處于訴訟模擬的層次,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這種沙盤操練式的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受課時不足、教師人數少等因素的制約,案例教學流于形式,教學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在這種情況下,判例教學法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訴訟法作為程序法,主要解決糾紛處理的程序問題,實踐性特征突出。為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高級知識產權法律人才,訴訟法的教學應從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模式中走出來,結合訴訟法教學的基本內容,把裁判文書導入訴訟法的教學之中,對于法科學生訴訟法律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的養(yǎng)成,增強從事實務工作的能力,意義重大。
(一)將裁判文書溶于訴訟法的理論教學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訴訟法為程序法,服務于實體問題的解決,而非實體問題的判斷,其思維模式有別于實體法的案例教學。訴訟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需要扎實的訴訟法基礎理論,也需要將基本理論與訴訟實踐結合。從而,通過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的搜集、分析,發(fā)現知識產權方面的新動向、新趨勢,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問題意識,增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對訴訟法程序和知識產權內涵的理解。因此,在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的學習中,應根據訴訟法的基本內容,科學設定、分解學習任務,設計學習的模塊和體系,將理論問題與訴訟實踐緊密聯系,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二)實現教學中師生互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教學的中心,學生是教學的客體,學生被動跟隨教師的講授,跟隨教師的教鞭思考,不可能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學習的效果差。在判例法教學的理念下,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訴訟法基本理論掌握的程度,將知識產權裁判文書適時植入課堂教學之中,就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裁判文書,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分析裁判文書,并有目的性的變更相關案件事實或條件,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多角度思維的能力。
(三)有利于學生法律職業(yè)道德的養(yǎng)成。
法學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知識,養(yǎng)成法律思維的模式,養(yǎng)成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要求法科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養(yǎng)成法律人客觀、正直、公正、公平的職業(yè)道德,養(yǎng)成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在裁判文書的教學中,學生可通過裁判文書的形式和說理,感受法律思維的嚴謹,體驗法律運作的嚴肅,感悟法律共同體的思維模式和職業(yè)榮譽感。通過團隊的相互協作,模擬不同訴訟角色,學習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法官與當事人、律師與當事人以及職業(yè)共同體內部的其他訴訟主體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基本技能,形成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和道德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法律源于社會糾紛解決實踐,但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同時具有一套自己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因此,法學教育兼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征。作為成文法國家,我國有著大陸法系法學教育的諸多特征,法官應循成法作出判斷沒有造法的權利,法官作出裁決對后例也沒有拘束力。訴訟法學的學習的理論性特征更強。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教學效果,裁判文書教學應當適時植入訴訟法的教學實踐之中,科學設置訴訟法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實現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訴訟法教學思想
裁判文書介入訴訟法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動手能力,應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為教學客體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從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參與到訴訟法的教學中去,實現有效地師生互動。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裁判文書,學生有目的去學習、研究訴訟法的基本理論,查找相關法律、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分析裁判文書的要素及其形成的邏輯進路。
(二)結合訴訟法教學進度,合理設計裁判文書教學配套體系
裁判文書體現訴訟法的大部分內容,學生具備基本的訴訟法知識方能充分理解。第一,在裁判文書的植入理論教學時間的確定上,在訴訟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則、訴訟主體、管轄等內容學習結束之后,方可把裁判文書導入課堂教學。如在講解證據法時,可以分析優(yōu)秀的裁判文書中證據的羅列、證據的分析判斷、證據鏈的構成。在講解審判程序時,可以組織模擬法庭,揀選典型的知識產權裁判文書作為腳本供學生使用。第二,在教師能力的要求上,要求任課教師兼具訴訟法和知識產權實體法的基本知識,具有司法實務經驗,具備分析案件能力。如進行民事訴訟法的講解,教師就要了解民法的基本知識。第三,要有必要的經費投入。法律診所、司法文書寫作、訴訟模擬、法律援助都需要經費支持。
(三)創(chuàng)新裁判文書教學的方法
裁判文書課程旨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采取典型裁判文書檢索和分析、裁判文書討論、訴訟模擬的方式進行。
(1)典型裁判文書檢索和分析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網中的法律文書有21890039篇之多,知識產權裁判文書也有55555個案例①,浩如煙海,無法窮盡。學習利用裁判文書網,是法科
學生的本來能力之一。如果不能有目的地選擇案例,勢必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裁判文書的揀選,即為訴訟法裁判文書課程的基礎教學內容。應根據訴訟法的教學內容,以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的檢索和分析作為作業(yè)題,提出相應的問題和要求,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尋所需要的裁判文書,要求學生對下載的裁判文書進行分析,并在裁判文書上進行標注,撰寫心得體會。如在講解刑事訴訟法中“辯護與代理”一章時,就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審級、不同地域法院的裁判文書進行對照,結合具體案情,分析辯護人和代理人在訴訟中的行為及其效果,發(fā)現其訴訟行為對法官和裁判結果的影響,體會辯護和刑事代理的意義,增進對刑事訴訟辯護和代理制度的感性認識,避免學習脫離實踐的弊病。
(2)裁判文書的討論
在訴訟法的教學中,將學生合理分成不同的討論小組,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設置裁判文書討論課程。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植入裁判文書討論內容。在講課之前,授課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裁判文書,分發(fā)給各討論小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討論,實現基本知識與訴訟文書充分結合,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第二,開設專門的裁判文書討論課。討論課有三種模式。其一,互動模式。在上課前,根據授課教師要求,各討論小組從裁判文書網上選取法律文書并進行小組交換,各小組間互相設定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老師作為點評人,師生間互相啟發(fā)和學習。其二,辯論模式。教師選取典型裁判文書交給各小組分析,并設定正反兩個問題,由一組學生為正方,另一組學生為反方,相互進行辯論,授課教師點評。其三,互評模式。教師或學生選擇裁判文書,擇其他學生提出問題,或者進行質疑,教師進行點評。
(3)訴訟模擬
訴訟模擬包括軟件模擬、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形式。軟件模擬則是利用法學教學軟件在計算機房進行,教師事前導入裁判文書,并設定問題,由學生在機房操作,教師利用教學軟件給出學生分數。模擬法庭的運作上,教師可以選擇代表性裁判文書作為模擬法庭腳本,由各組學生進行訴訟的模擬演練,授課教師作為裁判,對各組的表現進行點評和打分。法律診所的訴訟課程方面,學生可以模擬不同的訴訟主體、不同的訴訟階段、不同的訴訟類型進行學習,互相進行角色的置換,增加對訴訟的感性認識。
(4)法律援助
許多開辦法學專業(yè)的學校設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是學生法律實踐的重要平臺,應為每個學生確定法律援助的指導老師。在指導教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過程中,學生作為老師的助手,起草法律文書,參與庭審,參與會見當事人。教師則在訴訟過程中,對學生的訴訟行為進行指導。通過全程參與案件辦理,增進學生對訴訟的感知和理解,培養(yǎng)法律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強職業(yè)責任感和榮譽感。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知識產權刑事保護中技術偵查措施適用研究(2014gh019)、鄭州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鄭州市新材料產業(yè)園區(qū)知識產權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153PRKXF225)、河南知識產權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知識產權社會法庭運行機制研究(20150106002)的階段性成果。】